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头草论文-何祚宽,王旭,史俊峰

棒头草论文-何祚宽,王旭,史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棒头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椒提取物,棒头草,种子萌发,生理指标

棒头草论文文献综述

何祚宽,王旭,史俊峰[1](2018)在《花椒提取物对棒头草的抑制生长和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花椒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棒头草种子萌发、苗期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幼苗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棒头草的抑制活力最强,抑制效应随浓度的升高而提高,萌发抑制率最高可达到71.86%,有机溶剂的花椒提取物对棒头草幼苗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苗高抑制率最高为57.64%。随着花椒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棒头草幼苗的POD、SOD活力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花椒提取液浓度达到0.016 g/mL时,杂草的SOD、POD活力都急剧下降,此时杂草体内活力氧形成和清除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植物自身的抵抗力急剧下降。从而花椒提取液对杂草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毛爱星[2](2016)在《油菜田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棒头草(Polypogon fugax)为禾本科杂草,分布广泛,是危害棉油轮作,稻油轮作等免耕油菜田的主要杂草之一。本工作检测了全国部分油菜田棒头草种群对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的抗药性水平,并对敏感和抗性棒头草内生菌分别进行了分离鉴定培养,初步探究了棒头草内生菌对其抗药性的影响,为杂草防治提供新思路。实验结果如下:本文采取整株法测定了部分地区油菜田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四川宣汉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相对敏感,四川青神棒头草种群抗性最高,相对抗性倍数为19.97。以其中抗性最高的四川青神棒头草种群和四川宣汉棒头草种群为样本,从表面消毒的棒头草茎、叶和种子的研磨液中分离,经多次转接纯化后保存,从抗性棒头草中分离到7株内生菌,从敏感棒头草中分离到9株内生菌。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内生菌对精奎禾灵的降解效果,抗性棒头草中的内生降解菌数量及降解率都远大于敏感棒头草中的内生菌,其中降解率最大的内生菌为KT4,分离自抗性棒头草。经过革兰氏染色、平板菌落形态观察及形态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主要降解菌株的种类。按降解率大小经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分别为鞘氨醇单胞菌属,担子菌属,产黄杆菌属,弯孢聚壳属。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和产黄杆菌属为细菌,担子菌属和弯孢聚壳属为真菌。KT4为鞘氨醇单胞菌属,降解率最高,为94.93%。取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KT4进行后续研究。将KT4通过浸种和茎叶喷雾回殖到棒头草敏感种群,结果表明:接种内生菌后敏感种群抗药性水平上升,EDso由0.978 ai g·ha-1上升到9.474ai g·ha-1,抗性指数提高了9.6倍。本文同时通过内吸性杀菌剂春雷霉素和井冈霉素抑制抗性棒头草中内生菌,测定杀菌剂对棒头草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杀菌剂处理后均降低了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且春雷霉素的效果较井冈霉素更为显着。实验表明内生菌与棒头草对精喹禾灵产生抗药性有关,可能是通过促进宿主植物的代谢能力,内吸性杀菌剂可抑制内生菌的生长发育,可以降低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为治理抗性杂草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鄢志会,曾婷婷,吴宪,李俊,陈国奇[3](2015)在《棒头草对16种夏熟作物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棒头草(Polypogon fugax)是我国夏熟作物田常见杂草,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杂草。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棒头草对夏熟作物田常用的5种土壤处理和1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种土壤处理剂对棒头草抑制地上部分生长90%的剂量(ED_(90))分别为:乙草胺(6.58 g a.i./hm~2)、氟乐灵(1 900.16 g a.i./hm~2)、吡氟酰草胺(120.22 g a.i./hm~2)、异丙隆(1 560.82 g a.i./hm~2)、绿麦隆(3 373.13 g a.i./hm~2)。乙草胺对棒头草的ED_(90)值远低于其推荐剂量,吡氟酰草胺对棒头草的ED_(90)值低于推荐剂量上限,然而氟乐灵、绿麦隆和异丙隆对棒头草的ED_(90)均高于推荐剂量上限,尤其是氟乐灵、绿麦隆。11种茎叶处理剂对棒头草的ED_(90)值剂量依次为:烯草酮(11.93 g a.i./hm~2)、甲基二磺隆(4.16 g a.i./hm~2)、啶磺草胺(12.62 g a.i./hm~2)、唑啉草酯(21.49 g a.i./hm~2)、精唑禾草灵(20.15 g a.i./hm~2)、精喹禾灵(6.77 g a.i./hm~2)、高效氟吡甲禾灵(81.82 g a.i./hm~2)、精吡氟禾草灵(32.63 g a.i./hm~2)、氟唑磺隆(176.44 g a.i./hm~2)、炔草酯(20.15 g a.i./hm~2)、烯禾啶(89.99 g a.i./hm~2),其中仅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棒头草ED_(90)高于田间推荐剂量的上限。