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排程论文-何伟,孔向军

作业排程论文-何伟,孔向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业排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负荷均衡,智能制造,制造车间,生产排程

作业排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孔向军[1](2019)在《考虑班组负荷均衡的智能制造车间工序级作业任务排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只有科学、合理的生产排程,才能有效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促使智能制造进一步实现。本文主要以混合集合规划方法为基础,以生产车间的班组负荷均衡为重点,并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制造车间工序级作业任务排程进行建模分析,目的是在最大化生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班组负荷均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1期)

秦鸣鹤[2](2018)在《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与工作排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制造时代来临,生产自动化程度和脑力劳动比重大幅上升,生产模式和工人作业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工人作业内容不再单一和专门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制造型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则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也将发挥关键作用,故而在集成制造系统中引入工作排程十分必要。纵然制造业生产方式日益改善,但许多工作仍无法避免人工操作,尤其是生产辅助活动,负责其完成的作业人员在整个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其工作环境即生产制造现场,存在着诸多造成作业人员疲劳感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事故的频繁发生。由此可见,有必要从人因的角度出发,考虑制造企业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及其影响效应,对其工作排程进行优化研究。以当前研究鲜有涉及的生产辅助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归纳其特点。首先,为分析导致其作业疲劳的关键致因和影响效应,提出了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SEM因果模型及其建立流程,给出了作业疲劳的改善建议。其次,为规范化作业程序和柔性化工作调配,对生产辅助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模块化和操作单元划分。然后,建立生产辅助人员的作业疲劳模型,结合SEM分析结果,量化疲劳因素影响效应,对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工作失误和总完工时间为目标,建立了考虑体脑疲劳、作业失误率的单人工作-休息排程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因果模型分析,可获得关键致因及其影响效应,为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证实了DEMATEL-ISM可作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建立考虑疲劳的生产辅助人员工作排程模型,可以获得工作任务的最优序列、休息位置及次数,为实际生产中辅助人员的工作安排与配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并有利于缓解或消除作业人员的疲劳感,提高整体劳动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周琪森,林杰,白翱[3](2018)在《考虑班组负荷均衡的智能制造车间工序级作业任务排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品种小批量、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模式下生产调度问题是车间运行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目前已有多种智能计算方法尝试建模和求解。引入混合集合规划方法,以实际作业车间中的班组负荷均衡为侧重点,在总结分析了实际生产中的数理逻辑以及各类实际约束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约束语言对工序级作业车间排程问题进行建模,以最小化最晚完工时间为主优化目标,各班组半天内计划加工负荷率均衡为次要优化目标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分配到班组的生产排程计划,保证了最大化利用班组生产能力的同时兼顾班组负荷均衡。最后借助某制造企业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得到可行的周节点生产计划,将待排产工序安排到车间内各班组中,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8年03期)

刘轩,尚鋆,白翱[4](2015)在《基于混合集合规划的作业车间生产排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作业车间生产排程问题往往具有多约束、多目标、高复杂度等特征。利用混合集合规划理论的相关技术优势,对典型作业车间生产排程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在总结和归纳作业车间主要约束的基础上,建立以最小化作业延迟时间总量为主优化目标、最小化资源空闲时间总量为次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根据选取的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求解策略;通过自然约束语言及其支持平台POEM对模型进行描述和求解。求解过程兼顾瓶颈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利用均衡性两个指标,使排程结果更具实用价值。最后利用某机加车间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验证,初步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5年23期)

孙华岳,杨晓英,姚延伟[5](2014)在《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的多目标协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重机企业为背景,分析了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的特征,提出多目标协同优化问题。基于改进的田口质量损失函数,确立质量、工期与成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综合考虑单件离散型的约束条件,构建了生产作业排程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集成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为模型求解提供了有效方法。最后将模型和算法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验证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为解决单件离散型生产排程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4年15期)

孙华岳[6](2014)在《基于精益物流的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日益激烈化,单件离散型企业面临着向订单拉动式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的转变。单件离散型生产具有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制造过程关联性强、生产环境复杂多变和生产组织难度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其生产作业排程具有复杂性、依赖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异,该作业排程优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困难的NP-Hard问题。精益物流强调顾客需求拉动、准时且准确、强调协调、持续改善,消除浪费。因此,以精益物流为指导思想,对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进行优化研究,保证企业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典型单件离散型企业即某重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企业生产作业排程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特征和生产作业排程优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精益物流的生产作业排程优化目标。针对质量、交货期与成本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改进型的田口质量损失函数,确立了质量、交货期与成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综合考虑时序约束、设备约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构建了生产作业排程质量、交货期与成本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集成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最后结合企业实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的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方法是一个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经过实例验证,提高了排程效率和科学性,对解决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这一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谭慧娟,丁宇翔,蒋志勇,王岳[7](2014)在《曲面分段车间作业排程仿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曲面分段建造是船舶建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曲面分段结构差异较大、工艺流程复杂、多采用固定胎位建造等特点,对平衡分段建造、提升造船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曲面分段建造特点,船厂会结合船坞搭载节点制定胎位执行计划表。根据某船厂曲面车间胎位执行计划表,制定初始静态胎位作业计划,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叁条固定胎位虚拟流水线,结合启发式算法进行胎位计划排程,减少最大完工时间,得到较合理的胎位作业计划表,验证了启发式优化算法排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4年02期)

