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印迹,温敏性,混合吸附,选择性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1](2019)在《温敏型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性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丙烯酰胺(AAM)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蛋白,制备具有高选择性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IR和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印迹层已成功接枝在载体表面。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印迹分子(MIP)和非印迹分子(NIP)的吸附容量分别为67. 445 mg/g和38. 248 mg/g,选择性因子为1. 763。设计3种实验方案考察MIP的选择性,结果表明,MIP对模板蛋白BSA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为蛋白质的识别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2](2019)在《用于蛋白质BSA识别的温度/pH双敏印迹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壳聚糖为功能单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蛋白,在改性SiO2表面制备温度/pH双敏蛋白质印迹聚合物。TEM、FTIR和TG等结果证明印迹层已成功接枝在载体表面。系统研究了聚合物的温度/pH双敏性、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特异性、竞争吸附性及重复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MIP)的溶胀率和吸附容量受温度和pH影响较大,高温碱性收缩,低温酸性溶胀。在pH 4.6和35℃下,对0.6mg/mL BSA吸附4h时获得较大的吸附容量(83.74mg/g),印迹因子为2.02。同时MIP也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竞争吸附性。重复5次后,吸附容量仍能维持在88%,说明重复性良好。这种新型的温度/pH双敏蛋白质分子印迹合成方法简单,在蛋白质的分离和识别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杨雪,孙艳[3](2019)在《RAFT聚合法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以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模板的分子印迹技术,面临蛋白质传质阻力大和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形成的印迹位点不精确的问题。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作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一种方法,单体选择范围广且反应条件温和。通过RAFT法制备得到的MIPs具有结构可控,形成位点均一等优点,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精确位点,增加选择性和亲和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刘丽君[4](2018)在《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引入超分子组装体为辅助识别链,设计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UV)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特异选择性、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及重复利用性。论文首先以环糊精(CD)为主体分子,聚乙烯醇(PVA)为客体分子,利用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组装为超分子组装体(CD-PPRs),利用FT-IR、TG和UV对CD-PPRs的组装情况、热稳定性以及CD-PPRs对模板蛋白的影响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环糊精与聚乙烯醇以1:1的比例组装时热稳定性最高;制备的CD-PPRs可以与蛋白质表面相互作用,稳定处于单体中的蛋白质的构型,降低丙烯酰胺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破坏。其次,实验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BSA)、牛血红蛋白(BHb)、卵清白蛋白(OVA)和溶菌酶(LYZ)为模板,引入CD-PPRs作为辅助识别链,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一步合成了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c-MIPs)。通过对c-MIPs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引入的CD-PPRs在保护蛋白质构型的同时,增加了 c-MIPs的分子作用力,在c-MIPs表面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规整印迹孔穴。该c-MIPs对BSA有最大吸附量3.455 mg·g-1,对BSA的吸附在6h时达到平衡,并且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c-MIPs吸附模板蛋白受到化学作用的控制,而非受传质阻力的限制;c-MIPs对BSA的印迹因子为11.1,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对c-MIPs重复吸附-脱附过程后,利用率仍达92%。最后,实验探究了交联度和CD-PPRs对BSA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与交联剂配比为1:0.5时,a-MIPs有最大吸附量1.16 mg.g-1;而对于c-MIPs,当交联剂增加到1:0.7时,才有最大吸附量3.17 mg·g'1;CD-PPRs对于c-MIPs吸附量的影响随着CD-PPRs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5时吸附量达最大,且明显高于未加入CD-PPRs的印迹聚合物和空白印迹聚合物。该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CD-PPRs具有维持孔穴形状,减少传质阻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邢荣荣,刘震[5](2017)在《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亲和萃取与质谱离线联用技术及其在蛋白质分析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喷雾质谱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等正逐渐发展成为分析鉴定蛋白质的有力工具和核心技术[1,2]。然而,一些非常重要的具有生物学研究意义的蛋白质往往在生命体内含量极低,很难采用传统质谱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因其独特的分子识别能力,在分离富集、生物传感和模拟酶催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5]。最近,我们提出了糖化表位硼亲和定向表面可控印迹技术。制备过程如图1(左)所示,1)根据已知的或预测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选择暴露的C端九肽作为表位序列;2)固相合成表位序列并在其末端结合果糖进行糖基化;3)糖基化后的表位序列作为模板分子与硼酸功能化的基底材料结合;4)根据糖化表位序列长度,选择合适印迹时间,进行定向表面印迹;5)酸性溶液洗脱模板分子后制备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该方法印迹效率高,印迹厚度精准可控,模板获取容易,无需完整蛋白作为模板,尤其适用于生命体内很难纯化得到的蛋白质。制备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高,结合能力强,如图1(右)所示,在复杂的血液样品中,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目标蛋白质。因此,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作为非常理想的亲和萃取材料,与质谱离线联用能够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蛋白质分析鉴定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期刊2017-12-09)

