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宁凯

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宁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型湖泊,孢粉分析,正构烷烃

湖泊孢粉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宁凯[1](2018)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的垂向水运移对湖泊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环境演变的研究却主要聚焦于区域降水的作用,对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环境演变研究比较缺乏。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较少,在沙漠腹地的丘间洼地发育众多的几乎没有地表径流的湖泊,是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有助于加深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机制和区域尺度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的理解。本论文选取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两个沉积剖面并通过对其进行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通过主要代用指标之间的对比,探讨了干旱区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环境的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的环境演变过程。根据巴丹吉林沙漠沉积记录,该区域沙漠湖盆环境变化可以分为6个阶段。11 ka之前为干旱的风成砂环境;11-10.2 ka以沼泽景观为主,乔木和灌木孢粉含量都较低,而禾本科(Gramineae)孢粉含量最高,旱生植物孢粉较少,沉积物粒径较细,蒿藜比较大,代表相对湿度的孢粉PCA1值较大,表明这一阶段环境转湿;10.2-7.2 ka以典型草原景观为主,禾本科植物孢粉含量减少,蒿属(Artemisia)和藜科(Chenopodiaceae)成为主导。沉积相从沼泽相转变成为湖相,环境更加湿润;7.2-5.6 ka以典型草原为主,蒿属和藜科依然是主导孢粉,蒿藜比较大,旱生孢粉含量达到最低,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最小,表明这一时期环境整体更加湿润,达到全新世以来最为湿润的时期;5.6-3.6 ka蒿属和藜科孢粉含量降低,麻黄属(Ephedra)孢粉含量增加,从典型草原景观转变成荒漠草原景观,孢粉浓度较低,蒿属减少,旱生植物孢粉增加,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增大,陆生植物增加,水生植物减少,表明这一时期环境转干;3.6-0.8 ka风水两相沉积,这一时期风成砂大量入湖,沉积物粒径较粗,湖泊进一步萎缩,松属(Pinus)和麻黄属花粉含量较高,蒿属、藜科孢粉相对减少,湖泊周围是荒漠草原景观,旱生植物孢粉较多,蒿藜比较低,挺水植物减少,环境更加干旱。在变化趋势上,粒径逐渐变细,旱生植物孢粉有减少趋势,表明环境整体有转湿的倾向。综上,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型湖泊在全新世表现为早中全新世环境逐渐转湿,中全新世最湿,晚全新世变干的环境模式。通过对AR剖面主要指标中持续时间较短(非千年尺度)的峰值进行分析,发现了10次快速环境变化事件,包括10.3 ka、7.4 ka、6.3 ka、4.2 ka、和0.4ka的湿润事件以及9.4 ka、8.2 ka、5.4 ka、2.8 ka和1.4 ka的干旱事件。并且这些事件中除6.3 ka和5.4 ka以外,在时间上都和北大西洋冷事件一致,是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响应。这些事件可以作为干旱区区域环境重建的对比模式和年代模式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两个剖面近千年来的代用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约公元900年至1380年巴丹吉林沙漠整体暖干,公元1380-1920年沙漠整体冷湿,与西北地区的环境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驱动。在小冰期内部存在叁次明显的冷湿事件,分别为1450-1510年、1610-1680年和1750-1850年事件,这叁次冷湿事件基本受减弱的太阳活动控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于革[2](2011)在《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长江中游网湖钻孔高精度分层样品(1.5年/样品)的沉积学和孢粉学研究,试图揭示过去百年网湖在由开放到封闭体系变化中,沉积孢粉与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和低频滤波分析,反映出沉积物和孢粉的变化对流域降水和长江流量的敏感响应。在过去130年中的多雨洪水年份,湖泊受长江倒灌影响,沉积物以黏土细颗粒为主,并接受长江上中游孢粉的沉积;而在少雨枯水年份中,以源于流域的粉砂粗颗粒沉积为主,湖泊水域和周边湿地的水生孢粉大量沉积。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显示了沉积物中值粒径、乔灌木和水生花粉、降水和流量都具有3~4年和9~11年周期变化。网湖的沉积孢粉与水动力关系为利用湖泊孢粉沉积记录重建过去湖泊环境、认识湖泊水系通江与封闭的水动力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董铭,方小敏,史正涛,明庆忠,苏怀[3](2011)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更新世早期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2.50~1.76Ma)的孢粉划分为3个孢粉带(含6个亚带),即3个植被、气候阶段:第一阶段(2.50~1.91Ma,带Ⅰ),植被类型是以柏科、榆属和禾本科为优势种的温带森林,气候表现为温凉稍干,并有逐渐干旱化的趋势。第二阶段(1.91~1.80Ma,带Ⅱ)是以云杉属、榆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气候冷湿;尤其在1.89~1.87Ma期间,云杉林面积最大,气候最为湿润;第叁阶段(1.80~1.76Ma,带Ⅲ),植被类型为以云杉属、梣属和禾本科为主的温带森林,云杉林面积逐渐减小,禾本科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干旱。(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赵艳[4](2010)在《柴达木盆地湖泊孢粉记录的生态与气候解释:不同海拔地区的湿度变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3个湖泊(克鲁克湖、托素湖和尕海)不同时间尺度(过去50年、1000年和10000年)、不同分辨率(年际、十年际和百年际)以孢粉为主的多指标记录,以期更系统地了解该区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与气候历史,理解不同海拔地区湿度变化可能存在的差异与机制。孢粉现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蒿藜比对湿度变化很敏感,可以作为研究区气候重建的一个敏感指标。该区湖泊不同时间尺度孢粉数据的植物生态指示意义可能不同,即过去50年,晚全新世和整个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表明蒿藜比值分别指示孢粉产量、植被组成或植被类型的变化信息,但它们都反映出年、十年到千年尺度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孢粉的蒿藜比和其他指标揭示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与邻近高海拔地区记录(青海湖、敦德冰芯和德令哈树轮)的湿度变化模式不一致。这一差别在季风强盛期尤其明显,如过去50年记录的1970s,过去1000年记录的过去300年,过去10000年记录的早、晚全新世的湿度变化。