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在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义雯[1](2021)在《不同形貌轻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生石灰和硫酸钙为原料,以氯化铵和D-葡萄糖酸钠试剂提取其中的钙离子,采用复分解法和碳化法制备了中空微球、块状以及短棒状三种形貌的轻质碳酸钙。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筛选并确定了较适宜的晶型控制剂,考察并优化了不同形貌轻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由生石灰制备碳酸钙中空微球以生石灰为原料,氯化铵为钙离子提取剂,制备0.1 mol/L的钙离子溶液,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与聚乙二醇为晶型控制剂,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轻质碳酸钙中空微球。所确定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聚乙二醇的浓度为20 g/L,此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为方解石型碳酸钙,是由许多块状小颗粒堆叠而成、较均匀的中空微球,粒径为4~6μm。机理分析认为:聚乙二醇会吸附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表面会形成复合胶束,为碳酸钙向外生长提供位点,形成中空球状结构。(2)由生石灰制备块状碳酸钙颗粒以生石灰为原料,氯化铵为钙离子提取剂,草酸试剂为晶型控制剂,采用二氧化碳碳化法,制备了方解石型块状轻质碳酸钙颗粒。所确定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晶型控制剂添加量为3%,反应温度为20℃,陈化反应时间为9 h,钙离子浓度为0.75 mol/L,搅拌速率为200 rpm。此条件下所制备的块状碳酸钙颗粒分散性良好,粒径约10μm。机理分析认为:草酸在碳酸钙生长过程中具有吸附与定向的作用,促进了块状碳酸钙颗粒的形成。(3)由硫酸钙形成短棒状碳酸钙以硫酸钙为原料,D-葡萄糖酸钠为相转移剂,制备0.6 mol/L的钙离子溶液,以聚乙二醇为晶型控制剂,采用碳化法制备短棒状方解石型轻质碳酸钙。所确定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晶型控制剂添加量为3%,陈化反应温度为80℃,陈化反应时间为1.0 h,搅拌速率400 rpm。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样品是分散性较好、粒径约1μm、形貌规整的短棒状方解石型碳酸钙。
赵调彬[2](2021)在《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文中指出碳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碳酸钙粒子的形貌、粒径和晶型等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本文采用反相微乳体系制备微纳米碳酸钙,通过气-液多相反应调控碳酸钙的形貌、结晶和尺寸。研究了反相微乳液的组成、配比和反应条件对碳酸钙粒子晶型和形貌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碳酸钙的性质、应用、分类、形貌以及制备方法。第二章采用反相微乳法,以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表面活性剂,不同链长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为油相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碳酸钙。研究了几种不同链长的醇助表面活性剂时对生成碳酸钙形貌的影响。发现当助表面活性剂为碳链较短的醇(如乙醇,正丙醇等)时,制备所得的碳酸钙均为球形,而当助表面活性剂为碳链较长的醇(如正辛醇等)时,制备得到了铁饼状碳酸钙,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三章采用反相微乳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正丁醇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以环己烷为油相,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制备得到了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研究了搅拌速率和微乳液组成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探索了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第四章以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为表面活性剂,正庚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氯化钙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水相,环己烷为油相配制反相微乳液,通过气-液多相反应制备得到了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由于珊瑚状碳酸钙的表面具有类似于荷叶表面的特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将其制成涂层,并与只含微米结构的立方形碳酸钙进行比较,测量它们的接触角,发现其值分别为76.6°和51.9°。对其表面进一步改性之后,其接触角分别为136.0°和127.1°。表明含有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的碳酸钙具有很好的疏水性,并进一步探究了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综上,本文使用反相微乳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碳酸钙,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制得的铁饼状碳酸钙有望应用于润滑油和造纸业中;菊花状和珊瑚状微纳米碳酸钙有望应用于制备超疏水材料。这些研究为制备具有特殊形貌新型超细碳酸钙提供参考,也为碳酸钙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倩茹[3](2021)在《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其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碳酸钙是一种新型无机固体材料,在多个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实际生产中,纳米碳酸钙很难以纳米尺度被运用,尤其是在制备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表面能,极易发生团聚现象,在水泥基材料中无法以纳米尺度填充孔隙,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提高水泥基材料密实度、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作用,解决纳米碳酸钙分散问题是其应用于水泥基材料的关键环节。