刘严谨[6](2017)在《磁性低共熔溶剂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识别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ed technology,MIT)是一种可获得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技术。近年来,分子印迹作为一种新型、具有高效选择性的吸附分离技术发展迅速,在小分子领域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在蛋白质分离分析方面,分子印迹聚合材料与模板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既类似于天然“抗原-抗体”的结合特征,又有着天然抗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相比于在小分子方面的快速发展,蛋白质分子印迹方向却由于蛋白质的构象复杂、结构灵活、体积庞大等原因成为了既有意义又具有挑战的研究领域。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通常由一定化学计量比的氢键受体和氢键给体组合而成,其凝固点明显低于各个组分纯物质的熔点。低共熔溶剂因为有着低毒、制备简单、可降解、可设计合成等优点,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低共熔溶剂在分子印迹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对低共熔溶剂进行分子印迹方向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低共熔溶剂与分子印迹聚合技术以及磁性材料,合成了叁种新型的可对蛋白质进行选择性分离分析的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甲基丙烯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为单体的磁性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蛋白质的识别和分离研究以丙烯酸修饰的四氧化叁铁为载体(Fe3O4@AA),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DES)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磁性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聚合物(magnetic DES-MIPs),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实现对牛血红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和选择性分离。对合成的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红外(FT-IR)、热重(TGA)、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和磁力曲线(VSM)的表征以及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所需印迹聚合物成功被合成且具有良好的磁性。吸附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非印迹聚合物,所合成的印迹聚合物粒子有着良好的动力学性能,4h之内就可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浓度为1.0 mg/mL,理论最大吸附量达到了 175.44 mg/g,印迹因子达到4.57。该印迹聚合物在竞争吸附实验和实际样品吸附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异吸附和选择吸附能力,表明该印迹聚合物粒子可以将牛血红蛋白从双组份混合样品和实际样品中分离出来。(2)基于双键低共熔溶剂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的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溶菌酶的识别和分离研究以溶菌酶(Lys)作为模板蛋白,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为载体(Fe3O4),衣康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DES)作为双键修饰剂,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合成了可用于分离溶菌酶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IP-Fe304@DES@AA)。对产物进行了红外(FT-IR)、热重(TGA)、透射电镜(TEM)和磁力曲线(VSM)的表征,并且对印迹聚合物的动力学、热力学、选择吸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对合成配方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溶菌酶和丙烯酸的最优加入量分别为25 mg和120 μL。印迹聚合物在溶菌酶平衡吸附浓度1.0 mg/mL下可以在前2 h之内快速吸附,8 h之内达到饱和吸附容量,印迹因子为4.48。所合成聚合物热力学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06.38 mg/g。单一选择实验和竞争吸附实验的分析都证明所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对溶菌酶有着很好的特异吸附能力。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在重复使用5次后依然有着比较稳定的吸附量,重复性良好。(3)基于衣康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为单体的磁性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和分离研究以衣康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DES)作为单一功能单体,四氧化叁铁为载体(Fe304),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合成了可以选择吸附牛血红蛋白的印迹聚合物(MIP-Fe304@DES)。该制备方法简化了四氧化叁铁改性步骤,直接利用低共熔溶剂在粒子表面合成了印迹聚合物,红外(FT-IR)、热重(TGA)、透射电镜(TEM)以及磁力曲线(VSM)的分析都证明实验最终确实合成了“壳核”聚合物。热力学吸附实验和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可以在牛血红蛋白平衡吸附浓度1.2mg/mL下5 h达到最大吸附,印迹因子为2.89,且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可得理论最大吸附量196.08 mg/g。选择吸附实验和竞争吸附实验都表明印迹聚合物可以在单一环境下和双组份溶液环境下将牛血红蛋白分离出来,有着很好的特异识别模板蛋白的性能,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可以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重复利用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可以使用4次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01)