陈水清[8](2014)在《基于APS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排程与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对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产品结构和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单一品种或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组织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这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然而,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化,其关键在于企业的车间作业层是否能够采取柔性而平稳的组织方式安排生产。于是,柔性车间生产作业排程问题就成了生产排程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车间生产排程实质是对一个可用的加工设备集在时间上进行加工任务集分配,以满足一个性能指标集,属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该类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复杂的NP-hard问题,求解这些问题非常困难。本文拟在对传统作业车间排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高级计划排程(APS)的理念,按照多目标优化的要求开展柔性作业车间排程与优化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一)根据APS生产排程理念和传统作业车间排程理论,构建了以最大完工时间最小、设备最大负荷最小、总设备负荷最小、提前期/拖延期最短和重排程偏离度最小等作为性能指标和有限设备产能、工件准时交割作为生产约束的基于APS的多目标部分柔性作业车间排程模型;(二)设计了求解P-FJSP的VNSGA算法;在GA中引入了自适应的交叉和变异概率;引入了基于邻域的变异形式;改进了基本锦标赛选择;改进了传统NSGA;用MATLAB程序对算法进行了编程并测试了该算法;(叁)通过对杭州某汽配公司11车间生产排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较好地处理了基于事件驱动的设备损坏和紧急订单插入两个动态事件下的重新排程,对提高了该企业生产排程具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杨晓英,施国洪,王雪,孙华岳[9](2013)在《基于精益物流的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特征和设备对排程的重要性,提出了从设备使用和顾客需求角度研究作业排程优化的必要性。引入设备综合技术性能指数作为质量保证的考量指标,以精益物流为指导思想,综合质量保证指数、生产浪费指数和准时交货指数叁项指标,以生产能力、工艺时序、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组合优化模型。为了有效地求解模型,设计了集成算法,并结合实例分别应用"SM&PR"(仿真&优先规则)和"SM&PR&GA"(仿真&优先规则&遗传算法)进行了仿真试验,检验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SM&PR&GA"是最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动态随机性、全局收敛性和智能性等特征,提高了作业排程的效率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13年03期)

梁亚敏[10](2013)在《基于高级计划与排程的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愈演愈烈、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制造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具体表现为多样、个性的客户需求、大幅缩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和交货期等。相应的,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正逐步向多品种、小批量甚至顾客大量定制的生产方式方向转变。由于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厂生产计划的频繁的变更或者修正使得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传统的凭人工经验制定的生产及作业计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很多企业的企业资源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计划模块的实施效果也都不尽如人意。高级计划与排程(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APS)的出现,克服了ERP系统的种种缺陷,如采用静态的处理方法与动态问题的不匹配,APS针对ERP计划模块的不足,运用数学算法、模拟仿真、约束理论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采用基于有限产能的方式制定排产作业计划,是对ERP计划模块的有力补充。在APS中,排程的逻辑和算法是核心,也是难点,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深入研究约束理论原理的基础上,运用APS中车间作业调度模块的排产逻辑,根据中小型制造业作业车间生产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基于瓶颈工序的作业车间调度概念模型,试图通过概念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提高作业车间瓶颈资源利用率,以期提高制造系统的有效产出。模型包含瓶颈识别技术、基于瓶颈资源的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针对作业车间内的瓶颈资源及瓶颈工序进行优化调度,使瓶颈资源上生产任务的完成时间最短。制定出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的中小型制造业作业车间内的生产调度解决方案。结合某轴承厂轴承件制造车间的典型实例,探讨了作业车间优化调度模型的应用,最后用甘特图来输出调度结果,证实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作业排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制造时代来临,生产自动化程度和脑力劳动比重大幅上升,生产模式和工人作业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工人作业内容不再单一和专门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制造型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则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而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也将发挥关键作用,故而在集成制造系统中引入工作排程十分必要。纵然制造业生产方式日益改善,但许多工作仍无法避免人工操作,尤其是生产辅助活动,负责其完成的作业人员在整个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其工作环境即生产制造现场,存在着诸多造成作业人员疲劳感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事故的频繁发生。由此可见,有必要从人因的角度出发,考虑制造企业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及其影响效应,对其工作排程进行优化研究。以当前研究鲜有涉及的生产辅助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归纳其特点。首先,为分析导致其作业疲劳的关键致因和影响效应,提出了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SEM因果模型及其建立流程,给出了作业疲劳的改善建议。其次,为规范化作业程序和柔性化工作调配,对生产辅助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模块化和操作单元划分。然后,建立生产辅助人员的作业疲劳模型,结合SEM分析结果,量化疲劳因素影响效应,对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工作失误和总完工时间为目标,建立了考虑体脑疲劳、作业失误率的单人工作-休息排程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因果模型分析,可获得关键致因及其影响效应,为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证实了DEMATEL-ISM可作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建立考虑疲劳的生产辅助人员工作排程模型,可以获得工作任务的最优序列、休息位置及次数,为实际生产中辅助人员的工作安排与配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并有利于缓解或消除作业人员的疲劳感,提高整体劳动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业排程论文参考文献

[1].何伟,孔向军.考虑班组负荷均衡的智能制造车间工序级作业任务排程模型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2].秦鸣鹤.生产辅助人员作业疲劳与工作排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3].周琪森,林杰,白翱.考虑班组负荷均衡的智能制造车间工序级作业任务排程模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8

[4].刘轩,尚鋆,白翱.基于混合集合规划的作业车间生产排程模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5

[5].孙华岳,杨晓英,姚延伟.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的多目标协同优化[J].价值工程.2014

[6].孙华岳.基于精益物流的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7].谭慧娟,丁宇翔,蒋志勇,王岳.曲面分段车间作业排程仿真优化[J].船舶工程.2014

[8].陈水清.基于APS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排程与优化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9].杨晓英,施国洪,王雪,孙华岳.基于精益物流的单件离散型生产作业排程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

[10].梁亚敏.基于高级计划与排程的作业车间调度优化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标签:;  ;  ;  ;  

作业排程论文-何伟,孔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