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物种论文-李皓芯,陈阳,迟新东,宋有涛

落叶物种论文-李皓芯,陈阳,迟新东,宋有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落叶物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落叶松林,林隙大小,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

落叶物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皓芯,陈阳,迟新东,宋有涛[1](2019)在《辽东山区落叶松林林隙特征及其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落叶松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林隙大小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落叶松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林隙大小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林隙(50-100 m~2)下植被组成高于小林隙(<50 m~2)、大林隙(>100 m~2)和非林隙。②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都在不断波动,其变化趋势是"低-高-低",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逐渐被灌木替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替代,到顶极时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虽然较少,但结构更完整。③在生态恢复的相邻阶段,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高、群落结构类似、共有物种也较多。(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2](2019)在《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E"规则,4次分割依次以海拔(1 453 m)、坡度(23.13°)、海拔(1 398 m)、凹凸度(4.094)为分界点可将150个样地分为5个群丛。(2)冗余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量为0.077 6,解释率为16.36%,各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力度依次为:海拔>坡度>凹凸度;坡向与物种的分布无显着相关性。(3)5个群丛中立木密度与胸高截面积最高的均为群丛5(527.4株/400 m~2;3.495 cm~2/株),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最低为群丛4(225.4株/400 m~2;3.057 cm~2/株)。(4)5个群丛中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均为群丛2,最低的为群丛5,物种多样性尺度效应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群丛4,最低为群丛5。(5)两两群丛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群丛1-群丛2(0.331),最高的为群丛4-群丛5(0.645),海拔对β多样性格局影响较大。研究认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样地地形因子对该区域生境的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海拔、坡度、凹凸度组成的"环境筛"影响了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侯皓,刘慧,贺鹏程,华雷,许秋园[3](2019)在《木兰科常绿与落叶物种叶片构建策略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木兰科(Magnoliaceae)常绿与落叶物种叶片构建的生理生态策略,选取黄山木兰(Yulaniacylindrica)、玉兰(Y.denudata)和鸡公山玉兰(Y. jigongshanensis) 3种落叶物种,以及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含笑花(Michelia figo)、石碌含笑(M. shiluensis) 3种常绿物种,对其叶片构建成本和叶片寿命相关的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木兰科3落叶种的单位叶片面积成本(CCarea)显着低于3常绿种,但落叶和常绿物种的叶片质量成本(CCmass)差异不显着。落叶物种的叶氮、磷含量(Nmass,Pmass)和比叶面积(SLA)均显着高于常绿物种,而叶片寿命(LLS)显着低于常绿物种。CCarea与LLS呈显着正相关,Nmass、Pmass和SLA均与LLS呈显着负相关。这说明木兰科玉兰属落叶物种单位面积叶片构建成本小于常绿物种;落叶物种叶片寿命短,但采取低成本构建策略,提高比叶面积获得更多光资源,增加营养积累,也揭示了玉兰属落叶物种适应北亚热带较短的生长季和较低水热条件的生理生态策略。(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芳[4](2019)在《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气候变化情景下,暖温带森林受人为干扰破坏最为严重,己成为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成分之一,因此探明区域森林共存机制对于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建立,为探索不同尺度的物种共存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基于北京东灵山20公顷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以活立木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粗木质残体(CWD)第一次调查数据,采用基于不同零模型的空间格局分析,分析了东灵山样地生态分化及负密度制约(距离制约以及密度制约)效应的普遍性。目的在于更清晰地认识生态位分化及负密度制约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物种共存的作用。结论如下:1.东灵山大样地中木本植物温带成分优势显着,物种组成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与中国其它动态监测样地相比,活立木物种丰富度和多度明显低于南亚热带(鼎湖山)、中亚热带样地(古田山),高于温带(长白山)样地,且不同样方间物种丰富度、多度差异显着。样地内物种层次结构清晰,径级格局总体以增长型为主,幼树库存丰富,表明群落更新良好。粗木质残体:杨柳科杨属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个体数最多,其次为桦木科桦木属黑桦(Betula dahurica)、壳斗科栎属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槭树科槭属色木槭(Acerrnono)械粗木质残体的组成,乔木层物种占优势,且径级5-10 cm的物种多度优势明显,随着径级增大,多度递减。2.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东灵山样地常见种的分布格局。活立木整体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向随机模式扩展;活立木径级的分布也呈现进展型种群格局,幼树储备丰富,及时补位。随尺度增大,活立木分布聚集度降低;聚集度与生活型、平均胸径、最大胸径、种-多度呈负相关。粗木质残体整体空间格局与活立木相似,总体趋势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逐渐趋于随机模式;样地粗木质残体5-10 cm个体呈现较高死亡率。随尺度增大,粗木质残体分布聚集度降低;物种聚集度与平均胸径、最大胸径、种-多度呈负相关,与生活型呈正相关。3.利用多元回归树可以将样地划分为低海拔山谷、高海拔山谷、低海拔山脊、高海拔山脊四种生境类型。根据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表明,四类生境之间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更多的物种与低海拔山谷呈现正关联,与高海拔山脊负关联。Totus-translation检验表明,活立木有27种与生境显着关联,其中25种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16种表现出生境排斥;粗木质残体11种表现显着的生境偏好,8种则存在生境排斥。在41种被检测到正关联的物种中,只有3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生境偏好完全相同,2种生境排斥完全相同。大多数物种的生境关联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改变,表明成树阶段的生态位分化并不是在幼树时期形成的,且生态位分化对物种共存的贡献不大。4.以组分独立性零模型结合最近邻体距离,分析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关联性,推演距离制约效应是否驱动空间动态。活立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较强的尺度依赖性,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最强关联倾向于表现在小尺度上。在0-30m的空间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种间关联的最大强度有80%发生在5 m范围内,20%发生在10 m范围内,距离是制约种间关联的关键因素,种间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生长较快的物种表现出受距离制约的程度更大。粗木质残体对活立木物种各生活史阶段均基本表现为积极的正作用,且最大的关联强度均表现在小于5 m的尺度上,表明粗木质残体对活立木的正效应也受到距离的制约。运用随机标记零模型中案例-控制设计法剔除生境异质性干扰,分析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群落空间格局差异。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总体趋势表明,0-30 m的尺度上,剔除生境异质性后,不同生活史阶段存在密度制约效应,大径级表现出比小径级更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生长较快的物种表现出受密度制约的程度更大。不同生活史阶段整体趋势表明,0-30m的尺度上,小径级与大径级利用生境的方式不同,二者均呈现出密度制约稀疏效应。随着尺度的增大,利用生境方式趋于相同,密度制约稀疏效应逐渐减小。这表明,密度制约稀疏效应主要在距离较近的邻近个体间发生。总体来讲,负密度制约在东灵山20公顷样地里普遍存在,它对群落空间格局进行调节,一定程度上促进大树空间的规则化,制约极优种发展,进而提供空间和资源给其它的物种,在维持物种多样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与生态位分化(生境过滤)相比,负密度制约对东灵山样地物种共存贡献更大。(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5](2019)在《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4期)

