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氏贝蛔虫论文-秦振阳,刘颂蕊,耿毅,苏小艳,黄文俊

西氏贝蛔虫论文-秦振阳,刘颂蕊,耿毅,苏小艳,黄文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氏贝蛔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病理损伤,西氏贝蛔虫,大熊猫

西氏贝蛔虫论文文献综述

秦振阳,刘颂蕊,耿毅,苏小艳,黄文俊[1](2019)在《一例西氏贝蛔虫性急性胰腺炎致大熊猫死亡的病理学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只体重57.6kg野外救助的雄性成年大熊猫,突发呕吐、无尿与呼吸窘迫而死亡,为明确其死因,为防治大熊猫有关疾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病理剖检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剖检见腹腔内淡黄色腹水;心扩张,肺肿大,质地变实,灶性出血,切面流出多量含泡沫的液体;脾脏萎缩,被膜皱缩,边缘出血性梗死灶;胰腺肿大,蛔虫堵塞胰管腔;肾肿大,质地变脆;膀胱内仅少量浑浊尿液;食道、胃及小肠内见大量蛔虫。组织学上,胰腺小叶间增宽、水肿、出血,局部区域小叶内腺泡梗死,伴炎性细胞浸润。脾脏被膜增厚,小梁增生,白髓区缩小,淋巴细胞坏死,红髓淤血、出血,铁血黄素沉着,巨噬细胞、中性白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腔内见浆液性渗出、红细胞和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心肌间隙增宽,肌纤维颗粒变性、空泡变性、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球肿大,血液灌注少。胰管腔与消化道内蛔虫经Bp12S基因、ITS-2基因和ND1基因序列分析确认为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上述结果表明,该例大熊猫的死因应是西氏贝蛔虫进入胰管,胰液排泄受阻,胰腺发生自身消化和胰酶异常激活,导致急性胰腺炎;坏死的胰腺向血液中释放大量酶和炎症因子,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并发生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出现多器官炎症性损伤,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死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蛔虫性胰腺炎致死大熊猫,因此,在大熊猫保护中应重视蛔虫对其健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李才武,李果,王一,胡正泉,成彦曦[2](2019)在《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剂、芬苯达唑膏剂和甲苯咪唑片剂)对大熊猫蛔虫的驱虫效果,统计了驱虫前后粪检蛔虫卵转阴率及排虫情况。结果表明,除芬苯达唑按5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效果较差外,3种药物按10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用药安全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3期)