郭军霞[7](2016)在《磁性纳米材料载体表面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因具有结构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及广泛适用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其在小分子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而言,分子印迹技术因受蛋白质本身理化性质(如体积、构象灵活、水溶性)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尚不成熟。本论文以牛血红蛋白为模板分子,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叁种类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并对其蛋白质识别和分离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磁性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与分离研究以磁性Fe304-石墨烯(Fe_3O_4@G)复合材料为载体,丙烯酰胺(AAm)为功能单体,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磁性牛血红蛋白(BHb)分子印迹聚合物(Fe_3O_4@G-MIP),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所得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合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考察了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吸附性能及特异性选择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蛋白BHb的平衡吸附浓度为1.2 mg/mL,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86.73 mg/g,印迹因子为1.96,平衡吸附时间为21 h。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目标蛋白BHb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2)基于双键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与分离研究以丙烯酸双键改性的磁性Fe304纳米粒子(Fe_3O_4@AA)为载体,α-甲基丙烯酸(MAA)和衣康酸(IA)为功能单体,结合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的优势,制备了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MIP-Fe_3O_4@AA).聚合物制备过程包括Fe304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和印迹层的合成。考察了IA和MAA不同质量比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系列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IA和MAA的质量比为1:7时印迹效果最好,所制备的MIP-Fe_3O_4@AA对模板蛋白的热力学吸附平衡浓度为1.0 mg/mL,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17.27 mg/mL,印迹因子为4.43,对模板蛋白显示了很好的吸附性能和特异性选择性能。在重复利用实验中,将所得MIP-Fe_3O_4@AA循环使用至少5次后,其吸附量才有所降低,说明所制备的MIP-Fe_3O_4@AA稳定性很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重复使用。(3)基于温敏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牛血红蛋白的识别和分离研究以丙烯酸双键改性的磁性Fe304纳米粒子(Fe_3O_4@AA)为载体,以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a-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引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热敏性单体,在33.5℃条件下制备了温敏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TR-MIP-Fe_3O_4@AA)考察了不同pH聚合条件对印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pH=7.00)条件下所得TR-MIP-Fe_3O_4@AA对模板蛋白的印迹效果最好。同时对TR-MIP-Fe_3O_4@AA的温敏性能、吸附性能及特异性选择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得TR-MIP-Fe_3O_4@AA对环境温度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在33.5℃条件下,TR-MIP-Fe_3O_4@AA对BHb有最大吸附容量和较高的印迹因子;其动力学吸附平衡时间为12 h,热力学吸附平衡浓度为1.6mg/mL。单一选择性实验显示,TR-MIP-Fe_3O_4@AA可选择性结合模板蛋白BHb,印迹因子高达6.39,远高于其它参比蛋白(BSA、OVA和Lyz的印迹因子分别为2.70、0.69和2.53)。竞争吸附实验和实际样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TR-MIP-Fe_3O_4@AA对BHb显示出明显的特异识别性。此外,所得印迹聚合物可被重复利用4次以上,说明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钱立伟[8](2016)在《基于蛋白质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在小分子模板领域已比较成熟,在免疫测定,分离纯化,生物传感以及药物传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比,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印迹,特别是蛋白质印迹的发展则缓慢,主要是由于蛋白质构象灵活、分子链段柔软,其结构具有易变性,在印迹过程中蛋白质构象和结构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而难以实现对模板蛋白质分子的精确印迹和有效识别,怎样在制备过程中保持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是蛋白质分子印迹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蛋白质的分子印迹是分子印迹领域长期面临的科学难题。本论文以实现蛋白质分子的有效印迹和准确识别为研究目标,针对长期困扰蛋白质分子印迹中因蛋白质结构的易变性而不能准确印迹的难题,展开了以稳定蛋白质结构为重点的蛋白质分子印迹研究。