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

一、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琬雯[1](2020)在《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文中指出壳聚糖是自然界中来源广泛的碱性多糖,具有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食品、医药、生物、农业、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其生物活性较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通过复合其他活性纳米粒子或者利用化学改性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是提高壳聚糖生物活性并赋予其新的功能特性的有效手段。纳米硒和有机硒因具有较低的毒性、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其稳定性差、极易被氧化等缺点限制了硒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尝试利用多糖和硒结合制备稳定的多糖硒复合物,其可以提高多糖和硒的生物活性,但仍然存在制备能耗高、结构与功能关系不明确、接枝的硒含量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壳聚糖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壳聚糖纳米硒,探索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还原性对壳聚糖纳米硒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化学改性制备壳聚糖有机硒,探讨亚硒酸钠和硒代二乙酸的引入对壳聚糖有机硒的硒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评价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和机制,旨在提高壳聚糖和硒的生物活性,同时克服两者的局限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稳定剂成功制备粒径约为50 nm的均一、单分散的球形纳米硒。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使纳米硒表面的ζ-电位分别为+38.2mV和-40.7 mV,其均能提高纳米硒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当浓度为0.6 mM时,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3.48%。2.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103、4.8×104和5.1×105的壳聚糖为稳定剂成功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其水合粒径和ζ-电位与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性。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与纳米硒表面的相互作用越强,经功能化修饰的纳米硒的稳定性越好。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抗氧化活性随着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强。3.利用壳聚糖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还原性羟基还原亚硒酸成功制备均一、单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反应温度为90℃、120℃和150℃,分别合成粒径大小约为80 nm、140 nm和210 nm的壳聚糖纳米硒,其表面的ζ-电位分别为+42.9 mV、+45.7mV和+46.1 mV。合成的壳聚糖纳米硒在水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抗氧化活性随着纳米硒粒径的减小而增强。4.利用壳聚糖C2位氨基的羧基化反应制备N-(2-羧乙基)壳聚糖,其不仅能增加硒化改性的反应位点,同时也提高了产物的溶解性,有利于下一步反应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利用亚硒酸钠-稀硝酸体系将亚硒酸钠通过硒化反应引入C2位羧基和C6位羟基,成功制备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当N-(2-羧乙基)壳聚糖和亚硒酸钠的反应摩尔比为1:3时,产物的硒含量达到1553μg/g。硒化改性能显着增强N-(2-羧乙基)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随着硒的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强。5.利用壳聚糖为原料,通过甲烷磺酸保护壳聚糖C2位氨基,利用酰化反应将硒代二乙酰氯引入壳聚糖C6位羟基,然后脱除保护基团成功制备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同时利用壳聚糖的氨基和硒代二乙酸的羧基的静电作用成功制备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硒含量分别为15720μg/g和26363μg/g。壳聚糖和硒代二乙酸的共价和非共价结合均能显着增强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中,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高于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6.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均能明显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抗肿瘤活性的大小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细胞对壳聚糖纳米硒的吸收显着高于壳聚糖有机硒,壳聚糖氨基的保护能有效地增强细胞对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的吸收。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均能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染色体浓缩、线粒体跨膜电位的降低和caspase-3活性的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本论文中,通过壳聚糖与硒结合成功构建了具有高稳定性的壳聚糖纳米硒和高硒含量的壳聚糖有机硒,显着增强壳聚糖和硒的抗氧化活性,而且合成的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不仅为壳聚糖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还为拓宽壳聚糖和硒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孙雪琦[2](2020)在《含硫壳聚糖盐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地球上年生物合成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多糖,壳聚糖由于资源丰富、可再生、无毒等特点,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如: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等,引起学术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与羟基之间的氢键形成刚性晶体结构的影响,使其难溶于水,影响其本身的生物活性,壳聚糖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壳聚糖溶解性与生物活性,实现壳聚糖高附加值的利用,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生物活性优良可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的壳聚糖衍生物。