本文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乳胶粉(EVA)改性纳米碳酸钙,通过表面接枝改性剂法分散纳米碳酸钙,探究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对超高强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作用、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及机理,以期为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应用其制备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纳米碳酸钙(简称Ca)与改性剂乙烯-醋酸乙烯酯乳胶粉(简称EVA)比例为Ca:EVA=4:2.5、4:2.6、4:2.7、4:2.8、4:2.9、4:3六种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研究EVA对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改性效果;将上述六种比例的Ca-EVA掺入水泥净浆中,测其3d抗压强度值,研究Ca-EVA对水泥净浆力学性能的提升作用;分别选Ca:EVA=4:2.9、4:2.8、4:2.7和对照组在自制仪器中进行水泥水化试验,研究Ca-EVA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EVA=4:2.8时,溶液的吸光度值最高,EVA对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效果最好;当Ca:EVA=4:2.8时,水泥净浆的3d抗压强度值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30.99%,Ca-EVA对水泥净浆抗压强度有明显提升作用;当Ca:EVA=4:2.8时,水泥水化所产生的温度在不同时间段均高于其他组,最高可达31.2℃,较对照组的最高温度提高了36.4%,Ca-EVA对水泥水化促进作用效果最佳。(2)通过研究内容(1)确定了纳米碳酸钙与EVA的最佳分散改性比例为Ca:EVA=4:2.8,按该比例以不同掺量添加到水泥基材料中,通过对水泥砂浆进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确定Ca-EVA在水泥砂浆中的最佳掺量;通过对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确定Ca-EVA在混凝土中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当Ca-EVA掺量为1.6%时,水泥砂浆28d抗折、抗压强度值均最高,分别为15.65MPa、117.03MPa,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9%、18%;当Ca-EVA掺量为1.6%时,混凝土28d抗压、劈裂抗拉强度值均最高,分别为116.57 MPa、7.72 MPa,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3%、30%。综合两种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可知,当Ca-EVA掺量为1.6%时,可用其制备超高强水泥基材料。(3)对Ca:EVA=4:2.8不同掺量的水泥基材料进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Ca-EVA掺量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EVA掺量为1.6%时,水泥基材料的抗氯离子渗透系数均小于4×10-12m2/s,满足非常严重的环境作用等级要求,该水泥基材料具有高耐久性。(4)制备Ca-EVA不同比例和掺量的水泥基材料微观试件,采用SEM测试仪、XRD技术和压汞试验分别对Ca-EVA在水泥基材料内部的分布状态、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及孔结构对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当Ca:EVA=4:2.8时,EVA在水泥基材料中形成连续的聚合膜将纳米碳酸钙均匀分散为纳米尺度,当Ca-EVA掺量为1.6%时,水泥基材料内部更致密;2)相较其他Ca-EVA比例,水泥净浆在Ca:EVA=4:2.8和水泥砂浆在Ca-EVA掺量为1.6%时,Ca(OH)2、Ca 3Al2O6·XH2O等水化产物X射线衍射峰最高;3)相比不掺Ca-EVA的对照组,Ca-EVA掺量为1.6%的水泥基材料纳米微孔数量更少、孔径更小、内部结构更致密。综上,EVA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最佳分散改性比例为Ca:EVA=4:2.8;对超高强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有明显提升作用的Ca-EVA最优掺量为1.6%,掺Ca-EVA制备的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抗压强度在115MPa以上,抗折强度和劈拉强度显着提高;该水泥基材料具有高耐久性,满足E级环境作用等级要求;Ca-EVA的最佳配比和掺量对水泥基材料的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
贾晓辉[4](2021)在《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球霰石和文石作为碳酸钙的一种亚稳形态,具有优良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制备出的产品报道较少。白云石在我国储量丰富,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仍是研究热点。本文以通过白云石消化得到的富钙消化液为原料,在CaCl2-NH3-CO2反应体系下不添加添加剂实现球霰石和文石的受控合成,探讨反应温度、通氨时间、CO2流量、通CO2时间、转速和陈化时间对产品的影响。对球霰石和文石的生成机理提出解释。在20℃~40℃制备出球霰石,探讨反应条件对产品的影响,确定制备球霰石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通氨时间为60min,CO2流量为80 ml/min,转速为700r/min,通CO2时间为90min得到最佳产品。对产品进行分析表征发现产品中球霰石含量为97.69%,纯度较高。产品疏松多孔,BET分析比表面积32.653m2/g,平均孔径为2.972nm,为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80℃~95℃范围内,改变反应温度和通CO2时间得到了纺锤体、不规则立方块、条状和六棱柱不同形貌的文石碳酸钙。对六棱柱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得到产品的直径0.5-3μm,长度1-30μm,分子式为CaCO3·1/(12)Ca(OH)2·1/3H2O。球霰石和文石的制备途径都是从ACC→球霰石(文石),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形成了NH4+-NH3缓冲体系,不仅可以增加CO32-的溶解度,还能为球霰石和文石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溶液环境。白云石中含有的Mg2+对球霰石和文石的生长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苏慧[5](2020)在《基于细胞表面壳化的药物载体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载体是一种媒介,主要用来装载药物,但它所具有的某些特殊的性质会改变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在病灶部位的具体作用情况。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可以控制药物在到达病灶部位后再进行释放,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大幅度减少给药的频率,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控制释放体系的药物载体材料大多是高分子材料,但是还存在着生物相容性差、合成复杂、粒径分布不均匀以及在人体内的降解速率比较慢等缺点。近年来,纳米无机材料在药物控释体系中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例如磷酸钙、氧化硅、氧化锌等都被用作药物载体,但可能会因为制备工艺复杂而应用受限。