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酿酒酵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酿酒酵母,耐热反应,热休克反应,蛋白质组
工业酿酒酵母论文文献综述
肖伟弟,李珊珊,蔺玉萍,郭玉凤,甘雨满[1](2017)在《基于DIA/SWATH的质谱定量技术研究工业酿酒酵母在两种不同热应激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是食品和饮料行业,以及最近生物燃料工业大规模乙醇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1-3]。为了深入了解酵母细胞对热应激的反应,目前已经通过全基因组表达分析深入研究了多个实验室菌株,用于经典热休克反应(HSR)的机制剖析。然而,酿酒酵母的工业菌株在发酵过程中长时高温耐受的响应(TR)机制几乎没有被系统地探究分析。在这里,我们利用基于DIA/SWATH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来表征工业菌株ScY01在长时热应激或瞬时热休克条件下的蛋白质组重构。通过比较ScY01的TR和HSR的蛋白质组特征,以及工业菌株和实验菌株的HSR,我们的研究揭示了ScY01在耐热生长或热休克期间的不同应答机制。此外,基于DIA/SWATH蛋白质组学定量数据,我们深入挖掘了影响蛋白质组响应的上游转录因子。进一步的遗传改造和功能实验表明,我们发现的两种新转录因子能够直接调控发酵过程中工业酵母菌的耐热表型和乙醇合成能力。这项研究表明,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能揭示出复杂微生物表型的分子基础,也能为理性改造工业微生物的重要性状提供有价值的靶基因。(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期刊2017-12-09)
赵伟军[2](2016)在《工业酿酒酵母代谢工程改造强化S-腺苷-蛋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腺苷蛋氨酸(SAM)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中,参与体内转甲基、转硫基和聚胺合成等多种重要的反应,它在肝病、抑郁症和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市场需求量巨大。本文运用代谢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工业菌株ZJU001中SAM合成的相关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以提高SAM的产量。在菌株ZJU001中利用多拷贝整合型质粒pYMIKP-SAM2实现了SAM2基因的过表达,增加了胞内SAM合成酶的表达量,提高菌株合成SAM的能力。在10L发酵罐上,改造菌株的SAM产量达到8.81 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7.1%。以模式菌株BY4741为对象开展了酿酒酵母胞内合成SAM相关代谢网络的研究。从SAM合成的底物供给、SAM合成后的累积及降解途径等角度出发,分别构建了P型ATP酶基因PMRl、糖原支链酶基因GLC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基因PH085和SAM脱羧酶基因SPE2等四个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考察各突变菌株SAM的合成能力,发现GLC3和SPE2的单独缺失有利于酿酒酵母对SAM的合成与积累。为提高工业菌株ZJU001中基因敲除的稳定性,建立了一套针对双倍体工业菌株的基因快速敲除的新方法。构建了ZJU001中的GLC3、SPE2、ERG4和ERG6四个基因分别敲除及GAL11基因过表达的五个突变菌株。通过考察突变菌株的SAM合成能力,结果显示GLC3和SPE2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其SAM产量分别提高了20.1%和12.4%。运用标记回收的基因敲除技术在ZJU001中同时敲除GLC3和SPE2,并过表达SAM2,获得工程菌ZJU001-GS-SAM2。该菌在摇瓶发酵中的SAM产量达到1.14g/L,是出发菌株的1.7倍,结果表明叁个基因改造对促进SAM的合成和积累具有协同作用。运用反馈控制分批补料发酵策略在10L罐上考察了ZJU001-glc3、 ZJU001-spe2、ZJU001-GS以及ZJU001-GS-SAM2的SAM生产能力,结果显示ZJU001-GS-SAM2的SAM产量最高,达到10.32 g/L。以发酵积累数据为基础,建立拟指数流加模型,设定比生长速率μ=0.125 h-1,对ZJU001-GS-SAM2的发酵进行优化,生物量最终达到121.0 g DCW/L,SAM产量达到12.47 g/L。本论文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工业菌株ZJU001合成SAM的代谢网络进行优化和改造,大幅度提高了该工业菌株生产SAM的能力,为SAM的工业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7-01)
