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PB数据管道和ODBC实现异构数据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贺韬[1](2015)在《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文中认为在目前冶金相关研究领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钛及其化合物物性数据、钛金属冶金的相关技术和流程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和仿真模拟计算已成为国内外钛冶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现有的冶金、物理、化学等生产及科研用途相关数据库中都还没有包含钛及其化合物、钛冶金相关工艺的完整内容,还只是零散地涉及,完全不能反映钛冶金、钛及其化合物的科研和生产水平,因此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来构架钛冶金数据库变得非常有意义,可以进一步推进钛冶金、钛及其化合物领域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在利用钛金属道路上增加一块铺路砖。针对以上问题所建立的钛冶金数据库是以钛、钛化合物以及钛冶金工艺为研究对象,并把涉及以上内容的各类型数据经过整理、分类、关联并进行合理归纳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结构。不论是生产用户还是科研用户都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关于钛及钛冶金的相关内容,并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的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把涉及钛冶金相关计算的各种计算模型按照一定规范、科学的、高效的方式存储起来,成为了钛冶金数据库的主要内容。经过对WEB开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对比各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设计了基于PHP+MYSQL开发技术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后台数据库高效连接器,并提出了用数据库高效连接器来实现后台数据库访问,最终确定了数据库高效连接器的设计思路。数据库本身不能是封闭的,只有实现对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才能保持数据库的生命力延续,而数据的交换需要数据库检索性能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否则,数据库的共享交换效率将变得非常低,从而成为数据库对外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数据库条目优化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使得数据库访问即使在并发海量访问时,也可以高效的查找到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库访问效率质的飞跃。而在追求数据库运行和访问效率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安全,在经过研究相关领域数据库时发现,所有的相关领域数据库开发者都没有针对数据库本身安全性提出相应的设计需求,而一旦数据库安全性发生问题,对科研和生产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对钛冶金数据库结构的仔细研究分析后,创新性地引入了数据库数据探针设计、共享中间件设计和物理隔离网络间数据库安全同步设计,在钛冶金数据库安全方面进行了创新,最终完成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调试工作,使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成为一个内容全面、功能完备、运行安全高效的数据库。在整个数据库研发和建设工作中,除了对后台数据库体系架构进行重点研究外,还对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的WEB展现、页面的具体规划设计以及部分计算过程软件的WEB实现也做了相关工作。钛冶金WEB数据库的建设,是钛冶金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有效融合,既对数据库内容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又对网络及数据库技术进行了仔细的探讨,最终得到的数据库本身是基本完备的、先进的和安全的,为今后钛冶金相关领域的发展做了一部分基础工作。
余秋明[2](2009)在《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研究》文中提出数据迁移,又称之为数据移植,是指,从一种数据环境(源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根据需要,迁移或移植到另一种数据环境(目标数据库)中。异构数据库是指具有不同数据模型、不同体系结构,或者虽是同一类型但为不同厂家研制的数据库,如同为关系型数据库的SQL Server和Oracle等。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即在如上所述数据库之间无损地,接近等价地移植数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归纳并总结现有方法迁移数据时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采用C#编程并以ADO.NET技术来分别访问异构数据库,以异构数据库SQL Server和Oracle为参考设计数据迁移程序。本文采用微软数据访问框架的最新产物ADO.NET技术,该技术核心DataSet是不依赖数据库的独立数据集合,可以把它认为是内存中数据库,采用该技术将待迁移的数据一次性整体填充在数据集DataSet中,由于免去反复到源数据表中提取数据的过程,转而直接到内存缓冲区DataSet中提取数据,转换数据,迁移数据,则数据迁移速度明显加快,数据迁移效率有效提高。