区域地形导致的上升下沉气流机制可能是形成这种湿度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张科[5](2010)在《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是认识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机制,揭示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从不同的气候敏感区域获取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且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自然记录已成为2000年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的2000年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局限在树轮、冰芯、石笋以及历史文献记录等方面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冰芯及树轮的分布受到明显的地域限制(主要在高海拔地区),历史文献记录则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这对全面揭示和理解我国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变化模式、驱动反馈机制还远远不够。青藏高原东部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位于季风边缘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季风和西风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是研究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但限于研究记录的分辨率和代用指标的敏感性,目前在该区域关于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研究还相对匮乏。具有年纹层的湖泊沉积能够提供精确定年及高分辨率多指标的综合分析,与树轮、冰芯及石笋记录在揭示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选取具有纹层沉积的苏干湖(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关山天池(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柴达木盆地的苏干湖流域历史时期受人类干扰较小,气候是区域环境变化的主控因子,我们通过苏干湖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分辨率10年)重建该区域过去2700年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并通过与其它多种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及区域对比,系统认识了柴达木盆地过去2700年气候的干湿波动规律及其变化机制;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关山天池周围历史时期人类活动较强,区域环境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通过对天池沉积物中的孢粉分析(分辨率20年),结合炭屑、气孔器及盘星藻等指标重建过去3200年来植被变化历史,并通过与区域气候指标及历史文献记录等的对比揭示研究区过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获得以下初步结论:(一)苏干湖:(1)苏干湖湖泊表层花粉和盆地内表土花粉分析表明,湖泊沉积物花粉来源于整个苏干湖盆地,其花粉组合可以较好的代表区域植被状况。蒿属/藜科花粉的比值(A/C)能很好地区分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可以用作该区域古环境重建中有效湿度指标。(2)化石孢粉分析表明研究区过去2700年来以荒漠植被为主,主要有藜科、蒿属、麻黄、禾本科及菊科等草本植物。A/C比值显示出过去2700年湿度波动变化较大,波动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700BC-300AD气候干旱且相对稳定;300-1200 AD之间气候相对湿润;1100-1200 AD之间A/C比值由0.9迅速升高到3.9,代表一种快速的气候变化过程;1200AD后,气候剧烈波动,其中在1250-1400AD和1700-1800AD两个阶段较高的A/C值表明当时气候湿润;1800AD之后气候趋于干旱。(3)多指标对比分析揭示出苏干湖孢粉记录重建结果与其它指标(碳酸盐百分含量、碳酸盐氧同位素、摇蚊、介形虫氧同位素等)的重建结果表现出相反的湿度变化模式。即当孢粉重建的气候“干旱”时,其它指标反映出却是一种“湿”的信号。这种差异可能分别反映的是区域有效湿度与湖泊系统内部水文沉积环境的变化。温度升高引起周围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最终导致入湖水量增多而引起湖泊水文性质及沉积环境环境发生变化(水位升高、盐度降低),此时碳酸盐氧同位素、摇蚊等指标均指示出较“湿”的特征;而整个盆地内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导致蒸发增强,有效湿度降低,植被反映出较“干旱”的气候特征。这一发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古环境重建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4)通过区域气候对比分析揭示出苏干湖盆地与周围高海拔地区存在相反的气候变化模式:即盆地内干—湿的气候,对应于周围高海拔地区的湿—干气候。区域地形差异引起的上升和下沉气流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当季风增强时,高海拔山地降水增多湿度增加,而低海拔盆地盛行的下沉气流却导致盆地内气候干旱;当夏季风减弱时,这种上升-下沉气流机制变弱,盆地内气候相对湿润。(5)苏干湖多指标分析揭示出研究区1200 AD左右存在着气候突变事件,气候由之前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状态转化为之后的剧烈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全球范围内在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类似气候转型事件,但引起此突变事件的原因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二)天池:(1)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结合针叶树气孔器分析)揭示出天池附近过去3200年植被演化过程:由最初3200-2200cal yr BP之间的针阔混交林(桦、栎、冷杉)过渡到2200-1100cal yr BP之间的森林草原(桦、栎、蒿),最后1100cal yr BP以来以草原植被类型(蒿、禾本科、莎草科)为主。(2)天池多指标分析结合区域气候及历史文献记录对比研究发现:1100cal yr BP为研究区植被演化的重要转折点。1100cal yr BP之前气候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此阶段逐渐减少的乔木花粉与季风衰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植被对季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1100cal yr BP之后人类活动成为当地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孢粉指示体、炭屑及盘星藻的增多均表明人类活动在此阶段在天池附近增强。(3)根据孢粉资料重建的森林变化过程,与历史文献记录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孢粉记录揭示的1100-750cal yr BP和350-0cal yr BP两个森林退缩阶段,分别对应于唐朝晚期、宋朝和明清叁个时期,人口的急剧膨胀,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局部的战争冲突是引起当地森林衰退的主要原因;700-350cal yr BP之间天池附近森林植被略有恢复,对应于元朝及明朝早期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的废弃。本研究为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首个利用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物记录重建研究区过去植被的变化,重建结果与历史文献记录互为验证和补充,为充分了解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森林变化动态过程和机制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证据支持。(叁)苏干湖和天池晚全新世环境对比苏干湖重建结果主要反映自然背景下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其中季风、西风和区域地形对当地气候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天池记录主要揭示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当地的植被和环境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在晚全新世截然不同的环境变化过程,揭示出环境变化的区域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11-01)

