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坡面侵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抗蚀剂,红壤,产流产沙,机理
坡面侵蚀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林庆明[1](2019)在《海藻多糖抗蚀剂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作物减产;较细颗粒泥沙的流失还将使土壤粗砾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调控除采取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外,土壤抗蚀剂可以增加表层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维护良好的地表土壤结构,防止土壤结皮,增加土壤的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可以防止或大大减少土壤侵蚀,这类新材料的研发已然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长江科学院研发了一种新型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为验证其在土壤侵蚀调控方面的作用,通过一系列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了不同施加浓度下的土壤侵蚀特点,结合土壤斥水性实验、崩解实验等揭示了新型海藻多糖抗蚀剂SA-01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机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施加SA-01后,坡面产流时间,随施加浓度的增大其初始产流时间提前。在相同坡度条件下,施加SA-01坡面相较于未施加SA-01坡面(对照)产流率增大。坡面产流率随施加浓度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坡面累积产流量随施加浓度增大也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施加SA-01使坡面产沙量明显减少。在初始产流阶段,SA-01能够明显降低坡面产沙率。在面蚀阶段,对照坡面产沙率随降雨时间逐渐增大,达到极大值后迅速下降最终趋于平稳。施加SA-01坡面产沙率相较于对照坡面,在产流前期波动较小,且达到稳定产沙率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稳定产沙率较对照坡面明显减小。SA-01能够削弱坡面径流的产沙能力,随着施加浓度的增大,产沙量明显减少,坡面产沙量与施加浓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3)施加SA-01后土壤斥水性有所提高。当施加浓度为2.5g/L时,试样保持与原土壤一样的亲水性,当浓度大于2.5g/L时,土壤开始由亲水性转变为斥水性。土壤渗透速率在施加SA-01后明显增加,当施加浓度2.5g/L时达到最大,当再增加SA-01浓度时,其渗透速率反而降低。(4)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分析结果表明,SA-01能显着提升团聚体水稳性。当SA-01浓度为2.5g/L,就能将团聚体水稳性提升到70%以上;当浓度达到10g/L时,水稳性指数基本可以实现100%。施加SA-01能有效降低土样崩解性。当静置时间为8h,当施加浓度由0g/L增加到10g/L,崩解速率从0.56下降到0.02。土壤抗剪强度随着SA-01浓度增加,土壤内聚力和摩擦角均随之增加。(5)坡面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结果表明,坡面在施加SA-01后,径流雷诺数随施加浓度增大而增大,而弗洛德数随浓度增大反而减小。阻力系数f与雷诺数Re之间无显着的相关关系,而糙率系数n与雷诺数Re则存在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对水动力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雷诺数与产流量和产沙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785。(6)施加浓度相比于坡度而言,对坡面产流、产沙量具有更大的贡献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施加浓度对坡面产流量、产沙量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而施加浓度和坡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坡面产流量、产沙量产生的影响则较弱。(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曹晓娟[2](2019)在《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内风沙地貌与流水侵蚀地貌交错分布,植被稀疏,土壤侵蚀过程复杂且剧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域存在独特的片沙覆盖黄土地貌,该地貌坡面产流产沙方式独特,侵蚀过程复杂,其侵蚀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土壤水分和孔隙水压力监测技术,开展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雨强:1 mm/min,1.5 mm/min和2 mm/min;坡度:10°,15°,20°和25°;沙层厚度:2 cm,5 cm和10 cm),降雨过程中坡面径流速率、侵蚀速率、初始产流时间、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坡面不同部位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等,定量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变化、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变化、沙盖黄土坡面产流时各监测点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降雨过程中各监测点最大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降雨期间各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量变化的贡献率。