黄大节,龚晓燕,蒋霁[3](2009)在《SINNOWA-B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据共享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实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INNOWA-B300与HIS的数据共享。方法:根据PowerBuilder数据管道(DataPipeline)对象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开发应用程序连接生化分析仪Access数据库与我院HIS的Oracle数据库,实现数据传输。结果:能够实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结果的即时共享。结论:利用PowerBuilder数据管道对象结合程序设计实现检验数据的即时共享,技术简单可靠,为医院自行开发LIS提供了技术参考。
刘雅辉[4](2009)在《DBMS间模式转换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日趋成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在不断的更新进步,同时操作系统也在不断地升级,架设在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升级。因此,在软件进一步开发或系统转换中,异构数据库间的转换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异构性即表现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也表现在基础操作系统的异构,还体现在DBMS本身的异构。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实现DBMS间的转换,并确保数据逻辑结构定义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是异构数据库转换的关键所在。针对Internet应用的不断普及,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基于异构数据库的转换,必须提供一个独立于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转换界面的需求,通过学习和研究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连接的中间件技术以及数据转换的XML技术,提出了DBMS间模式转换的平台设计方案,实现了Oracle和SQL Server两种异构数据库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重点阐述了DBMS间模式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首先,从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研究了数据库的模式结构,分析了Oracle和SQL Server两种异构数据库间在模式结构中存在的差异,形成差异文件,通过读取的源数据库的模式定义和差异文件进行比较,最终转换成目的数据库的模式结构;其次,在数据转换中,重点研究了XML数据转换技术,应用XML数据转换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库的普通数据类型的数据转换,消除了异构数据库的数据模式的异构性,通过中介表的形式实现了大对象数据类型的数据转换。在转换过程中保证了数据的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以及引用完整性。
尚明华,秦磊磊[5](2008)在《异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共享及实现》文中认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异构数据库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实现异构数据库共享的三种方法(数据库转换、基于中间件和数据库网关)的优缺点,并通过两个例子阐述了在PowerBuilder环境下基于数据管道技术和ODBC中间件技术来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
李为,蔡英蔚,徐辉[6](2008)在《基于多线程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平台的设计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电厂动态成本核算与分析系统研究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线程的异构数据库迁移与更新服务程序(集成平台)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对于以往的数据库迁移工具的应用局限予以了充分考虑,它从程序角度妥善地解决了异构数据库平台的数据迁移和更新问题,在数据库数据类型映射问题方面,多线程处理批量数据迁移异步更新效率和日志管理上有较好表现,对于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中断,开发了服务程序的断点续传功能,对于实施过程中的中断连接或迁移错误等问题,设计了日志记录功能,从而方便于及时维护数据的完整性,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和应用效率,并在实际电厂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张欣欣[7](2008)在《综合录井仪数据迁移及转换接口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综合录井数据大部分保存在综合录井仪自身配带的Access、SQL Server等数据库中,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项不全面,数据相互之间不能共享,使的这些宝贵的数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结合目前已有的数据迁移转换技术,设计一个综合录井仪数据迁移转换接口是十分必要的,将目前来源离散且格式多样的录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将这些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规范数据迁移到一个综合数据库中,为给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标准确的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共享打基础。