壳聚糖中含有大量氨基和羟基,利用壳聚糖分子中的这些基团,通过各种分子设计引入其他活性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以改善壳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在功能化壳聚糖结构的主要化学修饰中,包括N-取代,O-取代,N,O-取代,其中主要的反应有:季铵化、酰化、酯化、席夫碱化、烷基化、羧甲基化等。本论文通过羧甲基化、酰化反应制备得到壳聚糖反应中间体,将一系列含硫原子的化合物例如氨基硫脲盐、锍盐等活性基团接入壳聚糖分子中,制备了12种含硫壳聚糖盐类衍生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解析鉴定。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细胞毒性试验,最终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良好、低细胞毒性的壳聚糖衍生物。为了得到水溶性良好且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首先合成了羧甲基壳聚糖反应物中间体,然后将不同结构的氨基硫脲盐(4-甲基氨基硫脲、硫代氨基脲、4,4,-二甲基-3-氨基硫脲、4-氨基-3-肼基-5-巯基-1,2,4三唑)接入羧甲基壳聚糖分子中,得到不同结构的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定以及抗氧化活性、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四种壳聚糖氨基硫脲盐的抗氧化活性均优异于壳聚糖,其中在1.6 mg/m L时,壳聚糖氨基硫脲盐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达到90%以上。之后又利用相同的方法将硫醚修饰到壳聚糖分子链中得到羧甲基壳聚糖锍盐,首先将硫醚类化合物(甲基硫醚、乙基硫醚、丙基硫醚、丁基硫醚)与碘甲烷发生烷基化反应得到不同链长的锍盐,再将锍盐与羧甲基壳聚糖相结合得到羧甲基壳聚糖锍盐,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定以及抗氧化活性、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的羧甲基壳聚糖锍盐。最后,利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将硫醚接入壳聚糖分子中,将壳聚糖与溴乙酰氯发生反应得到的溴乙酰壳聚糖反应中间体,将其与硫醚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不同链长的乙酰化壳聚糖锍盐,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定以及抗氧化活性、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四种乙酰化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1.6 mg/m L时,含丁锍盐的乙酰化壳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是壳聚糖的1.6倍。本论文系统地将含硫化合物的活性基团引入壳聚糖分子中,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良好、抗氧化活性优异、低细胞毒性的含硫壳聚糖盐类衍生物,为壳聚糖应用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了依据,为新型高分子抗氧化生物制剂提供新思路。

朱广楠[3](2019)在《新型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性氧自由基在生物体内存在会导致衰老、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因此,研制新型抗氧化试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将尿素分子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制备新型壳聚糖衍生物,旨在得到无毒副作用的新型抗氧化试剂。文中共制备了三种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尿素衍生物,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主要包括对于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或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HCS对于·OH的清除率为78.2%;DSABHCS在浓度为500 μg·mL-1时对于02-的清除率达到97.8%;LCS对于DPPH的清除率在浓度为600μg·mL-1时达到94.3%。该结果为开发新型抗氧化试剂奠定了基础。

王一安[4](2019)在《壳寡糖席夫碱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壳寡糖是现存第二大天然高分子,它具备多种优异的生物活性。但它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壳寡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游离的氨基,属于带电的糖类,极易因美拉德反应而导致褐变,难以储存。(2)壳寡糖虽本身具备一定的抑菌效果,但由于其黏度较高,易对其杀菌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几点因素对壳寡糖进行改性分子设计,制备壳寡糖衍生物及配合物,有望在弥补壳寡糖缺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其生物活性,拓宽应用领域。本文主要工作围绕壳寡糖席夫碱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壳寡糖、硝酸铈、氯化铜、硫酸锰作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法制备了壳寡糖铜配合物,采用液相法制备了壳寡糖锰、铈配合物。通过ICP、FTIR、XRD、S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抗氧化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壳寡糖配合物对·O2–的清除能力逐渐提升。(2)以壳寡糖和水杨醛为主要原料,通过超声回流加热法合成了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并以此为配体制备了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镧(III)和铜(II)配合物。采用牛津杯法评价了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用清除·O2–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法测试其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席夫碱亚胺基团的引入和壳寡糖席夫碱与铜(II)之间的配位作用增强了抑菌效果,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镧(III)配合物在质量浓度浓度为0.5 mg·mL–1的条件下显示出优良的抗氧化活性。(3)以壳寡糖和碘代水杨醛为原料合成了2种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5-I-SCOS和3,5-diI-SCOS),并以此为配体制备了其铜(II)配合物,通过1HNMR、FTIR等表征手段确定了其结构。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含碘取代基和席夫碱亚氨基的引入提高了壳寡糖(COS)的抗菌活性,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配体与铜(II)的配位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杀菌效果。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测试表明,当2种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质量浓度大于0.3 mg·mL–1时,它们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相应的配体。

