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金桥奖”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布仁巴雅尔,杭福柱,哈森[1](2020)在《玛拉沁艾力之路》文中提出第一章一、牧民青年的机遇他忘不了2019年3月5日午后的那一幕。上午还是细雨霏霏的北京的天空,到了午后便一碧如洗。蓝天下,历史悠久的北京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那诸多的楼群当中,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肃然屹立于广阔的天安门广场西侧。在这一天的午后,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排,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里,参加了自己所在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张娣[2](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牛震[3](2016)在《90后羊倌 创业路上行“正道”》文中研究指明每天早上,青山羊的呼唤像闹钟一样准时,忙碌的一天从这些小羊羔开始。对这些出生十几天的羊羔,李正道像是照顾婴儿一般仔细呵护。"羊羔的饲草料要尽可能的鲜嫩多汁一些,水一定要保证是干净充足新鲜的饮用水。小羊羔比较娇嫩,每天换水的时候一定要清洗一次水槽才行。"这里是位于山东省菏
安然[4](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直在我国纪录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为展现了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优美的音乐歌舞、独特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服饰,让世人更加了解了云南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21世纪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云南省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高度重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价值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以及实践价值;从条件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差异化吸引优势、区位辐射优势、政策支持优势以及自身实力优势。云南少数民族纪录片“走出去”经历了发轫期、开拓期、高潮期以及困境与机遇并行期四个时期。虽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是当前也存在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内容生产、国际营销和政府扶持三个方面着力: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在国际营销方面需要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条,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在政府扶持方面需要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纪录片人才。
龚卿[5](2016)在《基于技术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力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手段。近年来,尽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仍面临过分依靠资源投入、成果转化率不高等现象,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创新绩效以促进产业的良好发展。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保证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企业更加便捷安全有效的获取外部技术,避免在不擅长的领域过度投入,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当前,我国学术界对通过发挥技术市场的调节功能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理论,具备很大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技术市场来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技术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建立相应的作用机制模型,并运用面板回归法和案例分析法来论证分析技术市场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首次基于技术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和技术市场的理论研究,发现技术市场可以作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突破口,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创新资源,发挥市场的机制以提高产业的创新绩效。(2)分析了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了作用机制模型。通过分析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和市场份额,指出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具备了现实的基础;进一步指出技术市场功能的实现是以技术交易的完成为基础,并基于技术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风险控制、信息揭示和产权转移等功能,分析了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且完成了作用机制模型的建立。(3)基于技术市场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论证了技术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技术交易的实现保证了技术市场功能的发挥。通过增加外部技术的获取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具体方式为:增加其他区域的外部技术引进以促进专利的转化,增加本地技术的充分共享和技术转让交易以提升产业创新的总体绩效,进一步的,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交易,以显着的提升经济转化阶段的产业创新绩效。(4)技术市场功能的发挥不仅拓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渠道,还可以发掘出企业的技术需求,并进一步促进了技术交易双方的深度合作,其中,优化资源配置和信息揭示功能又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海冰[6](2015)在《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以儿童为主角、儿童为主要受众、真实记录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并在电视台首播的纪录片。从1959年10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少先队号角》栏目播出了我国第一部少儿电视纪录片《首都少先队员庆祝北京建立少先队10周年大会》开始,在此后五十多年里,中国电视屏幕上播出了一批儿童电视纪录片,其中不乏在国内外获奖的优秀作品。文章立足于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特征,结合自1959年以来我国时代背景及儿童观念,综合哲学、电视学、纪录片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美学、社会字等多个学科万面的知识和理论,从儿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这一角度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发展变迁的规律进行探讨。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文化功能;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阐述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在三个阶段主要运用到的创作理念及其创作手法,概述其演变规律;文章结语部分探讨了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出路。
