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足距小蠹论文-王慧,李家慧,杨群芳

光滑足距小蠹论文-王慧,李家慧,杨群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滑足距小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滑足距小蠹,代生活史,世代,食菌小蠹

光滑足距小蠹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李家慧,杨群芳[1](2014)在《林果害虫——光滑足距小蠹的代生活史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采用半人工饲料饲养林果害虫——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越冬代雌成虫的方法,研究了它的代生活史。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只有在坑道内菌层形成后才产卵。在25℃时,接入雌成虫后,最早3 d可见卵,9 d可见幼虫,18 d可见蛹,20 d可见新羽化雌成虫,28 d可见子代雌成虫出孔。自第1头子代雌成虫出孔后的第4~9天为子代雌成虫出孔高峰期,出孔虫数约占后代总数的60%。1日内,子代雌成虫出孔时间为10:00~18:00,高峰期为13:00~14:00,出孔虫数约占全天总出孔数的45%。(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4年12期)

杨群芳,王慧,李庆[2](2011)在《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836年,Schmidberger首次发现蛀木质部小蠹是以坑道壁上排列的栅栏状物为食,由于弄不明白这些栅栏状物为何物,便将它们称为"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Fisher et al.,1953;1954;Schmidberger,1836)。1844年,Hartig明确了被北方材小蠹(Xyleborus dispar)幼虫取食的栅栏状物是丛梗孢属(Monilia)的一种真菌(Batra,1967)。此后,"ambrosia fungi",即"虫道真菌",便被广泛用于对生长在坑道中、为蠹虫所取食的真菌之称,而将在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杨群芳,张光全,植玉蓉,李庆[3](2011)在《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剖解坑道和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小蠹在成都地区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自11月始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越冬雌成虫于第2年3月开始出孔飞行,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1年01期)

杨群芳,王慧,李庆,王海建,蒋春先[4](2010)在《温度对食菌小蠹光滑足距小蠹实验种群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在培养皿中饲养雌成虫和幼虫,以及半人工饲料在试管中培养雌成虫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食菌小蠹在16~31℃范围内6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和16~28℃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繁殖力和性比。结果表明:从16~28℃,光滑足距小蠹未成熟期各虫态和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6℃时蠹虫的发育历期为28℃时的3~4倍,31℃时除蛹外发育历期又有延长。各温度下均以幼虫的发育历期为最长,占卵至成虫羽化整个发育历期的50%以上。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44℃。发育起点温度在11.0℃(蛹)至12.7℃(卵至成虫)之间。卵期有效积温最小(61.5日.度),幼虫期最大(189.7日.度),卵至成虫需要12.7℃以上约305日.度的积温才能完成发育。卵至成虫的存活率在16~25℃范围内从53.3%增大至68.3%,28~31℃范围内又从35.0%降至3.3%。31℃时幼虫几乎不能化蛹。在半人工饲料中,22~25℃范围内每雌平均后代数为114.3~121.5头,以25℃时为最大,约为16℃时的3倍、19℃和28℃时的2倍。雌雄性比以16℃时为最小(9.6∶1),25℃时最大(23.3∶1),其余温度下均为19.0∶1以上。结果说明,温度直接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发育,主要通过影响虫道真菌生长和产孢而影响光滑足距小蠹的繁殖。(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杨群芳,韩菊兰,李庆[5](2010)在《光滑足距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电镜扫描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雌雄成虫触角进行了观察,发现尽管雄成虫触角长度仅为雌成虫的2/3,但是雌雄成虫之间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形式却相似。成虫触角具有5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型感受器、锯齿型感受器、锥型感受器、芽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最多,占总感受器的80%以上,刺型感受器最少,仅1根。在触角各节中,以锤状部感受器分布最多,约占总感受器的85%,其中约73%的感受器密集散生在锤状部的末2节,柄节和鞭节的各节均较少,分别约占总感受器的6%和9%。(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10年03期)

