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交替论文-温雪梅

好氧交替论文-温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好氧交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BR,脱氮除磷,生活污水,缺氧-好氧交替

好氧交替论文文献综述

温雪梅[1](2019)在《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学校中水站实际生活污水进行研究,采用多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的方式运行SBR反应系统,旨在对SBR处理生活污水时的运行模式及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脱氮除磷的最佳处理模式。试验研究考察了六种不同运行模式(R1~R6)的脱氮除磷性能,逐级优化最终筛选出R6为最佳运行模式,其工况条件为缺氧(1.0h)-静置(0.5h)-好氧(3.0h)-缺氧(2.0h)-好氧(0.5h)-缺氧(2.0h)-好氧(0.5h)-闲置排水(1.0h)-缺氧(1.5h)。运行模式为四级缺氧(静置)-好氧交替运行,并设置了不同于传统生物处理方式的静置段;选择了周期末先排水再缺氧的搅拌的方式。在R6运行模式下,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进水平均值分别为395mg/L、78mg/L、118mg/L、9.9mg/L,出水平均值分别为30mg/L、0.2mg/L、39mg/L、0.5mg/L,去除效果平均值分别为92.4%、99.7%、67%、84.8%。(1)其中设置的静置段磷酸盐释放量最高达21.0mg/L,去除率为84.8%,出水为0.5mg/L,磷酸盐出现了继续释放的现象,在缺氧段之后仍然出现了“类似厌氧段”的现象,除磷率平均可提高20%;磷酸盐出水值降低与优先排水有直接的关系,在周期末先闲置排水再缺氧搅拌,排出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2)R6脱氮效果达67%,出水TN值为39mg/L,出水硝酸盐浓度平均为0.2~0.8mg/L,亚硝酸盐积累量为6.0mg/L以上;随着缺氧(静置)-好氧频繁的交替运行,有效降低了出水硝酸盐和TN的含量,其脱氮方式包含:有前置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内源反硝化。(3)出水中硝酸盐和总氮的数值差距还是较大的,推测原水中的惰性有机氮成分要高一些。(4)去除TP的方式主要为传统除磷形式,也极有可能发生了DPAOs的反硝化除磷现象。(5)脱氮理论估算值与试验结果差距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多级交替的运行模式不同与SBR的典型运行模式,其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与机制不同,造成脱氮除磷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且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水质会有所波动。(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9-06-01)

