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学校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1](2013)在《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64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中国法治逐渐走向完备、趋向成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入宪,中国社会犹如破茧重生,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血雨腥风和动荡不安之后开始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对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专门性高校法制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工程”。一直以来,高校被誉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的变化,高校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缩影。同时,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职责。从逻辑关系上看,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一般介绍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高校法制教育的嬗变历程与脉络轨迹的系统把握。本文着重从阶段划分角度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上,重点考察其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挖掘基本规律,提炼出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有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转折。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和挫折失误阶段(1957-1977);实现了两次相同而又不同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摧毁到建设,第二次是从再摧毁到再建设。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开拓进取阶段(1986-2003)和继承创新阶段(2004-);产生了两次重要历史“飞跃”,第一次是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第二次是从法律意识教育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发生重大转变,顺利完成了法制教育主渠道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法制教育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尽管教训多、经验少,但是其具有启蒙意义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法制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度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本文注重横纵结合,从演变脉络上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横断面”解读,在每个历史阶段对相对固定的考察点进行比较性、系统性、反思性研究,涵盖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背景、基本做法、阶段特点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方面。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宏画面,勾勒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时间轴和发展线,剖析期间的成败得失和兴衰荣辱,这对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法制教育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各具特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整体而言,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光辉历程将凝结成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经验和沉痛教训也必将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向着扩散化、均衡化和权威化的方向继续阔步前进。
何玉海[2](2008)在《论服务德育》文中研究表明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然而,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与教育范式在悄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与“教育全球化”的冲击,德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更是步履维艰。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面对德育困惑,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德育。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教育界在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然而,什么样的德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最大尊重,才能反映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才更为科学有效?“服务德育”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服务德育”,不同于“大德育”,也不是“小德育”。服务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习者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其基础是“教育服务观”。“教育服务观”,即“教育为学习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过程。服务德育实际上就是本真的德育,就是应然的德育!“论服务德育”,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沿着一条严谨的逻辑线路,系统地研究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基于“教育服务观”的德育理论体系——服务德育理论体系: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本质内涵。“服务德育”中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根据组织功能学原理,把学校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看作是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把教育工作者看作“提供教育服务者”(服务者)、“导师”、“帮助者”、“促进者”,而把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接收者”、“学习者”、“顾客”。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以帮助和促进其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学校德育需要树立“教育服务观”,实现观念的转换。一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向“服务组织”的转变;学校产品由“学生”向“教育服务”的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学生角色由“产品”向“顾客”的转变。二是,变更“四个关系”,即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三是,确定“四个责任”,即学校责任为学生服务;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家长责任抚育学生健康均衡成长;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德育是全新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可测量可实现的德育目的。“为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服务德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既可测量又可以实现。“为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社会(包括家长、用人单位、国家等)需要的某种品格服务,让社会满意”,是服务德育的间接目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学生,也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达到直接目的。服务德育目标是可测量可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的质量预先设定的标准或要求”,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直接目标,这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测量且可实现的。“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社会、国家需要的某种人才的品格生成与发展”,这是学校德育的间接目标,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学生,并且由学生来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实现直接目标。服务德育原则是牵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魂。在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德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十大德育原则,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与“促进”作用。学生在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四大德育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遵循这些原则,这本身也是德育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方法是各种方法的适宜优化和有效运用。服务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目的,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时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服务德育的方法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之下,一个由“教育工作者采用的具体德育方法”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构成的德育方法体系。服务德育“有法,但无定法”,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因此,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因境不断调整、持续改进。