郑同明[6](2010)在《巴里坤湖孢粉浓缩物定年及湖泊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是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在高分辨率记录相对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区,湖泊记录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由于干旱半干旱区湖泊容易受到碳库效应的影响,使得年代序列的建立,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给古气候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4C测年是湖泊沉积物定年的主要方法,随着对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湖泊样品中的年代要求更高,而不同的14C定年方法,造成了不同的误差。文章通过对巴里坤湖部分样品,分别进行全样、植物残体、孢粉浓缩物定年进行比较,以探讨干旱区湖泊中更合理的14C定年方式。结果表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值比同义层位的沉积物全样测年值年轻780年,这与用陆生植物残体推算出的碳库效应相似;孢粉浓缩物与植物残体的测年值极为接近,表明了它的潜在应用价值。在西北干旱区湖泊测年过程中,孢粉浓缩物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测年材料。通过对新疆巴里坤湖的地层剖面进行的精确定年和A/C分析,结合碳酸盐和粒度,重建了该地区8.8 cal. kyr BP以来植被和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8.8~7.9 cal. kyr BP)研究区以荒漠植被为主,A/C值所指示的有效湿度明显偏低,气候干旱.8.8~7.9 cal. kyr BP为气候环境逐渐改善的过渡期。研究区在中全新世(7.9~4.3 cal. kyr BP)为荒漠草原/草原,有效湿度明显升高,气候环境相对最为适宜,湖泊周围高地可能有片状的桦木林地出现。在4.3~3.8 cal. kyr BP这一短暂时期,研究区植被由荒漠草原/草原迅速转变为荒漠,有效湿度显着降低,可能是一次百年尺度的干旱气候事件。研究区在晚全新世(3.8~0.53 cal. kyr BP)呈现出典型的荒漠草原/草原草甸景观,有效湿度相对较高,气候环境相对较为适宜。0.53cal.kyr BP以来,呈现荒漠植被景观。区域对比显示,该地区8.8 cal. kyr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与东亚季风影响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气候干旱,中-晚全新世气候相对湿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5-01)