本文基于细胞表面壳化和层层自主装技术,探索了一种具有中空多孔结构的新型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在第二章中,报道了一种简易的自组装方法,以酵母菌作为生物模板,利用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DA)/聚(苯乙烯磺酸)(PSS)为聚电解质,成功制备出了碳酸钙混合微球(Ca CO3-HNPs)。同时利用FT-IR、XRD、SEM等测试手段对微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来的Ca CO3-HNPs粒径均匀较小,分散性良好,为结晶度高的方解石型球形碳酸钙。随后以典型的亲水性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考察了药物的载药量,不同p H条件下DOX的释放机制,以及Ca CO3-HNPs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Ca CO3-HNPs具有不错的载药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p H敏感性。总体来说,Ca CO3-HNPs有作为p H敏感性缓释药物载体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第三章中,为了赋予药物载体更多的功能,探索了用层层自组装方法进行表面修饰可行性。以表面具有阳离子电荷的磁性四氧化三铁为探索对象,使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出Fe3O4纳米粒子,然后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以PDDA/PSS为聚阳离子/聚阴离子,将Fe3O4修饰到酵母细胞表面。结果表明,在制备磁性Fe3O4的过程中,用机械搅拌方式,以PEG4000作为活性剂制得的Fe3O4最佳。另外,在以PDDA/PSS为聚电解质将Fe3O4修饰到酵母细胞表面时,随着包裹的聚电解质层数的增加,所吸附的Fe3O4颗粒也随之增加,但包裹层数越多,酵母细胞形状越不规则,因此在酵母细胞表面包裹三层聚电解质是最佳选择。总结来说用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利用聚电解质可以将功能性的无机材料修饰到酵母细胞的表面,成功赋予酵母细胞相对应的功能,这可以与第二章中的碳酸钙药物载体相结合,有望实现制备出多功能药物载体。在第四章中,尝试用相同的原理,在酵母菌表面沉积无机材料壳层,通过高温煅烧制备磷酸钙微球与二氧化硅微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并未成功地制备出磷酸钙微球,可能是由于反应过程中某些因素导致生成的是磷酸氢二钙或焦磷酸钙,且制备的样品并不具有中空多孔结构,因此不能用做药物载体进行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制备出二氧化硅微球,制备出来的二氧化硅微球纯度高,分散性良好,粒径较小,表面有孔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进行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这种基于细胞表面壳化和层层自组装技术来制备药物载体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制备的载体具有中空多孔结构,载药率可观且无需昂贵的设备与材料。此外还可以多种功能材料结合起来,制备多功能药物载体,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靳添添[6](202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黄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蓼科植物虎杖、大黄、决明子、何首乌和芦荟等药材中的蒽醌类衍生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但大黄素中因含有大量游离的酚羟基,导致其在与空气接触时易变质,并且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尤其是作为抗癌药物应用时,给药后全身作用带来的强大副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表现。基于此,本论文以低成本、高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好、p H敏感的碳酸钙为载体一步法制备了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来改善大黄素的水溶性和全身给药后带来的副作用。首先本实验在超临界条件下,以CO2和Ca(OH)2为原料,乙醇胺为添加剂制备了碳酸钙。并详细分析了产物的晶型,形貌以及尺寸和粒度分布。然后,按照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试验。分析MEA浓度、操作压力、操作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碳酸钙结晶过程的交互影响。最后在最佳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加入模型药物大黄素一步法合成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并讨论了大黄素的加入量对复合颗粒的影响。借助XRD、13C NMR、FT-IR、SEM、TG-DSC和粒度分析仪等表征方法对碳酸钙以及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晶体类型、形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利用体外溶出实验考察了复合颗粒的溶出性能。实验表明:在碳酸钙的合成过程中,较低浓度的MEA条件下制备出了纯方解石型碳酸钙,而MEA加入量为9.5 m L时,制备出了近乎纯的球霰石型碳酸钙,含量高达92.46%。通过三维响应面图及方差分析结果得出高MEA浓度、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短的反应时间更容易得到球霰石,并且各反应因素相互影响,例如反应时间越长球霰石含量越低,但是在较低的反应压力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球霰石的含量反而越高;通过13C NMR结果表明在164 ppm处观察到MEA与CO2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离子,随后可以通过水解反应转化为碳酸氢盐在碱性水溶液中转化为碳酸盐,并与Ca2+反应生成碳酸钙。然后释放的MEA继续吸收新的CO2,同时在61.50 ppm和43.33 ppm处观察到氨基甲酸酯的两个吸收峰。在p H7.4和5.8的缓冲溶液中对复合颗粒的体外溶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颗粒的溶出度显着高于物理混合物和原料药大黄素,XRD结果证明这是由于形成的复合颗粒中大黄素是以无定型形式存于球霰石型碳酸钙介孔内部所致。
刘芷怡[7](2019)在《胶凝材料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氢氧钙石广泛存在于各种钙质固体废弃物中,且固碳量大,研究其碳化性能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制备高碳化程度与高力学性能碳化体建筑材料对固体废弃物固碳再生利用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水固比、坯体密度、坯体的含水体积分数和坯体骨架空隙率对氢氧钙石碳化体的碳化性能影响规律,得到了优化后的氢氧钙石坯体结构参数并提出了氢氧钙石的碳化反应过程机理。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氢氧钙石碳化体的碳化程度与抗压强度均随着水固比的增加而降低;当氢氧钙石坯体密度增加至1.45g/cm31.55g/cm3时,氢氧钙石碳化体的碳化程度与抗压强度均出现骤降;当坯体密度小于1.45g/cm31.55g/cm3时,氢氧钙石碳化体的碳化程度变化较小,而其抗压强度随着坯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氢氧钙石碳化体的碳化程度随着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当氢氧钙石坯体骨架空隙率较高(50%)或较低(35%)时,坯体含水体积分数对碳化体抗压强度影响较小;当氢氧钙石坯体骨架空隙率为45%时,氢氧钙石碳化体抗压强度随坯体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而当氢氧钙石坯体骨架空隙率为40%时,氢氧钙石碳化体抗压强度随坯体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急剧降低后趋于稳定。(3)随着氢氧钙石坯体骨架空隙率的增加,碳化体的碳化程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坯体骨架空隙率高于42.5%时,碳化体的碳化性能出现转折,碳化程度开始趋于稳定而抗压强度出现降低。(4)氢氧钙石的碳化过程中同时涉及二氧化碳气体内扩散、水分外扩散以及反应过程中骨架空隙率不断变小等过程。仅当氢氧钙石坯体具有合适的骨架空隙率时和含水体积分数时,二氧化碳气体的内扩散过程进行顺利、碳化体的碳化程度较高,此时碳化反应产物能较好填充骨架空隙,得到抗压强度较高的样品。