李秀,赵永志[7](2014)在《兵团农机专家的赤子心——记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文中认为陈学庚,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领域的重大贡献者。陈学庚建立了膜上精准穴播理论,提出了"准、联、低、易"农机现代设计新理念,为我国
王晓凤[8](2012)在《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郭建中教授,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浙江省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杭州市翻译协会顾问。郭先生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兼译、教、研于一身,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上一直争论的问题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翻译实践中。他撰写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汉译英的翻译单位问题》等一系列有影响性的文章,他的翻译思想引起了我国翻译理论界的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郭先生着作丰硕,他翻译的一些名家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已经公开发表了翻译研究论文和专着100多万字,有《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等译学专着。专着《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美国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着作,尤其是介绍了旅美华人学者的翻译研究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翻译研究的空白。专着《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科普与科幻小说的专着,标志着我国系统研究科普与科幻翻译的崛起,填补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的空白。郭先生的主要文学译着有:英国文学名着《鲁滨孙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美国文学名着《杀鹿人》(合译)和《铁草》(合译)及当代外国文学名着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和辛格等作家的作品数十篇;翻译、编着了800多万字的科幻作品并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和电影剧本等各类文体材料,其中,他与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前任主席詹姆斯.冈恩联袂主编并译成中文的《科幻之路》(六大卷,300余万字),被誉为“科幻宝典”,在我国科幻小说家、科幻研究者以及青少年中间有广泛影响。因其在译介国外科幻小说方面的成就,1991年,他获得了世界科幻小说翻译界的最高奖——恰佩克(Carel Capek)翻译奖,这一奖项我国至今无第二人问鼎;1997年,他又获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他在译学的家园中留下了一道道灿烂的彩虹,被享誉中外的着名翻译家叶子南先生称为当代“优秀的翻译研究者”和“科幻小说翻译家”,《中国科技翻译》副主编李亚舒先生誉他为“中国译坛上的一面旗帜”。他的名字已被编入《中国翻译家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翻译辞典》和《中国译学大辞典》等有关译学和社会科学的工具书中。然而,郭先生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却曾被忽视,较少有人对他的翻译成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全面地论述。本文作者通过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在广泛收集有关郭先生翻译活动的文献资料和深入学习郭先生关于翻译方面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交际出发,以和合翻译理论为视角,旨在对郭先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探究郭先生独特思考方式及其发散型的译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思索翻译理论,以便对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进行反思,探究先生的和合翻译思想,进而发掘先生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对于我国翻译研究和文学翻译、科幻小说翻译实践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以此推动浙江省乃至我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汉语语言文化特点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提出点滴有意义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郭建中教授及其对译学的贡献,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和合学与和合翻译理论。本章首先追溯了和合的语义演变与和合的文化理路;其次,论述了和合学与翻译的关系;再次,探究了和合翻译的东西方文化底蕴,并阐释了和合翻译的溯源、内涵,其内涵包含和合翻译本体观、和合翻译认识观、和合翻译审美观、和合翻译文化观及和合翻译伦理观五个方面。第三章介绍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思想。郭先生的学术信念是“既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本章首先概述了郭先生的和合翻译思想,接着探究了郭先生翻译思想在和合视域中的映射。即:郭先生对“翻译对等标准、翻译单位划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直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等诸多问题的真知灼见,贯穿其间的是他对翻译研究和中西译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章还论述了郭先生和合翻译实践中表现出的“和合翻译审美原则、和合翻译文化原则和和合翻译伦理原则”等翻译行为原则。第四章介绍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郭先生认为,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译文语言应该通顺流畅。他坚持翻译应该在“信”的基础上做到“顺”,实现“信”与“顺”的有机统一。本文采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的方法,选取郭先生翻译的笛福经典小说译本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话语通俗性及其转换”和“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两个方面探究笛福经典小说的写作特点及郭译本的翻译策略;接着,探究科幻小说翻译“文学性、通俗性和科学性”三标准,分析了郭先生科幻小说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策略,并对先生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和合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本章首先总结了郭先生在翻译理论、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中的研究成果,接着翔实地阐释了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拓展空间。研究内容有待完善,研究方法有待探索,语料与实践研究的深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利用语料库进行实证性研究将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更充分的论证。
