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毛丹丹[1](2021)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就是高校的食堂、宿舍、校医院、图书馆以及负责学生生活环境建设的后勤部门,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基础保障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谐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劳动资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育人方式。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有利于促进服务育人和“三全育人”相关理念的完善和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渠道,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当前关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全面,以“三全育人”为视角进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的文献缺乏,亦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以及国外相关学者的理论,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品德育人功能、管理规范功能、环境熏陶功能和劳动教育功能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整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环境建设有待提升、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深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后勤机构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及后勤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提升后勤工作人员服务育人意识,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通过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化员工技能培训工作,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通过改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完善劳动体系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刘婷[2](2020)在《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连续出台了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渐建立起政府投入、高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基本上实现了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广州公办高职院校执行学生资助政策过程中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这些问题是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不是孤立的个案,所以,研究广州公办高职院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将给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设计针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情况的调查问卷,深入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并分别对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公办高职院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以及贫困生代表进行访谈,全面分析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存在的偏差,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如何纠正偏差的手段和方法。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对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政策执行偏差、公共政策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论述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支撑理论。第三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在全面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州公办高职院校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资助政策执行情况、满意程度、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得知目前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认定偏差、方法偏差、力度偏差、效果偏差。第四章是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剖析出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体责任不清晰,具体表现为政府履职不到位、高校履职不到位、学生义务不清晰;二是资助资源统筹不力,具体表现为国家资助资源分配不合理、高校资助资源统筹不力;三是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律监督存在空白、主管部门监督不力、社会监督缺位。第五章是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针对调查反映的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以及造成偏差的原因,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带来的启示,提出完善认定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法治保障、落实资助育人的对策。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赵静怡[3](2020)在《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精准资助是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助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不让学生因为贫穷而失学,让贫困生圆梦大学,让贫困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学费高、贫困学生基数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育人,实现“精准资助”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研究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应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作者长期在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民办高职院A学院为例,展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深入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利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A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基本特征、工作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出A学院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定机制不完善、组织建设缺乏保障、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剖析了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是: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由于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大大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针对影响资助精准化的因素,本文进一步厘清在资助中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大学生各自的权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是要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即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数据平台;统一认定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精准识贫;其次是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即拓展资助途径、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建立弹性助学贷款制度、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再次是要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最后,要精准监督和考核,有效保障资助成效。