服务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要适时发掘与有效利用。服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采取适宜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与学生在接受德育服务并生成和发展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客观上须经历的路径或渠道。德育的途径很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往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能奏效,要适时发掘和有效利用才是。服务德育内容是一切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实质性媒介物。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政治态度、世界观、法制意识以及身心健康准则等的实质与意义,服务德育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不同的内容模块构成。服务德育理论是一个体现教师职业服务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教育服务观”为支撑,同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系统的方法”,从教师职业实现过程入手,设计了一个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模型”,并整体建构了服务德育理论体系。总之,服务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服务德育,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以及人格尊严还给了学生,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一句话,服务德育就是本真的德育,应然的德育。
冯家贵,陈松洲[3](2005)在《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加入WTO后,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冲击,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就面临更大挑战。应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水平,改进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在参与国际激烈竞争中健康地发展。
张丽娟[4](2005)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在我国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思考。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由高校德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发展和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国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大学生具有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必然具备的特点及不可避免地矛盾,同时,因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青年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高校德育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具体反映在德育的观念、内容、目标、手段、方法、管理等方面随着当前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而显得相对滞后,与现实相脱离,使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有的主导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呢?笔者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六条对策:1、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前提条件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坚持把“三观”、“四信”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德育目标,并体现其层次性和发展性。3、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4、努力拓展渠道,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5、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6、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新局面。
牟万全[5](2004)在《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国际化的竞争对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WTO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征,以及我国加入WTO在教育领域所做承诺的分析研究,阐明了我国加入WTO后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空间、资源利用、制度建设、教育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德育工作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首先,要树立适合WTO规则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市场化观念、服务观念、国际标准观念、教育竞争观念等。其次,要正确定位,形成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合作之路。第三,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等。第四,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并重,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与国际资格认证接轨。
李霞[6](2004)在《关于加入WTO后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我国加入WTO是改革开放的胜利,但它同时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德育受到的冲击最大。加入WTO后学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改革德育现状,迎接WTO的挑战。
王娟[7](2004)在《WTO与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文中研究说明着重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WTO对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目标的定位、德育内容体系的确定、德育队伍的建设以及德育创新的影响,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陈瑛[8](2003)在《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面对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中小学德育工作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既获得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强、东西方文化碰撞激烈、网络的巨大影响等种种挑战。为了迎接新挑战,更好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完善保障条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刘文娟[9](2003)在《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工作定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入世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管理方式、德育模式等都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对国外的几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入世后高校德育工作应如何进行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入世后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以期对入世后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孙苹[10](2003)在《中国入世对中学德育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上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西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会乘我国入世之机在我国登陆,并给我国的德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主流文化正经受着各种亚文化的巨大冲击。对此作些前瞻性的探讨,有利于我国中学的德育更主动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外国文化、资金、教学经验等的进入,将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影响我国中学的德育。它为我国提供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德育发展的难度。因此,我国中学的德育应以开放的胸襟主动地融入全球,走向世界,从而使我国德育中存在的一些痼疾得以医治,并赢得一个崭新的德育。 本文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旨在对中学德育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试图找到最佳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入世可能对我国德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机遇。入世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的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利于为我国德育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第二部分,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入世后,伴随着商品的流入,国外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进入了我国,在加速国内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变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第三部分,我国中学德育应对入世的策略。针对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要树立现代的德育理念,增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内容,抢占德育网络阵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二、WTO与学校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学校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章节安排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法制教育及其意义 |