熊浪,张浩杰,王承东,李才武,兰景超[3](2019)在《消毒剂Neopredisan135-1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卵的体外杀灭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氏贝蛔虫是危害圈养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西氏贝蛔虫卵是圈养大熊猫重复感染该蛔虫的来源,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测定了消毒剂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的体外杀灭效果,为圈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防控提供参考。将分离自大熊猫新鲜粪样中的西氏贝蛔虫卵通过消毒剂Neopredisan135-1不同浓度(2.5、5、10、20、40mg/mL)与不同作用时间(30、60、90、120min)处理后,将处理后的蛔虫卵和未用消毒剂处理的平行对照组一并置于25mg/mL的重铬酸钾溶液28℃温箱内,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虫卵的发育与死亡情况。结果发现,2.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60、90min,其虫卵杀灭率均在50%左右;5mg/mL浓度组处理虫卵30min和60min,其虫卵杀灭率在74.71%~87.64%;而在10、20、40mg/mL浓度下处理30min其杀灭率均达到90%以上,10、20、40mg/mL的Neopredisan135-1对西氏贝蛔虫卵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考虑到成本、杀灭效果以及环境等因素,消毒剂Neopredisan135-1的推荐使用浓度为20mg/mL。(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吴怡然,古小彬,谢跃,杨光友[4](2019)在《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BF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抗菌活性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熊猫西氏贝蛔虫一个抗菌肽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重组蛋白rBsABF在体外的抗菌活性。对西氏贝蛔虫抗菌肽BsABF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rBsABF的纯化,通过免疫印迹与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重组蛋白rBsABF免疫反应性及BsABF在虫体中的分布;采用抗菌试验对重组蛋白rBsABF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显示,BsABF基因ORF全长276bp,编码蛋白分子大小为10.01ku,带有N端信号肽,与猪蛔虫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4%,主要分布于虫体体壁、肠道与虫卵,重组蛋白rBsABF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抗菌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对大熊猫源粪肠球菌及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首次鉴定了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BF基因,抑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rBsABF具有抗菌活性,为今后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宇[5](2017)在《西氏贝蛔虫GAPDH基因和Tpx基因的原核表达与重组抗原诊断价值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濒危珍稀动物有活化石和国宝之称,目前已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是由西氏贝蛔虫寄生于大熊猫小肠等器官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西氏贝蛔虫是圈养大熊猫体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可引起宿主出现停食、呕吐、腹泻、消瘦、咳嗽、贫血、精神萎靡迟钝等症状,虫体还可造成大熊猫胃肠道、胆管及胰管堵塞等,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饱和硫酸镁漂浮法及PCR检测法,但这两种方法均不能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本研究扩增并原核表达了西氏贝蛔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和叁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并对其蛋白在虫体上的分布进行了定位。同时,利用间接ELISA方法评价了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和叁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诊断价值,为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一、西氏贝蛔虫叁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特征分析与重组抗原诊断价值的评估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或G3PDH)是寄生虫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多功能酶,也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有研究表明,GAPDH可作为寄生虫病诊断的候选抗原。本研究从西氏贝蛔虫的总RNA中扩增出GAPDH蛋白基因,其全长ORF框含有1083bp,共编码36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约40KDa,西氏贝蛔虫GAPDH与猪蛔虫GAPDH的序列相似性为98%,原核表达重组GAPDH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7KDa。免疫印迹显示:重组蛋白能被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阳性血清识别,且为单一条带。荧光免疫组化显示:Bs-GAPDH广泛分布于整个虫体,包括肠道、卵巢、肌肉、虫卵、子宫和角皮,尤其是在肠道和虫卵中的GAPDH蛋白含量丰富。以该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结果显示其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100%,提示该蛋白可以作为大熊猫蛔虫病诊断候选抗原。二、西氏贝蛔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的特征分析与重组抗原诊断价值的评估寄生虫作为一种需氧生物,面对的不仅是自身代谢所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分子(ROS),还要抵抗来自于宿主免疫所产生的ROS,为了适应这种双重高氧化的胁迫压力,寄生虫需要通过一系列抗氧化系统来抵御ROS的氧化损伤作用,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就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抗氧化酶。该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类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对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从西氏贝蛔虫的总RNA中扩增出Tpx蛋白基因,其全长ORF框含有588bp,共编码19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约22KDa,西氏贝蛔虫TPx与猪蛔虫TPx的序列相似性为95.38%,原核表达重组Tpx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9KDa。免疫印迹显示:重组蛋白能被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阳性血清识别,且为单一条带。荧光免疫组化结果为:Bs-Tpx广泛分布于整个虫体,包括肠道、卵巢、肌肉、卵、子宫和角皮,尤其虫体体壁、卵巢壁和虫卵的Tpx蛋白含量丰富。以该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结果显示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1.7%,提示Bs-Tpx不适合作为大熊猫蛔虫病的诊断候选抗原。(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孙颖[6](2017)在《西氏贝蛔虫FABP基因和GA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危害圈养大熊猫最主要的寄生虫。大熊猫感染该蛔虫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等,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熊猫死亡。目前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漂浮法和PCR方法检测粪样中的虫卵,但以上方法不能进行早期诊断。