田长城,黄飞,苏真真,潘鲁青,李赟[2](2018)在《一株麦氏交替单胞菌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氮源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lteromonas macleodii 8D的脱氮特性。研究表明,当分别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唯一氮源时,培养48h,菌株对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和硝态氮(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58.64%、67.41%和50.28%。NH_4~+-N去除过程中并未检测到明显的NO_2~--N和NO_3~--N的积累,然而在NO_2~--N和NO_3~--N去除过程中却明显检测到了NH_4~+-N的积累。NH_4~+-N和NO_2~--N共存时,NO_2~--N抑制了菌株对NH_4~+-N的去除,而NH_4~+-N则将NO_2~--N去除效率提高了22.95%。NH_4~+-N和NO_3~--N共存时,NO_3~--N将NH_4~+-N去除效率提高了12.46%,而NH_4~+-N对NO_3~--N去除无显着影响。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NO_2~--N和NO_3~--N的去除效率提高了29.19%和15.48%。NH_4~+-N、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3种无机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了38.57%、27.17%和42.56%。研究结果显示,3种无机氮共存时菌株Alteromonas macleodii 8D有最好的除氮表现,作为除氮的理想菌株,该菌株可用于实际养殖水体无机氮的去除。(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李亚峰,苏雷,刁可心,张子一[3](2018)在《进水负荷交替变化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接种普通絮状污泥,在交替变化的负荷下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分析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形成过程并检测颗粒污泥形成中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负荷的交替变化可以增强反应器的贫富基质促使颗粒污泥快速形成,污泥颗粒化中胞外聚合物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胞外蛋白质对好氧污泥颗粒形成中起到主要作用,而胞外多糖有助于维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另外变负荷还可筛选出微生物种类丰富度高的颗粒污泥。经过105 d,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粒径多数为1.0~1.25 mm,混合液MLSS的质量浓度为5.512 g/L,SVI为18.50 m L/g左右,对COD、NH4+-N、T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96.73%、96.67%、86.63%和83.74%左右。(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孙洪伟,陈翠忠,吴长峰,赵华南,于雪[4](2018)在《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效能及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际生活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SBR工艺好氧/缺氧(O/A)和缺氧/好氧(A/O)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性能、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及其组分(蛋白质PN、多糖PS和核酸DNA)的影响.结果表明,O/A和A/O运行模式下,SBR工艺均获得了高效稳定的NH_4~+-N去除,去除率分别为97.5%和98.0%,且硝化速率与NH_4~+-N负荷呈现较好正相关性.交替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对于EPS影响,A/O模式下EPS产量略高于O/A模式下,且运行模式对TB-EPS及其组分(PN、PS和DNA)产量无显着影响,但A/O模式下LB-EPS及其组分(PN和PS)产量均高于O/A模式下,倍数介于1.38~1.56之间.2种模式条件下,PS是TB-EPS和EPS的主要组分,而PN是LB-EPS的主要成分.EPS含量与污泥沉降性能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郑莹[5](2016)在《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生物膜法对废水中磷的富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污水中磷污染和磷资源短缺的问题,开发新型挂式尼龙生物膜反应器同步去除和富集污水中的磷,并对其除磷和蓄磷的性能进行探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该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合成废水,探讨短时间内在该常规生物膜上富集培养高浓度聚磷菌的可行性,并从反应器运行效率、除磷速率以及聚磷菌的富集状态等方面进行验证。聚磷菌富集工作完成后进入到第二阶段,在厌氧段通过不断的富集得到高浓度磷酸盐回收液,探讨该富集过程及各种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器启动运行10d后,在进水磷浓度为5mg/L和COD浓度为200mg/L的条件下,好氧阶段正磷酸盐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COD出水浓度均在50mg·L-1以下,并在该处理水平稳定运行了50d。(2)运行培养48d后,吸磷及释磷速率由相同的3.4 mg·(L·h)-1分别提高到8mg·(L·h)-1和6 mg·(L·h)-1,好氧和厌氧周期由相同的6h分别缩短到2h和3h,运行效率明显提高。(3)运行培养50d经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测定,污泥中聚磷菌的丰度从原泥的48.96%提高到70%,杂交图中的聚磷菌以大块团聚态出现,生物膜培养接近成熟。经过50d的强化培养,能够在常规尼龙填料上富集占总菌70%的高浓度聚磷菌,使得本反应器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磷与有机物。(4)好氧阶段,进水条件不变,磷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5%以上,满足出水在0.5mg/L以下;经近两个月的富集,获得浓度约60mg/l的磷回收液。(5)当厌氧阶段反应器COD达到1200mg/L,磷回收液中浓度突越达到80mg/L,停止投加碳源后COD浓度回复到正常值,回收液的浓度又降低到了60mg/L左右,后续稳定在该值左右,即生物膜上的聚磷菌在富磷溶液中释磷时有阈值,需要施加一定的刺激才能激发出其上生物释放更多的磷,使富磷溶液的浓度上升。(6)SMT法测得生物相中仍含有大量的磷,干泥中总磷含量约为167.2mg/g,远高于一般活性污泥法的生物相中磷的含量。实验证明,通过厌氧/好氧交替挂式尼龙生物膜系统可以在高效的除磷基础上很好的回收富磷溶液,实现同步去除与富集磷溶液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6-12-01)