张克南[8](2017)在《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电石渣是电石制备乙炔气体时排放出的废渣,主要化学成分是氢氧化钙。电石渣的乱堆乱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论文以山西临汾某地电石渣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工艺研究制备出纳米碳酸钙样品,通过研究主要成果有:(1)以电石渣为原料,氯化铵为浸取剂,通过改变电石渣浆液的浓度、浸取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对钙离子的转化率进行研究探讨。最佳浸取条件为电石渣浆液初始含钙浓度为1.75mol/L;浸取过程搅拌转速为900r/min;浸取时间控制为40min;浸取温度为常温(25℃)。在此条件下,浸取过程结束后,电石渣中有效钙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8%以上。(2)采用气-液碳化法制备出球霰石形碳酸钙,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CO2流速、搅拌速度、Ca2+离子浓度和碳化温度对碳酸钙样品粒径的影响。最佳碳化条件是CO2流速为1.5L/h、搅拌速度为1400r/min、Ca2+离子浓度为0.25mol/L、碳化温度为20℃,制备出了纯度达97.14%、平均粒径在50nm-100nm,比表面积为33.84m2/g,白度大于95的碳酸钙样品,激光粒度仪下测试数据为D50达到1.93μm,D90达到2.91μm。(3)当三乙醇胺添加量为4%时制备出立方碳酸钙,D90为10.61μm;加入聚丙烯酸钠和氯化镁为晶型导向剂,可以制备出D50为3.90μm,D90为12.68μm的球形碳酸钙。(4)以EDTA为晶型导向剂,采用正交试验,讨论了搅拌速度、CO2流速和钙离子浓度等三个因素对碳酸钙样品粒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搅拌速度为600r/min、CO2流速为2.5L/h、Ca2+离子浓度为1mol/L。经激光粒度仪测试,最佳组合232样品的粒径D50达到2.63μm,D90达到4.42μm,经BET测试,其比表面积为27.84m2/g。(5)本文使用XRD、SEM、TEM、红外光谱和激光粒度仪等对制备的碳酸钙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碳酸钙样品符合HG/T2226-2010,为工业制备附加值高的碳酸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贺鑫[9](2016)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不同形貌碳酸钙及其模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作为填充剂和补强剂,被广泛用于油墨、造纸、涂料等领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碳酸钙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特定形貌的轻质碳酸钙方面。已知碳酸钙粒子的形貌与粒度,对其功能与应用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针对不同形貌碳酸钙制备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相关科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选取不同晶型控制剂和模板剂,制备了晶须、球状以及花瓣片状三种不同形貌的碳酸钙;在普通重力场中,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形成的有机聚合物为软模板,制备了中空球形的碳酸钙。对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温度、超重力水平、反应物浓度等因素进行探究,得到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发现,以Ca(OH)2悬浮液和CO2为原料,磷酸为晶型控制剂,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实验中,碳化温度70℃,旋转床转速1400 r·min-1,Ca(OH)2初始悬浮液浓度80 g·L-1,干燥时长70 h为本实验体系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可制得平均短径为144 nm,长径比19.4,文石型含量为97.5%且形貌完整的碳酸钙晶须。其次,以CaCl2与CO2为原料,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剂,氨水为pH调节剂,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4.01 μm,且形貌单一的球形碳酸钙;以CaCl2与CO2为原料,氨水为pH调节剂,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510nm,且形貌单一的花瓣片状碳酸钙。以CaCl2与Na2CO3为原料,自制有机聚合物为软模板,采用复分解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4 μm,且形貌单一的中空球形碳酸钙;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碳酸钙颗粒具有廉价易得、形貌多样、无毒、易消除等诸多优点,作为模板剂被广泛用于特定形貌碳材料的制备。在制备的四种形貌碳酸钙中选取晶须状和中空球形两种形貌碳酸钙为模板剂,分别负载聚多巴胺薄膜(PDA),经过高温碳化、水洗等处理后,制备出晶须状和中空球形两种形貌的多孔碳材料。在不同碳化温度下,制得了形貌规整的一系列多孔碳材料。在高温碳化过程中,碳酸钙不仅起到形貌支撑作用,其分解释放的CO2还具有高效扩孔功效。在700℃碳化温度下制备的晶须状多孔碳,BET与Langmuir比表面积分别为 819.9m2·g-1,1193.0 m2.g-1,产率为 46.0%;在750℃碳化温度下制备的中空球形多孔碳,BET与Langmuir比表面积分别为 742.2 m2·g-1,1082.2 m2·g-1,产率为 50.48%。与纯 PDA 高温碳化的 BET 20.6 m2·g-1,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为新型多孔碳材料的简易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石闯[10](2016)在《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电石渣是电石制备乙炔气体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我国电石渣年产量巨大,且不易于处理,往往就地堆放或填埋,不仅浪费土地,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本论文根据山西某厂电石渣原料的实际成分,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及优化方法制备出超细活性碳酸钙产品,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而且提供了处理大量囤积的电石渣的合理方式,缓解了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探究对电石渣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及最优工艺条件,以去除氧化铁等氧化物杂质,并高效地将电石渣中的钙转化为Ca2+形式存在。