取得了如下结论:(1)雨强越大,沙盖黄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坡面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越大;沙层厚度与初始产流时间、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越陡,平均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6.46%)>沙层厚度(15.33%)>坡度(9.01%),误差项贡献为15.33%。(2)覆沙层厚度改变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方式。5 cm覆沙厚度的黄土坡面,降雨强度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其坡面产流方式主要是蓄满产流,径流从沙层表面析出,携带少量泥沙;而覆沙厚度大于5 cm时,降雨量决定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降雨过程中形成沙土界面流,造成沙层前缘临空面坍塌,导致沙层越厚,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越剧烈,径流和侵蚀速率变化越大。(3)随雨强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坡面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随沙层厚度的变厚先增大后减小。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径流和侵蚀总量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各影响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31.72%)>降雨强度(18.09%)>沙层厚度(17.27%),不可控因素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大,贡献率达32.92%。各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60.4%)>降雨强度(11.11%)>沙层厚度(10.95%),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17.55%。(4)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和侵蚀总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坡面60 min降雨总产流量随着沙层厚度的增厚先减小后增大,且坡面平均60 min径流总量越大,其分布越集中;沙层厚度越厚坡面60 min降雨的总侵蚀量越大,侵蚀越剧烈。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平均60 min降雨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但25°坡面平均60 min降雨的径流侵蚀总量在20°与15°坡面之间。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83.27%)>坡度(6.24%)>沙层厚度(0.89%)。降雨强度绝对控制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2.20%)>坡度(17.40%)>沙层厚度(6.92%),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23.48%,说明产沙过程的复杂性。(5)沙层较薄时,坡面土体内含水量对降雨响应较迅速,且坡面产流时所对应的含水量均较高;降雨强度越大,各坡面监测点对降雨强度的响应越迅速,坡面各监测点的含水量越大。老黄土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2左右,沙土界面处最大含水率为0.36左右,沙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4,即沙土界面处的最大含水量大于沙层和老黄土层。(6)覆沙厚度相同的黄土坡面,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坡面孔隙水压力相差不大。覆沙较薄(5 cm)坡面,降雨强度越大,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剧烈程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对应,土壤含水量越多,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坡度对产流时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无显着影响。不可控因子对产流时各监测点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等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孔隙水压力对雨强、坡度及覆沙厚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张坤杰[3](2019)在《复合坡面花岗岩残积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岗是指山坡土石体在水力和重力综合作用下受破坏而崩塌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在我国南方降雨比较多的山区、丘陵地带由崩岗侵蚀产生的水土流失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实施,对崩岗侵蚀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江西省于都县的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降雨条件下坡面崩岗侵蚀机理及影响因素,根据赣南花岗岩残积土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土体状态,确定选取降雨强度、前期土壤含水率、坡面土层厚度叁个影响因素来研究花岗岩残积土的崩岗侵蚀。(2)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包括主体水槽、人工模拟降雨系统、数据采集叁大系统的模型装置,该模型可以在室内模拟降雨条件复合土坡雨水入渗及坡面崩岗侵蚀过程和形态演化。(3)通过降雨强度分别为100mm/h、125mm/h、150mm/h的叁组试验得出:花岗岩残积土在复合坡面上的侵蚀破坏大致表现为降雨-溅蚀-片蚀-细沟侵蚀-冲沟侵蚀的崩岗过程。不同的降雨强度试验下坡面破坏形态有所差异,在100mm/h和125mm/h雨强的试验过程中坡面表现为块体崩岗破坏,在150mm/h的雨强下表现为冲沟破坏。(4)通过初始土体含水率分别为7%、11%、15%的试验得出:前期土壤含水量会影响降雨过程中入渗和径流的分配,前期含水量越大,导致土体自重增大,使土体的强度弱化,从而影响了崩岗破坏的发生时间及位置。(5)通过剖面土层厚度分别为200mm、300mm、400mm的试验得出:土层厚度越大,对水的吸收能力大入渗作用明显,达到饱和需要的时间更长,产生的破坏越严重。(6)借助COMSOL有限元软件模拟了100mm/h降雨强度下土体的入渗过程,选取坡上、坡中、坡脚叁个截面的含水率的模拟数据,得出坡脚的含水率增加的最快,其次是坡中,最慢是坡上位置,这个结果同试验过程中监测到的润湿峰下降过程相符合,模拟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2)
