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位高论文-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裴玉贺,宋希云

穗位高论文-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裴玉贺,宋希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位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株高,穗位高,数量性状

穗位高论文文献综述

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裴玉贺,宋希云[1](2019)在《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辅助抗倒伏育种,以株型较高的自交系K12和株型较矮的自交系Fc521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对6个世代(P1、P2、B1、B2、F1和F2)的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在正交组合中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在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E-3(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穗位高在正反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均为D-2(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在正反交组合中,主基因和多基因在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中都很重要,主要由多基因控制,株高在F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穗位高在B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最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在遗传率相对较高的世代,通过轮回选择或聚合回交的方法累积增效基因。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规律。(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尤诗婷,邓策,李会敏,吕蒙,李志敏[2](2019)在《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鉴定株高、穗位高QTL的主效位点,利用高密度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连锁图谱和包含共同亲本的2个BC_2F_5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2个环境下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C_2F_5群体株高和穗位高存在广泛的变异;株高和穗位高性状受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影响。在2个BC_2F_5群体中共检测到6个株高QTL和7个穗位高QTL,表型贡献率为8.36%~33.28%。影响株高、穗位高的主效QTLqPH2-2、qEH2-5均位于第2染色体Bin2.03~2.04区,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9.55%、31.86%。(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忠南,王越人,邬生辉,曲海涛,许正学[3](2018)在《玉米DH系15D969、D1279株高、穗位高的遗传育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份低穗位高DH系(15D969、D1279)、5份自交系(A6、PHB1M、B20、PH4CV、PH6WC)进行杂交、回交试验,对株高、穗位高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DH系15D969所具有的低株高、低穗位高由隐性基因控制。相对于PH6WC×A6,15D969与PH6WC杂交效应不表达;DH系D1279同时具有高株高隐性基因和低穗位高部分显性基因,杂交组合PH6WC×D1279株高、穗位高显着低于先玉335(PH6WC×PH4CV),改良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凯,张晓祥,管中荣,沈亚欧,潘光堂[4](2017)在《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60份具有广泛遗传变异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四川崇州、洪雅、雅安和云南西双版纳4个地点,利用44 569个SNP标记对玉米株高、穗位高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二者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LM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SNP进行挖掘,共检测到6个与株高显着关联的SNP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14.26%;检测到18个与穗位高显着关联的SNP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12.62%。在四川洪雅和雅安两个环境中检测到1个与株高相关稳定的SNP,该位点关联到的基因与细胞氨酰生物合成有关,推测其可能参与生长素合成,进而调控茎秆节间长。(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韩善冬[5](2017)在《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玉米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株高(PH)和穗位高(EH)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在抗倒伏性状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分子水平对玉米PH和EH及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进行遗传解析对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中,我们利用美国Illumina公司生产的maizeSNP50BeadChip芯片(包含56110个SNP标记)对362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进行了检测,本研究以其中340份自交系为材料,通过一年多点田间试验对供试自交系的PH和EH进行鉴定;同时以一个综合种CZ1302为母本,以供试自交系为父本,按顶交法配制测交种;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对供试自交系PH和EH的GCA效应进行测定;结合SNP分子标记数据与PH和EH表型鉴定结果及其GCA测定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 通过筛选获得43979个具有多态性的高质量SNP,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7Kb,在全基因组上的连锁不平衡(LD)衰减距离为450-50QKb。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340份自交系材料分为叁个亚群:Tropical群、NSS群和SS群,分别包括124、67和149份自交系,其代表性的自交系分别为S37、Ye478和Qi319。2 PH和EH的G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Tropical群自交系PH和EH的平均GCA效应值极显着大于与SS群和NSS群,SS群和NSS群之间差异不显着。热带种质(Tropical群)更容易导致杂交后代PH和EH的增高,而温带种质(SS群和NSS群)可以起到降低杂交后代株高和穗位高的作用。同时具有较低株高和穗位高GCA效应值的7个自交系分别为齐205、4866、77、郑58、K22、郑29和中黄64,这些自交系均属于SS群。同时具有较高株高和穗位高GCA效应值的4个自交系分别为 Y1114、F19、10GY76-111 和 CML379。3 在不同环境下检测到3个与PH显着相关的SNP标记位点,分别是SNP51894、SNP48752和SNP12520,分布在第10、9和2染色体上,物理位置分别为139995185bp、129403817bp 和 186789026bp。在这 3 个位点上发现 2 个与 PH 相关的候选基因,GRMZM2G128092和GRMZM2G0 1 77。4 与EH显着相关的位点发现6个。其中,SNP25650和SNP2685位于第5条染色体上,物理位置分别为 191485086bp 和 184494302bp。SNP27825 和 SNP35713位于第6和9染色体上,物理位置分别为95846377bp和12343404bp。两个较稳定的位点SNP2008和SNP2009,可以在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都位于第5条染色体上,物理位置分别为191361248bp和191361140bp。在这6个位点中,筛选出4个与EH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为GRMZM2G130432、GRMZM2G326734、GRMZM2G392798 和 GRMZM2G071844。5 在不同环境下检测到1个与株高GCA效应显着相关的SNP标记位点,为SNP46795,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物理位置为142181447bp。在这一位点上发现候选基因GRMZM2G025243。6 发现5个与穗位高GCA效应显着相关的位点。其中,SNP16224、SNP53029和SNP53093分别位于第3、6和1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分别为156657291bp、150685172bp 和 71795509bp。两个较稳定的位点 SNP53021 和SNP53024,可以在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都位于第6条染色体上,物理位置分别为150666399bp和150666636bp。在这5个位点上筛选到3个候选基因,分别为GRMZM2G035557、GRMZM2G077662 和 GRMZM2G378604。7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与其一般配合力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宁,张强,张玉娜,李鑫,黄雪清[6](2016)在《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的QTL剖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范围内具有经济重要性的作物之一.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育种过程中需考虑的2个重要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抗倒伏性及株型等都有较大影响.为进一步明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B73×Zheng58的含有165个株系的F3:4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189个SSR标记对株高和穗位高进行QTL定位分析.总共定位到5个株高QTL和6个穗位高QTL;这11个QTL分布在除2号和6号之外的其他8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表型变异贡献率的变幅为4.3%~14.2%.其中10个QTL与以前报道过的QTL的位置相近或重迭,而株高QTL(qPH04-01)是新发现的群体专一性的QTL,最靠近标记umc0371,表型变异贡献率为8.8%,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的位点.(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何坤辉,常立国,崔婷婷,渠建洲,郭东伟[7](2016)在《多环境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进行多环境的QTL分析,寻找能够稳定表达的株高和穗位高主效QTL,以为玉米理想株型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K12衍生的150个F7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首先,从Maize GDB中选取495个SSR标记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筛选,利用具有多态性的标记进行群体基因型分析,使用Map Maker V3.0软件划分标记的连锁群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其次,采用Ici Mapping V4.0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2年3点(陕西榆林、陕西杨凌、辽宁葫芦岛,2014—2015年)表型值及育种值的株高和穗位高QTL分析。最后,对株高和穗位高进行条件QTL分析,对照非条件QTL分析的结果,探讨株高和穗位高在QTL水平上的遗传关系。【结果】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91个SSR标记,图谱全长2 069.1 c M,平均图距10.8 c M。6种环境和育种值中,共检测到10个株高QTL和8个穗位高QTL,分布于第1、3、4、5、6、7、8和10染色体上,LOD介于3.25—8.36,加性效应值介于-6.41—8.70,单个QTL贡献率在6.96%—27.41%。这些QTL中有6个能在3种及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且贡献率大于10.00%,是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主效QTL。位于染色体Bin5.01/5.02区域同一位置的2个QTL在6种环境中被检测到,LOD介于3.25—6.48,加性效应值介于4.05—8.70。位于染色体Bin3.03/3.04区域同一位置的2个QTL在5种环境中被检测到,LOD介于4.71—8.36,加性效应值介于4.93—6.36。位于染色体Bin6.02区域同一位置的2个QTL在3种环境中被检测到,LOD介于3.52—5.21,加性效应值介于4.38—8.16。它们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许178。条件QTL分析和非条件QTL分析的结果表明,这3个染色体区域的6个QTL是3个同时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一因多效位点。【结论】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大,大部分QTL只能在1种或2种环境中被检测到,3个主效QTL可以在3种及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能够稳定地遗传,且贡献率高,有望在分子育种上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李浩川,陈琼,杨继伟,曲彦志,张慧[8](2016)在《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基础,利用郑单958为基础材料构建的包含161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的群体,分别在长葛、淇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植株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分别检测到7,11和6个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系数(穗位高/株高)QTLs,贡献率变幅分别为6.77%~21.31%,5.09%~17.12%和6.89%~17.78%,其中qph-3-3,qph-2-10,qeh-5-9以及qeh/qph-3-1为主效QTLs;株高和穗位高有4对共同标记区间的QTLs,穗位系数与穗位高有3对共同标记区间的QTLs,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相关性;株高和穗位高的广义遗传力高达88.52%和93.78%,表明株高和穗位高遗传稳定性强,受环境影响较小,是早代选择的重要株型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9](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良自交系lx 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 7296构建的测交群体,通过1年2点的田间试验,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和杂种优势位点(HL)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16个和13个控制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其中有8个株高和4个穗位高的QT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测交群体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9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的HL,分别有2个H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此外,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有3个QTL和H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片段上,说明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可能有部分相同的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清超,马浪浪,刘建新,梁黔云,文琼[10](2015)在《玉米F2∶3群体株高与穗位高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沈137为母本、掖107为父本,构建F2∶3群体为供试材料,通过对株高与穗位高的考察,分析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玉米群体后续研究、F2∶3群体表型变异以及株高、穗位高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F2∶3群体株高与穗位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表型变异系数在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符合F2∶3群体的特点。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F2∶3群体可用于进一步QTL定位及相关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9期)