苏红华,王红,陈宗杰,余传文,陈晓熹[6](2018)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样方调查法,对海南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5 0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植株2 565株,除3个种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26科42属46种。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桑科(Moraceae)为优势科,以刺桑(Streblus ilicifolius)、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鹊肾树(Streblus asper)为优势种。当取样面积达到3 850 m~2或取样植株数达到1 800株时,记录到的物种数有47种,占总物种数的95.92%。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6.36 cm,径级分布呈倒"J"型。刺桑、赤才(Lepisanthes rubiginosa)和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布渣叶和鹊肾树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低,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少,植株分布的不均匀。(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梓璇,周梅,赵鹏武,王鼎,杨磊[7](2018)在《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火烧迹地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研究——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林下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地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火烧木择伐方式下火烧迹地与未火烧对照样地林下群落相似性最大。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火烧迹地林下群落多个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的趋势。不同火烧木管理样地草本层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小于对照样地,而在灌木层都大于对照样地。3种不同类型火烧木管理方式火烧迹地恢复13年后,林下草本层生物量均小于对照样地,而灌木层生物量较对照样地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阳[8](2018)在《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抚育前、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抚育间伐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纯林、混交林林下物种的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但个别样地有所降低,其中纯林草本多样性的增加约为混交林的2倍,混交林丰富度的增加为纯林2.7倍,其余指数约为纯林4倍。通过SPSS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抚育后华北落叶松纯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显着增加,灌木层增加不显着,混交林草本层多样性增加不显着,灌木层除丰富度外显着增加,抚育间伐有利于华北落叶松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5期)

