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西下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集体经济,村庄治理资源,获得,利用
山西下村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燕[1](2018)在《村集体经济弱化背景下村治资源的获得与利用——基于山西一个典型案例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村庄治理中,村集体经济弱化引发的村庄治理资源短缺成为许多村庄陷入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对山西一个典型村庄治理资源获得和利用方式的调查发现,村集体经济弱化的村庄存在着丰富的治理资源,摆脱村庄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调动村庄内生治理力量,整合村庄分散治理资源,建立合作共治的村庄治理资源获取和利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8年34期)
张丽红,安祥生[2](2018)在《乡村重构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仍存在着用地粗放低效、建设散乱无序、设施不足及"空心化"等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地区土地精细化管理,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势在必行。本文从乡村重构的理论出发,基于"叁生"空间重构的视角明确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的必要性,以及"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汾阳市贾家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同类型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内容、用地分类、空间管制和村民参与等方面总结了创新经验。(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8年52期)
李文[3](2011)在《山西夏县墙下村关帝庙乐楼看亭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因4500多年前大禹在此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而得名。"县境在《禹贡》冀州之域,本安邑地。《帝王世纪》云:禹都安邑,今邑有禹王城基址,即旧都也。"①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并曾建都于此;秦为河东郡地,汉为安邑县;隋隶河东郡,唐初隶虞州,贞观十七年(642)隶绛州,(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1年01期)
白云峰[4](2009)在《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花馍礼俗,主要以山西下村为个案进行定点研究。全文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辅以地方文献佐证,将民俗生活中的花馍礼俗视为一种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民俗事象进行整体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出当地民众在文化变迁中所做出的“合宜”的文化选择,强调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民众对于花馍礼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花馍的隐喻与乡村礼俗的现实,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花馍礼俗并非追求规律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寻求各种可能性的意义解释。通过运用民族志方法论和民俗志手法,诠释下村民众的文化选择,探讨村落社会的内在秩序与运行法则,揭示村落的“文化语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性的参考,这是本文所追求的社会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本文所追求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部分真实展现一种文化的多样性。本文首置绪论,尾置结语,正文共分五章:绪论交待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一章为山西下村花馍礼俗概述。主要介绍了山西下村花馍礼俗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花馍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山西及其下村的花馍类型;重点比较了域内花馍礼俗:山西下村与山西定襄县宏道镇、域内外花馍礼俗:山西下村与河南沈丘。第二章运用当代口承叙事研究中的表演理论以及相关学术理念,强调将“花馍文本”还原于特定“语境”(context)中,将“蒸花馍”这一行为视为一种“场景事件”(situated event),并将其还原于所发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这一场景事件中具体的“表演者”与花馍以及表演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的展示,深入探讨这一语境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图式。在此基础上,挖掘了花馍礼俗的传承机制和花馍礼俗知识的延续。第叁章结合田野资料,尝试运用象征人类学、民俗符号论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山西下村民众的“作品”,并洞察民众如何通过花馍象征符号来看待、感受和思索他们的世界。第四章从多维视角审视花馍礼俗的文化功能。将花馍礼俗的研究视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并重的过程研究。花馍是神与人、祖先与人沟通的媒介,借此强化了民众的信仰世界;它还是社会记忆的一种机制;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此外,在丧葬仪式中,花馍凸显了女儿的角色和身份。第五章探讨了花馍礼俗在现代社会的嬗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花馍礼俗在现代社会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花馍礼俗的时空变迁:蒸花馍仪式的时间缩短、蒸花馍仪式的规模缩小;花馍礼俗持有者态度的变化。花馍礼俗在山西下村的传承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要继续生存,就要改变传承方式,由无意识传承转向有意识创造。如作为个人文化资本的花馍礼俗与作为村落文化资本的花馍礼俗。个案研究不仅要寻求理论上的归宿,更要有现实的指向,只是这样的设想还有待验证。结语: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中,花馍礼俗担负起了表述和维系乡村日常生活秩序的职责。花馍凝结了传统文化元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群体内部关系的精神面貌,这是花馍的隐喻。然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花馍礼俗的实践感具有模糊性,这是花馍礼俗的现实。我们不仅关注花馍以及花馍礼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民众如何通过花馍礼俗来表达他们的地方性知识、生活智慧和生存策略。在此基础上,实现民俗学研究学术取向的转换——从民俗到民识,并完成其知识再生产。我们对过去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对现在感兴趣。我们对花馍礼俗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对特殊群体的民感兴趣。(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09-04-01)
张国维[5](1993)在《山西绛县下村发现一座砖雕墓》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村位于绛县城东北方向10公里的卫庄镇。墓葬发现于下村东南侧0.5公里的烧瓦窑土塘内。1990年7月中旬,县博物馆得知瓦窑场取土露墓消息,立即派员前往磋商保护,同时与行署文化局取得联系。随即,地、县联合对此墓做了清理。由于墓室被瓦窑场职工从顶部打开,附近群众与工厂职工曾屡次入内,将墓内淤土翻腾扰乱,故仅对墓室做(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93年07期)
山西下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仍存在着用地粗放低效、建设散乱无序、设施不足及"空心化"等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地区土地精细化管理,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势在必行。本文从乡村重构的理论出发,基于"叁生"空间重构的视角明确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的必要性,以及"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并以汾阳市贾家庄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同类型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内容、用地分类、空间管制和村民参与等方面总结了创新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西下村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燕.村集体经济弱化背景下村治资源的获得与利用——基于山西一个典型案例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
[2].张丽红,安祥生.乡村重构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规划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8
[3].李文.山西夏县墙下村关帝庙乐楼看亭考述[J].中华戏曲.2011
[4].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D].辽宁大学.2009
[5].张国维.山西绛县下村发现一座砖雕墓[J].考古.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