本接口的设计是基于中间件技术和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的,采用中间件技术实现数据迁移,不仅能屏蔽掉底层综合录井仪的异构性,实现用户对数据库的透明操作,还可以使接口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采用XML技术进行数据转换,不仅因为XML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及XSLT(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for Transformations,扩展样式转换语言)对数据格式转换功能,是转换油田复杂数据源所需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因为WITSML(Well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tandard Markup Language)是基于XML的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标记语言,并且日益成为钻井数据传输和保存的标准语言。本接口由三个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即数据查询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和数据加载模块。其中数据查询模块负责实现用户对各录井仪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选择需要迁移的数据库内容;数据转换负责将选中的需迁移数据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将其转换成统一的XML文档呈现给用户;数据加载模块负责将XML文档中的信息加载到目标数据库中去。最后,通过实现Access数据库和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数据到Oracle数据库的迁移,验证了数据迁移转换接口方案的可行性。
周演汇,蒋腾旭[8](2008)在《基于PowerBuilder数据管道的异构数据源的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首先简单分析了异构数据库的概念及其在企业中存在的原因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列举了一些异构数据源的解决方案,然后主要介绍了利用数据管道的转换方法。
李小林,张力娜,李卫斌[9](2007)在《基于PB的异质数据库转换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使企业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能够很好地互联互通,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就需要进行数据库的转换。文章讨论了在PowerBuilder环境下如何利用数据管道技术实现异质数据库的转换,介绍了数据管道的特点,在一个实例中给出了创建数据管道进行数据迁移的具体实现步骤与主要代码。
张丽华[10](2006)在《基于PB数据管道的异构数据库转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据管道是完成数据转换与迁移的有效工具。结合ODBC API编程和动态数据窗口技术,探讨了通过程序动态创建数据管道对象,利用数据管道实现异构数据库通用数据转换与迁移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
二、使用PB数据管道和ODBC实现异构数据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PB数据管道和ODBC实现异构数据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钛的归纳 |
1.1.1 钛矿物和分布情况 |
1.1.2 钛冶金工业 |
1.1.3 钛的应用 |
1.2 钛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归纳 |
1.2.1 钛的化学性质 |
1.2.2 钛的物理性质 |
1.3 相关数据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钛化合物热力学数据计算模型 |
2.1 钛冶金数据库中热容和焓的计算模型 |
2.1.1 热容 |
2.1.2 焓 |
2.1.3 数据库中焓的计算 |
2.2 钛冶金数据库中熵和Gibbs函数的计算模型 |
2.2.1 熵 |
2.2.2 数据库中熵的计算 |
2.2.3 吉布斯(Gibbs)函数 |
2.2.4 吉布斯函数判据 |
2.2.5 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
2.2.6 数据库中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
2.3 热力学函数计算模型的实现要求 |
2.4 热力学过程计算模型 |
2.4.1 非化学变化过程 |
2.4.2 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2.5 小结 |
第三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辅助计算与功能计算设计 |
3.1 设计辅助计算方法 |
3.1.1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3.1.2 计算机化分子式的书写 |
3.1.3 元素解析程序 |
3.2 计算模型的程序实现 |
3.2.1 关于热力学数据库的计量单位 |
3.2.2 有效数字位数的选定和表示 |
3.2.3 钛冶金WEB数据库中存储的热力学基础数据 |
3.2.4 热力学过程计算流程 |
3.3 体系热力学平衡计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技术体系结构分析 |
4.1 钛冶金WEB数据库体系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4.1.1 中间件技术 |
4.1.2 Web数据库技术 |
4.2 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体系结构模型 |
4.2.1 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
