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冯秋红

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冯秋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味红花殊胜丸,体外抑菌,藏药

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文献综述

冯秋红[1](2019)在《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体外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沙门氏菌CMCC50071叁种标准菌株与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大肠埃希氏菌、2株白色念株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进行抑菌实验与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药液浓度下各菌株抑菌圈直径与各菌株的MIC。结果七味红花殊胜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和药液浓度呈正相关性,但对于C-菌株仅有微弱的抑菌效果;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株菌临床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且与药液浓度呈正相关性;但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无抑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为7.04 g/L,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珠则为13.04 g/L。结论七味红花殊胜丸对于革兰阳性菌与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药物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彭毛卓玛[2](2018)在《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治疗乙型肝炎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医药学对肝胆疾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病因由于肝热、胆热实由隆、赤巴、培根叁大因素紊乱所致。又叫肝中毒。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乙型肝炎的住院部患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0~50岁,平均年龄38岁以上,临床用七味红花丸治疗。1.2诊断标准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符合《四部医典》诊(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张永梅[3](2015)在《七味红花殊胜丸治疗黄疸型肝炎30例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藏医认为黄疸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为赤巴邪侵入肝脏,导致肝脏生化血液功能失调,胆汁增多,泛溢肌肤。笔者采用藏医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治疗30例黄疸型肝炎,总有效率为97%,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5年19期)

孔庆菊[4](2014)在《七味红花殊胜丸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七味红花殊胜丸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红花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结果:TLC定性鉴别分离效果好,斑点显色清晰。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进样浓度在13.18~79.1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2%,RSD=1.27%(n=6);每丸含红花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计应不少于1.0mg。结论:标准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4年11期)

贺平,胡群英,刘航,王世华,袁东亚[5](2013)在《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体外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七味红花殊胜丸的体外抑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研究七味红花殊胜丸对3种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ATCC25922、沙门菌CMCC50319)及20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抑菌作用;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该药对敏感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七味红花殊胜丸对革兰阳性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但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人葡萄球菌的MIC为6.25~12.5 g/L。结论七味红花殊胜丸对革兰阳性临床菌株有显着的体外抑菌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3年24期)

张秀娟,丁永辉,倪琳,杨锡[6](2013)在《七味红花殊胜散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七味红花殊胜散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诃子、獐牙菜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行定量测定,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为CAPCELL PAK MG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30∶7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403 nm,柱温为30℃。结果薄层色谱能定性检出诃子、獐牙菜,斑点清晰,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304~2.28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7.92%,RSD=0.94%。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七味红花殊胜散的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祁玉清,陈珏蓓[7](2012)在《HPLC法测定七味红花殊胜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七味红花殊胜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PS-SP(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7%磷酸溶液(26:2:72),流速1mL·min-1,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为403nm。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进样量范围为(0.0265~0.132)μg时,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7%,RSD为0.7%。在选定的条件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获得较好分离。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灵敏准确、能用于七味红花殊胜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青海医药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魏玉海,王慧春,刘亚蓉,刘海青,韩晓萍[8](2011)在《木香马兜铃与七味红花殊胜丸中马兜铃酸A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木香马兜铃及七味红花殊胜丸中马兜铃酸A。方法采用HPLC法,Sunfire-ODS C18(5μm,250 mm×4.6 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45∶55);检测波长为322 nm。结果马兜铃酸A在0.014 8~0.294μg(r=0.999 9)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1.0%。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性、重复性好,可用于木香马兜铃与七味红花殊胜丸中马兜铃酸A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1年12期)

杨春燕,曹成珠,汪晓筠,朱艳媚,严云飞[9](2011)在《七味红花殊胜散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aspase-3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七味红花殊胜散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caspase-3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七味红花殊胜散对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引起的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七味红花殊胜散可降低Caspase-3的表达(P<0.05);NO含量与再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味红花殊胜散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1年18期)

郑永彪,魏玉海[10](2011)在《七味红花殊胜丸中药材的鉴定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七味红花殊胜丸的鉴别及含量测定的方法,提高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方中麻黄素、诃子和红花;采用HPLC法测定红花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采用C18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7%磷酸溶液(26∶2∶27),检测波长403 nm。结果盐酸麻黄碱、诃子、红花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羟基红花黄色素A进样量0.0241~0.3852μg与峰面积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6%,RSD=1.42%。结论所建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七味红花殊胜丸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医药学对肝胆疾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病因由于肝热、胆热实由隆、赤巴、培根叁大因素紊乱所致。又叫肝中毒。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乙型肝炎的住院部患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0~50岁,平均年龄38岁以上,临床用七味红花丸治疗。1.2诊断标准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符合《四部医典》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参考文献

[1].冯秋红.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2].彭毛卓玛.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治疗乙型肝炎5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

[3].张永梅.七味红花殊胜丸治疗黄疸型肝炎30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

[4].孔庆菊.七味红花殊胜丸质量标准研究[J].北方药学.2014

[5].贺平,胡群英,刘航,王世华,袁东亚.藏药七味红花殊胜丸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6].张秀娟,丁永辉,倪琳,杨锡.七味红花殊胜散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

[7].祁玉清,陈珏蓓.HPLC法测定七味红花殊胜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J].青海医药杂志.2012

[8].魏玉海,王慧春,刘亚蓉,刘海青,韩晓萍.木香马兜铃与七味红花殊胜丸中马兜铃酸A测定研究[J].中成药.2011

[9].杨春燕,曹成珠,汪晓筠,朱艳媚,严云飞.七味红花殊胜散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aspase-3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

[10].郑永彪,魏玉海.七味红花殊胜丸中药材的鉴定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2011

标签:;  ;  ;  

七味红花殊胜散论文-冯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