杨云芳[3](2016)在《高耐性高产酒精工业酿酒酵母菌株的改造、发酵研究以及在工业水解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和逐年增长的环境问题,寻求来源广泛并且环境友好的能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生物乙醇因环保无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以可再生生物质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乙醇生产技术潜力巨大,但由于木质纤维素在水解过程中产生的抑制剂对酵母生长及酒精产量的抑制,严重影响了生物乙醇的工业化发展。本研究利用各种菌体改造方法,经过诱变、驯化等进化改造过程筛选出了菌株ASTXQ及进一步定向驯化得到的菌株A_2STXQ,提高了酿酒酵母对抑制剂的耐受性及在工业水解液中的发酵性能,得到了能够利用工业水解液发酵生产生物乙醇的工业酿酒酵母。出发菌株选用可在23h内共发酵162g/L葡萄糖和95g/L木糖、同时生产120.6g/L酒精的工程酵母STXQ。该工程酵母由于抑制剂的影响,不能在工业水解液中生长发酵。酵母STXQ经过UV及化学剂诱变后,筛选得到的诱变株7#,在8g/L乙酸及1g/L糠醛复合抑制剂存在的基础培养基中,单木糖发酵产酒精量为8.91g/L,是出发菌株STXQ的3.36倍;葡萄糖木糖双糖发酵产酒精45.38g/L是出发菌株STXQ的4.05倍。突变株7#经过在营养限制型培养基及进一步的工业水解液中的驯化,分别筛选得到了菌株ASTXQ和A_2STXQ,并在工业水解液中对其进行了发酵检测。ASTXQ能够在48h内发酵利用含有80g/L葡萄糖和35.2g/L木糖的2倍浓缩工业水解液(Ⅰ),生产酒精48g/L,乙醇产率达到0.417g gbiomass~(-1)。A_2STXQ能够在48h内发酵利用含有27.6g/L葡萄糖和15.7g/L木糖的毒性更强的工业水解液(Ⅱ),生产酒精13.8g/L。不同氮源水解液中的发酵实验证明,氮源对酵母发酵水解液有一定的影响,营养型氮源能够对发酵过程起积极作用,而基础氮源等对发酵过程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工业酿酒酵母SHCY对比发酵发现,A_2STXQ能够生产更多的酒精,极具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梁向南[4](2016)在《具有高降粘活性的生产木质纤维素乙醇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最具有潜力的化石燃料替代品之一,可通过降解生成还原糖,进而用于发酵生产生物燃料或其它化学试剂。木质纤维素,如玉米芯和甘蔗渣由于具有造价低廉、资源丰富、可再生等优点,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工业应用。然而传统的产醇菌株酿酒酵母,特别是酿酒酵母工业菌株,并不能直接利用木质纤维素进行发酵生产乙醇。通过构建表达纤维素酶基因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进行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δ-整合得到分别表达两种来源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酿酒酵母工业菌株A129、T1、T2、T3和T4,可快速降解CMC。与出发菌株相比重组菌株的乙醇产量得到了提升。利用预处理的玉米芯发酵,添加10 FPU/g IJT纤维素酶和5 U/g NS50010条件下,A129在144 h的乙醇产量达到3.60 g/100 g,得率为85.7%,而出发菌株Angleα得率为81.7%。在添加20 FPU/g IJT纤维素酶和10 U/g NS50010条件下利用预处理的甘蔗渣发酵的乙醇得率为77.1%,出发菌株Angleα得率为71.7%。综上,构建的重组菌株表达了内切葡聚糖酶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可助于生物乙醇生产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整合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基因至酿酒酵母工业菌株的染色体上,最终得到阳性转化子Angle BE1,Angle BE2,Angle BE3和Angle BE4,在Y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时,β-葡聚糖苷酶的活性分别可达到0.46 U/ml,0.33 U/ml,0.66 U/ml和0.64 U/ml;培养120 h时,内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均可达到24 U/ml。