4.2.2 钛冶金WEB数据库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1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5.1.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5.1.2 几种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
5.1.3 PHP技术 |
5.1.4 PHP与其它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的比较 |
5.2 基于PHP技术的钛冶金数据库访问 |
5.2.1 基于PHP技术的数据库连接访问 |
5.2.2 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连接访问机制 |
5.3 基于MYSQL架构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 |
5.3.1 MYSQL数据库在本系统中的应用优点 |
5.3.2 基于PHP+MYSQL数据库的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 |
5.4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1 WEB数据库访问模式 |
5.4.2 钛冶金WEB数据库系统模块化设计 |
5.4.3 钛冶金数据库设计 |
5.4.4 钛冶金WEB数据库安全设计 |
5.5 小结 |
第六章 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的WEB实现 |
6.1 系统页面的构成 |
6.1.1 系统主页 |
6.1.2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页面 |
6.1.3 系统管理页面 |
6.2 数据库基础数据查询页面 |
6.2.1 化合物数据库首页 |
6.2.2 化合物查询页面 |
6.2.3 钛化合物热力学基础数据 |
6.2.4 钛物理性质基础数据 |
6.2.5 钛化合物结构基础数据 |
6.3 数据库计算功能实现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部分源代码 |
(2)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异构数据库及数据迁移概述 |
2.1 异构数据库简介 |
2.2 数据迁移理论知识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迁移技术及方法研究现状 |
3.1 数据迁移工具简介及分析 |
3.2 基于数据访问技术SOL编程方式实现数据迁移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C# ADO.NET实现异构数据库数据迁移 |
4.1 C#及ADO.NET简介 |
4.2 异构数据库SQL Server和Oracle及开发环境配置 |
4.3 迁移系统可行性研究及需求分析 |
4.4 迁移系统总体设计 |
4.5 迁移系统详细设计 |
4.6 迁移系统代码实现及界面设计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测试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3)SINNOWA-B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据共享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管道及其使用方式 |
2 编程实现 |
2.1 硬件与软件环境 |
2.2 创建源数据库的ODBC数据源, 连接数据库 |
2.3 创建数据管道对象 |
2.4 程序设计 |
2.4.1 主窗口界面设计 |
2.4.2 全局变量定义 |
2.4.3 为应用对象sinnowa的Open事件编写代码 |
2.4.4 为主窗口的Open事件编写代码 |
2.4.5 为“开始传输”按钮的Clicked事件编写代码 |
2.4.6 为“HIS更新”按钮编写SQL更新语句 |
3 程序应用调试 |
4 结语 |
(4)DBMS间模式转换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数据库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2.1 DBMS与模式相关概念 |
2.1.1 数据库三级模式简介 |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
2.1.3 DBMS与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关系 |
2.2 数据字典 |
2.2.1 数据字典的内容以及格式 |
2.2.2 Oracle数据字典 |
2.2.3 SQL Server数据字典 |
2.3 存储过程 |
2.4 动态SQL |
2.4.1 Oracle中的动态SQL |
2.4.2 SQL Server中的动态SQL |
2.5 数据库完整性约束 |
2.5.1 Oracle数据库中的完整性约束 |
2.5.2 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完整性约束 |
2.6 本章小结 |
3 DBMS间模式转换关键技术研究 |
3.1 中间件技术 |
3.1.1 基于ODBC的数据库连接 |
3.1.2 基于OLE DB的数据库连接 |
3.1.3 OLE DB与ODBC的关系 |
3.2 XML技术 |
3.2.1 XML技术简介 |
3.2.2 XML特点和优势 |
3.2.3 XML相关技术 |
3.2.4 基于XML的数据转换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DBMS间模式转换的模型设计 |
4.1 模型的总体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模型的关键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 |
4.3.1 模式读取 |
4.3.2 模式转换 |
4.3.2.1 差异文件 |
4.3.2.2 表结构定义转换 |
4.3.3 DBMS间数据迁移 |
4.3.4 自增列转换 |
4.4 模式迁移平台设计特点 |
4.5 本章小结 |
5 DBMS间模式转换模型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运行环境 |
5.2.2 系统平台搭建 |
5.3 DBMS间模式转换系统的实现 |
5.3.1 DBSC系统平台的主界面 |
5.3.2 数据类型规则定义 |
5.3.3 建立内模式 |
5.3.4 初始化数据库 |
5.3.5 模式转换 |
5.3.6 数据迁移 |
5.3.7 约束索引转换 |