分别选择和设计合成了胆碱磷酸二氢盐离子液体与1-乙烯基-3-氨基甲酰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作为蛋白质的热稳定剂和结构稳定剂,分别制备了蛋白质表面印迹微球和蛋白质环境敏感性水凝胶;随后又根据蛋白质在传统印迹方法中失活的本质原因和机理,提出了采用大分子链单体来稳定印迹蛋白质的全新印迹策略,成功制备了蛋白质分子印迹水凝胶和表面印迹纳米微球,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如下:(1)首次以胆碱磷酸二氢盐离子液体作为蛋白质溶菌酶的热稳定剂,采用热引发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识别性能优异的溶菌酶表面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离子液体用量对蛋白质二级、叁级结构以及活性的影响,发现在75°C下5%的胆碱磷酸二氢盐离子液体溶液,可以获得最佳的溶菌酶结构稳定效果。研究中还发现,制备过程中加入胆碱磷酸二氢盐离子液体的印迹微球,其对溶菌酶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要远高于制备中未加入离子液体的印迹微球,证明了胆碱磷酸二氢盐离子液体的加入能够有效的保证溶菌酶的稳定性,实现了生物大分子的有效印迹和准确识别。(2)根据霍夫门斯特序列,首次设计合成出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稳定作用的1-乙烯基-3-氨基甲酰甲基咪唑氯离子液体([VAFMIM]Cl),并将其作为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稳定剂和功能单体,成功制备了环境敏感性牛血清白蛋白印迹水凝胶。研究发现,[VAFMIM]Cl可以有效的提高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稳定性,与纯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相比,放置48 h后、含有[VAFMIM]Cl的牛血清白蛋白具有更为完整的二级结构。与对蛋白质结构破坏的、传统有机小分子功能单体制备的印迹水凝胶相比,由[VAFMIM]Cl制备的印迹水凝胶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上述方法的提出,体现了离子液体的设计性与分子印迹的结合特点,克服了蛋白质结构易变而难以准确印迹的难点,实现了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高效识别。(3)针对蛋白质在传统印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极易变性失活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稳定蛋白质结构的印迹新策略,设计合成了聚合大分子链单体p(HEA-co-VIM-co-[AVIM]Cl),并以这种大分子链单体作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用于印迹结构稳定的蛋白质。研究发现,传统小分子单体可以较为容易的渗透到蛋白质内部,破坏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的氢键,因而使得蛋白质构象和结构发生大幅改变。而大分子链单体由于其巨大的分子体积,以及相对不灵活的性质,使得它仅仅能够与蛋白质表面的官能团作用,因而维持了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竞争性吸附研究表明,采用大分子链单体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水凝胶,比其相同组成的、等量的小分子单体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水凝胶具有更加优异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证明了在印迹过程中维持蛋白质构象和结构的稳定,对印迹聚合物的精确印迹和有效识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根据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首次设计合成了含有多重作用的聚合大分子链单体(MFM),并在SiO2纳米微球表面成功地印迹了牛血清白蛋白。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有机小分子单体易于渗透到蛋白质内部,破坏维持蛋白质结构的氢键,而MFM更倾向于与蛋白质表面的官能团进行作用,保证了蛋白质构象和结构的稳定性。并且由MFM制备的表面印迹微球对模板蛋白质具有更加优异的识别能力,能够从蛋白质混合溶液中高效的分离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另外研究中发现,通过表面印迹法制备的表面印迹纳米微球,能够明显降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在其中洗脱和再吸附的传质阻力,因而有效的提高了印迹纳米微球对模板蛋白质的印迹和识别效率。这种将表面印迹策略和大分子单体印迹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同时解决印迹中蛋白质结构易变、蛋白质传质困难以及作用位点复杂的问题,为未来蛋白质印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周兴璐[9](2016)在《冰胶聚合物在蛋白质分子印迹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冰胶(Cryogel)是一种通过冷冻聚合得到的孔径在数微米至数百微米之间的高分子材料,它以特有的大孔结构、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吸附、固定化以及催化载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用作抗体、酶或其他天然生物结构的替代物,在医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冰胶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以聚丙烯酰胺为基质的蛋白质印迹冰胶聚合物,研究了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和识别性能,并对其识别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聚丙烯酰胺冰胶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以丙烯酰胺为单体,甲叉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烯丙基胺为功能单体,合成了改性聚丙烯酰胺冰胶。考察了单体与交联剂配比、溶剂类型、聚合温度及聚合时间等合成条件对冰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单体与交联剂质量比为2:1,溶剂为10mM磷酸盐缓冲液(pH=7.4),聚合温度为-200C,聚合时间为24h,所制备的冰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渗透性。