第一节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 |
一、法制的内涵 |
二、法制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四、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 |
一、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二、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呼唤 |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 |
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 |
第二章 探索与起步:高校法制教育的除旧布新(1949-1956)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思想 |
一、“阶级斗争”的法制观 |
二、“学苏批资”的法制观 |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
一、废除六法全书 |
二、政法院系调整 |
三、创办政法干部学校 |
四、效法苏联模式 |
第三节 建国初期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除旧勿尽而布新不足 |
二、随政治运动的变化而起伏 |
三、政治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
一、历史进步:废除旧体系,创建新制度 |
二、必然之选:全面移植苏联法制教育模式 |
三、奠定基础:高校法制教育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 |
第三章 挫折与失误:高校法制教育的曲折发展(1957-1977) |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倒退停滞的思想根源 |
一、法律虚无主义思潮 |
二、个人崇拜下的群众专政思想 |
第二节 极“左”思潮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停滞和毁灭 |
一、法制教育政治化 |
二、法学教育和研究受到严重摧残 |
三、政治运动和劳动严重消损法制教育 |
第三节 特殊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的沉痛反思 |
一、高校法制教育从有到无 |
二、高校法制教育先天不足 |
三、呼之欲出的民主法制建设 |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转折(1978-1985) |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契机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复发展 |
一、内容上,知识普及与观念引导结合,以知识普及为主 |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以课堂外为主 |
三、管理上,宣传部门和教学部门结合,以宣传部门为主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注重法律常识教育 |
二、突出实体法教育 |
三、大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活动 |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
一、高校法制教育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同步 |
二、高校法制教育再次从无到有,开始走上正轨 |
第五章 开拓与进取: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1986-2003) |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全民普法教育渐入人心 |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 |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向纵深发展 |
一、内容上,从法律基础课独立到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并立 |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以课堂内为主 |
三、管理上,以教学部门为主,拓展管辖职能 |
第三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 |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教育并重 |
三、重要会议和文件数量众多且密集 |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
一、众多高校探索依法治校之路 |
二、延伸课堂教育,探索实践教学 |
三、普及化高校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
第六章 继承与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继往开来(2004—) |
第一节 新世纪高校法制教育需应对的几种新挑战 |
一、法律的透明性对高校法律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二、西方法律文化渗透对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问题 |
三、人治传统与WTO法治精神的冲突是高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 |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 |
一、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理念 |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法制教育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
第四节 高校法制教育日趋完善 |
一、内容上,从法律基础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 |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 |
三、管理上,教学部门与其它部门形成合力 |
四、方法上,趋向运用新媒体技术 |
第五节 新世纪高校法制教育的新特点 |
一、从法律意识教育向法律素质提升教育转变 |
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共振 |
三、凸现权利本位教育 |
第六节 小结和评论 |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提高 |
二、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
三、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亟待跟进 |
第七章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辩证反思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二节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
第三节 中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未来展望 |
一、高校法制教育扩散化 |
二、高校法制教育均衡化 |
三、高校法制教育权威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主要成果 |
(2)论服务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
0.1.1 论文题释与问题之域 |
0.1.2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
0.2 服务德育研究的意义 |
0.2.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意义 |
0.2.2 服务德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
0.3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
0.3.1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
0.3.2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标 |
0.4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
0.4.1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
0.4.2 服务德育研究的框架 |
0.5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
0.5.1 服务德育研究的思路 |
0.5.2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
0.6 服务德育研究的依据 |
0.6.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0.6.2 服务德育研究的法律法规依据37 |
0.6.3 服务德育研究的标准依据 |
第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现状41 |
1.1 服务德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1 |
1.1.2 国内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2 |
1.2 有关服务德育思想的理论 |
1.2.1 西方的“学生中心论”44 |
1.2.2 我国的“人本”教育思想 |
1.3 服务德育的理论实践 |
1.3.1 国外实践55 |
1.3.2 国内实践57 |
第2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内涵62 |
2.1 服务德育:本真的学校教育观62 |
2.1.1 德育的本质及其地位 |
2.1.2 服务德育的概念与内涵71 |
2.1.3 服务德育的构成要素 |
2.1.4 服务德育观与现行德育观的区别 |
2.2 服务德育:教育为学习服务的新发展 |
2.2.1 学校教育由追求内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 |
2.2.2 学校教育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来效能 |
2.2.3 学校教育由培养人才到为学习服务 |
2.3 服务德育:学校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变 |
2.3.1 “以教师为中心”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范式的转变 |
2.3.2 “面向结果”范式向“面向过程”范式的转变90 |
2.3.3 “讲授教育”范式向“服务教育”范式的转变92 |
第3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教育理念94 |
3.1 服务德育对教育角色的定位 |
3.1.1 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到“服务组织” |
3.1.2 学校产品:由“学生”到“教育服务” |
3.1.3 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到“服务者” |
3.1.4 学生角色:由“产品”到“顾客” |
3.2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关系的理解 |