胡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张芳[9](2018)在《桂西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尺度的关系研究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以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m~2样地的(胸径DBH≥1)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空间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50 m×50 m,100 m×100 m,250 m×250 m)上的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方差随取样尺度增加呈现单峰分布特征,并且在100 m×100 m尺度上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随尺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5 m×5 m至20 m×20 m尺度上明显减小;在大于50 m×50 m的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多度的正相关性不显着(P>0.05)。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深入解析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模式,需要在类似的森林生态系统做更多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王鼎,王梓璇,冯倩倩,舒洋,周梅[10](2017)在《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为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恢复年份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不同恢复年份后群落各层α多样性指数总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趋势。群落物种总数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主要出现在草灌层内。群落草本层物种数除1996S(12种)以外(S表示重度火烧迹地,1996S为1996年重度火烧迹地,下同),其他3个恢复年份2012年(4种)、2009年(7种)、2003年(7种)均小于对照(CK,未过火区)(8种),而群落灌木层物种数除2003年(2种)与对照(2种)相当,其他3个恢复年份2012年(4种)、2009年(7种)、2003年(7种)均大于对照。[结论]总体来看,重度火干扰有利于植被的更新与演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落叶物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E"规则,4次分割依次以海拔(1 453 m)、坡度(23.13°)、海拔(1 398 m)、凹凸度(4.094)为分界点可将150个样地分为5个群丛。(2)冗余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量为0.077 6,解释率为16.36%,各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力度依次为:海拔>坡度>凹凸度;坡向与物种的分布无显着相关性。(3)5个群丛中立木密度与胸高截面积最高的均为群丛5(527.4株/400 m~2;3.495 cm~2/株),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最低为群丛4(225.4株/400 m~2;3.057 cm~2/株)。(4)5个群丛中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均为群丛2,最低的为群丛5,物种多样性尺度效应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群丛4,最低为群丛5。(5)两两群丛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群丛1-群丛2(0.331),最高的为群丛4-群丛5(0.645),海拔对β多样性格局影响较大。研究认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样地地形因子对该区域生境的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海拔、坡度、凹凸度组成的"环境筛"影响了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落叶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1].李皓芯,陈阳,迟新东,宋有涛.辽东山区落叶松林林隙特征及其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2].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J].西北植物学报.2019

[3].侯皓,刘慧,贺鹏程,华雷,许秋园.木兰科常绿与落叶物种叶片构建策略的差异[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

[4].马芳.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5].谢峰淋,周全,史航,舒枭,张克荣.秦岭落叶阔叶林2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J].生物多样性.2019

[6].苏红华,王红,陈宗杰,余传文,陈晓熹.海南尖峰岭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8

[7].王梓璇,周梅,赵鹏武,王鼎,杨磊.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火烧迹地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研究——以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8

[8].刘阳.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

[9].胡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张芳.桂西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J].生态学报.2018

[10].王鼎,王梓璇,冯倩倩,舒洋,周梅.重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7

标签:;  ;  ;  ;  

落叶物种论文-李皓芯,陈阳,迟新东,宋有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