栾芳[5](2018)在《氨基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甲壳素是继纤维素之后地球上第二丰富的天然多糖,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的产物。甲壳素/壳聚糖作为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不仅来源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但是由于甲壳素/壳聚糖本身的高聚合度使其在水中不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其衍生物,在提高水溶性和生物活性的同时,保持甲壳素/壳聚糖原有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许多实验证实了氨基的引入可以提高糖类的生物活性,因此本研究从增加氨基数量的角度对甲壳素/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了多氨基甲壳素/壳聚糖,并通过生物活性测试,探讨氨基对糖类生物活性的影响机理。然而氨基的引入降低了衍生物的水溶性,所以我们又引入了季铵基团,得到水溶性较好的甲壳素/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并进行了活性测试,同时探讨了季铵基团与活性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我们通过壳聚糖的氨基保护、溴代、叠氮、还原和脱保护这五步反应合成了6-氨基-6-脱氧壳聚糖,并对其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当浓度为1.6 mg/mL时,6-氨基-6-脱氧壳聚糖对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率分别为98.2%和92.4%;当浓度为0.5 mg/m L时,与壳聚糖相比,6-氨基-6-脱氧壳聚糖对这五种植物病原菌(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芦笋茎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的抗菌活性提高了13.0%-30.3%。这些测试结果表明,氨基修饰能提高壳聚糖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为了提高甲壳素的生物活性,我们通过磺酰化、叠氮化和叠氮的还原成功地合成了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并对它们进行了抑真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的抑菌活性顺序为: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6-氨基-6-脱氧甲壳素>甲壳素。其中,6-氨基-6-脱氧甲壳素对三种真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两性霉素B,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对四种真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两性霉素B。上述结果表明氨基是抑菌作用的活性官能团,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是潜在的有效抑菌剂。为了提高水溶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壳聚糖单季铵盐和壳聚糖双季铵盐,并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当浓度为1.6 mg/m L时,壳聚糖双季铵盐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达到100.0%;在浓度为0.6 mg/m L时,壳聚糖对四种真菌(黄瓜枯萎病菌、灰葡萄孢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率在19.5%-27.2%之间,壳聚糖单季铵盐的抑菌率在61.8%-80.6%之间;壳聚糖双季铵盐的抑菌率在77.2%-90.2%之间。实验表明,抗氧化活性和抑菌能力都与样品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抗氧化活性和抑菌能力越好。活性顺序为:壳聚糖双季铵盐>壳聚糖单季铵盐>壳聚糖。季铵基团增强了壳聚糖衍生物的正电荷密度,季铵基团越多,活性越好。上述结果证明,季铵基团不仅能提高抗氧化能力,还能增强抑菌活性。我们通过引入季铵基团合成了甲壳素单季铵盐和甲壳素双季铵盐,并对二者进行了抗真菌活性测试(西瓜枯萎病菌、灰葡萄孢病菌和芦笋茎枯病菌)。甲壳素在浓度为1.0 mg/m L时,对三种真菌的抑制率在12.3%-15.0%之间;当浓度为1.0mg/m L时,甲壳素单季铵盐和甲壳素双季铵盐对三种真菌的抑制率分别在63.0%-73.4%和74.4%-88.9%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抑菌活性随着样品浓度的增高而增强;抑菌活性顺序为:甲壳素双季铵盐>甲壳素单季铵盐>甲壳素,这与季铵基团的数目一致。由此推测,季铵基团是抑菌活性提高的主要因素,季铵基团越多,抑菌活性越好。且甲壳素单季铵盐和甲壳素双季铵盐是潜在的有效抗真菌剂。本文研究对深入开发利用甲壳素资源、新型农药和抗氧化剂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闫桂芳[6](2017)在《大豆分离蛋白复合高分子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大豆分离蛋白(SPI)表面含有活性官能团,因其具有生物相容、可降解且无毒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医学等领域。但其水溶性较差且不易形成凝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小分子或高分子改性是改善SPI的物理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以SPI为原料,分别与生物相容性高分子(聚乙烯醇:PVA)、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SA)复合,成功制得SPI基高分子复合微凝胶与凝胶珠,并负载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类抗氧化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对其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SPI基凝胶珠的溶胀和药物释放性能、SPI基高分子复合微凝胶与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结合体的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活性,以期作为SOD模拟酶在抗氧化领域得到应用。