5.3.8 迁移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异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共享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现异构数据库共享的方法 |
2.1 基于数据库的转换 |
2.2 基于数据的透明访问 |
2.2.1 采用中间件技术 |
2.2.2 利用数据库网关技术 |
3 异构数据库数据共享的实现 |
3.1 编制数据库转换工具 |
3.2 采用ODBC中间件技术 |
4 结语 |
(6)基于多线程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平台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相关迁移工具比较 |
1.1 使用OracleMigrationWorkbench工具 |
1.2 使用BCB自带的Data Pump工具 |
1.3 PB数据管道 |
2 程序的整体架构及设计 |
2.1 程序整体结构 |
2.2 数据库连接 |
2.3 数据转换与映射关系 |
2.4 迁移过程 |
2.4.1 建立迁移与定时更新方案 |
2.4.2 配置方案中的具体数据集属性 |
2.4.3 根据索引映射关系配置详细数据字段映射 |
2.4.4 迁移与定时更新 |
2.5 定时更新 |
2.6 断点续传 |
2.7 日志记录 |
3 综合应用 |
4 结束语 |
(7)综合录井仪数据迁移及转换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数据迁移与转换技术研究及数据接口总体设计 |
2.1 综合录井仪异构数据库及异构数据的特征 |
2.2 数据接口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
2.3 常用数据迁移方法分析及选择 |
2.3.1 利用数据库厂商的专业工具 |
2.3.2 利用前台开发工具 |
2.3.3 利用动态SQL 语句 |
2.3.4 基于中间件的解决方法 |
2.3.5 录井数据迁移方法的选择 |
2.4 常用数据转换技术分析及选择 |
2.4.1 基于ODBC 的数据转换 |
2.4.2 基于OLE DB 的数据转换 |
2.4.3 基于XML 的数据转换 |
2.4.4 录井数据转换方法的选择 |
2.5 数据接口总体设计 |
2.5.1 接口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
2.5.2 接口总体结构 |
2.5.3 接口总体功能与层次结构 |
2.5.4 数据迁移的流程 |
2.5.5 本接口的优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接口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JDBC 数据查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1 JDBC |
3.1.2 数据查询过程 |
3.1.3 数据查询的实现 |
3.2 基于XML 的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关系型数据到XML 的映射方法 |
3.2.2 XML 应用程序接口 |
3.2.3 XML 文档格式定义语言 |
3.2.4 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 |
3.2.5 数据转换实现过程 |
3.3 数据加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1 XML 在Oracle 数据库中的存储方法 |
3.3.2 数据加载过程 |
3.3.3 数据加载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录井仪数据迁移转换接口试验 |
4.1 试验环境 |
4.2 试验说明 |
4.3 试验步骤 |
4.4 具体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PowerBuilder数据管道的异构数据源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异构数据库问题分析 |
2 异构数据库整合集成解决方案 |
3 基于PowerBuilder数据管道的设计 |
3.1 创建数据管道 |
3.2 创建用户对象 |
3.3 创建主程序中的窗口 |
3.4 核心代码实现 |
3.5 运行结果 |
4 结束语 |
(9)基于PB的异质数据库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的工作 |
1.1 P B介绍 |
1.2 ODBC接口 |
1.3 数据管道 |
2 实例 |
3 结束语 |
四、使用PB数据管道和ODBC实现异构数据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的钛冶金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D]. 贺韬.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4)
- [2]异构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研究[D]. 余秋明. 南昌大学, 2009(S1)
- [3]SINNOWA-B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据共享的实现[J]. 黄大节,龚晓燕,蒋霁. 医疗卫生装备, 2009(08)
- [4]DBMS间模式转换技术应用研究[D]. 刘雅辉. 北方工业大学, 2009(08)
- [5]异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共享及实现[J]. 尚明华,秦磊磊. 农业网络信息, 2008(11)
- [6]基于多线程的异构数据库集成平台的设计实现[J]. 李为,蔡英蔚,徐辉. 现代电力, 2008(05)
- [7]综合录井仪数据迁移及转换接口技术研究[D]. 张欣欣.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8]基于PowerBuilder数据管道的异构数据源的解决方案[J]. 周演汇,蒋腾旭.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8(04)
- [9]基于PB的异质数据库转换研究[J]. 李小林,张力娜,李卫斌. 计算机时代, 2007(04)
- [10]基于PB数据管道的异构数据库转换系统设计与实现[J]. 张丽华.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