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原型论文-蓝勇

地域原型论文-蓝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域原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游记》,南北丝路,文本叙事,地域泛化

地域原型论文文献综述

蓝勇[1](2019)在《《西游记》中的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研究——兼论中国古代景观附会中的“地域泛化”与文本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话本戏剧和小说演义中有关流沙河的故事地域可能受宋元明文献中四川汉源流沙河与叁藏的传说的影响,也可能受明代文献中将西北唐代大流沙沙漠、沙河戈壁荒漠演变成流沙河的影响。明代西北和西南的火焰山见于记载,但将其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的首先是在明代戏曲、话本之中,并不是在历史文献之中。火焰山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反而是受《西游记》等明清戏剧话本、小说演义的影响才附会到景观上的。通天河的地名出现较早,曾特指有叁条河流,早期并没有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更没有晒经石的传说和遗存,在西南地区反而是早在明前期就出现唐僧取经的晒经石的传说和遗迹。历史上很早就有白马驮经的历史与传说,后来在元明以来文学叙事中开始出现白龙马的传说,而在历史叙事与民间景观附会中,明代前期以来白马同时也演变成白马和尚山和白马护经的故事。《西游记》的白马和白龙马故事,可能受此影响。《西游记》女国主要是受汉唐历史语境的葱岭以南的东女国和文学语境的宋代女人国的影响而来。通过唐玄奘取经历史的演绎个案,发现中国古代的景观附会呈现"地域泛化"和"情节神化"两个特征,其中"地域泛化"对中国古代文本叙事、景观附会的影响很大。历史事实的"源文化"会直接衍生出真实的历史景观、民间口述传说、民间附会景观叁种"前文化",进而影响到文本叙事,而文本叙事又会产生新的景观附会和口述传说,形成"后文化",反过来又会再影响文本叙事。(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海霞,蒋友燏[2](2019)在《基于“地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的可视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说明:这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色彩信息可视化的尝试。2018年,我和建筑学院色彩专家黄茜老师用日本色彩研究所NCD色彩体系对凤凰古城进行了色彩原型的研究,过程中共采集528个色彩样本,样本范围涵盖43个村落,形成了初步的凤凰县色彩数据库,用于政府城市规划的色彩参考,并完成了一篇17万字的论文。回来之后我在想,从设计思维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延伸设计中,往往感性提取多于理性分析。比如地域特色文创产品的(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6期)

金云峰,李宣谕,沈洁[3](2018)在《基于地域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以同济大学“问源”广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扎根场地的景观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从"原型"理论出发,以同济大学"问源"广场为例,探究基于原型的设计方法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结合地域原型做出解读,试图使从"原型"出发的抽象设计原则具体化、具有实操性,从而在景观设计空间塑造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8年05期)

林磊[4](2017)在《原型·地域·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水上办公楼项目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本文以批判地域主义方法分析西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成长历程,探究西扎的建筑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原型”、“地域”、“空间”叁个基准点研究实联水上办公建筑的文化脉络与创作源泉,探究实联水上办公的空间气质与地域精神内涵,从而形成对西扎建筑创作实践全面系统的认识,以更加直观感性的人文视角与论文叙事方式来表达对于西扎建筑作品与建筑理念的独特认知。(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7-05-08)

李川川[5](2016)在《贾平凹的文化产出分期与地域文化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文学社会发展过程中,贾平凹是文坛史上不容置疑的大家,其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起家,但在散文、诗歌的着作中都具有一定的成绩。从贾平凹的文学轨迹上进行分析的话,其主要经历了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一个过程,该经历也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叁个阶段。本文主要从贾平凹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该文化的产出分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对其中的地域文化原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此加强人们对贾平凹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希望贾平凹的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为人们所熟悉与学习。(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6年09期)