因此在播后苗前按推荐剂量使用乙草胺和吡氟酰草胺,以及除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外的9种茎叶处理剂均能有效防除棒头草,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对作物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吴宪[4](2015)在《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夏熟作物田杂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进行研究,揭示了棒头草发生日益严重的原因,为棒头草的防除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棒头草种子的休眠、萌发和结实特性;其次通过室内模拟田间环境研究了棒头草对高温、水分和盐分胁迫的适应能力;最后根据我国夏熟作物田除草剂使用情况,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棒头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水平,以此结果为依据,运用Gowing法筛选了防除以棒头草为优势种的复配剂配方配比,并在室内验证了该配方对夏熟作物田主要杂草的毒力。详细结果如下:1.棒头草的种子生物学通过连续两年对成熟后新采集的棒头草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研究了棒头草种子休眠特性。结果表明,棒头草种子存在15 d左右的休眠过程,种子萌发率随采集后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至采后15 d达到90%以上。通过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酸碱度、水势、盐分对棒头草种子萌发以及播种深度对其出苗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棒头草种子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10~20℃,在20℃时萌发率最高;在变温条件下,高温20℃至30℃,低温5℃至20℃处理棒头草萌发率均达到90%以上。棒头草种子萌发不需光,在pH值4~10范围内均可萌发。棒头草种子萌发对水势敏感,随着溶液水势从0下降至-0.4 MPa,萌发率从90%下降至15%;对盐分的不敏感,当NaCl浓度达到高浓度160 mM时,萌发率仍可达到26%。棒头草在土表以下0.5 cm时出苗率最高,当播种深度大于4 cm时不能出苗,但播种深度达到8 cm处的种子仍能萌发。通过结实调查可知,棒头草平均穗长度为9.62±1.34cm,种子长度2.09±0.11mm,芒长度为 2.01±0.08 mm,每穗小穗数 1259士 184 个,千粒重 0.1417±0.0096 g。2.棒头草的生态适应性通过测定棒头草叶绿素、脯氨酸、可溶糖、可溶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叁种抗氧化酶活性研究了棒头草对高温、水分和盐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40 ℃高温胁迫下,棒头草的叶绿素含量较低温处理(≤20 ℃)显着下降,但在30 ℃处理下,仅比低温处理下降了10%,证明棒头草在30 ℃时仍可正常生长。棒头草是一种喜冷植物,其适宜生长的温度一般低于20 ℃,这一额外的温度范围使得棒头草可以早于作物和其他杂草,在温度仍然较高的夏末生长。在40 ℃胁迫下,棒头草脯氨酸含量较低温处理提高了 8倍,且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说明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是棒头草适应高温胁迫的重要方式。在干旱胁迫下,棒头草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但14 d复水后,其叶绿素含量又出现显着上升,说明在14 d干旱胁迫对棒头草生长的影响是可逆的,一旦胁迫条件解除生长便又可以恢复,表明棒头草有较强的耐旱性。棒头草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各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维持细胞吸水能力(干旱胁迫下棒头草的可溶糖和可溶蛋白含量较对照升高了 1.5倍和9倍)来获得抗旱性。轻度淹涝胁迫(水层维持地上3 cm)并未对棒头草生长造成影响,其叶绿素、可溶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当棒头草处于整株没于水下的胁迫时,其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来抵御外界胁迫。盐分胁迫下棒头草各项指标的改变与干旱胁迫下呈现相似的趋势,如SOD、CAT活性显着提高,分别达到了对照的7倍和2.5倍。表明棒头草在适应盐胁迫时与适应干旱胁迫所发生的生理变化相似。3.棒头草的化学防除技术首先测定了棒头草对5种土壤处理和1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除土壤处理剂氟乐灵和茎叶处理剂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外,其余除草剂对棒头草均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抑制效果,这些药剂对棒头草的ED90(抑制生物量90%的剂量)均显着低于药剂的田间推荐低剂量。接下来以棒头草和大巢菜为试验对象,利用Gowing法进行复配剂配比的室内筛选,最终确定复配剂配比为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1:1.2,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1:10,烯草酮:氨氯吡啶酸=1:22,根据各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将以上叁组配方含量分别确定为:44%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33%啶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和46%烯草酮·氨氯吡啶酸。