吴淑芳,刘勃洋,雷琪,孙立全,郭慧莉[4](2019)在《基于叁维重建技术的坡面细沟侵蚀演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沟头溯源侵蚀和水流汇集发源地的梁峁坡面,在强降雨下其产流产沙对沟缘线以下坡面及沟道侵蚀有着重大影响。该研究根据野外实地考查构建5°~35°变坡段实体模型,进行6场间歇性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借助基于叁维重建技术的PhotoScan软件获取坡面DEM,将其侵蚀演化过程进行图形化、数字化,定性定量揭示其侵蚀形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梁峁坡面细沟侵蚀历经4个阶段:面蚀阶段,即产生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侵蚀跌坑,宽度5~9 cm,深度1~4 cm;细沟形成阶段,由面蚀所产生的微小跌坑在径流作用下长、宽、深均不断增大,最大分别达到266、7.6、13.8cm;细沟网形成阶段,细沟出现分叉及联通,有明显流路;小切沟形成阶段,伴随沟壁崩塌、沟壁加宽和沟底下切,最大沟长及最大沟深较细沟形成时增大3倍以上。2)对比次降雨过程基于叁维建模所计算侵蚀量与实测侵蚀量,第1场降雨试验因地表疏松颗粒较多导致实测侵蚀量比建模计算侵蚀量大而引起较大偏差(20.82%),其他场次偏差均在10%左右或以下,总体来说,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侵蚀发育过程的研究。该研究实现侵蚀演变关键过程图形化、数字化,有助于人们定性、定量了解和认识梁峁坡面侵蚀过程,且对于创新侵蚀过程研究方法亦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莉英,方海燕,蔡强国,杨希华,和继军[5](2019)在《模拟降雨条件下泥沙荷载随坡面侵蚀过程的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quantify sediment load changing with erosion processes for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soil loss prediction. Indoor rainfal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 rainfall intensities(90 mm·h~(-1) and 120 mm·h~(-1)), four slope gradients(17.60%, 26.80%, 36.40%, 46.60%) and 2 slope lengths(5 m, 10 m). Erosion process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Results show that sediment yield is mainly sourced from rill erosion, contributing from 54.60% to 95.70% and the duration of which is extended by slope gradients. Sediment load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long erosion stages, with the highest values in rill development stage(SIV). Surface flow velocities(interrill and rill) demonstrate l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ong erosion stages.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s sediment load in all stages, with up to 12.0 times higher when changing from 90 to 120 mm·h~(-1).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for sediment load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ith the rising slope gradient, however, fluctuations existed with the lowest values on 26.80% and 36.40%, respectively,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slope gradient effects are enhanced by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length.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important for validating and improving hillslope erosion modelling at each erosion stag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6期)