本研究进行了西氏贝蛔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和半乳糖凝集素基因的扩增与原核表达、免疫印迹和荧光免疫组化定位分析,并评价了西氏贝蛔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半乳糖凝集素的诊断价值,为西氏贝蛔虫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一、西氏贝蛔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脂肪酸结合蛋白属于胞质脂肪酸结合蛋白大家族,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脂肪酸及一些疏水的配基,并转运细胞膜上的脂肪酸,促进酯化反应。本研究从西氏贝蛔虫成虫的总RNA中扩增出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基因的ORF框有438 bp,共编码145个氨基酸,脂肪酸结合蛋白蛋白的分子质量为16.7 KDa,其氨基酸序列与猪蛔虫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序列相似性达9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重组脂肪酸结合蛋白分子质量大约为34 KDa。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集中在西氏贝蛔虫成虫肠道及卵巢壁,在虫体其余部分也有分布。间接ELISA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5.8%(23/24)和特异性100%(12/12),可作为检测西氏贝蛔虫病的候选诊断抗原。二、西氏贝蛔虫半乳糖凝集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半乳糖凝集素是广泛存在于从低等原生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等多种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在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转录组数据中的半乳糖凝集素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西氏贝蛔虫成虫的总RNA中扩增出半乳糖凝集素基因,其ORF框有429 bp,共编码142个氨基酸,半乳糖凝集素的分子质量为16.1 KDa,氨基酸序列与猪蛔虫该蛋白的序列相似性为76%。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出的西氏贝蛔虫重组半乳糖凝集素,其分子质量大约34 KDa。荧光免疫结果显示半乳糖凝集素在西氏贝蛔虫成虫体壁、子宫及虫卵等位置均有大量分布。间接ELISA结果显示:敏感性91.7%(22/24),特异性 100%(12/12)。(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谢跃[7](2016)在《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基因组及发育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动物是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大熊猫(diiluropoddamelaaoleucaa)作为我国的国宝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是全球公认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为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危害严重。遗憾的是,由于基础研究的滞后,目前对于该蛔虫的致病机制、生长发育调控、寄生适应性、遗传与进化、宿主互作及免疫逃避等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欲通过对西氏贝蛔虫基因组及发育转录组的测序分析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相关科学问题,从而为当前大熊猫蛔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理论指导,丰富和完善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的内容。借助第二代测序平台,本研究完成了西氏贝蛔虫全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及组分的注释,解析了西氏贝蛔虫四个重要发育时期,即虫卵期、虫卵感染期(L2)及肠道幼虫期(L5)和雌性成虫期的基因表达动态谱;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系统地分析了西氏贝蛔虫与猪蛔虫、犬弓蛔虫及其它相关线虫的基因组特征,并重构了系统发育树,确认了西氏贝蛔虫及蛔目在整个线虫纲中的进化地位;然后借助西氏贝蛔虫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利用成熟的分泌蛋白预测流程预测了西氏贝蛔虫寄生阶段特有的分泌蛋白组,并从中鉴定得到了大量高表达且可用于疫苗和免疫诊断抗原的分子候选;最后,本研究还首次试验验证了我们在基因组、转录组及分泌组分析中所得候选疫苗分子——无机焦磷酸酶的疫苗潜在性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西氏贝蛔虫基因组草图大小约为249Mb(Megabase,Mb),测序深度为124 ×,Conti gs N50 为 135kb(kilobase,kb),Scaffolds N50 为 666kb,最长 Scaffold 为 3900kb。整个基因组GC含量为37.7%,真核生物核心基因(core eukaryotic genes,CEG)注释率为95%。2、西氏贝蛔虫基因组重复序列约~7.6MMb),占整个基因组的3.1%,包含串联重复(tandem repeats)、散在分布重复序列(Interspersed repeats)和一些未被注释到的重复序列;整个基因组编码18,360个蛋白基因、552个tRNA、155个microRNA及其它小 RNAs,如小核 RNA(small nuclear RNA,snRNA)、信号识别颗粒 RNA(RNA component of signal-recognition particle,SRP)和核仁小 RN A(Small nucleolar RNAs,snoRNA)等。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西氏贝蛔虫无论在外显子还在内含子长度分布上,均与猪蛔虫和犬弓蛔虫的高度一致。基因结构域、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及KEGG通路等注释发现,西氏贝蛔虫的基因集主要代表了一些激酶、磷酸酶、受体、转运体及离子通道等,与报道的猪蛔虫和犬弓蛔虫类似。3、西氏贝蛔虫虫卵期、虫卵感染期(L2)及肠道幼虫期(L5)和雌性成虫期的发育转录组表达动态谱揭示,在18,360个基因中,至少在一个发育时期表达的基因有13,755个,占全部基因数的74.92%;共表达基因有1],186个,占全部表达基因的81.32%;特异表达基因有2,569个,占全部表达基因的18.68%。高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虫卵期的表达主要涉及一些与细胞分裂、内环境酸碱平衡调节、解毒及抗菌免疫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虫卵L2期的表达主要涉及一些与蛋白质表达调控、核糖体蛋白质合成与转运、动力蛋白合成、细胞信号感知与传导以及能量储备等相关生物学过程,肠道L5期的表达主要涉及一些与脱皮相关的胶原蛋白和皮层蛋白合成及抗菌免疫等生物学过程,雌性成虫期的表达主要涉及一些与生殖及外环境免疫防御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4、比较基因组学揭示,西氏贝蛔虫与猪蛔虫和犬弓蛔虫享有高的基因组基因共线性和类似的家族进化等特征,从基因组层面反应了叁个物种较近的亲缘关系。借助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ML)以及化石和分子证据所提供的时间点,我们证实西氏贝蛔虫与猪蛔虫亲缘关系最近,与犬弓蛔虫亲缘关系次之;在整个线虫纲内,蛔目(Ascaridida)物种与旋尾目(Spirurida)物种亲缘关系最近,与杆形目物种关系次之,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在分化时间上,首次揭示西氏贝蛔虫与猪蛔虫的分化时间约为25Myr,蛔目物种与旋尾目物种的分化时间约为236Myr,蛔目和旋尾目与杆形目的分化时间约为363Myr。5、西氏贝蛔虫分泌组包含1,639个分泌/排泄蛋白(execretory/secretory proteins,ESPs),其中西氏贝蛔虫寄生阶段特异性高表达的ESPs有59个。为方便后续体内和体外试验验证,这些蛋白基因候选被进一步做限制长度,最终得到10个基因长度小于],500bp的西氏贝蛔虫特异的疫苗和诊断候选抗原,主要代表了天蚕素(CecropinP2)、抗菌肽(ASABF-β)、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运甲状腺素样蛋白(Transthyretin-]ike protein)和几丁质结合围食膜因子A结构域蛋白(Chitin binding Peritrophin-Adomain protein)等,它们是理想的疫苗及免疫诊断抗原分子候选。6、试验鉴定和描述了西氏贝蛔虫分泌组源疫苗候选选分子——无机焦磷酸酶(Bsc-PYP-1)。该分子隶属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I家族(PPase family l),其内源形式主要分布于西氏贝蛔虫雌性成虫的体壁、肠上皮、卵巢及子宫等组织和器官;同时,Bsc-PYP-1同系物蛋白也存在于人蛔虫、猪蛔虫及犬弓蛔虫体内。动物保护性试验揭示,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Bsc-PYP-1(rBsc-PYP-1)经弗氏完全佐剂(FCA)乳化后,皮下接种小鼠,可诱导产生Th2型免疫反应,小鼠保护率高达69.02-71.15%,存活率达80%。试验表明rBsc-PYP-1可以用作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预防性疫苗候选,并证实我们生物信息学筛选所得分泌组及其疫苗及免疫诊断抗原分子数据真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10-01)