王慧[6](2010)在《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原木段、半人工饲料和虫道真菌培养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 (Blandford)]雌成虫和幼虫的方法,观察了该小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植物、温度、虫道真菌和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25℃黑暗条件下,雌成虫钻蛀葡萄木段后最早23 d始见子代成虫出孔,出虫高峰期为自第1头子代成虫出孔后的第4-9 d。1 d内子代成虫出孔高峰期为13:00~14:00。直径为1.1-1.7cm的葡萄木段出虫数较多。2、25℃黑暗条件下,在葡萄、海棠、柑橘、柚子、李、梨、樱桃、木槿、腊梅、枇杷、桃、枣、雪松、桂花和茶15种原木段选择性试验中,光滑足距小蠹对葡萄的选择性最好;对柑橘、柚子、海棠、桂花树这4种木段的选择性仅次于葡萄;对梨、枇杷、枣等树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定殖。非选择性试验结果与选择性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小蠹在桂花木段上的钻蛀率为零,差异较大。3、25℃黑暗条件下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在不同木粉和不同配比的半人工饲料上均能成功繁殖后代。葡萄、海棠、梨、柑橘、柚子、枣、枇杷和桂花8种木粉制成的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的繁殖力影响无差异。但不同配比的半人工饲料对该小蠹的繁殖力有显着影响。用葡萄木粉:啤酒酵母粉:蔗糖:可溶性淀粉:蒸馏水=10:1:1:1.5:20完全配方半人工饲料培养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最佳,繁殖力最高,为81.00头/雌;水分配比为1.5:1时繁殖力最差,为24.00头/雌;用葡萄木粉:可溶性淀粉:蒸馏水=10:1.5:20配方培养时,繁殖力最低,为39.25头/雌。4、分别采用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在PDA平板上饲养雌成虫和幼虫,以及半人工饲料在试管中培养雌成虫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在16~31℃范围内6个恒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16~28℃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繁殖力和性比。结果表明,16-28℃范围内该小蠹各阶段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6℃时的发育历期为28℃时的3.85倍,31℃时除蛹外发育历期均延长。各温度下均以幼虫的发育历期为最长,占卵至成虫羽化整个发育历期的50%以上。发育起点温度在10.95℃(蛹)至12.70℃(卵-成虫)之间。发育上限温度在33.48℃(卵-成虫)至35.03℃(幼虫)之间。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6.44℃。有效积温卵的最小为61.5日·度,幼虫的最大为189.7日·度,卵-成虫为304.76日·度。16~25℃范围内,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存活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卵至成虫的存活率在16~25℃范围内从53.3%增大至68.3%,28-31℃范围内又从35.0%降至3.3%,31℃时幼虫几乎不能化蛹。成虫繁殖力在16~2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时最大为121.5头/雌,约为16℃时的2.5倍,28℃时又降低。雌雄性比16℃时最小为9.6:1,其余温度下均为19.0:1以上,25℃时最大为23.3:1。田间用半人工饲料连续培养雌成虫结果表明,该小蠹在四川雅安1年可发生4代。5、25℃黑暗条件下用3种真菌的PDA平板培养幼虫和半人工饲料培养雌成虫,结果表明,取食3种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及成虫的繁殖均有显着影响。幼虫取食A. hartigii发育历期最短(12.4 d),取食Fusarium sp.的发育历期(18.9 d)显着长于A. kiliense和A. hartigii 2种真菌。取食Fusarium sp.的存活率最低,为12.3%,显着低于A. kiliense和A. hartigii。雌成虫在此3种真菌的半人工饲料中均行产雄孤雌生殖,取食A. kiliense时最早产卵,取食A. hartigii时后代数最多。雌成虫在其后代雄成虫几乎全部死亡后才死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杨群芳,李庆,植玉蓉[7](2009)在《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叁部分组成。成虫前胃由8个骨化的前胃板组成,呈灯笼状结构。前胃板由板状部和片状部组成,板状部短而简单,片状部甚长,由斜面、咀嚼刷和关闭刚毛组成。胃盲囊着生在中肠近后端,有细管状和囊状2种,成虫分别有1对,幼虫有1对细管状和3~5对囊状。6根马氏管分成2组,1组4根,另一组2根。6根马氏管与后肠肠壁形成隐肾系统。消化道具有1对囊状和1对细管状的胃盲囊可作为光滑足距小蠹成虫的识别特征。(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9年04期)

