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播学论文-吴大顺

文学传播学论文-吴大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传播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文学传播学

文学传播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大顺[1](2018)在《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文学传播学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大致形成了古代文学传播史论、古代文学的传播学解读和古代文学传播学建构论叁种类型,共同促进了古代文学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但古代文学传播学建构论,因受西方主流传播学理论体系制约,借用传播学理论概念和学术框架审视古代文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内容空泛化、表层化倾向。随着文学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审视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关系、构建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学术旨趣和发展历史看,二者更多地是交叉和借鉴关系,并非从属关系,从文学研究分支而非传播学分支确立文学传播学学术目标和理论系统更具学术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世敏[2](2015)在《向沉默疾呼——《文学传播学视阈下当代贵州文学发展研究》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文学作为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学,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贵州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剥离了贵州等边省地区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将受到影响。贵州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文学"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贵州文学作为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学,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贵州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剥离了贵州等边省地区的文学,(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5年05期)

曹萌[3](2015)在《21世纪以来国内文学传播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是决定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之一。传播学源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人的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上各类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和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以及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和后来形成的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传播学研究在国内逐渐兴盛,个体文学作品的传播研究、特定阶段文学的传播研究均有论着问世。与此同时,文学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也被一些学者所关注实施。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开始向领域化和体系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艳存,于向辉[4](2014)在《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凸显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为使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充满生命力与活动,必须明晰其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加快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10期)

杨立川[5](2013)在《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献梳理为基础,从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关系出发,探究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之现状。文章认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同时还存在研究对象的不够准确、学科框架不尽合理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周颖[6](2013)在《文学传播学视野下的北散曲起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诗歌、词和小说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散曲的研究却不多。实际上,散曲的很多问题都值得从这个角度去探讨,本论文选择了北散曲的起源问题。从元代开始就不断有学者研究北散曲的起源问题,先后提出不少见解。每一派观点既有独到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让人难以取舍.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角度,拓宽研究的视野,所以本论文选择从文学传播学的视野来研究北散曲的起源问题。文学传播者、文学接受者,传播方式(包括传播媒介)、传播内容是文学传播学的中心因素。论文首先对北散曲的文体特点与前代文学的文体特点作一个比对,由此确定出宋金时代俗曲俚歌是北散曲的直接源头,然后运用文学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北散曲何以会脱胎于宋金时代的俗曲俚歌。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北散曲的五个特点:北散曲的叙事性、“以俗为美”的语言风格、使用衬字、以俳谐为基调、结构。论文的第二分部,分析北散曲起源于宋金俗曲俚歌的原因,包括:北散曲的接受者分析(包括: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北散曲的传播者分析(即:民间专业艺人);词的传播的影响;演唱传播方式的影响。文学传播活动有两极,文学接受者是其中的一极,他们所具有的特点对文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北散曲的兴起,首先就与接受者群体的变化有关;文学传播者是文学传播活动的另一极,是这一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文学文本的发出者,不仅决定了文学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文学文本的质量和数量,以及文学文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北散曲继词之后兴起,词的传播对北散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北散曲文体特点的形成不仅与接受者和传播者有关,还与其传播方式有关。至于北散曲传播媒介,放在“民间专业艺人大量出现的影响”这个部分讨论,这样安排是出于对散曲传播媒介特点的考虑。(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3-05-01)

杨琳[7](2013)在《论延安时期的纪实文学——传播学角度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报纸文体与文学文本在战争背景下交融而成的纪实文学是延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体的繁荣是媒体、受众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的革命战争传播生态下的必然结果。可以说,革命战争促动了纪实文学,而表现政治化的现实内容以及极具宣传鼓动性的传播效果,使其能够最直接、真实地反映具有历史性的重大现实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纪实文学实现着新闻文学文体作为历史文本、历史文献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永平[8](2010)在《文学传播学论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0年05期)

李翰[9](2010)在《“印象文学”: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学史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印象"古典意义指形体印在水中或镜中的影子,亦作"印像",《大集经》卷十五:"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今日通常所使用的"印象"概念是现代词汇,指事物留给人头脑中的迹象,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特征。在绘画、音乐、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均有所谓"印象主义"这一类别流派,虽然各有渊源、特征,但在重视主观感受,突出个性,表现主义色彩浓郁这些方面,则较为一致。近来张艺谋导演推出一系列旅游实景的风光剧,名之曰"印象刘叁姐"、"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等,以光影、山水、色彩等渲染出宏大的抒情情境、空间,令人震撼,也较能契合很多人对该地风光的大概感受,但要具体指出其内容细节,却又空洞模糊。张氏的"印象"系列,最能诠释"印象"这一概念的艺术传播特征。文学传播与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家、作品留给历史与受众的,大多并非其真实的全部,而只是大致的轮廓与灵光闪烁的断片。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学史,可能并不是作者苦心孤诣的原版,而是在岁月长河中沉淀、播洒的读者印象。这与文学传播的特点相关,与接受史、阅读史的事实相关,而不一定与文学事实相关。重视到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史的多元性,理解不同的理论视野中的文学史图景。(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期刊2010-08-21)

王兆鹏[10](2009)在《文学传播学领域的力作——评《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永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形象的产生、传播演变过程,揭示文学传播对社会发展演变的影响,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文学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学”观念,为文学研究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进而为文学研究、历史(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文学传播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文学作为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学,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贵州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剥离了贵州等边省地区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将受到影响。贵州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文学"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贵州文学作为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学,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贵州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全面、健康发展;相反,剥离了贵州等边省地区的文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传播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大顺.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文学传播学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张世敏.向沉默疾呼——《文学传播学视阈下当代贵州文学发展研究》随想[J].出版广角.2015

[3].曹萌.21世纪以来国内文学传播学研究综述[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4].张艳存,于向辉.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5].杨立川.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刍议[J].人文杂志.2013

[6].周颖.文学传播学视野下的北散曲起源研究[D].云南大学.2013

[7].杨琳.论延安时期的纪实文学——传播学角度的阐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李永平.文学传播学论纲[J].当代传播.2010

[9].李翰.“印象文学”: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学史现象[C].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2010

[10].王兆鹏.文学传播学领域的力作——评《包公文学及其传播》[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文学传播学论文-吴大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