谷万里[9](2011)在《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名宿朱良春先生》文中提出一个个问世的新药是朱良春先生的创新成果。他积临床五十多年经验研制的"益肾蠲痹丸",是1989年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新药,并获85计划国家中医药金桥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顽症有效率达95.3%;他研制的"复肝丸"、"痛风冲剂"等先
马月虹[10](2011)在《农业机械:推动新疆跨越发展的引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以大规模农业机械运用作为一个地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那么新疆许多地区如今正处在转变的关键时期。麦收时节,新疆伊犁河谷的农田里,一派繁忙与丰收的景象。与以往相比,农田里不仅有忙碌的农民,还多了不少大型收割机的身影,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麦浪中往来穿梭,说起收割机,农民会翘起大拇指连连夸好:
二、从“金桥奖”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金桥奖”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1)玛拉沁艾力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
1.1.2 云南正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
1.1.3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已经有“走出去”的案例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1 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
1.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1.3.3 纪录片“走出去”的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
1.4.2 有关我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和优势 |
2.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价值 |
2.1.1 文化价值:“走出去”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
2.1.2 经济价值:“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云南影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
2.1.3 政治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
2.1.4 实践价值:“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平 |
2.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优势 |
2.2.1 差异化吸引优势 |
2.2.2 区位辐射优势 |
2.2.3 政策支持优势 |
2.2.4 自身实力优势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历史 |
3.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发轫期(1949-1977) |
3.2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开拓期(1978—1995) |
3.2.1 政府机构成为“走出去”的主导 |
3.2.2 外来导演学者成为“走出去”的新力军 |
3.2.3 国际获奖成为“走出去”的方式 |
3.2.4 独特主题成为“走出去”的捷径 |
3.3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高潮期(1996-2005) |
3.3.1 高校为纪录片“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 |
3.3.2 独立影展成为纪录片的国际交流平台 |
3.3.3 国际获奖呈现欣欣向荣态势 |
3.3.4 国际商业化销售的初步发展 |
3.4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并行期(2006-至今) |
3.4.1 “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
3.4.2 “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
第四章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
4.1 选题内容层面的问题 |
4.1.1 选题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一 |
4.1.2 民族性挖掘不够,“三美”表达不足 |
4.2 生产制作层面的问题 |
4.2.1 资金投入不足,纪录片发展受限 |
4.2.2 “文化贴现”严重,国际化制作欠缺 |
4.3 国际营销方面的问题 |
4.3.1 注重国际获奖,国际销售欠佳 |
4.3.2 “走出去”路径有限,国际推广能力较弱 |
第五章 促进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的策略 |
5.1 内容生产策略:“走出去”的核心 |
5.1.1 分析受众需求,精准出口定位 |
5.1.2 立足民族特色,运用国际语言 |
5.1.3 紧跟时代变化,贴近现实生活 |
5.2 国际营销策略:“走出去”的关键 |
5.2.1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 |
5.2.2 提升营销水平,完善产业链 |
5.2.3 瞄准国际市场,打造特色品牌 |
5.3 政府扶持策略:“走出去”的后盾 |
5.3.1 改革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 |
5.3.2 坚持多元化发展,培养少数民族纪录片人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研记录 |
[调研对象一] |
[调研对象二] |
[调研对象三] |
[调研对象四]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部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览表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基于技术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2 技术市场对技术创新作用的相关研究 |
1.3.3 简要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 |
2.1.2 创新绩效 |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 |
2.2 技术市场相关理论 |
2.2.1 技术市场 |
2.2.2 技术商品与技术中介 |
2.2.3 技术交易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机制 |
3.1 技术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性分析 |
3.1.1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交易现状 |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交易特点 |
3.2 基于技术市场功能的产业创新绩效提升机制分析 |
3.2.1 技术市场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配置功能 |
3.2.2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风险控制功能 |
3.2.3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信息揭示功能 |
