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成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世,动物创伤,生成动物,《白骨》
生成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粉,姜礼福[1](2019)在《动物创伤与生成动物——论《白骨》中的“反人类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世"概念揭示了人类例外主义的荒谬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毁灭性后果。芭芭拉·高蒂的小说《白骨》以大象视角展开叙述,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话语,建构一种新的物种关系。参照布兰德肖的跨物种心理学,基于生成动物概念,小说中的生成无处不在,既是内容,也是一种"反人类世"叙事策略,具体呈现为对大象个体、集体等多维创伤体验的描摹,呈现出高蒂对大象行为的细致观察和大象心理的深刻理解。研究认为高蒂从文学视域,通过生成方式探索了物种意识跨越的可能性,生成大象模糊了人类和动物的物种疆界,颠覆了人们对动物的传统认知,传达出作家对南非大象个体命运的关注和种群生存危机的焦虑,揭示了人类对大象的伦理责任,旨在实现人类与大象的共生,走出"人类世"的物种关系困境。(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淑玲,王后福,盖叶顶,矣国,李鹏飞[2](2019)在《反刍动物生成VFA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通过瘤胃降解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生成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气体(CO2,CH4),VFA的生成与动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关系紧密。瘤胃微生物对生成VFA有巨大影响,同时VFA的生成也影响着瘤胃发酵。文章通过对瘤胃中VFA的组成、生成途径及其影响生成VFA的因素进行简要阐述,旨在为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娟娟,李影[3](2019)在《姜黄素在动物脂肪生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即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导致了机体脂肪组织的沉积,而肥胖程度的高低是由脂肪细胞数量的多少及体积的大小决定的。脂肪细胞凋亡的直接结果是脂肪细胞的数目减少、机体的脂肪含量降低。姜黄素是一种提取于姜黄根茎、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天然黄色多酚类化合物,其可对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进行调控,诱导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并可改善脂肪细胞的内质网应激、脂质代谢失调、肥胖引起的糖代谢失调和肥胖相关炎症。该文对姜黄素在动物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脂代谢、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总结,对其在肥胖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姜黄素调控动物脂肪生成及肥胖相关疾病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娟娟,江志同,周菁[4](2019)在《研究扰流对内皮vWF分泌和血栓生成影响的动物模型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研究扰流对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血栓生成影响的小鼠模型,并利用其探讨流体剪切力调控内皮细胞vWF分泌的机制。小鼠麻醉后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结扎颈外动脉后闭合创口。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的第1、7 d,以超声多普勒无创检测左右两侧颈总动脉血流模式和血流速度;取血管以免疫荧光检测结扎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E-selectin、ICAM1的表达和血管内皮层vWF水平,可确认左侧颈总动脉处扰流的形成及内皮vWF分泌的增加。结扎术后以FeCl3孵育颈总动脉诱导内皮损伤,测血流速度发现流速为零,提示血栓形成。为实时监测血栓的形成,对颈静脉注射罗丹明6G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血小板于FeCl_3孵育处聚集。研究结果发现结扎组的血管与未结扎组相比,其FeCl3诱导的血栓生成速度显着加快,可能机制是由于扰流型剪切力激活内皮SNARE(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蛋白VAMP3与SNAP23,造成vWF分泌增加。这一假设在用平行板式流动腔剪切力加载系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施加脉冲型剪切力(12±4 dynes/cm~2)和振荡型剪切力(0.5±4 dynes/cm~2)的体外研究中得到了证明。(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田传信,张娜,宋厚辉[5](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创业型学院生成路径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离不开创业型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创业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二级学院应以建设高水平创业型学院为目标,科学制定发展举措,不断进行理念反思,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形式。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大力开展学术创业活动。其实践证明,创业型学院这种组织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适应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徐诣轩,李志鹏,申军士,朱伟云[6](2019)在《微生物介导反刍动物瘤胃氨生成及其对瘤胃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瘤胃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其在瘤胃内氨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介导的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非蛋白氮水解作用是瘤胃内氨生成的主要途径。微生物介导了瘤胃内氨的生成,同时瘤胃内产生的氨也会反馈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及瘤胃上皮功能,进而影响瘤胃发酵及宿主健康。本文主要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介导氨生成中的作用和氨对瘤胃消化及瘤胃上皮功能的影响,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阳扬[7](2018)在《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成——动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动物为中心表现自然生态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色,讨论迟子建小说的动物性,也成为探讨其文学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但是,评论界对其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研究,往往集中在生态美学的范畴之内,通过考察分析迟子建小说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而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如果依照德勒兹的"生成—动物"观点来看,上述的表述方法依然存在着将人与动物进行二元对立的预设态度。在德勒兹看来,"生成动物不是存在或拥有,不(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毕司兴[8](2018)在《MRI联合DCE-MRI动态观察苍耳亭对胶质瘤荷瘤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大脑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但是由于胶质瘤的耐药性,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研究进展,抗血管治疗已经成为胶质瘤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及科研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对胶质瘤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分级以及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苍耳亭是从菊科植物苍耳草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单体化合物。