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偏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颈肿瘤,微偏腺癌,病理学特征,多学科讨论
微偏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袁修学,袁静萍,阎红琳,余鑫鑫,赵丽娜[1](2019)在《子宫颈微偏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以期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例MDA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平均46.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水样或黄绿色浓稠样排液及不规则出血。征象为子宫颈肥大。1例B超示:子宫颈囊肿。阴道镜检查均示:子宫颈性状改变,见异型血管。HPV均阴性,TCT无异常。镜下可见分化较好的腺体,生长方式杂乱无序,并向深层浸润,腺体周围可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反应。核异型性不明显,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核分裂象可见。子宫颈深部腺体邻近厚壁血管或淋巴管。免疫表型:4例MUC6均(+),3例CEA(+),ER、PR、p16均(-),2例p53(+),1例CA125(+),Ki-67增殖指数10%~30%。结论 MDA是子宫颈腺癌的一种罕见的高度分化型,病理医师在诊断时应与临床进行多学科讨论,充分考虑患者病史,对于存在阴道大量排液,子宫颈肥大,组织学表现为胃型黏液性癌的患者,要警惕MDA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丹丹,印永祥,齐莉莉,赵华[2](2018)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HE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结果临床表现包括水样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接触性出血。细胞学评估和活组织检查的检出率较低,应进行深度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以及对特定肿瘤标志物进行免疫染色。显微镜下宫颈微偏腺癌的腺体分布杂乱,超越正常宫颈腺体分部范围,腺体内衬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形态温和,伴轻度异性,核分裂可见,部分腺体伴成角,且腺体大小相差悬殊,周围间质可见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CEA、CK7强阳性,Ki67增值指数较低约2%,热点区Ki67为30%;余P16,P53,CXD-2,CK20,ER,PR阴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最终诊断主要依靠病理HE形态学的改变,病理医师必须熟悉HE形态学,有才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防止漏诊。(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8年31期)
李姣姣,耿吉祥,崔洁,杨军文[3](2018)在《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MDA是一种罕见的、呈胃型分化的黏液腺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小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和(或) STK11基因有关,但与HPV感染无关。临床常见表现为阴道大量流液、宫颈增大且质硬,缺乏典型性。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细胞学阳性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轻微异性的腺体浸润宫颈深部间质,免疫组化可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病变部位较深而难以取得病变组织,使早期确诊率较低,确诊时多已晚期,总体预后差。但早期MDA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者预后明显较好。(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杨慧,栾贺,韩璐,王亚萍,张丽芝[4](2018)在《宫颈微偏腺癌延迟诊断1例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是一种罕见的高分化宫颈黏液性腺癌,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等方面与一般的腺癌有较大差异。MD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病灶常位于宫颈管深部,常规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阳性率低,宫颈活检不易取得阳性病灶,组织形态与正常的宫颈内膜上皮和腺体极为近似,病理学诊断需要丰富的经验,以致诊断十分困难。患者往往需多次活检方可明确诊断,不少报道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18年10期)
杜秋越,刘易欣,陈凌[5](2018)在《免疫组化指标在宫颈微偏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微偏腺癌(MDA)是一种原发于宫颈的特殊类型腺癌,发病率较低。虽然肿瘤细胞分化很好,但是该种肿瘤患者预后极差。由于缺乏恶性细胞学特征,细胞学检查(TCT)几乎无法做出诊断;且由于活检组织标本较小、腺体形态及结构均类似于正常宫颈腺体,活检病理检查也极易漏诊。近年来多项免疫组化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对MDA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本文对这些免疫组化指标在宫颈微偏腺癌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09期)