郭昀丹[4](2020)在《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贫困生救助是我国全面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要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给予贫困生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救助,促其成才。贫困生救助是当前普通高校救助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救助改革的重心。贫困生救助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和体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能够全面提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是教育资源优化、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救助更能体现出贫困生救助的成效,同时也能从源头上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以高校贫困生救助为着眼点,从高校救助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出发,以S市地区的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局负责人、高校教务处、救助管理处的教师、辅导员以及贫困生面对面访谈,借助调查问卷提取有效数据资料了解救助方针政策、贫困生的经济、心理和精神状况。针对目前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从解决高等院校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物质上帮助、精神上培养、能力上锻炼,实现贫困救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目的,切实提高救助政策在高校的实施效果。本文是在全面脱贫背景下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贫困生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健全救助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加大社会救助金的投入等对策,推动贫困大学生救助的立体化完善措施。本文实现了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研究的零突破,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高校贫困生救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研究,可以推动贫困生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维护教育公平。此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提升管理决策效率,建立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而能更好地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随着救助工作及其他各项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我国高校救助政策体系将会更加完善,高校的贫困生救助工作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吴旻,李霞,陈蕾羽,赵诗羽[5](2019)在《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发展路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中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在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发挥的因素,提炼实现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路径。
袁倩倩[6](2019)在《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国家助学的道路,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我国资助政策的建立和发展已日渐完善,已形成了“奖、助、贷、补”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贫困生基数较大,现有的资助还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资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比如助学贷款机制不完善、风险承担主体不明、拖欠问题严重导致的助学贷款放贷率不高,助学金认定工作不科学精准,勤工助学形式单一,发展受阻等问题。与此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突显出来,贫困生或肆意挥霍助学金,或出现“等、拿、靠、要”的懒人思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于相关资助政策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资助体系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政策制定不到位,助学政策还需要更加详细周全的计划;政府经费投入比例较少也极大的制约了资助体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纳社会力量,建立多元混合形式的资助模式。学生信用的缺失以及没有完整的征信体系使得助学贷款政策实行不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贫困生成才的障碍。我们应当归纳和总结贫困生资助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对政府如何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给出建议和意见。
庞怡[7](2019)在《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在我国的资助育人政策的基础上开展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研究如何在高职贫困生中开展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工作,研究推动国家提倡的扶贫先扶志的做法。通过多元主体治理研究,协同人力资源管理,找到调节贫困生的不良心理情绪的管理方式,促进心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先从资助育人背景下的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出发,阐述了资助育人心理扶贫的三大功能,即政策关怀功能、激励引导功能和人生塑造功能,分析了资助育人政策在心理扶贫内容上的不足。并对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存在心理扶贫精准靶向问题、心理扶贫队伍建设问题、心理扶贫形式问题。所以建议: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开设贫困生心理扶贫必修课课程,构建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体系,重视心理扶贫机构配备建设,开展资助育人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丰富高职心理扶贫教育的方法,建立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心理扶贫方式,加强同伴心理辅导的研究与培训,发挥教育基层党员思想的先进性。
陈曼曼[8](2019)在《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新探》文中指出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是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现状,发现经费不充足、管理不精细、资助育人理念不清晰等问题,通过精准化资助,在经费、管理、育人方面实施相关对策,以期真正实现精准资助,完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