李育[7](2009)在《季风边缘区湖泊孢粉记录与气候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QTHO1、QTH02剖面位于猪野泽干涸湖盆,剖面的海拔高度为1309m。两剖面共采集14C年代样品14个(其中8个常规14C样品,6个AMS14C样品),并完成了孢粉、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有机化学元素含量(TOC、TON、TOH)、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环境代用指标的测试,两剖面的沉积物记录了猪野泽地区及整个石羊河流域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本项研究从环境代用指标的对比研究入手,以孢粉记录为主,对比并探讨孢粉记录和其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猪野泽沉积物孢粉记录,该区域环境变化可以分为6个部分,从剖面底部到年代上限-13 cal ka BP,乔木花粉百分比相对较高,样品孢粉浓极低;-13 cal ka BP--7.7 cal ka BP期间,乔木百分含量较高,乔木花粉中以云杉(Picea)为主,本段花粉浓度仍较低;-7.7--7.4 cal ka BP期间,乔木花粉急剧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平均94%左右,麻黄花粉(Ephedra)明显增多;-7.4--4.7 cal ka BP期间,花粉组合虽以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为主,乔木及灌木花粉较少,但花粉植物种类较多,且花粉浓度急剧增加,为整个剖面孢粉浓度最大值;-4.7--1.5cal ka BP期间,藜科花粉(Chenopodiaceae)开始增加,蒿花粉(Artemisia)开始减少,麻黄(Ephedra),白刺(Nitraria)等花粉增加;-1.5 cal ka BP-0期间,蒿花粉(Artemisia)含量继续减少,藜科花粉(Chenopodiaceae)含量继续增加,麻黄(Ephedra)、白刺(Ni traria)、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等干旱区的耐旱草本及灌木花粉含量继续增多。通过分析不同花粉指标与粒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发现部分花粉指标和粒度组分之间相关性较好。较为显着的是,Betula、Quercus、Urtica的花粉百分比与较粗的粒度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icea花粉与Result Below 1.490μm、Result 1.49μm-21.50μm, Result 21.50μm-89.31μm叁个粒度范围的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与Result 89.31μm-691.73μm、Result Above 691.725μm两个粒度范围的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Artemisia与Pinus花粉与各个粒度敏感组分相关性不显着。孢粉记录与粒度组合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是由花粉传播过程、湖泊面积、河流和湖泊水动力条件及局部植被、地貌特点共同决定。猪野泽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变化主要表现了沉积物来源的变化,晚冰期早全新世,云杉(Picea)、桦(Betula)、栎(Quercus)等乔木花粉百分比相对含量较高,总花粉浓度较低时,该阶段流域中下游地区有效水分少,植被较为稀疏,地表物质较易迁移,成为终端湖湖泊沉积物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磁化率值相对中全新世较高;中晚全新世,孢粉浓度较高,全流域植被发育较好,地表物质迁移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流域中只有部分较易迁移的物质才能最终在终端湖沉积下来,这样的沉积特点和物质来源,决定了该段沉积物较低的磁化率。-1.5 cal ka BP以来,陆生风成沉积物的形成,导致了磁化率的急剧增加。猪野泽沉积物碳酸盐含量与总花粉浓度值有正相关的关系,高碳酸盐含量对应了全流域有效水分条件较好的阶段,同时总花粉浓度也较高,表明流域性植被覆盖度较高。猪野泽沉积物TOC、C/N和δ13C指标主要代表了,湖泊周围及流域的初级生产力及植物种类,沉积物中乔木花粉含量相对较高,花粉浓度低的时期,对应了,TOC、C/N较低的时期,期间δ13C(‰)平均为—25.31;中晚全新世花粉浓度较高,植被茂盛的时期,TOC、C/N均达到了全新世阶段的最高值,δ13C(‰)平均为-26.68相对较低;-1.1 cal ka BP以来,花粉浓度相对中全新世较少,干旱植物发育,TOC、C/N均下降,δ13C(‰)范围及平均值与剖面底部相近。猪野泽地区及石羊河流域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猪野泽剖面底部一-13.0 cal ka BP,该阶段剖面位置处于湖泊边缘,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及湖泊周围植被覆盖度低,流域性有效水分较低,气候环境条件受整个中国北方及蒙古国干旱区大气候背景的影响,气候相对干旱,同时也说明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弱,西风带带来的降水也较少;-13.0一-7.7 cal ka BP,该阶段湖泊面积扩张,流域有效水分条件增加,中下游地区植被相对稀疏,这可能与地球轨道尺度的太阳辐射量增加有关。从12000年前开始,增加的太阳辐射量加强了海陆热力差异,同时导致了东亚地区的季风强度;-7.7一-7.4 cal kaBP,该阶段湖泊面积突然缩小,流域中下游及湖盆周围植被覆盖度在增加,是流域性的环境突变事件,在未找到邻近区域及整个东亚季风区类似的气候事件的情况下,可能是流域内部水文循环变化和湖泊本身地貌演化的原因诱发了这次突变;-7.4—-4.7 cal ka BP,该阶段处于“全新世适宜期”,流域植被覆盖度高,湖泊面积达到全新世最大,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区盐湖,湖泊中浮游生物发育,全流域初级生产力较高,石羊河流域中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与西风带和东亚季风区大量研究结果相符,“中全新世适宜期”建立在较强的东亚季风和较为湿润的西风环流的基础上,可能受到季风与西风带环流的共同影响;-4.7一-1.5 cal ka BP,该阶段湖泊开始退缩,剖面上泥炭层和湖相沉积物交替沉积,流域植被覆盖度减小,一些旱生植物增加,根据对比其他区域的气候记录,该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的结束可能与东亚季风的整体退缩有关,但是要稍早于典型东亚季风区的气候记录,这可能是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所致,也可能由于终端湖地区极端干旱的气候状况所致;-1.5一0 cal ka BP,该阶段湖泊基本退出剖面位置,早生植物含量在该阶段继续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小,这次进一步干旱化,可能与西风气流变干有关。最后,基于CCSM 3.0系统和湖泊能量、水量平衡模型,模拟了东、中亚地区全新世期间,湖泊水位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根据对比模拟结果和猪野泽全新世湖泊水位演化过程,发现猪野泽受到季风区和中亚干旱区影响湖泊水位变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湖泊水位变化的特点既体现了季风区湖泊的部分特征,也表现了中亚干旱区湖泊的部分特征,由此进一步说明季风边缘区湖泊演变和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12-01)