郭慧莉[6](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瓦背形坡面侵蚀发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瓦背形坡面在黄土丘陵区普遍存在,该地形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耕地质量。该特殊地貌发生侵蚀过程中侵蚀物质、能量及形态是如何演变如何分布等科学问题还亟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瓦背形坡面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降雨和构建实体模型的条件下采用照片叁维重建技术,研究了瓦背形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侵蚀方式的比例、侵蚀贡献率及时空分布;量化了坡面沟道发育过程中各侵蚀形态指标的时空变化;探究了形态指标与产流产沙量及流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整个浅沟系统侵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沟槽深度为10-30 cm,此阶段实测沟槽平均深度的变化范围为29.3-28.4 cm;第二阶段,沟槽深度为30-50 cm,此阶段实测沟槽平均深度的变化范围为31.6-39 cm。将浅沟沟槽内的侵蚀过程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下切侵蚀速率>沟壁扩张速率>溯源侵蚀速率;第二阶段(中期),沟壁扩张速率>下切侵蚀速率>溯源侵蚀速率;第叁阶段(后期),下切侵蚀速率>溯源侵蚀速率>沟壁扩张速率。(2)沟道密度和沟道割裂度均随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增大。沟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1-1.96,沟道割裂度的变化范围为0.08-0.27。斜坡段宽深比大于3,陡坡宽深比小于1。表明斜坡段侧蚀大于下切侵蚀,陡坡段与之相反。(3)对比计算侵蚀量与实测侵蚀量,第一次计算误差最大为22.75%,后六次误差均小于10%,前五场降雨误差为正值,后叁场为负值。因此,照片叁维重建技术可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4)在8场降雨中,沟蚀对总侵蚀的贡献率为72.87%;浅沟侵蚀对总沟蚀的贡献率随降雨场次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为49.39%。沟槽侵蚀沟的平面面积对侵蚀沟总面积的贡献率为44.68%。(5)侵蚀形态特征指标与平均产流量可拟合为二次函数,判定系数分别为0.941和0.988,沟密度和沟道割裂度可以与平均产沙量很好的拟合为叁次函数,判定系数分别为0.955和0.976。平均流速与侵蚀形态特征指标及含沙量均为正相关关系,判定系数分别为0.707、0.731和0.7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明旭辉,王瑄,盛思远,张凯,李宛江[7](2019)在《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径流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冻融坡面径流冲刷条件下侵蚀产沙过程,采用2个坡度(10°,15°)、3个流量(3,6,9 L/min)、2个起始解冻深度(6,12 cm)组合进行野外冲刷试验,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分析不同解冻深度、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产沙量,运用线性回归方程对近景摄影测量值和实测值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起始解冻深度和坡度相同条件下,冻融坡面的土壤侵蚀产沙量随着径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时间推移,产沙量越来越小。在流量和坡度相同时,随着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大,坡面产沙量也逐渐增大;在流量和解冻深度相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产沙量也逐渐增大。当流量、解冻深度和坡度最大时,坡面侵蚀产沙量达到最大。坡面产沙量实测值与近景摄影测量对比分析得到误差平均精度为90.67%,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在冻融条件下土壤侵蚀监测中应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莹,郑子成,李廷轩,何淑勤[8](2018)在《水蚀过程中玉米生长季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变化及其与侵蚀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旨为探明川中丘陵紫色土区玉米生长季横垄坡面地表糙度与侵蚀量的关系。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微小区相结合,探讨不同降雨强度(1. 0、1. 5和2. 0 mm/min)条件下,水蚀过程中玉米全生育期地表糙度和侵蚀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与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细沟侵蚀阶段地表糙度变幅最大;苗期地表糙度最大降幅达到58. 87%,抽雄期地表糙度变幅最低。2)玉米各生育期细沟侵蚀量显着高于溅蚀和片蚀;溅蚀阶段苗期侵蚀量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其他生育期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片蚀和细沟侵蚀量在2. 0 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最大;玉米苗期侵蚀量显着高于其他生育期,分别为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的1. 60、3. 18和1. 79倍。3)片蚀和细沟侵蚀阶段玉米各生育期初始地表糙度,地表糙度变幅和降雨强度与侵蚀量显着相关,溅蚀阶段玉米全生育期降雨强度和地表糙度变幅与侵蚀量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玉米全生育期地表糙度变幅对侵蚀量预测效果较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班云云[9](2018)在《高海拔寒区融冻坡面水动力特征与侵蚀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水侵蚀是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融雪、融冰水流引起严重昼夜和季节性融冻土壤侵蚀,影响生态系统、工业、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生活。