Angle BE3利用酸碱预处理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的能力最强,利用预处理甘蔗渣发酵时,添加20 FPU/g纤维素酶产生乙醇3.52g/100g;添加10 FPU/g IJT纤维素酶时,Angle BE3生成乙醇3.42 g/100g。当利用酸碱预处理的玉米芯发酵时,添加10 FPU/g纤维素酶时产生乙醇3.57g/100g;添加5 FPU/g IJT纤维素酶时生成乙醇分别是2.86 g/100g。重组菌株生产纤维素乙醇的能力得到提升,降低了生物乙醇工业生产中商业纤维素酶成本。(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康小龙,吕晓静,黄清媚,熊春江,林蒋海[5](2016)在《黄曲霉寡聚-1,6-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工业酿酒酵母CICC1346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重迭延伸PCR(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SOE-PCR)扩增黄曲霉寡聚-1,6-葡萄糖苷酶基因和酿酒酵母α-信号肽序列,定向重组到整合型表达载体pδRCMB中,并在CICC1346中实现分泌表达;然后通过同源建模、利用分子模拟软件Discovery Studio 4.1分析其蛋白结构,以对硝基苯-α-D-葡萄糖吡喃苷(pNPG)为底物,建立并确定酶活反应条件,并进行纯化、酶学性质分析;将密码子优化后序列在CICC1346中实现分泌表达,利用淀粉进行共发酵实验。结果显示:重组酶突变后相对野生型蛋白结构无影响。SDS-PAGE分析重组重组酶大小约为70 kDa;优化后最高酶活达到0.69 U/m L,重组酶最适pH为6.5,在pH4.5.0~7.0维持90%以上的酶活;最适温度为40℃,在30~40℃维持接近100%的酶活;受Cu~(2+)和Mn~(2+)严格抑制;寡聚-1,6-葡萄糖苷酶与α-淀粉酶及糖化酶协同利用淀粉产乙醇,提高淀粉水解效率。这是首次报道黄曲霉的寡聚-1,6-葡萄糖苷酶基因在酿酒酵母整合型分泌表达。(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8期)
罗平[6](2016)在《全局调控因子IrrE定向进化提高工业酿酒酵母糠醛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所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障碍,寻找安全、清洁、方便的可再生替代能源是本世纪重要的议题之一。用生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因其经济、环保、实用以及可再生等优势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木质纤维素材料来源丰富而廉价,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发酵底物,但其预处理后会产生糠醛、5-羟甲基糠醛、弱酸、酚类等阻碍细胞生长的抑制物,难以有效地进行发酵,因此选育或者改造获得糠醛耐性较高的菌株对发酵生产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将来源于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中编码全局调控蛋白IrrE的irrE基因(又名pprI,inducer of pleiotropic proteins promoting DNA repair)转入工业酿酒酵母AS2.489中以提高其糠醛的耐受性。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3轮连续易错PCR定向进化野生型irrE基因,构建突变文库,筛选糠醛耐性显着提高的酿酒酵母突变株;(2)对筛选的糠醛耐性突变株(FR)在葡萄糖/糠醛组合压力下做进一步的耐受性分析;(3)测定FR突变株细胞内总活性氧(ROS)及与糠醛耐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初步阐明了其糠醛耐受性提高的机理;(4)研究FR突变株在木薯渣酸处理水解液中的发酵特性。主要得到的结果如下:在含1.5 g/L、2.0 g/L、2.5 g/L糠醛的YPD培养基中,FR突变株生长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WT(AS2.489)、pYPK(空载株)。