杨群芳[8](2009)在《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是近几年来成都地区葡萄树上新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以雌成虫在木质部中钻蛀坑道,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该小蠹体小,生活隐蔽,研究和防治十分困难。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和进一步揭示虫菌共生关系,本文对该小蠹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虫道真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如下:1光滑足距小蠹的鉴定采用体视显微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葡萄树材小蠹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小蠹有4个关键的形态特征:1)体长:雌成虫2.0~2.3 mm,雄成虫1.0~1.3 mm:2)鞘翅前半部光亮,后半部具细长毛;3)雌成虫鞘翅后半部细长毛起自沟间部,雄成虫鞘翅不分沟中和沟间部;4)贮菌器为前-中胸背板型。这些特征表明,为害葡萄树的材小蠹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此外,扫描电镜下发现:1)成虫前胸前缘的刻点毛均从基部分成两叉,但雌成虫呈锯齿状,雄成虫呈栉齿状;2)鞘翅不具细长毛的刻点中有细短毛。首次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该小蠹成虫前胃板由板状部和片状部组成,板状部短而简单,片状部甚长,由斜面、咀嚼刷和关闭刚毛组成。这种结构可能与其食菌习性有关。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着生在中肠近后端。消化道具1对细管状和1对囊状的胃盲囊是该小蠹成虫的又一识别特征。2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明确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该小蠹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坑道系统包括1个侵入道、1个育幼室和3~5个分支坑道。在半人工饲料和葡萄木段中繁殖时雌雄性比分别为10.7:1和10.3:1。取食Acremonium kiliense时,幼虫有3龄。通过虫道真菌Acremonium kiliense和Ambrosiella hartigii饲养雌成虫和幼虫,首次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明确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16~31℃范围内,各虫态均能完成发育。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11、10.08和11.34℃,有效积温分别为62.65、189.02和86.20日·度,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53℃。室内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起飞的影响。雌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25℃时,雌成虫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起飞。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温度是雌成虫起飞的先决条件,起飞的临界温度为21℃,只有当环境温度达到21℃,在光照条件下雌成虫才开始起飞。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结果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以聚集攻击的策略为害葡萄树。3光滑足距小蠹虫道真菌种类组成及其变化从坑道和贮菌器中共分离出4种真菌,经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它们分别是: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用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对A.hartigii和A.kiliense进行了鉴定。形态鉴定为A.hartigii的菌株2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t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8%的同源性,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harigii和A.xylebori序列均有99%的同源性。形态鉴定为A.kiliense的菌株18S rRNA基因与基因库中A.kiliense序列有94%的同源性。结果表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不能区分A.hartigii和A.xylebori。采用分离实验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表明,光滑足距小蠹贮菌器和葡萄树坑道内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有所变化。A.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出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出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出4种真菌:A.hartigii、A.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hartigii分离频率较高,达40~60%,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kiliense和Fusarium sp.1的分离频率较高,分别都为34.6%。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4 Ambrosiella hartigii和Acremonium kiliense的生物学特性A.hartigii菌丝生长和产孢均以PDA为培养基最好,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为碳源、KNO_3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0℃和20~30℃,最适温均为25℃,最适pH为6。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黑暗条件。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min,适宜pH为5.0~6.0。分生孢子在水中不萌发。A.kiliense菌丝生长以CMA、PDA和ME最快,产孢以YEME最好。菌丝生长以乳糖和甘露醇为碳源,蛋白胨、牛肉膏和甘氨酸为氮源最好,产孢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为5.5,最适温为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为5.0~6.0,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为46℃10 min。通过对峙培养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的相互关系。A.hartigii菌丝生长最快,且对A.kiliense和Fusarium sp.菌落扩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非挥发性代谢物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A.hartigii生长和产孢特点及其对Fusarium sp.和A.kiliense气生菌丝的抑制作用是其在坑道中占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5 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Fusarium sp.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A.hartigii,A.kiliense和Fusarium sp.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幼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完成发育,取食A.hartigii发育最快,存活率高,而取食Fusarium sp.发育最慢,存活率最低。雌成虫取食3种虫道真菌均能繁殖后代,以取食A.hartigii最好。初步探讨了A.hartigii、Fusarium sp.和A.kiliense 3种虫道真菌的营养价值。培养3 d、5 d和10 d后,均以A.hartigii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最高,以A.kiliense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最高。虫道真菌营养价值和蠹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22)