冻结与融冻土壤坡面侵蚀、水流动力特征研究有助于理解融冻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对坡面水文及侵蚀过程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重点关注冻土融冻过程模拟方法、设备、土壤水动力及土壤侵蚀输沙过程的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测量冻结与融冻土壤坡面水流流速,评估融冻和未冻(含砾石)土壤坡面集中融水水流作用下,坡度、流量、融冻深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和结果。(1)提出和设计了模拟冻结土壤自上而下一维融冻的试验设备和程序。试验模拟土壤一维融冻过程,为研究融冻土壤深度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试验设备、方法、及操作过程。(2)提出了精确测量水体含沙量的体积置换方法。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烘干称重法,可以用于野外测量水体含沙量。由已知恒容容器体积及泥沙颗粒密度,在测量得到含沙水体的质量后,计算得到水体中泥沙置换水体的质量或体积,从而计算得到水体中泥沙的质量,进而计算得到水体含沙量。(3)室内模拟研究高海拔寒区冻结和融冻土壤坡面流速特征。结果表明,冻土坡面流速随坡度和流量增加而变大,融冻土壤坡面坡度或流量最大时流速增大不显着,土壤侵蚀形成细沟跌水影响了流速的增大。冻土坡面水流速度高于融冻土坡面。(4)定量研究冻土和未冻含砾石坡面对水动力的影响。测量的流速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融冻土壤坡面在砾石含量约为15%时的水流流速最大。含砾石土壤冻结坡面上的流速约为非冻坡面的1.21至1.30倍。(5)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融冻和未冻土壤坡面融水土壤侵蚀。采用不同坡长采集泥沙水样,组成细沟侵蚀输沙量沿沟长的变化过程,该过程随着细沟长度的增加,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并逐渐趋于极限值。侵蚀产沙与流量和坡度密切相关,融冻土壤表面水流中最大含沙量比未冻土略高。(6)高海拔寒区不同土壤融冻深度土壤融水侵蚀过程模拟试验。在不同融冻深度、坡度及流量条件下,测量集中水流作用下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测量结果表明,水流含沙量随着沟长增加逐渐趋于最大值,含沙量与土壤融冻深度、流量、坡度密切相关。较浅的融冻深度的土壤坡面比较深的融冻土壤坡面产生更多泥沙,但流量对含沙量的影响不及坡度的影响大,并且流量影响随坡度降低。本研究探索融水侵蚀水流及侵蚀动力影响因子和特征,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这些地区土壤侵蚀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程圣东,杭朋磊,李占斌,张辉,王添[10](2018)在《初始解冻深度对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完全解冻层是影响解冻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探讨未完全解冻层对黄土地区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通过控制雨强及初始解冻深度两个因子,对冻融坡面的水沙特性及响应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冻融坡面,雨强增加,初始产流时间会显着缩短,而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加会显着延长初始产流时间;冻融坡面产流过程中,产沙量显着增加了10~24倍,且增长趋势由快变慢的时间临界点随雨强的增加而缩短;相同雨强下,不同初始解冻深度坡面的产流变化特征一致,径流总量变化不显着而产沙量随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初始解冻深度下,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流的平均含沙量变化不明显,总产沙量随径流量增大而增大;坡面产沙量与降雨历时、雨强和初始解冻深度均呈极显着相关,坡面产流量与降雨历时、雨强和产沙量均呈极显着相关,而与初始解冻深度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说明初始解冻深度对坡面产流的影响不显着,而与坡面产沙量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坡面侵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内风沙地貌与流水侵蚀地貌交错分布,植被稀疏,土壤侵蚀过程复杂且剧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域存在独特的片沙覆盖黄土地貌,该地貌坡面产流产沙方式独特,侵蚀过程复杂,其侵蚀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土壤水分和孔隙水压力监测技术,开展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雨强:1 mm/min,1.5 mm/min和2 mm/min;坡度:10°,15°,20°和25°;沙层厚度:2 cm,5 cm和10 cm),降雨过程中坡面径流速率、侵蚀速率、初始产流时间、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坡面不同部位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等,定量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和侵蚀量变化、60 min降雨的累积径流量和侵蚀量变化、沙盖黄土坡面产流时各监测点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降雨过程中各监测点最大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降雨期间各监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量变化的贡献率。取得了如下结论:(1)雨强越大,沙盖黄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坡面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越大;沙层厚度与初始产流时间、径流速率峰值和侵蚀速率峰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越陡,平均初始产流时间越短。