研究表明,苍耳亭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苍耳亭在细胞水平、裸鼠荷瘤模型以及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上是否对胶质瘤有抑制作用。通过磁共振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创地、动态地观察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以及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评估苍耳亭是否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胶质瘤生长。材料和方法:苍耳亭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首先进行了细胞实验,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经过苍耳亭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然后建立了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和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以观察苍耳亭体内的抗肿瘤作用。采用常规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增强扫描动态地、无创地评估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DCE-MRI用来检测、评估苍耳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C6原位胶质瘤模型的建立以及苍耳亭的抗肿瘤作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体外的细胞实验表明苍耳亭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且有剂量依赖性。成功构建30个C6胶质瘤的荷瘤裸鼠,给药处理两周后,相比于对照组,苍耳亭0.4mg/10g治疗组中,肿瘤的体积(604.55±107.82mm3 vs.2293.25±393.96mm3,P<0.01)和重量(0.68±0.15g vs.2.22±0.44g,P<0.01)明显减小。在SD大鼠的原位胶质瘤的实验中(n=30,5组),我们通过MRI数据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两周替莫唑胺(Temezolomide,TMZ)组(42.54±11.18mm3 vs.85.19±14.76mm3,P<0.01)和苍耳亭16mg/kg组(22.57±8.64 mm3 vs.85.19±14.76 mm3,P<0.001)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而且替莫唑胺组(293.80±4.97g vs.275.60±9.21g,P<0.05)和苍耳亭16mg/kg组的大鼠的体重(302.50±3.21g vs.275.60±9.21g,P<0.05)也明显大于对照组。DCE-MRI检测苍耳亭抑制血管生成实验中,苍耳亭16mg/kg组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olume transfer constant)值(0.045±0.023min-1 vs.0.335±0.096min-1,P<0.05)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了苍耳亭可以影响胶质瘤的血管生成。HE染色从病理标准上证实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的抗肿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苍耳亭高剂量组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要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及体内实验表明了苍耳亭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而DCE-MRI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苍耳亭通过下调VEGF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同时,本研究也为MRI和DCE-MRI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动态评估颅内肿瘤的生长及抗血管生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曹蓉[9](2017)在《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荷人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具有血管生成拟态(VM)的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定量评估其动态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将人肝癌MHCC97-H细胞悬液分为低细胞浓度组(1×107个/ml)和高细胞浓度组(2×107个/ml),按0.2ml/鼠的量于同一时间接种于两组裸鼠腰背部皮下,每组4只。将细胞浓度分别为1×107个/ml的MHCC97-H细胞株悬液,按0.2ml/鼠的量于同一时间分别接种于裸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段道余[10](2017)在《象征、道德与生成: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动物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中,动物意象与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密切关联。一方面,默多克笔下的动物是小说人物的隐喻,象征着他们的存在状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默多克塑造的动物对小说人物具有更加能动的道德指引作用。对陷入臆想之中的小说人物而言,动物在小说人物的道德成长中不仅扮演了道德裁判和见证者的角色,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在场使小说人物通过生成动物,摆脱了臆想,获得了新的存在方式。默多克在小说中对动物的能动性和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刻画既体现了战后英国社会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和人对动物自身拥有主体的认识,也反映了她在道德哲学中阐释的“学习”、关注“细节”和“具体之物”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生成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刍动物通过瘤胃降解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生成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气体(CO2,CH4),VFA的生成与动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关系紧密。瘤胃微生物对生成VFA有巨大影响,同时VFA的生成也影响着瘤胃发酵。文章通过对瘤胃中VFA的组成、生成途径及其影响生成VFA的因素进行简要阐述,旨在为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成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孟庆粉,姜礼福.动物创伤与生成动物——论《白骨》中的“反人类世”叙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2].王淑玲,王后福,盖叶顶,矣国,李鹏飞.反刍动物生成VFA的研究进展[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9
[3].郑娟娟,李影.姜黄素在动物脂肪生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4].朱娟娟,江志同,周菁.研究扰流对内皮vWF分泌和血栓生成影响的动物模型之建立[J].医用生物力学.2019
[5].田传信,张娜,宋厚辉.乡村振兴战略下创业型学院生成路径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徐诣轩,李志鹏,申军士,朱伟云.微生物介导反刍动物瘤胃氨生成及其对瘤胃功能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9
[7].刘阳扬.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成——动物”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18
[8].毕司兴.MRI联合DCE-MRI动态观察苍耳亭对胶质瘤荷瘤动物模型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8
[9].曹蓉.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荷人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观察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10].段道余.象征、道德与生成: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动物意象[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