最终确定的浸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a(OH)2的初始配制浓度1mol/L,反应温度20℃,搅拌速率200r/min,反应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可以有效除去杂质,浸取后Ca2+转化率达到80%。2)采用气-液间歇碳化法利用电石渣制备轻质碳酸钙。通过控制不同工艺参数和反应条件,总结出最较优的制备方式和制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Ca(OH)2配制浓度为1mol/L,反应温度20℃,二氧化碳体积浓度25%,流速1.5L/min,反应液pH降为7停止反应。最优参数下制得的产品颗粒呈立方板状,d50=6.30μm,d90=14.18μm,比表面积为0.75m2/g。产品白度达95左右,碳酸钙纯度98.4%,以上结果均达到HG/T2226-2000优等品的指标要求。3)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微观形貌,最终选定聚丙烯酸钠为实验的最优外加剂,最优添加量为2%。在此优化工艺下,制备出产品的粒度测试结果为d50=3.22μm,d90=6.46μm,比表面积1.28m2/g。在电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大量粒度在10100nm的纳米级碳酸钙颗粒,它们除了少量单独存在以外,一部分附着在大颗粒表面形成微米级团聚体,还有一部分以相互团聚的形式存在。从机理上分析,碱性条件下,体系中的聚丙烯酸钠主要以RCOO—基团的形式包裹在生成的颗粒表面,其分子呈链状伸展,不同颗粒表面附着的链状外加剂分子远端相互排斥,降低了晶粒的表面能,在体系中起到空间位阻作用,阻碍颗粒间的团聚和继续长大,达到很好的分散效果,使得成核速率大于晶核生长速率;体系析出的新的晶核可以持续分散,各自均匀生长,颗粒在各个方向的生长速率相同,最终使颗粒成为球型。
二、超声波在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在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形貌轻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生石灰及其综合利用 |
1.2.1 生石灰简介 |
1.2.2 生石灰的综合利用途径 |
1.3 碳酸钙 |
1.3.1 碳酸钙简介及其分类 |
1.3.2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3.3 轻质碳酸钙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
1.4 轻质碳酸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外轻质碳酸钙的研究现状 |
1.4.2 轻质碳酸钙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和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1 生石灰浸取 |
2.2.2 碳酸钙中空微球的制备 |
2.2.3 块状碳酸钙颗粒的制备 |
2.2.4 短棒状碳酸钙的制备 |
2.3 分析方法 |
2.4 样品的表征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分析 |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三章 复合胶束模板法制备碳酸钙中空微球 |
3.1 引言 |
3.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
3.3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
3.3.1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3.3.2 SDS浓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3.3.3 PEG添加量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3.4 样品表征 |
3.5 碳酸钙中空微球反应生长机理初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块状碳酸钙颗粒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
4.3 合成块状碳酸钙颗粒的工艺条件优化 |
4.3.1 陈化反应时间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3.2 反应温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3.3 草酸添加量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3.4 搅拌速率对碳酸钙影响 |
4.3.5 不同钙离子浓度对碳酸钙影响 |
4.4 样品表征 |
4.5 块状碳酸钙颗粒反应生长机理探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短棒状碳酸钙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
5.3 短棒状碳酸钙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
5.3.1 陈化反应温度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5.3.2 聚乙二醇添加量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5.3.3 不同陈化反应时间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5.3.4 不同搅拌速率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5.4 样品表征 |
5.5 短棒状碳酸钙反应生长机理探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酸钙简述 |
1.2 碳酸钙的分类 |
1.2.1 生产方式分类 |
1.2.2 微观排列分类 |
1.2.3 碳酸钙粒径大小分类 |
1.2.4 表面处理方法分类 |
1.3 碳酸钙的常见形貌 |
1.4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4.1 碳化法 |
1.4.2 复分解法 |
1.4.3 凝胶法 |
1.4.4 微乳法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铁饼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 |
2.2.3 铁饼状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微观形貌及形成机理 |
2.3.2 晶型 |
2.4 结论 |
第三章 菊花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合成不同形貌的碳酸钙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形貌 |
3.3.2 晶型 |
3.3.3 菊花状微纳米碳酸钙的形成机理 |
3.3.4 微水池和纳米碳酸钙的尺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珊瑚状碳酸钙的制备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2.3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 |