3.2.1 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113 |
3.2.2 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 |
3.2.3 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121 |
3.2.4 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126 |
3.3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中责任的认识 |
3.3.1 学校责任: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
3.3.2 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131 |
3.3.3 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 |
3.3.4 家长责任:辅助学生健康均衡成长 |
3.3.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3.4 学校服务德育运行的基本原理141 |
3.4.1 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 |
3.4.2 服务德育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144 |
3.4.3 服务德育过程运行注意事项 |
第4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实证研究151 |
4.1 问卷研究与结果151 |
4.1.1 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描述统计结果 |
4.1.2 不同身份者教育理念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 |
4.2 访谈研究与结果158 |
4.2.1 采访对象与访谈目的 |
4.2.2 访谈结果159 |
4.3 案例:一堂体现“教育服务观”的德育课167 |
4.3.1《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听课实录 |
4.3.2《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的评述170 |
第5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目的173 |
5.1 德育目的及其形态 |
5.1.1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173 |
5.1.2 内在的德育目的与外在的德育目的 |
5.1.3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
5.2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内涵 |
5.2.1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构成178 |
5.2.2 服务德育目的的内涵 |
5.2.3 服务德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关系181 |
5.3 服务德育目的的特征 |
5.3.1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182 |
5.3.2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统一 |
5.3.3 服务德育目的是可实现的德育目的 |
5.4 服务德育目的与传统德育目的的区别 |
第6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目标188 |
6.1 学校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 |
6.1.1 学校教育目标及其特征188 |
6.1.2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190 |
6.1.3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的特征192 |
6.2 服务德育目标及其内涵 |
6.2.1 服务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含义 |
6.2.2 服务德育目标与目的的关系 |
6.2.3 服务德育目标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区别196 |
6.3 服务德育的目标体系197 |
6.3.1 服务德育目标体系构成198 |
6.3.2 教育工作者服务德育目标 |
6.3.3 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
6.4 服务德育目标制定的原则 |
第7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原则205 |
7.1 德育原则的概念与作用 |
7.2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与特征206 |
7.2.1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 |
7.2.2 服务德育原则与传统德育原则的区别207 |
7.3 服务德育原则的整体结构 |
7.4 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德育原则 |
7.5 学生自育应遵循的德育原则 |
第8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途径219 |
8.1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
8.1.1 服务德育途径的概念 |
8.1.2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
8.2 服务德育途径的组成 |
8.3 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3.1 学校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3.2 家庭服务德育途径特征227 |
8.3.3 社会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
8.4 服务德育途径有效利用的原则232 |
第9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方法238 |
9.1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
9.1.1 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反思 |
9.1.2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
9.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组成 |
9.2.1 服务德育方法确定的指导思想243 |
9.2.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构成 |
9.2.3 服务德育方法的特征 |
9.3 服务德育方法的阐释 |
9.3.1 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方法253 |
9.3.2 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方法261 |
9.4 服务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 |
第10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内容 |
10.1 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质内涵 |
10.1.1 德育内容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72 |
10.1.2 服务德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273 |
10.1.3 服务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内容的异同 |
10.2 服务德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
10.2.1 道德教育内容模块 |
10.2.2 思想教育内容模块 |
10.2.3 政治教育内容模块 |
10.2.4 法纪教育内容模块 |
10.2.5 心理教育内容模块 |
10.2.6 其他教育内容模块 |
10.3 服务德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
10.4 服务德育内容的呈现形态 |
10.4.1 课程:德育内容的载体 |
10.4.2 教材:德育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
10.4.3 服务德育内容、课程、教材的关系处理 |
第1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结论 |
11.1 研究结论306 |
11.2 研究创新309 |
11.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1: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题目及描述统计结果(n=2242) |
附录 2:采访山东省某中学C校长(访谈实录)316 |
附录 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Q(访谈实录)320 |
附录 4:采访江苏省某中学校长J(访谈实录)322 |
附录 5:采访江苏省某中学副校长H(访谈实录) |
附录 6:采访某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Q(访谈摘录)326 |
附录 7:采访某市某区人大主任L(访谈摘录)327 |
附录 8:采访某市某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C(访谈摘录) |
附录 9:采访某市某区副区长Z(访谈摘录) |
附录 10:采访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Z(访谈摘录) |
附录 11: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T(访谈摘录) |
附录 12: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L(访谈摘录) |
附录 1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Z(访谈摘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3)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
二、加入WTO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
(4)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一、德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
(一) 德育的内涵 |
(二) 德育的重要性 |
二、高校德育的内涵以及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 高校德育的内涵 |
(二)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三、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
(一) 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分析 |
(二)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
四、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
(一) 德育观念的误区 |
(二) 德育目标的制定脱离实际 |
(三) 德育手段、方法过于呆板、滞后甚至粗暴 |
(四) 德育内容明显滞后和不够完善 |
(五) 高校德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