论文包括如下几部分:第一、综述了天然和合成凝胶的组成、形成和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天然高分子凝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们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无毒性,而合成高分子是疏水性的且拥有强的共价键作用,可改善凝胶的机械性质、使用寿命和吸附性能。第二、以SPI和PVA为原料,采用热分散-冷收缩法制备了SPI复合PVA高分子微凝胶(SPI-PmG),采用FT-IR、SEM、XRD、TG、粒径仪等对SPI-PmG的结构、形貌及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微凝胶粒径为150-400 nm。将氨基酸水杨醛希夫碱金属配合物(HOSalCysM,M:CuII,ZnII)与SPI基高分子微凝胶(SPI-PmG)结合,制得结合体SCCu@SPI-PmG和SCZn@SPI-PmG。考察了SCCu@SPI-PmG和SCZn@SPI-PmG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结果表明:与载体SPI-PmG相比,两种高分子结合体的清除活性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SCCu@SPI-PmG的SOD模拟度达到了297.10%,SCZn@SPI-PmG的模拟度达到了35.13%,说明SCCu@SPI-PmG结合体是一种优异的SOD酶模拟物。第三、使用混合溶剂法将Salen型希夫碱金属配合物(HOSalenM,HOSalphenM,M:CuII,CoII)与SPI-PmG微凝胶结合得到HSpM@SPI-PmG和HSeM@SPI-PmG(M=Co、Cu)。在HSpCu@SPI-PmG的制备过程中,发现将HOSalphenCu加入SPI-PmG液后,蛋白质发生了变性,SPI-PmG溶液变浑浊,因此HOSalphenCu配合物不适合该体系。通过检测结合体HSpCo@SPI-PmG及HSeCo@SPI-PmG的抗氧化性能,发现HSpCo@SPI-PmG有明显的O2?-清除作用,相比SPI-PmG,HSpCo@SPI-PmG的抗O2?-活性有所提高。相比SPI-PmG,HSeCo@SPI-PmG的抗O2?-活性明显提高,其EC50达到0.0763 umol/L。通过检测HSpCo@SPI-PmG及HSeCo@SPI-PmG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活性,发现HSpCo@SPI-PmG及HSeCo@SPI-PmG的浓度与清除率成正比关系,即随着微凝胶结合比例的增大,其对?OH的清除能力也随之增加。结合HOSalphenCo和HOSalenCo越多,其抗氧化活性越强。说明两种结合体均可作为优异的SOD酶模拟物。第四、以SPI和SA为原料,采用SHMP作为交联剂制备了SPI/SA-SHMP凝胶珠,采用FT-IR、SEM、XRD和TG对水凝胶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SPI/SA-SHMP凝胶珠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SPI/SA-SHMP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和pH响应性,并且对NaCl和CaCl2表现出离子强度响应性。研究了SPI/SA-SHMP负载和释放大分子(BSA)和小分子药物(5-FU)的性能。发现与SA凝胶珠相比,SPI/SA-SHMP对BSA和5-FU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有很大提高。总体来讲,SPI/SA-SHMP对5-FU的缓释性能较好,累积释放率较高,尤其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累积释放率可达到79.61%。SPI/SA-SHMP凝胶珠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肠溶性药物载体材料。

冯小强,李小芳,杨声,陈学喜[7](2014)在《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及3种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CMC-Cu、CMC-Co、CMC-Ag)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考察了金属离子含量对CMC-Cu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依次为CMC-Cu>CMC-Co>CMC-Ag>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CMC-Ag>CMC-Cu>CMC-Co>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清除能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原能力依次为CMC-Co>CMC-Ag>CMC-Cu>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Cu2+含量与CMC-Cu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有关。

王晓晖,白海泉,乌兰格日乐[8](2014)在《多糖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糖金属配合物由于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特殊性已成为当今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类多糖铁复合物和壳聚糖与钙、铁、铜、稀土元素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上.该文对多糖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工业用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赵盼,王丽,孟祥红[9](2010)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和应用进行综述。壳聚糖的抗氧化功能主要受其分子质量和脱乙酰度的影响;壳聚糖的醚化、酯化、酰化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影响其抗氧化性能;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果保鲜、果汁澄清和防褐变、食物保存、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涛,陈春红,谢晶,周冬香,毛芳,邵则淮[10](2010)在《低聚壳聚糖衍生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低聚壳聚糖含有大量的羟基和氨基,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抗氧化活性。化学改性可以得到不同的低聚壳聚糖衍生物,官能团的引入会使抗氧化性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综述了国内外低聚壳聚糖衍生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二、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衍生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1.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1.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1.1.3 壳聚糖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2 多糖硒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硒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1.2.2 多糖修饰的纳米硒