储建松[6](2016)在《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城市生活污水具有低C/N、C/P的水质特性,传统工艺处理C/N、C/P比较低的污水时氮、磷很难同时达标。反硝化除磷工艺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同时能节约碳源、降低污泥产量。本课题针对C/N、C/P比较低的城市生活污水,以现有的A2N双污泥工艺为基础,提出一种新改进的双污泥脱氮除磷工艺,即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A2N-MBR),并以乙酸为碳源启动反应器,研究A2N-MBR工艺长期连续运行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进而考察了不同碳源种类(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葡萄糖)对于A2N-MBR工艺稳定运行脱氮除磷效能以及菌群结构的影响。(1)将驯化好的反硝化聚磷菌接种到厌/缺氧反应器中,分别以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葡萄糖为碳源启动反应器,结果表明:以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为碳源时,TP浓度为6.6-6.8mg/L,保持进水N/P比分别为8.8、6.1、6.8,A2N-MBR工艺效能最优,出水TP浓度均为0.5mg/L左右,除磷率大于92%,TN低于12.5mg/L,脱氮率大于77%。出水COD,NH3-N和TN均能达到国家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而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系统对COD、NH3-N、TN的去除率依次约为91%、94%、73%,出水COD、NH3-N、TN浓度分别为20mg/L、2.4mg/L、11.4mg/L,但总磷去除效果较差,除磷率约为58.6%,出水TP浓度达到2.6 mg/L。(2)在乙酸为碳源系统中,p H和ORP的变化与COD的消耗、TP的释放有较好的正相关性,p H和ORP可以指示厌氧释磷结束的终点,同时ORP还能作为缺氧吸磷的控制参数。(3)乙酸、丙酸为碳源时,硝酸盐消耗量与磷的吸收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单位硝酸盐吸磷量分别为1.21mg P/N,1.04mg P/N;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乙酸碳源系统比值为1.0mg P/N(初始NO2--N浓度为20mg/L),丙酸碳源系统在NO2--N浓度为20mg/L时,缺氧吸磷受到明显抑制。(4)通过对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1:1)和葡萄糖四种碳源系统稳定时除磷效果的分析,乙酸碳源系统厌氧释磷量最大,葡萄糖系统最少。丙酸碳源系统厌氧释磷、缺氧吸磷时间最短,四种碳源系统厌氧平均释磷速率分别为4.60 mg P/g MLSS·h、2.75 mg P/g MLSS·h、2.59mg P/g MLSS·h、0.78mg P/g MLSS·h。单位碳源的释磷量(P/C)分别为0.17、0.12、0.13、0.03。缺氧平均吸磷速率分别为7.3 mg P/g MLSS·h、6.45mg P/g MLSS·h、6.02mg P/g MLSS·h、2.54mg P/g MLSS·h。(5)A2N-MBR系统内微生物菌群分析表明,厌氧、缺氧种泥样品具有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次是乙酸为碳源的系统污泥。乙酸碳源系统污泥相比其它碳源系统更加接近于种泥,共有比例达到35.8%。种泥与不同碳源系统污泥样品在门级别上均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为主导。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各样品污泥中最丰富的门,不同碳源系统污泥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Chlorobi四种门的比例均高于90%。在属级别上,不同碳源系统污泥中与聚磷有关的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与Dechloromonas所占比例较大,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葡萄糖碳源系统污泥样品中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所占比例分别为38.7%、20.7%、34.4%、21.5%。而与聚糖菌有关的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在乙酸、丙酸、乙酸丙酸混合、葡萄糖碳源系统中的比例依次增大,分别为1.3%、1.5%、2.0%、3.8%。(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储建松,张传义,吴启威,何士龙,毛缜[7](2016)在《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中的活性污泥为种泥,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对象,考察了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特性,并采用高通量测试技术分析系统除磷污泥的菌群结构。通过60天的启动试验,系统内反硝化聚磷菌占聚磷菌总数的比例由21.3%提高到94.4%,出水磷在0.6mg/L左右。通过逐步增加进水氨氮的方法运行2个月,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稳定。在进水P浓度为6.4mg/L,保持进水N/P比为8.8,交替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最优,可达0.12kg N/(m~3?d)和0.018kg P/(m~3?d),出水总磷(TP)0.8mg/L,总氮(TN)12mg/L,出水COD、NH_3-N和TN达到国家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周期试验中,p H值、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值)均可作为厌氧释磷的控制参数,ORP也可指示缺氧吸磷的终点。