谢跃,周璇,孙韵,古小彬,杨光友[8](2015)在《基于线粒体12S对中国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西氏贝蛔虫是大熊猫体内最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危害极大。考虑到大熊猫因分布区域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亚种以及寄生虫与宿主间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西氏贝蛔虫是否也存在与大熊猫相适应的亚种分化一直是野生动物学家极其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两大山系(岷山和邛崃)大熊猫种群体内共计34株西氏贝蛔虫虫体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出岷山(14株)和邛崃(20株)西氏贝蛔虫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4个样本包含9个单倍型,呈现出一个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2)负的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及"多峰型"的种群歧点分布图暗示种群不久前曾经历过突增长的现象;(3)低的种群间的分化系数和高的基因流表明两个地理种群间未形成显着的遗传分化;(4)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两山系种群分布无区域特异性。因此,岷山和邛崃山系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变异性较低,分化不明显。该发现不仅暗示了西氏贝蛔虫与其宿主(大熊猫)的进化不同步,而且还为不同区域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德生,何燕,邓林华,陈祖琴,成彦曦[9](2015)在《伊维菌素和双羟萘酸噻嘧啶对圈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驱除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对野生及圈养大熊猫危害很大,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和噻嘧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本试验使用伊维菌素(膏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伊维菌素(片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1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对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驱虫试验。在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10~15天采集大熊猫粪样,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检测蛔虫卵,对阳性粪样进行虫卵定量测定,并通过计算虫卵转阴率评估驱虫效果。结果:伊维菌素(膏剂)组、伊维菌素(片剂)组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组的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0.00%和80.00%。试验结果表明: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好,伊维菌素(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差,伊维菌素(片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5年06期)