4.3.2 晶型 |
4.3.3 珊瑚状碳酸钙的疏水性能 |
4.3.4 S/CoS值对反相胶束和纳米碳酸钙形成机理的影响 |
4.3.5 珊瑚状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形成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其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纳米碳酸钙及分散方法 |
1.2.1 纳米碳酸钙材料概述 |
1.2.2 纳米材料分散方法研究现状 |
1.2.3 EVA改性纳米碳酸钙 |
1.3 纳米碳酸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
1.3.1 纳米碳酸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2 纳米碳酸钙在水泥基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方案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配合比设计 |
2.4 试件制备及养护 |
2.5 试验方法 |
2.5.1 UV分散性试验 |
2.5.2 抗折、抗压、劈裂抗拉试验 |
2.5.3 水泥水化热试验 |
2.5.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2.5.5 微观试验 |
第3章 试验研究 |
3.1 UV分散试验 |
3.2 力学性能 |
3.2.1 水泥净浆 |
3.2.2 水泥砂浆 |
3.2.3 混凝土 |
3.3 水泥水化热 |
3.4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3.4.1 水泥砂浆 |
3.4.2 混凝土 |
第4章 EVA改性纳米碳酸钙作用于水泥基材料的微观分析 |
4.1 扫描电镜(SEM) |
4.2 X射线衍射 |
4.3 压汞试验研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酸钙概述 |
1.2 碳酸钙的应用 |
1.3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4 球霰石 |
1.5 文石 |
1.6 选题的主要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4 表征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球霰石型碳酸钙的制备 |
3.1 温度对球霰石碳酸钙的影响 |
3.2 通氨时间对球霰石的影响 |
3.3 转速对球霰石的影响 |
3.4 CO_2流量对球霰石的影响 |
3.5 通CO_2和陈化时间时间对球霰石的影响 |
3.6 最佳条件下的产品表征 |
3.7 球霰石的生长机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形貌文石型碳酸钙的制备 |
4.1 温度对文石形貌的影响 |
4.2 通CO_2时间对碳酸钙形貌的影响 |
4.3 六棱柱形貌的表征分析 |
4.4 六棱柱文石的形成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细胞表面壳化的药物载体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药物载体 |
1.2.1 药物释放系统的概述 |
1.2.2 药物载体材料的分类 |
1.3 碳酸钙的研究 |
1.3.1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3.3 碳酸钙的应用 |
1.4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 |
第二章 基于酵母细胞模板的多孔中空碳酸钙药物载体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2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2.3 酵母细胞培养 |
2.2.4 中空碳酸钙药物载体的制备 |
2.2.5 药物的装载以及释放实验 |
2.2.6 细胞实验 |
2.2.7 降解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碳酸钙药物载体制备机理 |
2.3.2 不同烧结温度对碳酸钙微球的影响 |
2.3.3 碳酸钙微球的形貌和晶型分析 |
2.3.4 碳酸钙微球载药跟释药分析 |
2.3.5 细胞毒性试验分析 |
2.3.6 降解实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聚电解质多层膜和磁性Fe_3O_4的酵母细胞表面壳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实验试剂的配置 |
3.2.3 磁性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
3.2.4 酵母细胞的培养 |
3.2.5 基于四氧化三铁的酵母细胞表面壳化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搅拌方式对四氧化三铁的影响 |
3.3.2 不同分子量PEG对四氧化三铁的影响 |
3.3.3 基于四氧化三铁的酵母细胞表面壳化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聚电解质和无机材料的酵母细胞表面壳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2 实验试剂的配置 |
4.2.3 酵母细胞的培养 |
4.2.4 中空磷酸钙微球的制备 |
4.2.5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磷酸钙微球的形貌和晶型分析 |
4.3.2 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和晶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黄素的研究 |
1.2.1 大黄素的结构性质 |
1.2.2 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 |
1.2.3 大黄素的药理性质 |
1.2.4 大黄素的研究进展 |
1.3 碳酸钙的研究 |
1.3.1 碳酸钙简介 |
1.3.2 碳酸钙的用途 |
1.3.3 碳酸钙作为载体的研究 |
1.3.4 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与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2 精密度实验 |
2.2.3 稳定性测定 |
2.3 碳酸钙微粒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2.3.1 碳酸钙的制备 |
2.3.2 碳酸钙制备条件的优化 |
2.4 碳酸钙各晶型含量计算公式 |
2.5 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制备及溶出度实验 |
2.5.1 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的制备 |
2.5.2 载药量的计算 |
2.5.3 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
2.6 检测方法及条件 |
2.6.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6.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6.3 X射线衍射仪(XRD) |
2.6.4 紫外-可见光谱仪(UV) |
2.6.5 激光粒度分析仪 |
2.6.6 核磁共振仪(13CNMR) |
2.6.7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TG-DSC)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碳酸钙合成工艺的优化 |
3.1.1 MEA浓度对碳酸钙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径的影响 |