        1.2.3 有机硒多糖
        1.2.4 多糖硒复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
        2.3.2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2.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合成
        2.4.2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2.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
        3.3.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3.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合成
        3.4.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3.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制备
        4.3.2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表征
        4.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合成
        4.4.2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表征
        4.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
        5.3.2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表征
        5.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合成
        5.4.2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表征
        5.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制备
        6.3.2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表征
        6.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合成
        6.4.2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表征
        6.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抗癌活性的比较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7.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7.3.3 细胞吸收效率的测定
        7.3.4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7.3.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7.3.6 Hoechst33342 染色分析细胞形态
        7.3.7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测定
        7.3.8 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7.3.9 统计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7.4.2 细胞摄取分析
        7.4.3 细胞周期分析
        7.4.4 细胞凋亡分析
        7.4.5 Hoechst33342 分析细胞凋亡的形态
        7.4.6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7.4.7 Caspase-3 活化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含硫壳聚糖盐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甲壳素与壳聚糖
        1.1.1 甲壳素简介
        1.1.2 壳聚糖简介
        1.1.3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活性
        1.1.4 壳聚糖的应用
        1.1.5 壳聚糖衍生化及研究进展
    1.2 含硫化合物
        1.2.1 氨基硫脲类化合物
        1.2.2 硫醚类化合物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的制备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羧甲基壳聚糖氨基硫脲盐的细胞毒性研究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羧甲基壳聚糖锍盐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羧甲基壳聚糖锍盐的制备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羧甲基壳聚糖锍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羧甲基壳聚糖锍盐的细胞毒性研究
        3.3.1 试剂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酰化壳聚糖锍盐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乙酰化壳聚糖锍盐的制备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乙酰化壳聚糖锍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乙酰化壳聚糖锍盐的细胞毒性研究
        4.3.1 试剂与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新型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壳聚糖及其应用
        1.1.1 壳聚糖简介
        1.1.2 壳聚糖的应用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3 尿素及其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2 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制备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壳聚糖黏均分子量和脱乙酰度的测定结果
        2.2.2 新型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最佳制备条件
        2.2.3 溶解性测试结果
        2.2.4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2.5 元素分析结果
        2.2.6 核磁共振结果
    2.3 小结
3 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步骤