在200 g/L葡萄糖和不同梯度糠醛(1.5 g/L、2.0 g/L、2.5 g/L)的组合压力下,培养40 h后,FR突变株与WT、pYPK的生长OD600值差异显着,并明显提高。在2.0 g/L糠醛和不同梯度葡萄糖(20 g/L、80 g/L、140 g/L)的组合压力下,培养40 h后,FR突变株与WT、pYPK的生长OD600值亦差异显着,并明显提高。这表明同原始菌株相比,FR突变株在耐受糠醛以及葡萄糖/糠醛组合压力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提高。在200 g/L葡萄糖和3.5 g/L糠醛组合条件下处理2 h,WT、pYPK胞内ROS水平分别是FR突变株的2.72、2.89倍,显示了FR突变株具有更好的清除ROS能力。同时测定糠醛耐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WT、pYPK、FR突变株叁株菌株中的ald6分别上调了12.18、10.41、56.90倍,gnd1分别上调了13.18、13.53、217.81倍,adh6分别上调了33.58、29.12、64.75倍,后者与前两者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揭示了FR突变株可能通过大幅度表达糠醛耐性相关的基因水平来提高其糠醛耐受能力。以含200 g/L葡萄糖、2.0 g/L糠醛的YPD培养基来模拟木质纤维水解液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乙醇产量相差不大,FR、WT、pYPK分别为89.63 g/L、88.12g/L、87.50 g/L,但由于FR突变株的发酵周期比WT、pYPK缩短24 h左右,其乙醇产率有显着提高,分别为1.18 g/L/h、0.90 g/L/h、0.86 g/L/h。而在木薯渣酸处理水解液中发酵时,FR突变株的发酵周期要比WT短5 h左右,两者最大OD600差值为2.30左右,最大的乙醇含量相差为6.35 g/L,其对应的乙醇产率分别为1.56 g/L/h,1.44 g/L/h。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FR突变株在廉价底物水解液中发酵性能亦有一定的提高。本研究将来源于耐辐射极端微生物的irrE基因应用于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中,成功筛选得到了一株耐受高浓度葡萄糖/糠醛组合压力的工业酿酒酵母,对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材料大规模发酵产乙醇、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3-28)
秦久福[7](2015)在《基于酿酒酵母工业系统代谢工程的L-鸟氨酸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为目标的微生物代谢工程为人类衣、食、住、行、医提供越来越多的包括以氨基酸为合成起点的氨基酸衍生物在内的生物基药品、健康营养品、新型生物基材料。虽然经过选育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与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有着极强的氨基酸合成能力,但是对复杂发酵环境以及特殊化合物毒性的鲁棒性、对包括P450还原酶在内的特殊酶系表达的匹配性,使得遗传操作成熟、生物元件丰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成为相关氨基酸类衍生物的更合适开发平台。但是,由于酿酒酵母相对于原核生物更严格的氨基酸调控机制,基于酵母平台的相关以氨基酸为代谢合成起点的化合物发酵产量、碳源产物转化率以及生产强度还有很多可提升空间。为此,系统改造酿酒酵母内源氨基酸代谢,过量合成相关氨基酸前体,是低价从头合成相关氨基酸基化合物的重要前提。本论文,以酿酒酵母精氨酸与鸟氨酸代谢为研究案例,以模块化途径重构为主要技术平台,对包括碳源转运、基础碳代谢、基础氨代谢、呼吸链、鸟氨酸乙酰基衍生物循环、胞内亚细胞器转运在内的内源代谢进行系统设计改造,过量合成重要营养化学品、精氨酸合成重要中间代谢物L-鸟氨酸。这也是首例系统改造真核生物过量合成氨基酸与氨基酸代谢物的案例,为低价从头合成其他高附加值相关化合物提供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替换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ARG3的内源性启动子为弱表达性HXT1启动子或KEX2启动子,实现了鸟氨酸的胞外分泌,并导致胞内精氨酸浓度下降。