吏部尚书论文-时亮

吏部尚书论文-时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吏部尚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吏部尚书,任职形式,名数

吏部尚书论文文献综述

时亮[1](2019)在《明代吏部尚书任职形式与名数考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明代吏部尚书的名数,是对该群体进行深入研究之基础,其关键之一在于认识到吏部尚书任职形式富于多样性,关键之二在于补足《明史·七卿年表》阙载之洪武初年的吏部尚书部分。经考补,明代职司吏部尚书者实有139名,除作为主体的正常任职者外,尚有知、兼、试、署、以大学士掌部事等重要补充形式。吏部尚书任职形式诸方面的变化,是明代官僚体制逐步完备的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Z1期)

刘志勇[2](2019)在《清末丙午改制中吏部存废的论争与吏部尚书的作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吏部是清代中央人事管理部门,与明代比权力下降较大,运行中受到多方牵制且尚书兼差过多,无暇部务。丙午改制中,因与宪政要求冲突,吏部裁留成为论争焦点。基于自身利益和本位主义,改裁双方斗争激烈。陆润庠等吏部尚书为使吏部能够见纳于宪政,在体制内进行技术性改革。在机构改革与权力调整不同步的情势下,吏部最终被裁,其职权并入内阁。(本文来源于《攀登》期刊2019年01期)