        3.2.1 DASBCS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2.2 DASBCS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
        3.2.3 DASBCS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ASBCS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
        3.3.2 DASBCS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研究
        3.3.3 DASBCS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
    3.4 小结
4 结论
5 本论文的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壳寡糖席夫碱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壳聚糖
    1.2 壳寡糖
        1.2.1 壳寡糖概述
        1.2.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
    1.3 壳寡糖衍生物
        1.3.1 酰化壳寡糖
        1.3.2 磷酸化壳寡糖
        1.3.3 羧甲基壳寡糖
        1.3.4 壳寡糖季铵盐
        1.3.5 壳寡糖席夫碱
    1.4 壳寡糖配合物
    1.5 本文中采用的合成方法
        1.5.1 低热固相合成法
        1.5.2 超声波辅助合成法
    1.6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药品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及表征所用仪器设备
        2.2.1 实验所用的仪器及设备
        2.2.2 表征分析所用的仪器及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标定与样品测定
        2.3.1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3.2 滴定分析法测定金属的含量
        2.3.3 ICP法测定金属的含量
        2.3.4 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2.4 抗氧化能力测定
        2.4.1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测定
        2.4.2 DPPH实验
    2.5 抑菌活性测试
        2.5.1 菌种的选择
        2.5.2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2.5.3 菌悬液制备
        2.5.4 牛津杯灭菌
        2.5.5 抑菌圈测定
3 壳寡糖过渡金属配合物
    3.1 壳寡糖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COS-Cu和COS-Mn的合成
        3.1.2 壳寡糖过渡金属配合物金属含量及组成分析
        3.1.3 红外光谱分析
        3.1.4 XRD分析
        3.1.5 扫描电镜分析
    3.2 壳寡糖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能力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壳寡糖铈配合物
    4.1 COS-Ce的合成及表征
        4.1.1 壳寡糖铈配合物的合成
        4.1.2 配合物的组成分析
        4.1.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4.1.4 红外光谱分析
        4.1.5 扫描电镜分析
    4.2 抗·O_2~–活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镧、铜配合物
    5.1 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的合成
    5.2 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结构分析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5.2.4 扫描电镜分析
    5.3 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5.3.1 壳寡糖水杨醛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5.3.2 金属含量分析
        5.3.3 配合物FTIR光谱分析
        5.3.4 配合物XRD分析
    5.4 抗氧能力分析
        5.4.1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
        5.4.2 DPPH实验
    5.5 抑菌活性
    5.6 本章小结
6 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铜(Ⅱ)配合物
    6.1 碘代水杨醛的合成与表征
        6.1.1 5-碘代水杨醛的合成与表征
        6.1.2 3,5-二碘代水杨醛的合成与表征
    6.2 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
        6.2.1 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的合成
        6.2.2 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铜的合成
    6.3 壳寡糖碘代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铜配合物的组成结构
        6.3.1 配合物的组成分析
        6.3.2 ~1HNMR谱图分析
        6.3.3 红外光谱分析
        6.3.4 扫描电镜分析
    6.4 抗菌活性分析
        6.4.1 菌悬液用量的探索
        6.4.2 抑菌能力测试
        6.4.3 结果与讨论
    6.5 抗超氧阴离子活性测试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氨基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壳素/壳聚糖简介
        1.1.1 甲壳素简介
        1.1.2 壳聚糖简介
    1.2 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1 甲壳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2.2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 甲壳素/壳聚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甲壳素/壳聚糖的修饰
        1.3.2 衍生物的抑菌研究
        1.3.3 衍生物的抗氧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6-氨基-6-脱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合成路线
        2.2.2 合成方法
        2.2.3 元素分析
        2.2.4 红外光谱分析
        2.2.5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2.6 热稳定分析
        2.2.7 X-射线衍射分析
        2.2.8 抗氧化能力测试