五、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对策 |
(一)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前提条件 |
(二) 坚持把“三观”、“四信”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校德育目标,并体现其层次性和发展性 |
(三) 完善高校德育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
(四) 努力拓展渠道,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
(五) 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 |
(六)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新局面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特征 |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 |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
(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 |
1、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
2、高等职业培训 |
(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 |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确立阶段 |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阶段 |
二、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 |
(一) 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原则和规定 |
1、最惠国待遇 |
2、市场准入 |
3、国民待遇 |
4、附加承诺 |
(二) 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 |
1、跨境交付 |
2、境外消费 |
3、商业存在 |
4、自然人流动 |
(三) 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 |
1、教育服务承诺的层次 |
2、教育服务承诺的类型 |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在减让表中所做的具体承诺 |
(四) 对我国教育服务承诺的分析 |
1、有利因素 |
2、不利因素 |
三、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加入WTO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
1、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2、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提高办学质量 |
3、有利于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 |
4、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
5、有利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
(二)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
1、传统教育观念面临挑战 |
2、高等职业教育生源面临挑战 |
3、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挑战 |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面临挑战 |
5、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挑战 |
6、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
(一) 树立适应WTO的教育理念 |
1、树立教育市场化的观念,强化服务观 |
2、树立教育需求是教育市场定位的观念 |
3、树立国际标准的观念 |
4、树立教育竞争的观念 |
(二)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形成特色 |
1、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进行正确定位 |
2、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之路 |
(三) 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
1、形成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 |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
4、优化课程设计 |
5、构建合理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
6、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
(四) 健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
1、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 |
2、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关于加入WTO后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中国学校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㈠道德教育知行背离, 脱离实际 |
㈡道德教育模式过于单一 |
㈢德育环境不佳 |
㈣教育改革缺乏力度 |
三、改善学校德育现状, 迎接WTO挑战 |
(8)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世贸组织的特点和要求及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 |
二. 加入WTO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
(一) 加入WTO,将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 |
(二) 加入WTO,将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 |
三. 加入WTO后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
(一) 德育工作环境面临挑战 |
(二) 中小学德育工作自身存在明显的不适应 |
四. 面对挑战,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
(一) 更新德育观念 |
(二) 树立现代德育目标 |
(三) 充实德育内容 |
(四) 德育的方式方法要创新 |
(五) 德育管理要科学化 |
五. 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
(一) 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
(二)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
(三)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
六.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9)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工作定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我国加入WTO的教育服务承诺来看,WTO将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
二、国外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将会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产生的影响 |
三、加入WTO后坚持高校德育首位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
四、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
(10)中国入世对中学德育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 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机遇 |
(一) 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符合国际潮流的思想意识 |
(二) 开放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外德育理论的传播 |
(三) 文化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我国与其它国家德育经验的交流 |
(四) 入世为中学德育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
二、 入世给我国中学德育带来的挑战 |
(一) 影响学生思想不稳定因素的加大 |
(二) 中学德育自身功效的相对减弱 |
(三) 西方国家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剧 |
三、 我国中学德育应对入世的策略 |
(一) 树立现代德育观念 |
(二) 拓宽德育内容,增强中学德育的时代感 |
(三)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增强中学德育的整体效力 |
(四)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实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WTO与学校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 宋婷. 南开大学, 2013(07)
- [2]论服务德育[D]. 何玉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2)
- [3]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冯家贵,陈松洲. 改革与战略, 2005(07)
- [4]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思考[D]. 张丽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05(08)
- [5]加入WTO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 牟万全.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2)
- [6]关于加入WTO后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J]. 李霞. 安康师专学报, 2004(01)
- [7]WTO与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J]. 王娟. 卫生职业教育, 2004(01)
- [8]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陈瑛.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2)
- [9]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工作定位及对策研究[J]. 刘文娟.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3(02)
- [10]中国入世对中学德育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D]. 孙苹.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