吴立,王心源,张广胜,肖霞云[8](2008)在《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刘秀菊[9](2007)在《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的两个咸水湖——尕海和托素湖岩芯的研究,利用尕海孢粉分析验证了A/C值与气候有效湿度的关系,并利用托素湖A/C值重建了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过去1480年的气候变化,并将重建结果与该区域树轮研究做了对比,且浅析其成因机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利用~(210)Pb和~(137)Cs精确定年后得到的尕海湖泊岩芯研究表明,尕海50年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年际变化)中A/C值的变化与现代气象资料记录中有效湿度变化和碳素盐含量叁者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在干旱区,A/C值是一种极为敏感的且可以反映湿度变化的气候代用指标;2)通过托素湖岩芯研究,我们得到了过去1480年来的湿度变化。第一阶段,530-1060AD,气候比较湿润:第二阶段,1060-1460AD,与第一阶段气候相比,此段气候整体明显干燥;第叁阶段,1460-1700 AD,该阶段较第二阶段明显湿润,且湿润程度和第一阶段相当,但时间没有那么长;第四阶段,1700-2006 AD,气候较为干燥,但有变湿的趋势;3)本文重建的过去1480年来的有效湿度变化,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树轮重建的降水序列,敦德冰芯中微粒含量及孢粉记录的研究结果都有比较好的一致性。特别是与降水序列的高频部分,但是就低频部分而言,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反映出相对湿度与温度和降水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朱艳,陈发虎,B,D,Madsen[10](2001)在《石羊河流域早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城剖面全新世早期地层中85个样(分辨率为40~50年)孢粉分析显示: 孢粉组合中针叶树含量高达50%以上, 以云杉属、圆柏属为主, 两者之和达40%~60%左右, 且含量互为消长. 同流域其他湖相地层也有类似现象. 通过对云杉属、圆柏属生态习性、传播性能、与其他组分的数量关系及表土花粉分析, 认为孢粉组合中的云杉属、圆柏属等主要成分并不指示当地的植被状况, 而指示流域上游祁连山山上的植被状况; 云杉属和圆柏属含量与区域有效湿度关系密切, 云杉属丰值指示湿润, 圆柏属丰值指示干旱. 并用该模式重建了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的环境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1年19期)