3.2.4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产权转移功能 |
3.3 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 |
第4章 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处理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模型建立与面板回归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模型检验与回归结果说明 |
4.3 回归分析结果综合分析 |
4.3.1 技术研发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经济转化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3 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5章 技术市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择及数据处理 |
5.1.1 案例选择的原则 |
5.1.2 案例选择的过程及相关数据的处理 |
5.2 技术市场提升生物法制备大米多肽技术创新绩效案例分析 |
5.2.1 大米多肽技术创新介绍 |
5.2.2 技术市场促进大米多肽制备技术创新成功过程 |
5.2.3 技术市场在大米多肽制备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
5.3 案例总结与启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文化功能 |
第一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一、儿童范畴的界定 |
二、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三、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功能 |
一、儿童历史的影像档案 |
二、儿童社会化的助推器 |
三、社会问题的隐喻 |
第二章 宣教时期(1959年——1989年) |
第一节 主流儿童的生活展示 |
一、“国家本位”儿童观的确立 |
二、主流儿童生活的展示 |
第二节 与“格里尔逊式”创作理念的不谋而合 |
一、“格里尔逊式”记录理念 |
二、“教化与指导”创作观念的内在转换 |
第三节 “解说+画面”的相辅相成 |
一、重视文本、解说词偏重文学性 |
二、剪辑模式:声画分离 |
第三章 纪实时期(1990年——2002年) |
第一节 边缘儿童的生存境遇 |
一、“社会本位”儿童观的潜移默化 |
二、边缘儿童生存境遇的“采访式”记录 |
第二节 对“真理电影”模式的直接借鉴 |
一、“真理电影”的创作理念 |
二、“旁观与介入”观念的确立 |
第三节 “旁观与介入”的纪实回归 |
一、“挑动者”身份的介入 |
二、主客观结合,情节结构作品 |
三、声画并重 |
第四章 多元融合时期(2003年——2014年) |
第一节 儿童生活的全方位记录 |
一、“儿童本位”理念的回归 |
二、儿童多元生活的全方位记录 |
第二节 多元创作理念的融合 |
一、“直接电影”模式的主动借鉴 |
二、“客观与再现”理念的运用 |
三、“新纪录电影”的“主观与表现” |
四、“格里尔逊式”和“真理电影”模式创作理念的延续 |
第三节 多元化创作手法的兼收并蓄 |
一、旁观者身份的客观记录 |
二、静观式剪辑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主要影像目录 |
致谢 |
(7)兵团农机专家的赤子心——记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论文提纲范文)
“如果我当年不辞去副团长的职务, 顶多是一个普通的行政领导, 不会多出色。正因为我当年选择了技术岗位, 才有今天的这点成绩。” |
“团场需要我, 我更需要团场。如果我离开了团场, 将一事无成。” |
“如果团队的力量上不来, 那不算成功。要后继有人, 后面的人起来了, 后浪推前浪,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干事业!” |
“是兵团这方水土养育和造就了我。我获得院士这个荣誉, 要感谢兵团对我的栽培和帮助, 今后我要更好地为兵团服务!” |
(8)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郭建中及其对译学的贡献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和合学与和合翻译理论 |
2.1 和合学研究 |
2.1.1 和合的语义演变 |
2.1.2 和合的文化理路 |
2.1.3 和合学与翻译的关系 |
2.1.3.1 和合学溯源 |
2.1.3.2 和合系统与翻译系统 |
2.2 和合翻译理论 |
2.2.1 和合翻译的文化底蕴 |
2.2.1.1 和合翻译的东方文化底蕴 |
2.2.1.2 和合翻译的西方文化底蕴 |
2.2.2 和合翻译概述 |
2.2.2.1 和合翻译溯源 |
2.2.2.2 和合翻译内涵 |
第三章 郭建中和合翻译思想研究 |
3.1 郭建中翻译思想中的和合翻译观 |
3.2 郭建中翻译思想在和合视域中的映射 |
3.2.1 翻译对等标准 |
3.2.2 翻译单位划分 |
3.2.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
3.2.4 直译与意译 |
3.2.5 归化与异化 |
3.3 郭建中和合翻译行为原则 |
3.3.1 和合翻译文化原则 |
3.3.2 和合翻译审美原则 |
3.3.3 和合翻译伦理原则 |
第四章 郭建中和合翻译实践 |
4.1 郭建中经典小说翻译 |
4.1.1 笛福经典小说特点分析 |
4.1.2 郭译经典小说翻译策略 |
4.1.2.1 话语通俗性及其转换 |
4.1.2.2 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 |
4.2 郭建中科幻小说翻译 |
4.2.1 郭译本科幻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
4.2.2 郭译科幻小说翻译标准 |
4.2.2.1 文学性 |
4.2.2.2 通俗性 |
4.2.2.3 科学性 |
4.2.3 郭译科幻小说翻译策略 |
4.2.3.1 词语翻译:译意 |
4.2.3.2 短语翻译:替代 |
4.2.3.3 句子翻译:重构 |
4.2.3.4 段落翻译:重组 |
4.2.3.5 篇章翻译:重写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局限与拓展空间 |
附录 1:郭建中科研成果汇总 |
附录 2: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文敏采访翻译家郭建中教授 |
参考文献 |
(9)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名宿朱良春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杏林贤达, 薪火传承 |
恬淡虚无, 真气充之 |
传承瑰宝, 时不我待 |
四、从“金桥奖”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玛拉沁艾力之路[J]. 布仁巴雅尔,杭福柱,哈森. 民族文学, 2020(12)
-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3]90后羊倌 创业路上行“正道”[J]. 牛震. 农村工作通讯, 2016(14)
- [4]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研究[D]. 安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5]基于技术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研究[D]. 龚卿.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6]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嬗变[D]. 曾海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7]兵团农机专家的赤子心——记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J]. 李秀,赵永志. 中国农垦, 2014(02)
- [8]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D]. 王晓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4)
- [9]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名宿朱良春先生[J]. 谷万里. 神州, 2011(30)
- [10]农业机械:推动新疆跨越发展的引擎[J]. 马月虹. 中国农村科技,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