当过表达氨基酸代谢全局调控因子Gcn4p编码基因,鸟氨酸积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共过表达鸟氨酸乙酰基循环途径相关编码基因ARG2、ARG5,6、ARG7以及ARG8,鸟氨酸产量显着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单独过表达ARG2、ARG5,6、ARG7以及ARG8,鸟氨酸产量并没有实质性提高。鸟氨酸氨基转移酶编码基因CAR2的敲除并没有使鸟氨酸产量显着变化。(2)为消除代谢区隔效应对于鸟氨酸合成以及过量积累的影响,过量表达鸟氨酸、谷氨酸以及α-酮戊二酸线粒体转运蛋白相关编码基因。研究显示,当过表达鸟氨酸转运蛋白合成基因ORT1以及谷氨酸转运蛋白编码基因AGC1鸟氨酸产量得到显着提升,过表达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编码基因ODC1鸟氨酸产量并没有实质性提高。为提高鸟氨酸前体谷氨酸的供给,探究不同谷氨酸合成路径对于谷氨酸合成以及鸟氨酸积累的影响,叁条酿酒酵母内源性谷氨酸合成途径皆得到过表达。研究结果显示,当系统一(GDH1所编码的依赖于NADPH的谷氨酸脱氢酶)、系统二(GDH3所编码的依赖于NADPH的谷氨酸脱氢酶)以及系统叁(GLT1编码的依赖于NADH谷氨酸合酶-GLN1编码的谷氨酰胺合酶)的过表达,鸟氨酸合成皆得到强化,其中依赖于NADPH的谷氨酸脱氢酶编码基因GDH1的过表达效果最显着。(3)为进一步降低由于鸟氨酸合成途径与其前体谷氨酸合成代谢区隔而引起的代谢流损耗,代谢途径亚细胞结构重定位策略得到应用。当构建来自于大肠杆菌以及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基于细胞质的嵌合鸟氨酸合成途径实质性提高鸟氨酸合成,然而,当定位谷氨酸合成酶基因MLS-GDH1以及MLS-GDH2于线粒体,鸟氨酸产量以及细胞生物量显着下降。(4)为降低葡萄糖效应以提高TCA循环代谢流以及谷氨酸前体α-酮戊二酸的供给,过量表达TCA循环氧化部分相关合成基因、去除磷酸化调控位点的丙酮酸脱氢酶亚基以及丙酮酸羧化酶,探究对于葡萄糖效应以及鸟氨酸合成的影响。共表达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基编码基因PDA1、丙酮酸羧化酶合成基因PYC2、柠檬酸合酶编码基因CIT1,顺乌头酸酶编码基因ACO2以及异柠檬酸脱氢酶编码基因IDP1,显着提高鸟氨酸的产量。乙醇合成速率以及葡萄糖消耗速率的变化进一步显示,相关基因的过表达并没有带来葡萄糖效应的实质性下降。前人研究显示,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基编码基因PDA1的突变体PDA1[S313A]由于磷酸化位点被解除,能够降低葡萄糖效应。本研究中,当共过表达PDA1[S313A]、PYC2、CIT1,ACO2以及IDP1,鸟氨酸产量并没有得到显着提升。(5)为降低葡萄糖效应以提高TCA循环代谢流以及谷氨酸前体α-酮戊二酸的供给,过量表达替代性NADH氧化酶相关编码基因,鸟氨酸产量显着提升。乙醇产生速率下降以及乙醇葡萄糖得率提高表明,葡萄糖效应得到实质性下降。为进一步降低葡萄糖效应,通过过表达葡萄糖转运信号转导路径中重要调控因子Mth1p,考察该靶点对于葡萄糖转运、葡萄糖效应以及鸟氨酸合成的影响。当过表达解除泛素降解调控位点的Mth1p合成基因MTH1-?T,葡萄糖效应解除,鸟氨酸产量以及对于葡萄糖的得率显着提升。但是,菌株最大比生长速率显着下降。为下调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探究其对于鸟氨酸合成的影响,当基于启动子替换策略替换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重要组分二氢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编码基因KGD2的启动子为弱启动子KEX2启动子,鸟氨酸产量显着下降,然而,菌株生长亦明显降低。(6)为进一步降低胞内精氨酸积累,通过过表达精氨酸酶对尿素循环进行调控,探究其对于鸟氨酸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精氨酸酶编码基因CAR1的过表达显着提高鸟氨酸产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12-01)