张静雅,蒋友燏[6](2016)在《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影像包装动态图形设计的需求,构建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方法对现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时间维度上对方法进行拓展,提出了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以湖南通道侗族文化影像包装设计为例,对其框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论通过探索地域文化,运用动态图形语言来表达那些经由提炼和转化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并应用到地域文化记录影像包装设计中,将有效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和更广泛的传播效应。(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李久君[7](2016)在《原型之“辨”,原型之“变”——以赣东闽北地域插梁架乡土建筑侧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类型学方法比较和分析赣东闽北地域插梁架乡土建筑的侧样式样,提倡在调研和实践层面作深度"辨"析挖掘出原型,探求其转"变"方式,并探索该侧样原型在赣东闽北地域的空间"变"迁,从而带动插梁架乡土建筑乃至其他结构种类的类型学研究,探求该地域乡土建筑构成的本源,同时对其与《鲁般营造正式》一书的关系与起源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旭阳[8](2015)在《基于BIM的被动式低能耗地域乡村住宅原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各地都存在着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乡村住宅,它们是当地人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居住经验和居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住宅大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却是人类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基于此,文章以传统乡村住宅中地域居住智慧的转化融入为着眼点,结合课题的具体要求,分别对内蒙古陶海牧场和福建南安两地的乡村住宅原型进行了设计研究。首先,从研究范围的角度确定了研究对象为“乡村住宅原型”,具体地域属性为内蒙古陶海牧场和福建南安,主要设计理念为“被动式低能耗”设计。在研究范围确定以后,文章分别对内蒙古和闽南地区地域乡村住宅的既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对乡村住宅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出既往研究中的特点和文章的创新点。第二,为了进一步明确乡村住宅原型中“原型”的概念,文章第二章从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典型案例叁个方面对乡村住宅原型进行了辨析。第叁,针对内蒙古陶海牧场和福建南安被动式低能耗地域乡村住宅原型的设计过程,具体对两地住宅原型展开深入设计研究:(1)对当地的区位和气候进行分析,了解当地最主要的气候特征,从而推理出住宅设计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将地域乡村住宅中适应当地环境的“居住智慧”进行提炼、转化并融入到住宅原型设计中,以此对住宅原型的空间模式、功能排布、院落组织和细节进行细致的设计,(3)对住宅原型方案作为“原型”的普适性和自生长自组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论证。第四,通过完成两地住宅原型的设计研究,对南北方乡村住宅原型设计进行规律的总结和对比,这部分内容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章,主要从南北方地域乡村住宅原型设计的表象差异性和内在一致性,以及乡村住宅设计的趋势展望叁方面进行阐述。本文以乡村住宅的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内蒙古陶海牧场和福建南安被动式低能耗地域乡村住宅原型设计研究为主要内容,探讨传统地域乡村住宅中蕴含的“居住智慧”在当代乡村住宅原型设计中的运用,以期为乡村住宅原型的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金云峰,方凌波[9](2015)在《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探究上海松江方塔园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为指导,以上海市松江方塔园为例,探究基于原型的设计方法在景观领域的应用。结合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两方面品读方塔园,试图使抽象的设计方法更为明了化、具体化,从而对景观设计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园林》期刊2015年05期)

张静雅[10](2015)在《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与动态图形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发展资本在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文化正逐渐走向趋同化的道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与此同时,文化传播的“网络化”转型,使地域文化的传播湮没在日益膨胀的互联网信息流中,信息渠道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的是信息的极大丰富性和极度易逝性,受众对各种信息的关注稍纵即逝。所以如何在信息膨胀的互联网时代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保护与传播这些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命题。视觉符号是连接事物原型和视觉认知之间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文化也是图形符号创意设计的源泉,有特征有个性的视觉符号可以传达一定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文化元素符号提炼的方法研究,大多集中在产品设计和静态图形设计领域,主要是从“形”和“神”两方面出发,对静态的形态、结构和颜色等特征进行提取,尚无涉及动态元素的提取方法。本文针对地域文化动态图形设计的需求,对现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时间维度对方法进行拓展,结合动态图形构成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湖南通道侗族文化动态图形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将具有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进行提取,并将其动态设计符号应用于侗族文化影像包装设计和宣传平台中,介绍了该框架的实践过程和最终成果,并验证了其框架的可行性。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点体现在:首先,通过对原型理论的研究,探讨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动态图形构成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场景原型衍生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框架;其次,根据场景原型的元素提取框架,结合动态图形设计的表现特点,总结出基于场景原型衍生的动态图形设计方法模型;最后,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区的特征文化进行调研,构建文化谱系图,再通过本文所总结的设计方法来指导设计实践,以通道侗族动态图形设计为案例,进行设计求证,大大提升了设计对象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探索地域文化,借助动态图形语言来表达那些经由提炼和转化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并应用到地域文化传播设计实践中,将有效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内涵和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感,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4-30)

地域原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说明:这是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色彩信息可视化的尝试。2018年,我和建筑学院色彩专家黄茜老师用日本色彩研究所NCD色彩体系对凤凰古城进行了色彩原型的研究,过程中共采集528个色彩样本,样本范围涵盖43个村落,形成了初步的凤凰县色彩数据库,用于政府城市规划的色彩参考,并完成了一篇17万字的论文。回来之后我在想,从设计思维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延伸设计中,往往感性提取多于理性分析。比如地域特色文创产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域原型论文参考文献

[1].蓝勇.《西游记》中的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研究——兼论中国古代景观附会中的“地域泛化”与文本叙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朱海霞,蒋友燏.基于“地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的可视化设计[J].装饰.2019

[3].金云峰,李宣谕,沈洁.基于地域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以同济大学“问源”广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

[4].林磊.原型·地域·空间[D].南京艺术学院.2017

[5].李川川.贾平凹的文化产出分期与地域文化原型[J].课外语文.2016

[6].张静雅,蒋友燏.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动态特征提取[J].包装工程.2016

[7].李久君.原型之“辨”,原型之“变”——以赣东闽北地域插梁架乡土建筑侧样为例[J].建筑学报.2016

[8].孙旭阳.基于BIM的被动式低能耗地域乡村住宅原型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5

[9].金云峰,方凌波.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探究上海松江方塔园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设计[J].广东园林.2015

[10].张静雅.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与动态图形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5

标签:;  ;  ;  ;  

地域原型论文-蓝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