对叁组新复配剂进行了对主要杂草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其对以棒头草为优势种的夏熟作物田主要杂草的抑制效果均较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艺妩[5](2014)在《油菜田棒头草萌发生态学特性及其对精喹禾灵的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是湖南省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田的优势杂草。本试验研究了棒头草种子萌发生态学特性,监测了湖南省油菜田棒头草种群对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的抗药性水平,并初步探究了其抗性产生的原因。试验结果如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势、埋土深度对棒头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棒头草种子在10-25℃之间均可萌发,20℃(光照为12h)时培养皿试验萌发率可达59.17%;22℃/15℃变温处理萌发率最高,为62.00%;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可萌发,但黑暗条件下萌发率仅为16.67%(20℃);棒头草种子在pH为4-10时萌发率均可达50%以上;当水势大于-0.2MPa时萌发被完全抑制;棒头草种子在40mM以下盐溶液中,萌发率可达30%以上,当盐浓度为160mM时其萌发完全被抑制;棒头草种子在土表萌发率最高为61.67%,埋土深度为5cm及以上不萌发。采用整株植物法和培养皿种子法,测定了湖南省主要油菜种植区13个棒头草生物型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整株植物法测定结果表明,桃源(TY)生物型IC50值为2.414ai g·ha-1,为敏感生物型;8个棒头草生物型对精喹禾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低水平抗药性,其中安乡生物型(AX1)相对抗性指数最高为9.4,IC50值为22.699ai g·ha-1。培养皿种子法测定结果同样表明:桃源生物型最为敏感,IC50值为0.148mg/L;安乡生物型(AX1)相对抗性指数最高,IC50值为1.290mg/L,相对抗性倍数为8.72。从生理生化机制角度出发,分析了相对抗性(AX1)和敏感(TY)棒头草生物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差异,发现抗性棒头草生物型GSTs活力整体高于敏感生物型,GSTs活性的增加可能是引起抗性产生的原因之一。分析了不同地区棒头草生物型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扩增出了棒头草对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靶标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湖南省不同地区的棒头草生物型靶标位点基因序列无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旭辉[6](2010)在《Cu~(2+)胁迫下不同地域棒头草的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u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Cu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超过植物自身需求,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近年来随着土壤Cu污染的加剧,农作物产量与品质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本文选用不同地域的棒头草为材料,在不同Cu~(2+)浓度胁迫下,通过研究其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受到的影响,旨在为今后人们在筛选Cu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低Cu~(2+)胁迫对棒头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髙 Cu~(2+)胁迫下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且在Cu~(2+)胁迫下,根对Cu~(2+)敏感性大于苗生长,受伤害程度也较大。两种棒头草比较,矿区棒头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铜影响较小。2.盆栽试验,低Cu~(2+)胁迫下,两种棒头草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会增加;膜透性和MDA含量变化不大;SOD活性上升,POD及CAT活性无显着变化。随着Cu~(2+)胁迫程度加强,两种棒头草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膜透性和MDA含量变大;SOD活性明显上升,其中在Cu~(2+)浓度为500mg/kg时,显着下降;POD及CAT则维持上升态势。总体来看不同Cu~(2+)胁迫下,棒头草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及SOD活性为先上升后下降;膜透性、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高Cu~(2+)胁迫下,明显变大,且一直呈上升态势。两种棒头草比较,矿区棒头草各种生理生化特性受铜影响程度较小。3.通过对比得出:棒头草对铜的耐受性强弱具有地域差异性,长期生活在铜矿区的棒头草,受Cu~(2+)毒害小,自身可能形成了特异的抗铜毒害系统。如:矿区棒头草的SOD、POD及CAT活性在不同Cu~(2+)胁迫下均高于非矿区,可以高效清除体内的活性自由基;高Cu~(2+)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利于与Cu~(2+)结合,有效降低Cu~(2+)毒性,说明矿区棒头草适应了铜污染的环境,已经成为耐铜性较强的植株。(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0-03-25)