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10](2014)在《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中国岷山及邛崃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西氏贝蛔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两个地理种群的共计34个样本(岷山14,邛崃20)的线粒体12S(694bp)基因全序列,并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出34个样本共分出了9个单倍型;两个种群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825±0.001678,0.002583±0.001678,表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显示均为负值,种群歧点分布图呈现多峰型,但不显着,显示种群出现过较弱的突然增长现象;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0.00385)和基因流(Nm=64.71)显示该物种的两个地理种群内未形成显着的遗传分化;另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都呈现两个山系样本序列较混乱的现象。综上表明由于两个种群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种群经历过扩张且分化时间不长等因素使得西氏贝蛔虫的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性较低,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西氏贝蛔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剂、芬苯达唑膏剂和甲苯咪唑片剂)对大熊猫蛔虫的驱虫效果,统计了驱虫前后粪检蛔虫卵转阴率及排虫情况。结果表明,除芬苯达唑按5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效果较差外,3种药物按10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用药安全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氏贝蛔虫论文参考文献

[1].秦振阳,刘颂蕊,耿毅,苏小艳,黄文俊.一例西氏贝蛔虫性急性胰腺炎致大熊猫死亡的病理学诊断[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2].李才武,李果,王一,胡正泉,成彦曦.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2019

[3].熊浪,张浩杰,王承东,李才武,兰景超.消毒剂Neopredisan135-1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卵的体外杀灭效果观察[J].动物医学进展.2019

[4].吴怡然,古小彬,谢跃,杨光友.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BF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抗菌活性初步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9

[5].李宇.西氏贝蛔虫GAPDH基因和Tpx基因的原核表达与重组抗原诊断价值的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孙颖.西氏贝蛔虫FABP基因和GA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7

[7].谢跃.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基因组及发育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8].谢跃,周璇,孙韵,古小彬,杨光友.基于线粒体12S对中国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兽类学报.2015

[9].李德生,何燕,邓林华,陈祖琴,成彦曦.伊维菌素和双羟萘酸噻嘧啶对圈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驱除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5

[10].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标签:;  ;  ;  ;  

西氏贝蛔虫论文-秦振阳,刘颂蕊,耿毅,苏小艳,黄文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