典型周期内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消耗量与磷的吸收量基本呈线性关系。系统内污泥多样性约为种泥的0.5倍,在"门"、"属"分类级别上分别以Proteobacteria、Xanthomonadales-nobank为主。(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杨波,单晓明,田晴,李方,马春燕[8](2015)在《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研究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3种条件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3种实验条件下,污泥沉降比(SV%)均基本保持在18%~25%之间,污泥容积指数(SVI)保持在62~66 m L/g之间。活性污泥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PS)除EPSB-蛋白质浓度持续升高外,其余形式均呈现积累、达到最大值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EPS浓度最高而好氧条件下最小。在整个实验期间,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基本呈上升状态,在厌氧/好氧间歇曝气条件下脱氢酶活性最高、好氧条件次之、厌氧条件最低,最终3种条件下的脱氢酶活性分别为31.27、26.63和24.37 mg/(g·h)。活性污泥中ATP浓度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表观产率系数顺序是好氧>厌氧>厌氧/好氧交替运行,厌氧/好氧交替实现了系统内污泥减量,微生物的产率系数和能量状态密切相关。脱氢酶活性对污染物的降解影响明显,而实验条件下微生物能量状态和污泥减量并不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张成,秦华星,王康伟,黄娜,田晴[9](2015)在《补充碳源对交替式厌氧/好氧生物滤池生物蓄磷/回收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源不足是废水高效脱氮除磷、磷回收的限制因素,研究高效利用碳源同时能提高磷回收效果的的新工艺及其运行方式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连续式厌氧/好氧交替生物滤池(AABF)处理低碳磷比废水(COD/P=11),并研究碳源的补充方式(间歇型、连续型、连续循环型)、补充周期对生物滤池除磷、回收磷的影响;采用生物膜吸收并蓄积废水中的磷,并采用定期补充碳源方式诱导生物滤池内聚磷菌群(PAOs)充分释磷,以便形成高浓度的磷回收液,同时在PAOs胞内积累内源性碳,用于后续的生物除磷。结果表明,连续循环型碳源补充方式优于其他两种碳源补充方式,合理缩短碳源补充周期利于提高AABF的生物除磷以及磷回收效率;定期补充AABF进水碳源可增加AABF生物膜内聚羟基丁酸酯(PHB)含量、大幅提高AABF厌氧释磷浓度、提高厌氧释磷(磷回收)过程中PAOs的对碳源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康伟[10](2015)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是微生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诱因。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AABF)不仅具有同时脱氮除磷功能,同时大量节约碳源。本研究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处理含氮磷废水,利用动态投加碳源方式提高系统除磷、回收磷效果,提高AABF厌氧释磷、好氧吸磷,脱氮效率;研究氨氮和硝态氮进水浓度对AABF不同位置释磷、除磷的影响及其在反应器内的分布规律。探索利用GC-MS检测生物膜中PHAs的最佳方法,并分析动态投加碳源激发释磷的运行方式对AABF脱氮、除磷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动态投加碳源后AABF的TP、TN去除率有明显提高,动态投加碳源后AABF中的生物膜体内合成了大量PHAs,主要用于PAOs除磷的PHB占PHAs的比例有明显提高,PHAs和PHB占细胞干重也有提高,生物膜中的PHAs和PHB浓度均明显提高,说明动态投加碳源对于AABF中的生物膜储存PHAs有显着作用。(2)氨氮和硝态氮的进水浓度对AABF释磷有较大影响,配制四种含氮进水条件: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AABF释磷和吸磷变化为:低氨氮进水时AABF释磷量最高,达到40±2mg·L-1,高氨氮进水时释磷量次之,为35±1.8mg·L-1。加入硝态氮后,AABF释磷量明显降低,且硝态氮浓度越高,释磷量越低,预计当进水硝态氮浓度高于40mg·L-1时,AABF在缺氧段的缺氧吸磷能力会大于好氧吸磷能力。(3)AABF中低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进水时,好氧最终出水磷浓度维持在3.5±0.18mg·L-1左右;高氨氮进水条件下AABF出水磷浓度为4.5±0.22mg·L-1左右。氮源种类和浓度对AABF吸磷速率的影响为: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高硝态氮四种进水条件下吸磷速率依次降低。(4)氨氮在AABF内的去除率较高,低、高浓度的氮源进水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最低出水浓度为0.15mg·L-1、1.5±0.5mg·L-1;高硝态氮进水时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78%,低氨氮、高氨氮、低硝态氮进水条件下总氮去除率依次降低,最低为47%。(5)建立了GC-MS分析AABF生物膜中PHAs的合适方法。将生物膜消解、萃取分步进行更有利于准确检测PHAs组分和浓度。检测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PHAs为聚3-羟基丁酸,出峰时间为4-6分钟,内标为苯甲酸出峰时间为8分钟;PHAs占细胞干重在动态投加碳源前后分别为1-10%和12-30%。(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05-26)