3.1.2 MEA浓度对碳酸钙晶型的影响 |
3.1.3 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积对碳酸钙结晶过程的影响 |
3.2 使用氢氧化钙悬浊液制备碳酸钙 |
3.3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碳酸钙制备工艺 |
3.4 MEA对 CaCO_3结晶的机理的影响 |
3.5 超临界二氧化碳一步法制备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后续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胶凝材料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矿物固碳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天然矿物固碳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固体废弃物固碳技术研究进展 |
1.3 氢氧钙石碳化研究进展 |
1.3.1 氢氧钙石及其研究现状 |
1.3.2 氢氧钙石坯体在固碳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氢氧钙石 |
2.1.2 二氧化碳气体 |
2.1.3 紫甘蓝指示剂 |
2.2 样品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2.2.1 氢氧钙石碳化体的制备 |
2.2.2 力学性能测试与相关参数计算 |
2.2.3 组成与微观结构表征 |
第3章 坯体成型条件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3.1 水固比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3.2 坯体密度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3.3 性能表征与分析 |
3.3.1 XRD分析 |
3.3.2 IR分析 |
3.3.3 热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因素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4.1 含水体积分数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4.2 坯体骨架空隙率对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 |
4.3 性能表征与分析 |
4.3.1 IR分析 |
4.3.2 XRD分析 |
4.3.3 SEM分析 |
4.3.4 孔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氢氧钙石碳化反应机理 |
5.1 氢氧钙石碳化反应过程 |
5.2 单颗粒反应模型研究 |
5.2.1 收缩未反应芯模型 |
5.2.2 整体反应模型 |
5.2.3 其他模型 |
5.3 整体结构反应机理研究 |
5.3.1 陶瓷烧成 |
5.3.2 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 |
5.4 氢氧钙石碳化反应机理 |
5.4.1 氢氧钙石碳化反应模型 |
5.4.2 氢氧钙石碳化反应模型的验证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8)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石渣概述 |
1.1.1 电石渣的性质 |
1.1.2 电石渣的一般应用 |
1.1.3 利用电石渣制备碳酸钙 |
1.2 纳米碳酸钙概述 |
1.3 纳米碳酸钙产品的特点 |
1.3.1 量子尺寸效应 |
1.3.2 表面效应 |
1.3.3 小尺寸效应 |
1.3.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1.4 碳酸钙产品的分类和制备方法 |
1.4.1 碳酸钙产品的分类 |
1.4.2 碳酸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
1.4.3 碳酸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
1.5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
1.6 碳酸钙的应用 |
1.6.1 在橡胶行业的应用 |
1.6.2 在塑料行业的应用 |
1.6.3 在造纸行业的应用 |
1.6.4 在涂料行业的应用 |
1.6.5 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
1.7 存在的问题 |
1.8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9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2章 实验原料、试剂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4 研究方法 |
2.4.1 实验方法 |
2.4.2 工艺流程 |
2.5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5.1 粒度分析 |
2.5.2 白度 |
2.5.3 比表面积 |
2.5.4 堆积密度 |
2.5.5 X射线衍射分析 |
2.5.6 微观形貌分析 |
2.5.7 红外光谱分析 |
2.5.8 吸油值 |
第3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 |
3.1 浸取过程 |
3.1.1 浸取时间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
3.1.2 搅拌转速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
3.1.3 电石渣浆液初始含钙浓度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
3.1.4 浸取温度对浸取效果的影响 |
3.1.5 浸取阶段小结 |
3.2 碳化阶段 |
3.3 制备纳米CaCO_3的机理分析 |
3.4 纳米CaCO_3的工艺表征 |
3.4.1 XRD表征 |
3.4.2 SEM/TEM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的影响 |
4.1 单一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 |
4.1.1 焦磷酸钠 |
4.1.2 三乙醇胺 |
4.1.3 EDTA |
4.1.4 柠檬酸三钠 |
4.1.5 丙三醇 |
4.2 多种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 |
4.2.1 丙三醇和硫酸 |
4.2.2 聚丙烯酸钠和硬脂酸钠 |
4.2.3 聚丙烯酸钠和硅酸钠 |
4.2.4 聚丙烯酸钠和氯化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与表征 |
5.1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 |
5.2 球形碳酸钙的表征 |
5.2.1 XRD表征 |
5.2.2 SEM表征 |
5.2.3 TEM表征 |
5.2.4 红外表征与机理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不同形貌碳酸钙及其模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碳酸钙的理化性质 |
1.1.2 碳酸钙分类 |
1.2 碳酸钙制备技术 |
1.2.1 碳酸钙制备方法 |
1.2.2 碳化法简述 |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
1.3.1 超重力技术发展简介 |
1.3.2 旋转填充床结构及机理 |
1.3.3 旋转填充床特点 |
1.4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性质及应用 |
1.4.1 碳酸钙晶须 |
1.4.2 球形碳酸钙 |
1.4.3 片状碳酸钙 |
1.4.4 中空球形碳酸钙 |