周萍[9](2018)在《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让高校贫困学生接受到平等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目前这部分特殊群体已被受到广泛关注,这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当前阶段,我国的资助体系主要是以“奖、勤、助、贷、补”为主的资助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通过系统地研究相关理论、历史及现状,来了解我国资助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基本构成。通过以苏州高博学院为例,对其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运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践调查,并对近三年的资助情况进行总结。对其资助体系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如:缺乏有效的资助认定机制、缺乏有效的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缺少勤工助学岗位、对贫困生的关注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所在,主要涉及到政府资助经费投入不足、贫困生认定机制不科学、助学贷款的运营机制与征信体系不完善、勤工助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后期的监管与考核、贫困生心理资助缺乏。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本研究主要从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助学贷款及个人征信系统、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刘昌滨,黎琼芳,李金兰[10](2018)在《“五位一体”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改变。高校勤工助学政策不仅是作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一项措施,也是作为一个育人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并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对策,以期对勤工助学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二、我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的含义 |
2.1.1 “三全育人”的要素组成 |
2.1.2 “三全育人”之间的关系 |
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相关概念 |
2.2.1 高校服务育人 |
2.2.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
2.3 “三全育人”和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之间的关系 |
2.3.1 “三全育人”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
2.3.2 后勤服务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场域 |
2.4 “三全育人”视角下研究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 |
2.4.1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4.2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2.4.3 其他相关理论 |
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概述 |
3.1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 |
3.1.1 品德育人功能 |
3.1.2 管理规范功能 |
3.1.3 环境熏陶功能 |
3.1.4 劳动教育功能 |
3.2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要素 |
3.2.1 服务态度 |
3.2.2 后勤制度 |
3.2.3 生活环境 |
3.2.4 劳动资源 |
3.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特点 |
3.3.1 潜隐性 |
3.3.2 间接性 |
3.3.3 生活性 |
3.3.4 延时性 |
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实证调研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
4.2.1 品德育人功能 |
4.2.2 管理规范功能 |
4.2.3 环境熏陶功能 |
4.2.4 劳动教育功能 |
4.2.5 总体分析 |
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现存问题 |
4.3.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属性不够显着 |
4.3.2 管理规范职能发挥不到位 |
4.3.3 环境建设有待提升 |
4.3.4 劳动教育相关设置不健全 |
4.4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的影响因素 |
4.4.1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因素 |
4.4.2 高校学生的因素 |
4.4.3 环境因素 |
4.5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公益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 |
4.5.2 管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 |
4.5.3 高校后勤机构经费制约 |
4.5.4 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 |
5 “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对策 |
5.1 提升高校后勤品德育人功能 |
5.1.1 突显高校后勤机构的公益属性 |
5.1.2 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意识 |
5.1.3 服务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
5.2 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 |
5.2.1 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5.2.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5.2.3 深化员工技能培训 |
5.3 创设高校后勤良好育人环境 |
5.3.1 改善硬件设施 |
5.3.2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5.4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劳动教育体系 |
5.4.1 完善劳动体系建设 |
5.4.2 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
5.4.3 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的问卷调查(职工版) |
附录 C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 |
2.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2.1.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
2.1.4 政策执行偏差 |
2.1.5 公共政策 |
2.2 主要支撑理论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人力资源成本理论 |
2.2.4 社会救助理论:发展型救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目标与要求分析 |
3.1.1 学生资助政策的目标 |
3.1.2 学生资助政策的要求 |
3.2 调查研究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选择 |
3.2.2 问卷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
3.2.3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3.2.4 资助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
3.2.5 满意度情况分析 |
3.2.6 满意度与个人信息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线性回归分析 |
3.2.7 满意度与执行情况方差分析 |
3.3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的深度访谈 |
3.3.1 访谈提纲 |
3.3.2 访谈结果分析 |
3.4 执行偏差分析 |
3.4.1 认定偏差 |
3.4.2 方法偏差 |
3.4.3 力度偏差 |
3.4.4 效果偏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
4.1 主体责任不清晰 |
4.1.1 政府履职不到位 |
4.1.2 高校履职不到位 |
4.1.3 学生义务不清晰 |
4.2 资助资源统筹不力 |
4.2.1 国家资源分配不合理 |
4.2.2 高校资源统筹不科学 |
4.3 执行监督力度不足 |
4.3.1 法律监督存在空白 |
4.3.2 主管部门监督不力 |
4.3.3 社会监督缺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纠正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认定标准 |
5.1.1 坚持困难认定标准科学 |
5.1.2 保证困难认定程序公平 |
5.2 健全管理体系 |
5.2.1 建立动态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
5.2.2 完善学生资助监测机制 |