        2.2.9 抑菌能力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
        2.3.2 壳聚糖衍生物的红外表征
        2.3.3 壳聚糖衍生物的核磁表征
        2.3.4 6 -氨基-6-脱氧壳聚糖的热稳定性研究
        2.3.5 6-氨基-6-脱氧壳聚糖的单晶衍射研究
        2.3.6 6-氨基-6-脱氧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3.7 6-氨基-6-脱氧壳聚糖的抑真菌活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6-氨基壳聚糖季铵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合成路线
        3.2.2 合成方法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3.2.5 热稳定分析
        3.2.6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2.7 抗氧化能力测试
        3.2.8 抑菌能力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季铵盐的的合成
        3.3.2 壳聚糖季铵盐的红外表征
        3.3.3 壳聚糖季铵盐的核磁表征
        3.3.4 壳聚糖季铵的热稳定性研究
        3.3.5 壳聚糖季铵盐的形貌研究
        3.3.6 壳聚糖季铵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3.7 壳聚糖季铵盐的抑真菌活性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氨基甲壳素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氨基甲壳素的合成路线
        4.2.2 合成方法
        4.2.3 元素分析
        4.2.4 红外光谱分析
        4.2.5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4.2.6 X-射线衍射分析
        4.2.7 热稳定分析
        4.2.8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2.9 抑菌能力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甲壳素衍生物的合成
        4.3.2 甲壳素衍生物的红外表征
        4.3.3 甲壳素衍生物的核磁表征
        4.3.4 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的单晶衍射研究
        4.3.5 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的热稳定性研究
        4.3.6 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的形貌研究
        4.3.7 6-氨基-6-脱氧甲壳素和3,6-二氨基-3,6-二脱氧甲壳素的抑菌活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氨基甲壳素季铵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5.1 试剂与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甲壳素季铵盐的合成路线
        5.2.2 合成方法
        5.2.3 元素分析
        5.2.4 红外光谱分析
        5.2.5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5.2.6 热稳定分析
        5.2.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2.8 抑菌测试的原理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甲壳素季铵盐的合成
        5.3.2 甲壳素季铵盐的红外表征
        5.3.3 甲壳素季铵盐的核磁表征
        5.3.4 甲壳素季铵盐的热稳定性研究
        5.3.5 甲壳素季铵盐的形貌研究
        5.3.6 甲壳素季铵盐的抑真菌活性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大豆分离蛋白复合高分子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凝胶的尺寸结构
        1.2.1 微米级凝胶
        1.2.2 宏观凝胶
    1.3 凝胶的制备方法
        1.3.1 物理交联
        1.3.2 化学交联
    1.4 凝胶的组成及生物学应用
        1.4.1 合成高分子凝胶
        1.4.2 天然高分子凝胶
        1.4.2.1 透明质酸凝胶
        1.4.2.2 纤维素基凝胶
        1.4.2.3 葡聚糖凝胶
        1.4.2.4 海藻酸盐凝胶
        1.4.2.5 壳聚糖基凝胶
        1.4.2.6 明胶凝胶
        1.4.2.7 玉米醇溶蛋白凝胶
        1.4.2.8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
    1.5 课题设计及意义
    References
第2章 SPI复合高分子微凝胶结合氨基酸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2.3 SPI复合高分子微凝胶(SPI-PmG)的制备
        2.2.4 SPI-PmG结合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SCM@SPI-PmG)的制备
        2.2.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生成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PI-PmG的制备和粒径
        2.3.1.1 SPI-PmG的反应机理
        2.3.1.2 SPI-PmG的形态
        2.3.1.3 PVA和SPI浓度对SPI-PmG粒径的影响
        2.3.1.4 SPI和PVA混合溶液比例对SPI-PmG粒径的影响
        2.3.2 SPI-PmG的红外光谱
        2.3.3 SPI-PmG的热重分析
        2.3.4 SPI-PmG的X-射线衍射
        2.3.5 SPI-PmG的扫描电镜
        2.3.6 HOSalCys和HOSalCysM(M=Cu、Zn)的红外光谱
        2.3.7 HOSalCys、HOSalCysM、SPI-PmG和SCM@SPI-PmG的紫外光谱
        2.3.7.1 HOSalCys和HOSalCysM的UV-Vis光谱分析
        2.3.7.2 HOSalCysM、SPI-PmG和SCM@SPI-PmG的UV-Vis光谱分析
        2.3.8 SPI-PmG与SCM@SPI-PmG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
        2.3.9 SCM@SPI-PmG结合体的EC_(50)
    2.4 结论
    References
第3章 SPI基微凝胶结合Salen型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HOSalphenCo, HOSalenCu的制备
        3.2.3 结合体HSpM@SPI-PmG和HSeM@SPI-PmG的制备
        3.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生成与检测