陈朝儒,王智,顿宝庆,张保明,李桂英[8](2016)在《代谢木糖的重组工业酿酒酵母构建及其乙醇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工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能直接利用木糖发酵乙醇,本研究设计带有kan MX和ura两种不同筛选标记的强启动子TPI的载体,并将启动子插入木酮糖激酶(xylulokinase gene,XKS1)及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关键基因之前,并构建木糖异构酶基因(xylose isomerase gene,Xyl A)表达载体p YES2-FBA-xyl A,将该载体转入XKS1及PPP关键基因增强表达的重组菌株,Xyl A在工业酿酒酵母里成功表达,其活性为0.39 U/mg蛋白。q RT-PCR结果显示,XKS1及PPP四个关键基因TAL、RPE、RKI和TKL分别比出发菌株表达量提高4.08、1.62、3.98、17.36和4.17倍。重组菌株葡萄糖和木糖共发酵,重组菌株木糖代谢比原始菌株提高17.64%;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强木糖代谢流关键基因的表达以及XI的表达,使工业酿酒酵母获得直接代谢木糖能力,这为工业酿酒酵母生产纤维素乙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苟梓希,李云成,谢采芸,汤岳琴,木田建次[9](2015)在《工业酿酒酵母菌株KF-7对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抑制物是燃料乙醇发酵的一大障碍,要求工业酿酒酵母菌株具有优秀的抑制物耐受能力.利用平板培养和批次发酵两种方式系统评价了弱酸抑制物(乙酸、甲酸、乙酰丙酸)、呋喃类抑制物[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HMF)]、酚类抑制物(香草醛、丁香醛、苯酚)对工业酿酒酵母菌株KF-7生长和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KF-7在批次发酵时细胞生长对抑制物的耐受性优于平板培养.低浓度的抑制物虽然对菌株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乙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物显着抑制了菌株的生长,降低了葡萄糖的代谢速率,抑制了乙醇的产生.菌株KF-7对甲酸耐受能力强于乙酸,对乙酰丙酸的耐受能力较弱.在平板生长评价中,糠醛对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HMF,但在批次发酵过程中HMF的抑制作用强于糠醛;该菌株代谢糠醛的能力强于代谢HMF的能力.香草醛对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丁香醛相对较弱.在秸秆水解液中,菌株KF-7也表现出良好的乙醇发酵性能.菌株KF-7无论在单一抑制物、混合抑制物或实际水解液条件下发酵,均能达到较高的乙醇收率.本研究表明,菌株KF-7适用于纤维素原料燃料乙醇工业化生产过程.(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杜昭励,程艳飞,朱卉,何秀萍,张博润[10](2015)在《絮凝基因FLO1及FLO1c高表达提高工业酿酒酵母乙酸耐受性及发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酸是生物质乙醇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面临的重要抑制剂之一,对细胞生长及发酵性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增强酵母菌对乙酸胁迫的耐受性对提高乙醇产率具有重要意义。用分别带有完整絮凝基因FLO1及其重复序列单元C发生缺失的衍生基因FLO1c的重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非絮凝型工业酿酒酵母CE6,获得絮凝型重组酵母菌株6-AF1和6-AF1c。同时以空载体p YCPGA1转化CE6的菌株CE6-V为对照菌株。与CE6-V相比,絮凝酵母明显提高了对乙酸胁迫的耐受性。在0.6%(V/V)乙酸胁迫下,6-AF1和6-AF1c的乙醇产率分别为对照菌株CE6-V的1.56倍和1.62倍;在1.0%(V/V)乙酸胁迫下,6-AF1和6-AF1c的乙醇产率分别为对照菌株CE6-V的1.21倍和1.78倍。可见絮凝能力改造能明显提高工业酿酒酵母的乙酸胁迫耐受性及发酵性能,而且FLO1内重复序列单元C缺失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工业酿酒酵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腺苷蛋氨酸(SAM)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中,参与体内转甲基、转硫基和聚胺合成等多种重要的反应,它在肝病、抑郁症和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有重要的应用,市场需求量巨大。本文运用代谢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工业菌株ZJU001中SAM合成的相关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以提高SAM的产量。