5.2.3 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 |
5.3 加强法治保障 |
5.3.1 完善资助制度立法 |
5.3.2 推进行政程序制度化 |
5.3.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5.4 落实资助育人 |
5.4.1 优化勤工助学模式 |
5.4.2 创新创业就业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资助政策和模式的变化 |
1.1.2 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
1.1.3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性质和生源特点对资助精准化的影响 |
1.1.4 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精准化面临其他困难和局限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既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职院校 |
2.1.2 贫困生 |
2.1.3 资助精准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3 财政资助 |
2.2.4 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 |
第3章 A学院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存在的问题 |
3.1 A学院贫困生资助概况 |
3.1.1 民办高职A学院概况 |
3.1.2 A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 |
3.2 A学院贫困生资助现状 |
3.2.1 调查样本介绍 |
3.2.2 调研内容 |
3.3 A学院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存在的问题 |
3.3.1 认定机制不完善 |
3.3.2 组织建设缺乏保障 |
3.3.3 高校自身助学力度薄弱 |
3.3.4 助学贷款工作不够深入 |
3.3.5 诚信励志育人效果欠佳 |
3.3.6 忽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 |
3.3.7 未建立内外监管评价体系 |
第4章 影响A学院资助精准化的原因分析 |
4.1 贫困生认定机制缺乏精准性 |
4.1.1 认定主体责任不明确 |
4.1.2 贫困认定名额分配方式不合理 |
4.1.3 贫困认定存在隐形漏洞,难以精准识贫 |
4.2 贫困生资助政策精准化不足 |
4.2.1 资助金来源单一,高校自身助学不足 |
4.2.2 助学金分配方式不科学 |
4.2.3 助学贷款制度尚不完善 |
4.2.4 勤工助学有待充实并优化 |
4.2.5 贫困生资助与育人工作脱节 |
4.3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不规范 |
4.3.1 流于形式,深入不足 |
4.3.2 配置不足,缺乏保障 |
4.4 政府监督和考核体系不健全,力度不足 |
4.4.1 横向分量轻,考核方式简单 |
4.4.2 纵向主导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
第5章 对民办高职院校资助精准化的建议 |
5.1 精准定位,识贫精准化 |
5.1.1 政府主导,搭建大数据平台 |
5.1.2 统一标准,定性与定量结合 |
5.2 精准认定,制度精细化 |
5.2.1 构建国家与社会协同资助机制 |
5.2.2 建立弹性贷款助学制度 |
5.2.3 增加勤工助学力度和宽度 |
5.2.4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同步 |
5.3 精准施策,管理精益化 |
5.3.1 立足目标,强化精准资助理念 |
5.3.2 系统规划,构建精准资助体系 |
5.3.3 持续改进,完善精准资助全过程 |
5.4 精准监督和考核,资助有效化 |
5.4.1 精准监督,资助动态化 |
5.4.2 精准考核,资助有效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A学院资助管理问卷调查 |
(4)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贫困生 |
2.1.2 教育救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关怀伦理理论 |
2.2.3 反贫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分析 |
3.1 S市高校救助措施 |
3.1.1 S市地区贫困生的认定方法 |
3.1.2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的演变与救助内容 |
3.2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2.2 数据来源 |
3.2.3 贫困生家庭基本特征 |
3.2.4 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
3.2.5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3.3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施的效果评价 |
3.3.1 对救助的态度 |
3.3.2 对救助政策的了解情况 |
3.3.3 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满意度 |
3.3.4 对救助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层面 |
4.1.1 国家政策制度不够完善,评定条件较笼统 |
4.1.2 尚未建立动态化的数据库,需深度挖掘贫困生信息 |
4.1.3 虚假贫困没有惩罚措施,法律监管尚不完善 |
4.2 高校层面 |
4.2.1 高校对贫困生识别准确度不够 |
4.2.2 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救助上的关怀 |
4.2.3 高校救助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
4.3 社会层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应对策略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法规 |
5.1.2 建立“三位一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 |
5.1.3 建立贫困生信用系统 |
5.2 高校层面 |
5.2.1 精准识别贫困生 |
5.2.2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关怀 |
5.2.3 健全救助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 |
5.3 社会层面 |
5.3.1 加大社会救助金投入 |
5.3.2 加强对贫困生的社会关注和救助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比较法 |
(三)访谈法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 |
(一)贫困生助学体系 |
(二)教育公平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权利平等理论 |
(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第二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
一、我国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 |
(一)高等教育免费资助阶段 |
(二)免费资助向选择性资助过渡阶段 |
(三)多元化资助方式探索阶段 |
二、国内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现状 |
(一)国家层面 |
(二)高职院校自身方面资助 |
(三)其他资助政策与措施 |
第三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助学金认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 |
(一)助学金认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
(二)助学金认定工作中问题的成因 |
二、助学贷款机制和征信体系不完善 |
(一)风险承担责任不明 |
(二)贷款机制出现偏差 |
(三)助学贷款拖欠问题 |
(四)学校无法承担贷款风险的原因 |
(五)助学贷款拖欠原因 |
三、勤工助学模式单一 |
(一)勤工助学发展受阻 |
(二)勤工助学不受欢迎的原因 |
四、贫困生权利义务失衡 |
五、贫困生心理问题 |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增多,精神贫乏 |
(二)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对策 |
一、完善资助制度 |
(一)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加大资助力度 |
(二)加强完善资助政策法制化建设,规范认定工作 |
二、完善助学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贷款违约率 |
(一)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减少贷款风险 |
(二)完善偿还机制,降低贷款违约率 |
三、发挥职教优势,建立多元混合形式的资助模式 |
四、注重贫困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贫困生资助工作学生个别访谈提纲 |
致谢 |
(7)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国内外贫困生心理辅导力量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5.1 贫困生心理扶贫的概念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功能 |