        3.2.5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OSalphenCu和HOSalphenCo的红外光谱
        3.3.2 HOSalenCo的红外光谱
        3.3.3 小分子金属配合物与微凝胶结合体的紫外光谱
        3.3.3.1 HOSalphenCo与HSpCo@SPI-PmG的紫外光谱
        3.3.3.2 HOSalenCo与HSeCo@SPI-PmG的紫外光谱
        3.3.4 HOSalphenCo与HSpCo@SPI-PmG的扫描电镜
        3.3.5 HOSalenCo与HSeCo@SPI-PmG的扫描电镜
        3.3.6 HSeM@SPI-PmG的自由基清除性能
        3.3.6.1 HSpCo@SPI-PmG对O_2~(·-)的清除作用
        3.3.6.2 HSeCo@SPI-PmG对O_2~(·-)的清除作用
        3.3.6.3 HSpCu@SPI-PmG对O_2~(·-)的清除作用
        3.3.7 SPI-PmG结合Salen型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对×OH的清除活性
        3.3.7.1 HSpCo@SPI-PmG对×OH的清除活性
        3.3.7.2 HSeCo@SPI-PmG对×OH的清除活性
    3.4 结论
    References
第4章 SPI复合SA凝胶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SPI复合SA凝胶珠的制备
        4.2.2.1 SA凝胶珠的制备
        4.2.2.2 SPI复合SA凝胶珠的制备
        4.2.3 SPI复合SA凝胶珠的结构与形貌
        4.2.3.1 凝胶珠SPI/SA-SHMP的溶胀性
        4.2.3.2 凝胶珠SPI/SA-SHMP的pH响应性
        4.2.3.3 SPI/SA-SHMP凝胶珠的离子强度响应性
        4.2.3.4 凝胶珠SPI/SA-SHMP的载药率和包封率
        4.2.3.5 凝胶珠SPI/SA-SHMP的体外释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凝胶珠SPI/SA-SHMP的制备机理
        4.3.2 不同交联剂对凝胶珠的影响
        4.3.3 混合溶液体积比对凝胶珠的影响
        4.3.4 SPI浓度对凝胶珠的影响
        4.3.5 SHMP浓度对凝胶珠的影响
        4.3.6 凝胶珠SPI/SA-SHMP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4.3.6.1 凝胶珠SPI/SA-SHMP的红外光谱
        4.3.6.2 凝胶珠SPI/SA-SHMP的热重分析
        4.3.6.3 凝胶珠SPI/SA-SHMP的X-射线衍射
        4.3.6.4 凝胶珠SPI/SA-SHMP的扫描电镜
        4.3.7 凝胶珠SPI/SA-SHMP的溶胀行为
        4.3.7.1 凝胶珠SPI/SA-SHMP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胀行为
        4.3.7.2 凝胶珠SPI/SA-SHMP的pH响应性
        4.3.7.3 凝胶珠SPI/SA-SHMP的盐敏感性
        4.3.8 凝胶珠SPI/SA-SHMP的载药和释放
        4.3.8.1 凝胶珠SPI/SA-SHMP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4.3.8.2 凝胶珠SPI/SA-SHMP的体外释放
    4.4 结论
    References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创新点或特色
    5.3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抗氧化活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CMC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2·OH的清除实验
    2.3 O2-·的清除实验
    2.4 还原能力测定
    2.5 讨论
3 结论

(8)多糖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类多糖与铁 (Ⅲ) 形成的配合物
    1.1 发展概况
    1.2 制备概况
    1.3 多糖铁的理化性质
    1.4 多糖铁的药用机理多
2 壳 (低) 聚糖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
    2.1 制备概况
    2.2 壳 (低) 聚糖金属配合物的一般制备方法
    2.3 发展概况、功能及用途
        2.3.1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尿素的吸附作用.
        2.3.2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
        2.3.3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抗氧作用.

(10)低聚壳聚糖衍生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醚化
2 席夫碱
3 季铵盐
4 含氧无机酸酯化
5 接枝反应
6 金属配合物

四、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D]. 陈琬雯. 江南大学, 2020(01)
  • [2]含硫壳聚糖盐类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孙雪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2)
  • [3]新型壳聚糖尿素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朱广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壳寡糖席夫碱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王一安.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9)
  • [5]氨基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与生物活性研究[D]. 栾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8(10)
  • [6]大豆分离蛋白复合高分子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 闫桂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7)
  • [7]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冯小强,李小芳,杨声,陈学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10)
  • [8]多糖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 王晓晖,白海泉,乌兰格日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9]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赵盼,王丽,孟祥红. 食品科学, 2010(15)
  • [10]低聚壳聚糖衍生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J]. 孙涛,陈春红,谢晶,周冬香,毛芳,邵则淮. 食品科技, 2010(07)

标签:;  ;  ;  ;  ;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