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题材论文-王方

杨题材论文-王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杨题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传奇,李杨题材,劝诫,世俗化

杨题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1](2018)在《宋传奇中李杨题材书写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自诞生以来,便迎来了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文学创作热潮。在宋代传奇中,李杨题材的书写在人物形象、主旨作意上呈现出传奇小说功用化、世俗化错杂的独有特征。(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13期)

郑绪洁[2](2016)在《唐宋李杨题材小说的“情”与“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杨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广为人知的创作题材之一。大体而言,唐宋李杨题材小说均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命运为题材,在关注李杨爱情本身的同时,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讽谕警世。以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杨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及的"情"与"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情"与"理"的不同轨迹主要表现在艺术虚构与史家笔法、爱情颂扬与政治批判、叹惋悲剧与讽谕警世叁方面,在描写爱情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结局,从而警示世人,并总结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陈一军[3](2016)在《破解传统批评困局,彰显《长恨歌》艺术魅力——评《〈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一直未能找到主题归宿,《长恨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讽谕说"是造成其主题研判混乱的关键因素。这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诗论,致使文学研究常常离开文学本位而做政治伦理道德的评判。付兴林、倪超所着《〈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则基于文学本位,从语义、修辞、文献等多重角度着手,倾力揭示问题的真相,彻底否定了古今传扬的《长恨歌》主题之"讽谕说",使《长恨歌》在"讽谕说"或"双重主题说"背景下被遮蔽或淡化的丰富深沉的审美意蕴得以彰显,也回归了其艺术的有机整体性。由此观之,解决《长恨歌》主题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批评范式。(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蔡静波[4](2015)在《刨根问底细检讨 云开雾散说长爱——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读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及作品所属类别,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付兴林、倪超以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否定了传统的"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提出了"长爱说"的观点,同时认定该作就是作者生前划分的"感伤诗"而非"讽喻诗"。文章论点突出鲜明,条分缕析,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苏文劲[5](2014)在《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帝妃之恋从产生之初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唐代,文人们的广泛关注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此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诗歌、小说、说唱文学均有涉及。沉重的历史悲剧性使其在明清两代契合了当时的文人创作心态,从而使此题材作品在明清之际获得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李杨题材在几百年后的明清两代以传奇这种戏曲文学样式重新诠释、演绎,不仅体现了这一题材的文学生命价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阶段文人的思想感情。明中叶到清中叶是戏曲传奇发展最为繁荣也最为成熟的时期,这与文人参与创作、排演是分不开的,参与戏曲传奇的创作与排演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当然在明清文人创作的传奇作品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思想潮流变化。本文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从戏曲创作这一角度结合明清的思想变化来解读这一时期的李杨题材。本论文主要从李杨题材入手,简要梳理其故事的源流和发展,分析明清之际文人选择同一题材的不同原因,从历史渊源、文化思想、典型人物、审美特点几个方面探讨比较明清两代文人创作李杨题材传奇的不同特点。第一章简介李杨题材本事的源流和发展,着重梳理李杨题材在元明清叁代戏曲中的流变过程。李杨题材的文学演进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来源于历史但发展到戏曲样式,戏曲所吸收的就不仅是历史的记载,以往其他文学作品也对其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民间传说等等文学内容,所以从李杨题材的演化来说其线索是复杂的绝不是单一的,因篇幅时间限制也只能从戏曲这方面梳理此题材的一段发展线索。第二章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剖析这五部有关李杨题材戏曲的主题思想。从尚存的几部李杨传奇作品来看,文人创作可以说是绝对的,但是他们的侧重各有不同,就戏曲来说这也是同一题材能呈现不同主题思想的原因之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文人的精神状态探讨李杨题材的意义,总结明清两代文人选择这一题材所存在的共性与特性,探讨作品深层的文化方面的内容。第叁章选择传奇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对人物的角色设定、舞台表现进行分析,挖掘人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分别总结文人对人物不同的创作心态,人物形象中所包含的剧作者们的理想人格。其中李隆基与杨玉环是这一题材最主要的典型人物,而另一部分具有作者代言性的其他人物也值得注意,并且是明代的个人情感强烈表达的一种表现,但是也分别有着文人的不同特性,李白、梅妃、黄幡绰成为反映当时文人品格与精神追求的不同侧面,丰富了李杨题材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从审美艺术角度出发,结合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对李杨题材的这几部传奇作品作品从文本和演出两个方面审美特征。不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段时期的审美风尚,并且也反映了文人传奇在剧演形式上的特殊性。目前对李杨戏的研究多从单一作品出发,经典作品研究众多,同一题材的总结性研究较少。戏曲本是俗文学的代表,但在发展到传奇作品,文人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几部李杨题材的传奇作品都是产生在传奇发展的繁荣时期,所以文人心态对这一题材的解读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于兰琪[6](2013)在《唐代李杨题材作品主题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唐玄宗前期英明睿智,后期昏庸无道,杨贵妃恩幸无伦,全族辉煌,却难逃马嵬兵变之灾。李、杨故事经过历史的演绎和文人的加工,成为唐代文人创作的一大素材,出现了一大批围绕二人的生活、情感的诗歌、小说作品。创作李杨题材的作家广泛,作品多样,这些李杨题材的作品,主要呈现出批判型、同情型、追忆反思型、翻案型等不同的主题倾向。造成这些主题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叁。其一,时代原因,即盛中晚唐不同的时代风气、历史背景所造成文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其二,诗歌与小说文体上的差异造成的诗歌、小说在表现同一题材作品时呈现的不同主题。诗歌多含蓄内敛,小说于叙事中传情;其叁,作家个人气质、禀赋的不同,以及作诗的立场角度、个人经历的差异性造成不同主题的形成。如杜甫乃“奉儒守官”之人,他站在维护现有政权统治的立场上创作的《北征》就表现出杜甫一片赤胆,为国家前途深虑的感情,白居易乃“深于情”之人,他少年时期的悲剧爱情经历使得《长恨歌》写得委婉多情,缠绵悱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5)