各影响因素对初始产流时间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6.46%)>沙层厚度(15.33%)>坡度(9.01%),误差项贡献为15.33%。(2)覆沙层厚度改变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方式。5 cm覆沙厚度的黄土坡面,降雨强度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其坡面产流方式主要是蓄满产流,径流从沙层表面析出,携带少量泥沙;而覆沙厚度大于5 cm时,降雨量决定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降雨过程中形成沙土界面流,造成沙层前缘临空面坍塌,导致沙层越厚,沙盖黄土坡面的侵蚀越剧烈,径流和侵蚀速率变化越大。(3)随雨强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坡面90 mm降雨量的产流产沙总量随沙层厚度的变厚先增大后减小。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平均90 mm降雨量的径流和侵蚀总量增大,且分布越集中。各影响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径流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31.72%)>降雨强度(18.09%)>沙层厚度(17.27%),不可控因素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大,贡献率达32.92%。各因素对90 mm降雨量的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坡度(60.4%)>降雨强度(11.11%)>沙层厚度(10.95%),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17.55%。(4)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和侵蚀总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坡面60 min降雨总产流量随着沙层厚度的增厚先减小后增大,且坡面平均60 min径流总量越大,其分布越集中;沙层厚度越厚坡面60 min降雨的总侵蚀量越大,侵蚀越剧烈。在10°~20°坡面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平均60 min降雨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均增大,且分布越集中,但25°坡面平均60 min降雨的径流侵蚀总量在20°与15°坡面之间。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83.27%)>坡度(6.24%)>沙层厚度(0.89%)。降雨强度绝对控制60 min降雨的总径流量。各影响因素对60 min降雨侵蚀总量变化的贡献率为降雨强度(52.20%)>坡度(17.40%)>沙层厚度(6.92%),不可控因素的贡献率为23.48%,说明产沙过程的复杂性。(5)沙层较薄时,坡面土体内含水量对降雨响应较迅速,且坡面产流时所对应的含水量均较高;降雨强度越大,各坡面监测点对降雨强度的响应越迅速,坡面各监测点的含水量越大。老黄土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2左右,沙土界面处最大含水率为0.36左右,沙层的饱和含水率为0.34,即沙土界面处的最大含水量大于沙层和老黄土层。(6)覆沙厚度相同的黄土坡面,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坡面孔隙水压力相差不大。覆沙较薄(5 cm)坡面,降雨强度越大,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剧烈程度与土壤含水量相对应,土壤含水量越多,孔隙水压力变化越剧烈。坡度对产流时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无显着影响。不可控因子对产流时各监测点所对应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变化量等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孔隙水压力对雨强、坡度及覆沙厚度变化反应不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坡面侵蚀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林庆明.海藻多糖抗蚀剂对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2].曹晓娟.沙盖黄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3].张坤杰.复合坡面花岗岩残积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9
[4].吴淑芳,刘勃洋,雷琪,孙立全,郭慧莉.基于叁维重建技术的坡面细沟侵蚀演变过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孙莉英,方海燕,蔡强国,杨希华,和继军.模拟降雨条件下泥沙荷载随坡面侵蚀过程的变化(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6].郭慧莉.黄土丘陵沟壑区瓦背形坡面侵蚀发育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明旭辉,王瑄,盛思远,张凯,李宛江.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径流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王莹,郑子成,李廷轩,何淑勤.水蚀过程中玉米生长季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变化及其与侵蚀量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9].班云云.高海拔寒区融冻坡面水动力特征与侵蚀过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10].程圣东,杭朋磊,李占斌,张辉,王添.初始解冻深度对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