郑晓明,李庆端,黄敏[7](1994)在《恶唑禾草灵防除冬小麦田硬草、棒头草大田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恶唑禾草灵防除冬小麦田硬草示范(一)示范设计与实施情况示范设计见下表:(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1994年01期)

张洪进[8](1993)在《棒头草对小麦产量的损失和经济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棒头草是我县稻茬麦田的恶性杂草之一,低洼麦田及连年稻作麦田受棒头草危害尤为严重。多年来,由于没有科学的防除指标,生产上防除的盲目性较大,不仅花费人工、农药,增加了农本,而且对农田生态环境不利。笔者于1990~1991年进行了麦田棒头草对小麦产量损失率测定试验,初步探讨了棒头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防除指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试验设在金沙镇马北村11组,小麦品种为扬麦5号,1990年11月3日播种,等幅人工条播,幅宽与幅距均为0.33米,播种量为8千克/亩。(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1993年04期)

陈东方,夏镇澳[9](1987)在《从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成熟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从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成熟植株的试验结果。从悬浮细胞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了再生小植株;而从胚性愈伤组织直接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培养已再生了成熟植株,后一条途径为其他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还对有关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期刊1987年01期)

陈东方,夏镇澳[10](1986)在《从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幼穗培养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棒头草幼穗在含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了胚性、非胚性和中间型愈伤组织。根据形态、淀粉粒等指标可将组成这些愈伤组织的细胞分为叁类。改变培养基中2,4-D的浓度,能诱导叁类愈伤组织相互转变。从胚性愈伤组织中诱导形成了大量体细胞胚;体细胞胚是从单个原胚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它们能正常萌发、再生小植株。这种再生能力现已保持了34个月。小植株移植在土壤中可以正常生长、分蘖、开花和结实。(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1986年04期)

棒头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为禾本科杂草,分布广泛,是危害棉油轮作,稻油轮作等免耕油菜田的主要杂草之一。本工作检测了全国部分油菜田棒头草种群对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的抗药性水平,并对敏感和抗性棒头草内生菌分别进行了分离鉴定培养,初步探究了棒头草内生菌对其抗药性的影响,为杂草防治提供新思路。实验结果如下:本文采取整株法测定了部分地区油菜田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结果显示,四川宣汉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相对敏感,四川青神棒头草种群抗性最高,相对抗性倍数为19.97。以其中抗性最高的四川青神棒头草种群和四川宣汉棒头草种群为样本,从表面消毒的棒头草茎、叶和种子的研磨液中分离,经多次转接纯化后保存,从抗性棒头草中分离到7株内生菌,从敏感棒头草中分离到9株内生菌。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内生菌对精奎禾灵的降解效果,抗性棒头草中的内生降解菌数量及降解率都远大于敏感棒头草中的内生菌,其中降解率最大的内生菌为KT4,分离自抗性棒头草。经过革兰氏染色、平板菌落形态观察及形态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主要降解菌株的种类。按降解率大小经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分别为鞘氨醇单胞菌属,担子菌属,产黄杆菌属,弯孢聚壳属。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和产黄杆菌属为细菌,担子菌属和弯孢聚壳属为真菌。KT4为鞘氨醇单胞菌属,降解率最高,为94.93%。取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KT4进行后续研究。将KT4通过浸种和茎叶喷雾回殖到棒头草敏感种群,结果表明:接种内生菌后敏感种群抗药性水平上升,EDso由0.978 ai g·ha-1上升到9.474ai g·ha-1,抗性指数提高了9.6倍。本文同时通过内吸性杀菌剂春雷霉素和井冈霉素抑制抗性棒头草中内生菌,测定杀菌剂对棒头草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杀菌剂处理后均降低了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且春雷霉素的效果较井冈霉素更为显着。实验表明内生菌与棒头草对精喹禾灵产生抗药性有关,可能是通过促进宿主植物的代谢能力,内吸性杀菌剂可抑制内生菌的生长发育,可以降低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为治理抗性杂草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棒头草论文参考文献

[1].何祚宽,王旭,史俊峰.花椒提取物对棒头草的抑制生长和作用机理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8

[2].毛爱星.油菜田棒头草对精喹禾灵的抗药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3].鄢志会,曾婷婷,吴宪,李俊,陈国奇.棒头草对16种夏熟作物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J].杂草科学.2015

[4].吴宪.棒头草(Polypogonfugax)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5].刘艺妩.油菜田棒头草萌发生态学特性及其对精喹禾灵的抗药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6].杨旭辉.Cu~(2+)胁迫下不同地域棒头草的耐受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7].郑晓明,李庆端,黄敏.恶唑禾草灵防除冬小麦田硬草、棒头草大田示范[J].农药.1994

[8].张洪进.棒头草对小麦产量的损失和经济阈值研究[J].杂草科学.1993

[9].陈东方,夏镇澳.从棒头草(PolypogonfugaxNeesexSteud)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成熟植株[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地学).1987

[10].陈东方,夏镇澳.从棒头草(PolypogonfugaxNeesexSteud)幼穗培养获得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J].植物生理学报.1986

标签:;  ;  ;  ;  

棒头草论文-何祚宽,王旭,史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