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龟甲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龟竹,龟甲竹,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龟甲竹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勇,陈晓东,张韫,吴昌明,郭起荣[1](2019)在《花龟竹与龟甲竹的光合荧光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花龟竹和龟甲竹光合荧光特性的差异,为其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i-6400XT光合仪和IMAGING-PAM荧光仪对其光合荧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花龟竹的光补偿点(LCP)为7.54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1 213.25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为9.19μmol/(m~2·s),暗呼吸速率(R_d)为0.354,而其CO_2补偿点(Γ)、饱和胞间CO_2浓度(C_(isat))、光合能力(A_(max))和初始羧化效率(CE)分别为79.39μmol/mol、2 283.39μmol/mol、21.14μmol/(m~2·s)和0.057 9;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额(F_v/F_m)为0.667 1,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为0.401 3,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_(max))为49.79.表明花龟竹光合能力一般.2)与当地龟甲竹作对照,花龟竹的光响应曲线(P_n-PAR)、胞间CO_2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响应曲线(ФPSⅡ-PAR)和快速光响应曲线(ETR-PAR)与龟甲竹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关键性光合生理参数(P_(nmax)、A_(max)、F_v/F_m、ФPSⅡ、ETR_(max)等)两者之间亦无显着差异.【结论】花龟竹与龟甲竹的光合荧光特性差异不明显,光合能力接近,且都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栽培时可适当密植,以达到竹林综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何迎春[2](2014)在《龟甲竹特性与观赏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龟甲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属于禾本科、竹属类濒危植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观赏植物。由于龟甲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以毛竹作为对照,对龟甲竹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揭示龟甲竹植物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与生理特征,为其下一步的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毛竹相比,龟甲竹叶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0.97cm和5.78cm,较毛竹的长度和宽度短了0.1cm和0.82cm,说明了龟甲竹的叶片比毛竹的叶片小。龟甲竹的枝叶与茎鲜重比为0.51,是毛竹比值的1.7倍,表明龟甲竹的植株较毛竹矮小。通过外形观察发现,龟甲竹的竹秆上具有独特的龟纹状图案。由于龟甲竹野生资源有限,且具有独特的龟纹状图案,所以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龟甲竹出笋时间是每年的3月末至五月中下旬,持续时间约为50d,这与毛竹的笋期基本一致。另外,出笋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呈正态分布。但是龟甲竹出笋后7天的日平均生长量小于毛竹。(3)龟甲竹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9:00和下午17:00左右达到全天的最高峰和次高峰,这与毛竹类似。但龟甲竹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日均净光合速率均比毛竹低。(4)8、9月份采集的龟甲竹材料中叶绿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水平达到最大值,且其含量与酶活水平随着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5)龟甲竹作为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植物,不论是在专类园设计、竹林造景或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相搭配以及竹盆景、盆栽的应用上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园林应用十分广泛并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天国[3](2014)在《毛竹珍稀新栽培变种——绿槽龟甲竹》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毛竹的1个新栽培变种——绿槽龟甲竹。其竹秆下部一段的节交互歪斜,上下节在一侧相连,而节间在另一侧偏肿呈龟甲状,竹秆黄色,且龟甲状秆对称绿色纵条纹,分枝一侧纵沟槽绿色,叶片有淡黄色细纵条纹。(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4年02期)
陈天国[4](2013)在《刚强坚毅之龟甲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3年02期)
孙章节[5](2011)在《龟甲竹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龟甲竹的观赏价值及生物学特性,并从圃地增殖、抚育管理、移栽或装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龟甲竹的栽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19期)
张新明[6](2011)在《龟甲竹繁殖与栽培》一文中研究指出龟甲竹又名龙鳞竹、佛面竹、龟文竹、马汉竹、黍节竹,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毛竹的变种。龟甲竹竹秆直立、粗大,高可达15m,秆面灰绿色,竹秆节粗或稍膨大,从基部开始,下部竹秆的节间交错歪斜(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1年18期)
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郭子武,李艳红[7](2011)在《龟甲竹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以2年生龟甲竹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并拟合得出多个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龟甲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00左右,约4.25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为9.18μmol/(m2.s),光补偿点为14.93μmol/(m2.s),光饱和点为812.58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53,表现出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通径系数分析表明,影响龟甲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大气湿度>叶温>气孔导度>光照有效辐射。(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1年02期)
徐川梅,郑华威,王骢,汤定钦[8](2009)在《龟甲竹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 iem sa 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对龟甲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的核型公式为2n=48=26m+14 sm+4 st(2SAT)+4 t,核型分类属ⅡB型;带型公式为2n=48=4C I+2C I+T+2CT++10CT++4 I+2 I++6T++6C+8T+2 IT+2 I+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了可以明显区别的特征带,带纹强弱差异明显。以45S rDNA为探针对龟甲竹根尖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杂交位点定位于1对染色体上。将染色体C-带带型和45S rDNA FISH带型相结合可以将龟甲竹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王斌[9](1991)在《龟甲竹——封面说明》一文中研究指出龟甲竹(Phylostachys pubescens var. heterocylea)也称罗汉竹。为毛竹的一个变种。龟甲竹地下茎单轴,竹秆散生,高2—6米,胸径6—15厘米,下部各节交互倾斜相连接,节间缩短而肿胀,形似块块龟甲,故得名。上部竹节与一般竹无异。叶片披针形。(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1991年10期)
龟甲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龟甲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属于禾本科、竹属类濒危植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观赏植物。由于龟甲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以毛竹作为对照,对龟甲竹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揭示龟甲竹植物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与生理特征,为其下一步的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毛竹相比,龟甲竹叶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0.97cm和5.78cm,较毛竹的长度和宽度短了0.1cm和0.82cm,说明了龟甲竹的叶片比毛竹的叶片小。龟甲竹的枝叶与茎鲜重比为0.51,是毛竹比值的1.7倍,表明龟甲竹的植株较毛竹矮小。通过外形观察发现,龟甲竹的竹秆上具有独特的龟纹状图案。由于龟甲竹野生资源有限,且具有独特的龟纹状图案,所以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龟甲竹出笋时间是每年的3月末至五月中下旬,持续时间约为50d,这与毛竹的笋期基本一致。另外,出笋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呈正态分布。但是龟甲竹出笋后7天的日平均生长量小于毛竹。(3)龟甲竹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9:00和下午17:00左右达到全天的最高峰和次高峰,这与毛竹类似。但龟甲竹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日均净光合速率均比毛竹低。(4)8、9月份采集的龟甲竹材料中叶绿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水平达到最大值,且其含量与酶活水平随着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5)龟甲竹作为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植物,不论是在专类园设计、竹林造景或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相搭配以及竹盆景、盆栽的应用上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园林应用十分广泛并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龟甲竹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志勇,陈晓东,张韫,吴昌明,郭起荣.花龟竹与龟甲竹的光合荧光特性比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何迎春.龟甲竹特性与观赏价值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陈天国.毛竹珍稀新栽培变种——绿槽龟甲竹[J].世界竹藤通讯.2014
[4].陈天国.刚强坚毅之龟甲竹[J].世界竹藤通讯.2013
[5].孙章节.龟甲竹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
[6].张新明.龟甲竹繁殖与栽培[J].中国花卉园艺.2011
[7].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郭子武,李艳红.龟甲竹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关系[J].林业科技开发.2011
[8].徐川梅,郑华威,王骢,汤定钦.龟甲竹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核型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
[9].王斌.龟甲竹——封面说明[J].生物学通报.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