好氧交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氮源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lteromonas macleodii 8D的脱氮特性。研究表明,当分别以硫酸铵、亚硝酸钠和硝酸钾为唯一氮源时,培养48h,菌株对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和硝态氮(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58.64%、67.41%和50.28%。NH_4~+-N去除过程中并未检测到明显的NO_2~--N和NO_3~--N的积累,然而在NO_2~--N和NO_3~--N去除过程中却明显检测到了NH_4~+-N的积累。NH_4~+-N和NO_2~--N共存时,NO_2~--N抑制了菌株对NH_4~+-N的去除,而NH_4~+-N则将NO_2~--N去除效率提高了22.95%。NH_4~+-N和NO_3~--N共存时,NO_3~--N将NH_4~+-N去除效率提高了12.46%,而NH_4~+-N对NO_3~--N去除无显着影响。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NO_2~--N和NO_3~--N的去除效率提高了29.19%和15.48%。NH_4~+-N、NO_2~--N和NO_3~--N共存时,将3种无机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了38.57%、27.17%和42.56%。研究结果显示,3种无机氮共存时菌株Alteromonas macleodii 8D有最好的除氮表现,作为除氮的理想菌株,该菌株可用于实际养殖水体无机氮的去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好氧交替论文参考文献

[1].温雪梅.SBR法缺氧(静置)/好氧多级交替模式下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2].田长城,黄飞,苏真真,潘鲁青,李赟.一株麦氏交替单胞菌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李亚峰,苏雷,刁可心,张子一.进水负荷交替变化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促进[J].水处理技术.2018

[4].孙洪伟,陈翠忠,吴长峰,赵华南,于雪.交替好氧/缺氧运行模式对生物脱氮效能及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5].郑莹.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生物膜法对废水中磷的富集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

[6].储建松.交替厌/缺氧—好氧膜法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7].储建松,张传义,吴启威,何士龙,毛缜.交替式厌/缺氧-好氧双膜反硝化除磷工艺[J].化工进展.2016

[8].杨波,单晓明,田晴,李方,马春燕.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5

[9].张成,秦华星,王康伟,黄娜,田晴.补充碳源对交替式厌氧/好氧生物滤池生物蓄磷/回收磷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5

[10].王康伟.厌氧(缺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

标签:;  ;  ;  ;  

好氧交替论文-温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