崔雨萌,石红[6](2017)在《宫颈微偏腺癌伴双卵巢粘液性肿瘤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49岁,以"间断下腹痛5个月,发现盆腔包块4天伴腹痛加重1天"为主诉于2014年12月15日急诊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针扎样疼痛,无放散痛,进行性加重,以右下腹为重,夜间明显,加重时自服止痛药对症处置,未就医;4天前于本院门诊就诊,行超声检查示盆腔右侧液性占位(203mm×187mm×120mm),囊壁薄,见分隔,周边见血流;1天前患者腹痛加重,伴腹胀,少量阴道流血,色鲜红,(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亚玲[7](2017)在《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MDA)是一种罕见的高分化粘液腺癌。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水样或粘液性排液。常见的临床体征为宫颈肥大或增厚。细胞学检查和宫颈浅表部位活检检出率低。组织病理学方法是MDA确诊的金标准。对于高度怀疑MDA的患者,经反复宫颈细胞学或活检阴性者,应行宫颈深部活检或宫颈锥切术并联合免疫与特殊肿瘤标志物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MDA的治疗规范与同期别的宫颈腺癌相同。手术仍是早期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和/或化疗建议用于晚期患者。MDA早期便发生转移,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5%。(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郭春阳[8](2017)在《宫颈微偏腺癌50例病理形态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宫颈微偏腺癌病理形态学,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72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微偏腺癌临床表现为宫颈肥大、质硬、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黏液样或水样排液。病理学分析特点为浸润宫颈深部肌层大量黏液腺体、腺体浸润深部血管及神经组织等。病理诊断结果为宫颈MDA确诊30例,宫颈MDA可疑22例,8例为可疑宫颈腺癌,4例未发现恶性病变,2例为宫颈腺增生,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没有显着症状,若出现阴道流水,宫颈质地变硬,活检发现宫颈微偏腺癌者,需要争取尽早进行宫颈活检,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王丽宁,蔡辉,薛慧忠,马郁琳,张新鹏[9](2016)在《伴肠上皮化生的宫颈微偏腺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54岁。自诉1年多前阴道分泌物增多,为稀水样分泌物,无异味,未诊疗。近2个月开始阴道淋漓出血。专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分泌物稀薄透明,无异味,宫颈肥大,见大量分泌物自宫颈管流出,子宫水平位,饱满、质中,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异常。盆腔MRI增强示子宫颈前壁区类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考虑良性占位性病变(宫颈息肉?纳氏囊肿?)可能性大,建议宫腔镜进一步检查。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于晶功,姜丹,王亚萍[10](2016)在《宫颈微偏腺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收治的12例MDA患者临床表现、宫颈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A临床特征性表现为阴道大量排液及不规则流血,妇科检查常见宫颈肥大及糜烂。病理学特征为宫颈管壁深层可见大小及形状不规整的腺体,腺腔被覆上皮细胞类似正常的宫颈腺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P 53+、CEA+、Ki-67+>50%、ER-、PR-。结论MD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组织分化程度高,病理易漏诊,临床发现晚,预后差。回顾本院10年来发现的12例宫颈微偏腺癌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期提高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及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23期)
微偏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HE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结果临床表现包括水样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接触性出血。细胞学评估和活组织检查的检出率较低,应进行深度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以及对特定肿瘤标志物进行免疫染色。显微镜下宫颈微偏腺癌的腺体分布杂乱,超越正常宫颈腺体分部范围,腺体内衬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形态温和,伴轻度异性,核分裂可见,部分腺体伴成角,且腺体大小相差悬殊,周围间质可见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CEA、CK7强阳性,Ki67增值指数较低约2%,热点区Ki67为30%;余P16,P53,CXD-2,CK20,ER,PR阴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最终诊断主要依靠病理HE形态学的改变,病理医师必须熟悉HE形态学,有才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防止漏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偏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袁修学,袁静萍,阎红琳,余鑫鑫,赵丽娜.子宫颈微偏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2].王丹丹,印永祥,齐莉莉,赵华.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J].当代医学.2018
[3].李姣姣,耿吉祥,崔洁,杨军文.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
[4].杨慧,栾贺,韩璐,王亚萍,张丽芝.宫颈微偏腺癌延迟诊断1例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8
[5].杜秋越,刘易欣,陈凌.免疫组化指标在宫颈微偏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8
[6].崔雨萌,石红.宫颈微偏腺癌伴双卵巢粘液性肿瘤2例报告[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7
[7].李亚玲.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现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8].郭春阳.宫颈微偏腺癌50例病理形态学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
[9].王丽宁,蔡辉,薛慧忠,马郁琳,张新鹏.伴肠上皮化生的宫颈微偏腺癌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
[10].于晶功,姜丹,王亚萍.宫颈微偏腺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