惠鹏飞[3](2018)在《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与特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首位吏部尚书张昭为前朝旧臣,吏部尚书任职期间仍然主管吏部事宜,吏部尚书为实际职务;张昭自吏部尚书致仕之后一直到元丰官制改革期间,吏部尚书变更为阶官。不再真正领吏部事,直到元丰官制改制之后叁省六部九寺五监职能得以恢复,吏部尚书才重新成为职事官。领吏部实际事务。有鉴于此,本文考察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作如下划分:凡是文官阶达到吏部尚书和职事官为吏部尚书者均统计在内,但不统计元丰改制后寄禄官阶由文官阶吏部尚书易为金紫光禄大夫的官员。因此,本文考(本文来源于《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王春桥[4](2016)在《明代吏部尚书闵洪学生平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闵洪学,浙江乌程县人,明末有名的官员。天启年间曾任云南巡抚,崇祯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后因党争辞官归籍,是明末云南乃至明朝时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然《明史》无传,其他史料记载其生平也较为简略、分散,前人很少有专文论及,偶有所论,亦不全面,且多有舛误。现勾稽史料、方志、家谱、文集、奏疏等资料,考述闵洪学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大致勾勒出其人生轨迹。(本文来源于《西南古籍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杨洋[5](2018)在《唐曾任吏部尚书诗人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秦朝始创帝制以来,其核心体制运行了2000余年。继秦后,围绕皇帝制度逐渐又衍生出一套自上而下的职官制度,直到隋叁省六部制度确立,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唐承隋制,叁省之一的尚书省包括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专职执行权利。而作为吏部长官的吏部尚书则掌握着最为重要的铨选官员、推荐人才的权利,因此唐陆德明疏《周礼》有“天官冢宰第一”(1)之说。虽然有唐一代,尚书省的职权与地位时常有所改变,吏部的职能也有所消长,但吏部尚书始终为极具影响力的朝廷大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官场上的呼风唤雨,而且反映在文学创作上的“以诗言志”,并以其特有权贵身份影响着当时的诗坛走向。基于此,本论文专门研究唐曾任吏部尚书所写诗歌。所谓“唐曾任吏部尚书”所写诗歌在本文专指唐代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这一官职的诗人创作的诗歌,具体包括其任职前、中、后叁个阶段所创作的诗。本文将其曾任吏部尚书者视为一个研究整体,对其一生所写诗歌进行具体研究。根据笔者统计,唐曾任吏部尚书诗人共有诗歌672首又10残句,数量相当可观。从诗歌的创作情况分析,大都是离任之后写于地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境遇的改变以及职官的变化对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的最高长官,日常公务十分繁忙,因而其在任时所创作的诗歌数量极为有限,并且多是一些宗庙乐章、歌功颂德或者僚友之间的互相唱和。而在离任之后,吏部尚书诗人由于仕途升降受到了精神创伤,再加上有了更多闲暇的时光,其诗歌创作便有了明显的变化,诗歌主题大多集中于恋京思乡、酬唱赠送、咏物抒怀以及借景抒情等方面。吏部尚书身为正叁品官员,地位十分高贵,再加上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往往会体现出一种自然的中正平和的审美观。而在这一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其语言风格也显现得格外清新自然、古朴雅致,同时在修辞手法上又大量使用典故、借代等。其运用的众多意象也是十分的典型和独特,例如帝京、梅兰等。这一切都使得唐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的诗歌成为一个具有价值的研究整体。(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闫福新[6](2017)在《明代吏部尚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洪武十叁年(1380)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后,吏部尚书便因掌握铨选等人事大权而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七卿”之长,被尊称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历代吏部尚书所能比拟。吏部尚书在明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内阁及其他各部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明代吏部尚书群体可以窥视更多的明代政治问题。有明一代,吏部尚书自洪武十叁年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止,共有可考者九十八人,一百零八任。此处之所以从洪武十叁年开始,是因为此后吏部尚书才基本具备管理全国官员任免的职能,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吏部尚书的籍贯以及分布特点、入仕与仕履、迁转与任期、吏部尚书与明代政治格局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一,明代吏部组织机构及其职掌。本章是对明代吏部的组织机构与职掌的简单介绍。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简要描述吏部尚书、吏部侍郎以及下辖的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清吏司各自的地位、职能,以此明确吏部的基本结构以及吏部尚书职能的运作情况。其二,明代吏部尚书任职者考。本章主要是对担任吏部尚书者的人员名单的具体考证。明代吏部尚书除正式任命者外,还有部分兼署者、赐予吏部尚书职位而不正式管理部事者以及与南京吏部尚书相混淆者等,本文以正式管理吏部事务的吏部尚书为主要考察对象,由此共考证出吏部尚书九十八人,共一百零八任。其叁,明代吏部尚书籍贯及其时、空分布。本章主要通过分析《明实录》等相关史料考证出吏部尚书的真实籍贯,并对其籍贯分布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明代吏部尚书选任并非简单的“唯才是举”,还有皇帝出于均衡各地域政治势力的考虑。明代吏部尚书是在才能基础上采用均势、中庸原则而选出的,所以各布政司担任吏部尚书者人数的多寡与科举制名额的地区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其四,明代吏部尚书入仕途径与仕履。通过对吏部尚书入仕途径、起家官及相关任职的分析可知,吏部尚书入仕途径的主流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起家官,明前期较为混杂,但以中央官为主;明中期以翰林院、科道官、六部主事等中央官为主;明后期以推官、知州、知县等地方官为主。由此可知,吏部尚书起家官总体要求较高,但明代前、中、后期对起家官要求先升后降,与吏部尚书的地位变化相吻合。其五,明代吏部尚书的迁转与任期。本章主要对吏部尚书的迁入官、迁出官以及任期长短进行分析。明代吏部尚书的迁入官以北京与南京的七卿以及中央各部侍郎等叁品及以上官员为主,迁出情况大都是去职归乡,说明吏部尚书是明代文职官员的仕途高峰。就任期讲,与明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大体相吻合,明前期至明中期趋于稳定,任期变长,明中期至明后期则总体变短,更迭频繁。其六,吏部尚书与明代政治格局。主要通过吏部尚书与皇帝、内阁、宦官叁者的关系探讨吏部尚书在明代政局中的作用。吏部尚书因掌握铨选大权而一直处在明代中央政权的核心位置,皇帝、内阁、宦官控制中枢大权,均需通过吏部尚书来完成,故皇帝一直依靠又制约其职能,内阁、宦官则与吏部尚书长期处在制衡状态,此消彼长,维持着皇权的稳定。吏部尚书在明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皇帝对其任命时需要综合考虑籍贯、出身、仕履等多个方面,以保持明代政局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惠鹏飞[7](2016)在《宋代吏部尚书任期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吏部尚书任期在北宋元丰改制前十分特殊,其迁转并不快,这与它为正叁品的官阶有很大的关系,高官阶决定了吏部尚书的任期较长。北宋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任期从数日到6年均有,平均任期将近1年,任期在数日到1年半之间的人次最多。各个任期的人数分布情况从北宋后期到南宋时期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其中,南宋时期吏部尚书的平均任期稍高于北宋后期,其任期极长者也多于北宋后期。宋代吏部尚书上任比例很高,任命而未拜或未上任的情况很少。唐代吏部尚书平均任期2.01年,明代为2.32年,宋代吏部尚书的平均任期明显短于唐、明两代。尽管如此,宋代吏部尚书任期之制并未受到时人的太多抨击。(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惠鹏飞[8](2015)在《宋代吏部尚书兼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吏部尚书兼官在元丰改制后分为经筵官、修史官、诸阁学士、六部、临时性礼仪官、两制官、门下省、地方官、东宫官、中书门下附属官、九寺五监门、叁省附属官等,其中以经筵官与修史官为主,各自又分别以侍读与(同)修国史、(同)实录院修撰为主;其他兼官虽然数量不多,但各个门类还是呈现出一定特点。以地域考察,吏部尚书兼官主要集中在京师。许多兼官往往不能单独作为官职出现,因此对吏部尚书本职工作影响不大。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兼官大量出现,由有能力而又能够把相应职务做好的官员来兼任该职务,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柏俊才[9](2015)在《《文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锥指》一文中研究指出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最初着录于《文选》,此后历代文集均有收录,仅是部分文字的差异。然唐代《初学记》与《艺文类聚》所录,文字差别很大,是其流变过程中最大的变异。就文学性而言,《文选》所录最佳,保存了作品的原貌。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文中所述范云祖上以及齐代仕履,填补了史传之阙,弥补了范云生平中重要事迹。任昉文章注重破体、用典,追求骈丽化等艺术技巧在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使得《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成为古代表体文之典范。(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10期)