张中宇[7](2012)在《李杨题材创作与接受的视角差异——以杜甫、白居易、陈鸿相关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李杨题材的叙事中,由于特定帝妃关系、深宫禁苑的限制,一般采用观察叙事或全知叙事,不同视角的选择影响到作者对事件的判断、创作倾向及其对读者的影响。此外,相关者与旁观者的立场,时间距离的远和近,也显着影响到李杨题材创作与接受倾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邹建华[8](2009)在《唐、五代李杨题材笔记作品“信”“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传承典范,尤其在唐中晚期及五代,掀起了李、杨故事材料收集及创作的高潮。从现存笔记作品来看,此类题材在唐传奇的影响下,呈现出典型的"信""奇"特征及一定程度的"高力士素材中心源"现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杨静[9](2008)在《《长恨歌》与李、杨题材古今戏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白居易《长恨歌》为出发点,选取元代至20世纪四十年代五部具有代表性的李、杨题材戏剧作品,从戏剧冲突、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角色配置四个方面,对这些作品的主题,尤其是个人自我意识在这些作品主题中所呈现的面貌作了细致分析和综合比较,从中梳理出这一题材的古今戏剧作品在主题演变上的大致脉络,即:在与群体利益的对立中,个人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情感体验中的自发式确立,到政治伦理规范中的否定性升华,经过了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个性觉醒,并最终在情、理化探求中走向深入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5-20)

涂小丽[10](2007)在《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千载流传,经久不衰。李杨题材文学不仅在唐代,而且在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数量众多的作品。但对于李杨题材文学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单个朝代(如唐代)或个别作品的研究(如《长生殿》),这造成了李杨题材文学研究在朝代沿革中的脱节。元代是李杨题材文学演变中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元代李杨题材文学中各种体裁作品的搜集和整理,结合当前研究现状,确立了以元代李杨题材文学研究为基点,以诗歌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思路。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李杨题材文学的产生与繁荣,唐宋元李杨题材诗歌的流变等内容。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重点探讨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第二部分梳理了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的历史分期和总体风貌,第叁部分阐述了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的新变,如元代李杨题材题画诗的盛行。第四部论述元代李杨题材散曲、李杨题材文学的雅俗互动以及理学对宋元代李杨题材的雅体文学和俗体文学的影响等内容。本文试图阐明叁个问题:一、元代李杨题材诗歌总体上是很繁荣的,可以说毫不逊色于唐代;二、元代李杨题材诗歌对宋代的继承与新变;叁、元代的政治文化氛围,如理学、雅俗文学的交融等对李杨题材文学新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7-05-20)

杨题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杨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广为人知的创作题材之一。大体而言,唐宋李杨题材小说均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命运为题材,在关注李杨爱情本身的同时,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讽谕警世。以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杨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及的"情"与"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情"与"理"的不同轨迹主要表现在艺术虚构与史家笔法、爱情颂扬与政治批判、叹惋悲剧与讽谕警世叁方面,在描写爱情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结局,从而警示世人,并总结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杨题材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方.宋传奇中李杨题材书写小议[J].文教资料.2018

[2].郑绪洁.唐宋李杨题材小说的“情”与“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陈一军.破解传统批评困局,彰显《长恨歌》艺术魅力——评《〈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6

[4].蔡静波.刨根问底细检讨云开雾散说长爱——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读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5].苏文劲.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6].于兰琪.唐代李杨题材作品主题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7].张中宇.李杨题材创作与接受的视角差异——以杜甫、白居易、陈鸿相关创作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邹建华.唐、五代李杨题材笔记作品“信”“奇”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杨静.《长恨歌》与李、杨题材古今戏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0].涂小丽.元代李杨题材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杨题材论文-王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