穗位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鉴定株高、穗位高QTL的主效位点,利用高密度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连锁图谱和包含共同亲本的2个BC_2F_5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2个环境下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C_2F_5群体株高和穗位高存在广泛的变异;株高和穗位高性状受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影响。在2个BC_2F_5群体中共检测到6个株高QTL和7个穗位高QTL,表型贡献率为8.36%~33.28%。影响株高、穗位高的主效QTLqPH2-2、qEH2-5均位于第2染色体Bin2.03~2.04区,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9.55%、31.8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位高论文参考文献

[1].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裴玉贺,宋希云.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尤诗婷,邓策,李会敏,吕蒙,李志敏.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李忠南,王越人,邬生辉,曲海涛,许正学.玉米DH系15D969、D1279株高、穗位高的遗传育种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18

[4].李凯,张晓祥,管中荣,沈亚欧,潘光堂.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玉米科学.2017

[5].韩善冬.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张宁,张强,张玉娜,李鑫,黄雪清.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的QTL剖析(英文)[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何坤辉,常立国,崔婷婷,渠建洲,郭东伟.多环境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8].李浩川,陈琼,杨继伟,曲彦志,张慧.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9].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李清超,马浪浪,刘建新,梁黔云,文琼.玉米F2∶3群体株高与穗位高的相关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5

标签:;  ;  ;  ;  

穗位高论文-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裴玉贺,宋希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