惠鹏飞[10](2015)在《宋代吏部尚书迁入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吏部尚书迁入官在元丰改制前以宰相兼官和六部其他尚书迁入者最多,元丰改制后共分为六部长贰、两制官、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几个类别。其中,六部长贰中担任吏部、礼部、兵部长贰的官员,更有可能迁入吏部尚书;地方官以知府、知州为主,这种履历能够为其之后任吏部尚书提供很大帮助;台谏官大多是皇帝或宰辅信任之人,因此任后迁转到吏部尚书这一重要岗位也极有可能。叁省六部形成于隋代,唐代不断发展完善,宋代六部呈现出灵活的趋势,六部长贰之间频繁调动以及各种兼官时有发生,正是制度完善之后灵活运用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吏部尚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吏部是清代中央人事管理部门,与明代比权力下降较大,运行中受到多方牵制且尚书兼差过多,无暇部务。丙午改制中,因与宪政要求冲突,吏部裁留成为论争焦点。基于自身利益和本位主义,改裁双方斗争激烈。陆润庠等吏部尚书为使吏部能够见纳于宪政,在体制内进行技术性改革。在机构改革与权力调整不同步的情势下,吏部最终被裁,其职权并入内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吏部尚书论文参考文献

[1].时亮.明代吏部尚书任职形式与名数考实[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志勇.清末丙午改制中吏部存废的论争与吏部尚书的作为[J].攀登.2019

[3].惠鹏飞.宋代吏部尚书籍贯分布与特征探析[J].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2018

[4].王春桥.明代吏部尚书闵洪学生平考略[J].西南古籍研究.2016

[5].杨洋.唐曾任吏部尚书诗人诗歌研究[D].温州大学.2018

[6].闫福新.明代吏部尚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惠鹏飞.宋代吏部尚书任期考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8].惠鹏飞.宋代吏部尚书兼官研究[J].史志学刊.2015

[9].柏俊才.《文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锥指[J].兰州学刊.2015

[10].惠鹏飞.宋代吏部尚书迁入官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吏部尚书论文-时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