2.1 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功能 |
2.1.1 政策关怀功能 |
2.1.2 激励引导功能 |
2.1.3 人生塑造功能 |
第三章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现状 |
3.1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 |
3.1.1 辅导员视野 |
3.1.2 教学人员视野 |
3.1.3 贫困学生视野 |
3.2 心理扶贫队伍建设情况 |
3.3 校内多元主体参与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 |
3.3.1 辅导员主体 |
3.3.2 教学人员主体 |
3.3.3 贫困生主体 |
3.4 心理扶贫项目内容 |
3.5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开展的方式 |
3.6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效果 |
3.7 心理扶贫工作政策上的不足 |
3.8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改造效果 |
第四章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1 精准靶向问题 |
4.1.2 队伍建设问题 |
4.1.3 扶贫形式问题 |
4.2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问题的原因 |
4.2.1 精准靶向问题的原因 |
4.2.2 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 |
4.2.3 心理扶贫形式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的对策 |
5.1 强化心理扶贫工作的服务意识 |
5.2 提升校内心理扶贫师资队伍的心理教育管理专业性 |
5.3 支持心理扶贫形式的多元化 |
5.4 保持心理扶贫工作的先进性 |
5.5 构建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主体多元化 |
5.6 创新贫困生心理扶贫模式 |
5.7 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5.8 重视心理扶贫机构配备建设 |
5.9 拓宽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实施途径 |
5.10 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培训 |
5.11 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 |
5.12 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
5.13 丰富高职心理扶贫教育的方法 |
5.13.1 建立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心理扶贫方式 |
5.13.2 加强同伴心理辅导的研究与培训 |
5.13.3 发挥教育基层党员思想的先进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致谢 |
(8)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现状 |
1. 经费不充足 |
2. 管理不精细 |
3. 资助育人理念不明晰 |
二、精准化资助, 完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主要做法 |
1. 经费精准化 |
2. 管理精准化 |
3. 资助育人精准化 |
三、精准化资助, 完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主要成效 |
1. 经费得到保证 |
2. 管理得到规范 |
3. 育人得到重视 |
四、结语 |
(9)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方面 |
1.2.2 国外研究方面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法 |
1.3.3 比较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之处与困难之处 |
1.5.1 研究创新之处 |
1.5.2 研究困难之处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高职院校 |
1.6.2 贫困生 |
1.6.3 资助体系 |
1.7 相关理论基础 |
1.7.1 教育公平理论 |
1.7.2 教育投资回报理论 |
1.7.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构成情况 |
2.1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 |
2.2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构成 |
2.2.1 奖学金体系 |
2.2.2 助学金体系 |
2.2.3 助学贷款体系 |
2.2.4 勤工助学体系 |
2.2.5 学费减免与补助体系 |
2.2.6 其他资助体系 |
2.3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
3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际运行——以苏州高博学院为例 |
3.1 高博学院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
3.1.1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
3.1.2 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 |
3.1.3 校内奖学金制度 |
3.1.4 学费减免与补助制度 |
3.1.5 勤工助学制度 |
3.1.6 心理帮扶工作 |
3.1.7 社会力量帮扶工作 |
3.2 高博软件学院近三年贫困生资助总体情况 |
3.3 关于高博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调查研究 |
3.3.1 高博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营的效果分析 |
3.3.2 高博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政府资助经费投入不足 |
4.1.2 贫困生认定机制不科学 |
4.1.3 贷款机制与征信体系不完善 |
4.1.4 勤工助学模式较为单一 |
4.1.5 缺乏后期的监督与管理 |
4.1.6 贫困生心理资助缺乏 |
4.2 资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从政府层面分析 |
4.2.2 从高校层面分析 |
4.2.3 从资助制度层面分析 |
4.2.4 从贫困生自身层面分析 |
5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 |
5.2 制定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
5.3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及个人征信系统 |
5.4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
5.5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
5.6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致谢 |
(10)“五位一体”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 高校勤工助学现状 |
3 研究对策 |
3.1 学校 |
3.2 国家 |
3.3 社会 |
四、我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提升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毛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广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刘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以四川A学院为例[D]. 赵静怡.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郭昀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2)
- [5]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发展路径调查[J]. 吴旻,李霞,陈蕾羽,赵诗羽. 武夷学院学报, 2019(12)
- [6]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袁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研究 ——以B职院为例[D]. 庞怡. 广西大学, 2019(01)
- [8]精准资助: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新探[J]. 陈曼曼. 现代经济信息, 2019(06)
- [9]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萍. 苏州大学, 2018(06)
- [10]“五位一体”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刘昌滨,黎琼芳,李金兰.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