1.5 碳酸钙形貌控制技术 |
1.5.1 模板法 |
1.5.2 晶型控制剂法 |
1.6 多孔碳材料 |
1.6.1 多孔碳材料概述 |
1.6.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6.3 特定形貌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1.7 实验内容及研究意义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 |
2.1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小结 |
2.2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小结 |
2.3 花瓣片状碳酸钙的制备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小结 |
2.4 中空球形碳酸钙的制备 |
2.4.1 实验部分 |
2.4.2 结果与讨论 |
2.4.3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2.3 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石渣概述 |
1.2 电石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1 以废制废 |
1.2.2 建筑材料 |
1.2.3 化工产品 |
1.3 电石渣的资源化问题 |
1.4 碳酸钙简述 |
1.4.1 碳酸钙的分类 |
1.4.2 碳酸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
1.5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与应用 |
1.5.1 纳米碳酸钙的主要制备方法 |
1.5.2 纳米碳酸钙的应用 |
1.6 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现状 |
1.7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用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电石渣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方法 |
2.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粒度分析 |
2.3.2 微观形貌分析 |
2.3.3 白度测试 |
3 电石渣的浸取除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配制浓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3 温度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4 搅拌速率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5 反应时间对浸取效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气-液间歇碳化法制备碳酸钙的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Ca~(2+)配制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2.1 Ca~(2+)配制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2 Ca~(2+)配制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3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3.1 反应温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2 反应温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4 CO_2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4.1 CO_2浓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2 CO_2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5 CO_2流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4.5.1 CO_2流速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4.5.2 CO_2 流速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碳酸钙产品微观形貌的优化探究 |
5.1 引言 |
5.2 外加剂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及其机理 |
5.2.1 三乙醇胺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2 聚丙烯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3 柠檬酸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4 六偏磷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5 硬脂酸钠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6 硅油对产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7 小结 |
5.3 最优外加剂用量对产品粒度的影响 |
5.4 碳酸钙产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超声波在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形貌轻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研究[D]. 陈义雯.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反相微乳体系的碳酸钙结晶及形貌控制[D]. 赵调彬.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其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D]. 李倩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以白云石为原料制备特殊形貌碳酸钙及机理研究[D]. 贾晓辉.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细胞表面壳化的药物载体的制备研究[D]. 苏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大黄素—碳酸钙复合颗粒及其性能研究[D]. 靳添添.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7]胶凝材料氢氧钙石碳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 刘芷怡.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8)
- [8]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D]. 张克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9]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制备不同形貌碳酸钙及其模板应用[D]. 贺鑫. 广西大学, 2016(05)
- [10]利用电石渣制备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技术与机理[D]. 石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