在菌株ZJU001中利用多拷贝整合型质粒pYMIKP-SAM2实现了SAM2基因的过表达,增加了胞内SAM合成酶的表达量,提高菌株合成SAM的能力。在10L发酵罐上,改造菌株的SAM产量达到8.81 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7.1%。以模式菌株BY4741为对象开展了酿酒酵母胞内合成SAM相关代谢网络的研究。从SAM合成的底物供给、SAM合成后的累积及降解途径等角度出发,分别构建了P型ATP酶基因PMRl、糖原支链酶基因GLC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基因PH085和SAM脱羧酶基因SPE2等四个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考察各突变菌株SAM的合成能力,发现GLC3和SPE2的单独缺失有利于酿酒酵母对SAM的合成与积累。为提高工业菌株ZJU001中基因敲除的稳定性,建立了一套针对双倍体工业菌株的基因快速敲除的新方法。构建了ZJU001中的GLC3、SPE2、ERG4和ERG6四个基因分别敲除及GAL11基因过表达的五个突变菌株。通过考察突变菌株的SAM合成能力,结果显示GLC3和SPE2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其SAM产量分别提高了20.1%和12.4%。运用标记回收的基因敲除技术在ZJU001中同时敲除GLC3和SPE2,并过表达SAM2,获得工程菌ZJU001-GS-SAM2。该菌在摇瓶发酵中的SAM产量达到1.14g/L,是出发菌株的1.7倍,结果表明叁个基因改造对促进SAM的合成和积累具有协同作用。运用反馈控制分批补料发酵策略在10L罐上考察了ZJU001-glc3、 ZJU001-spe2、ZJU001-GS以及ZJU001-GS-SAM2的SAM生产能力,结果显示ZJU001-GS-SAM2的SAM产量最高,达到10.32 g/L。以发酵积累数据为基础,建立拟指数流加模型,设定比生长速率μ=0.125 h-1,对ZJU001-GS-SAM2的发酵进行优化,生物量最终达到121.0 g DCW/L,SAM产量达到12.47 g/L。本论文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工业菌株ZJU001合成SAM的代谢网络进行优化和改造,大幅度提高了该工业菌株生产SAM的能力,为SAM的工业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酿酒酵母论文参考文献
[1].肖伟弟,李珊珊,蔺玉萍,郭玉凤,甘雨满.基于DIA/SWATH的质谱定量技术研究工业酿酒酵母在两种不同热应激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应答[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2017
[2].赵伟军.工业酿酒酵母代谢工程改造强化S-腺苷-蛋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杨云芳.高耐性高产酒精工业酿酒酵母菌株的改造、发酵研究以及在工业水解液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6
[4].梁向南.具有高降粘活性的生产木质纤维素乙醇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的开发[D].天津大学.2016
[5].康小龙,吕晓静,黄清媚,熊春江,林蒋海.黄曲霉寡聚-1,6-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工业酿酒酵母CICC1346中的表达[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6].罗平.全局调控因子IrrE定向进化提高工业酿酒酵母糠醛耐受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秦久福.基于酿酒酵母工业系统代谢工程的L-鸟氨酸生物合成[D].江南大学.2015
[8].陈朝儒,王智,顿宝庆,张保明,李桂英.代谢木糖的重组工业酿酒酵母构建及其乙醇发酵[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9].苟梓希,李云成,谢采芸,汤岳琴,木田建次.工业酿酒酵母菌株KF-7对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10].杜昭励,程艳飞,朱卉,何秀萍,张博润.絮凝基因FLO1及FLO1c高表达提高工业酿酒酵母乙酸耐受性及发酵性能[J].生物工程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