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电导滴定、热重分析对冰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2、两性印迹冰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以溶菌酶(LYS)、胃蛋白酶(PEP)、卵清蛋白(OVA)、牛血红蛋白(BHB)和γ-球蛋白(γ-GL)为模板分子分别合成了五种两性印迹冰胶,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得到一系列的两性印迹冰胶整体柱。考察和比较了两性聚丙烯酰胺冰胶对这些分子量和等电点(pI)覆盖范围广泛的蛋白质的印迹能力。毛细管电泳实验表明,不管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等电点是多少,印迹柱比非印迹柱都具有更高的保留时间。溶菌酶印迹冰胶的印迹因子(IF)最高为4.8,胃蛋白酶印迹冰胶的IF最低为2.6,其他蛋白质印迹冰胶的IFs在两者之间。结果表明,两性冰胶是有效的蛋白质印迹材料,在蛋白质分离分析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3、带电基团对蛋白质印迹作用的强化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分子,加入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二烯丙基胺合成得到了多种改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吸附实验测得各聚合物的印迹因子(IF)。实验结果表明,未修饰冰胶的印迹因子为1.38。无论酸性基团还是碱性基团,将带电基团引入到聚合物中会明显增大印迹因子,碱性冰胶中最大的IF约为2。同时使用丙烯酸和二烯丙基胺会进一步增强亲和力,两性聚合物中最大的IF为3.7。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同时使用,过量的酸性或碱性单体都会导致IF的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模板分子与过剩的带电基团之间发生库伦排斥作用。以MIP-BSA为填料装入20mm×4.6mm I.D不锈钢管柱中,分别用MIP-BSA柱和NIP柱分离BSA、BHB及其混合溶液。MIP柱表现出对模板蛋白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这使两性冰胶在复杂样品的前处理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盖青青,屈锋[10](2015)在《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双模板蛋白质的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应条件温和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丙烯酰胺(AAm)为功能单体,以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为辅助功能单体,制备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Lyz)为双模板蛋白质的表面印迹聚合物(Bi-MIP)。对印迹过程中辅助功能单体的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单一蛋白质溶液和混合蛋白质溶液中,当DMAPMA为20μL时,制备的Bi-MIP对模板蛋白质BSA和Lyz有较好的吸附容量与选择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Bi-MIP的吸附性能,并结合Langmuir吸附模型得到聚合物对模板蛋白质BSA和Lyz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0.2mg/g和19.2mg/g。且该印迹聚合物在实际样品中对模板蛋白质也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高的选择性。该方法将为复杂生物样品中同时对双/多种目标蛋白质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5年05期)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壳聚糖为功能单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蛋白,在改性SiO2表面制备温度/pH双敏蛋白质印迹聚合物。TEM、FTIR和TG等结果证明印迹层已成功接枝在载体表面。系统研究了聚合物的温度/pH双敏性、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特异性、竞争吸附性及重复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MIP)的溶胀率和吸附容量受温度和pH影响较大,高温碱性收缩,低温酸性溶胀。在pH 4.6和35℃下,对0.6mg/mL BSA吸附4h时获得较大的吸附容量(83.74mg/g),印迹因子为2.02。同时MIP也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竞争吸附性。重复5次后,吸附容量仍能维持在88%,说明重复性良好。这种新型的温度/pH双敏蛋白质分子印迹合成方法简单,在蛋白质的分离和识别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温敏型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9

[2].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用于蛋白质BSA识别的温度/pH双敏印迹聚合物[J].化工进展.2019

[3].杨雪,孙艳.RAFT聚合法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9

[4].刘丽君.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D].天津科技大学.2018

[5].邢荣荣,刘震.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亲和萃取与质谱离线联用技术及其在蛋白质分析鉴定中的应用[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2017

[6].刘严谨.磁性低共熔溶剂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识别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7].郭军霞.磁性纳米材料载体表面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

[8].钱立伟.基于蛋白质稳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

[9].周兴璐.冰胶聚合物在蛋白质分子印迹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16

[10].盖青青,屈锋.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双模板蛋白质的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J].色谱.2015

标签:;  ;  ;  ;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论文-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