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长江中游网湖钻孔高精度分层样品(1.5年/样品)的沉积学和孢粉学研究,试图揭示过去百年网湖在由开放到封闭体系变化中,沉积孢粉与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和低频滤波分析,反映出沉积物和孢粉的变化对流域降水和长江流量的敏感响应。在过去130年中的多雨洪水年份,湖泊受长江倒灌影响,沉积物以黏土细颗粒为主,并接受长江上中游孢粉的沉积;而在少雨枯水年份中,以源于流域的粉砂粗颗粒沉积为主,湖泊水域和周边湿地的水生孢粉大量沉积。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显示了沉积物中值粒径、乔灌木和水生花粉、降水和流量都具有3~4年和9~11年周期变化。网湖的沉积孢粉与水动力关系为利用湖泊孢粉沉积记录重建过去湖泊环境、认识湖泊水系通江与封闭的水动力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宁凯.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8

[2].于革.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J].沉积学报.2011

[3].董铭,方小敏,史正涛,明庆忠,苏怀.甘肃省临夏盆地更新世早期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气候演化[J].第四纪研究.2011

[4].赵艳.柴达木盆地湖泊孢粉记录的生态与气候解释:不同海拔地区的湿度变化差异[J].第四纪研究.2010

[5].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

[6].郑同明.巴里坤湖孢粉浓缩物定年及湖泊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0

[7].李育.季风边缘区湖泊孢粉记录与气候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9

[8].吴立,王心源,张广胜,肖霞云.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J].古地理学报.2008

[9].刘秀菊.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7

[10].朱艳,陈发虎,B,D,Madsen.石羊河流域早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01

标签:;  ;  ;  ;  

湖泊孢粉记录论文-宁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