韩菊兰[9](2009)在《光滑足距小蠹寄主选择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是一种多食性的食菌小蠹,能为害120多科针叶和阔叶林木。本文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寄主选择行为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选择性实验和非选择性实验研究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对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该小蠹雌成虫对柑橘树、木槿、樱桃树和杏树不选择;能在茶树、桃树、枣树和李树上蛀孔,但不能定殖为害;能在葡萄树、苹果树、梨树、核桃树、板栗树和枇杷树上蛀孔和定殖为害。雌成虫能在葡萄树、桃树、松树、梨树、柑橘树和枣树木粉配制成的半人工饲料中成功繁殖后代。(2)利用扫描电镜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形式是相似的。成虫触角具有毛型感受器、锯齿型感受器、锥型感受器、芽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5种类型的感受器,其中毛型感受器最多,占总感受器的80%以上,刺型感受器最少,仅1根。在触角各节中,以锤状部感受器分布最多,约占总感受器85%,约73%的感受器密集散生在锤状部后2节,柄节和鞭节的各节均较少,分别约占总感受器的6%和9%。(3)光滑足距小蠹EAG检测和Y型嗅觉仪生测结果表明,葡萄树、梨树、李树、桃树、板栗树、茶树、杏树、枇杷树和松树9种木段粗提物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都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而柑桔和木槿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没有引诱作用。李树粗提物的EAG值最大,其次是松树,再者是葡萄和桃树;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中,葡萄树粗提物的引诱作用最大,其次是李树、桃树和松树。同时,EAG值中以柑橘树和木槿粗提物最小;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柑橘树和木槿粗提物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具有驱避作用。(4) EAG测试和Y型嗅觉仪生测表明,α-蒎烯和乙醇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均随浓度增高而增强。EAG测试时,乙醇以浓度为100%时最高,以浓度为10%时最低,α-蒎烯以浓度为100%最高,浓度为10%最低。Y型嗅觉仪生测时,乙醇以浓度为100%和90%时反应率为最高,以浓度为20%时最低,反应率为19.3%,α-蒎烯以浓度为100%和90%反应率为最高,浓度为20%最低,10%乙醇和10%α-蒎烯反应率均为0。Y型嗅觉仪生测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能释放聚集信息素,以定殖1 d的雌成虫释放聚集信息素最为强烈,分泌部位为中、后肠。室内和田间试验均表明,α-蒎烯、乙醇和聚集信息素综合调控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的寄主选择,其中,乙醇与聚集信息素起关键性作用。乙醇、α-蒎烯和虫体粗提物3组分复合物对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强于2组分复合物,而2组分复合物强于单组分。单在单组分中,乙醇与虫体聚集粗提物引诱作用均强于α-蒎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杨群芳,植玉蓉,李庆,张光全[10](2009)在《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Iwao)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cm高度的主干上。(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9年01期)

光滑足距小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36年,Schmidberger首次发现蛀木质部小蠹是以坑道壁上排列的栅栏状物为食,由于弄不明白这些栅栏状物为何物,便将它们称为"ambrosia",意为"神的食物"(Fisher et al.,1953;1954;Schmidberger,1836)。1844年,Hartig明确了被北方材小蠹(Xyleborus dispar)幼虫取食的栅栏状物是丛梗孢属(Monilia)的一种真菌(Batra,1967)。此后,"ambrosia fungi",即"虫道真菌",便被广泛用于对生长在坑道中、为蠹虫所取食的真菌之称,而将在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滑足距小蠹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李家慧,杨群芳.林果害虫——光滑足距小蠹的代生活史观察[J].中国植保导刊.2014

[2].杨群芳,王慧,李庆.3种虫道真菌对光滑足距小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

[3].杨群芳,张光全,植玉蓉,李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J].植物保护.2011

[4].杨群芳,王慧,李庆,王海建,蒋春先.温度对食菌小蠹光滑足距小蠹实验种群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0

[5].杨群芳,韩菊兰,李庆.光滑足距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昆虫知识.2010

[6].王慧.光滑足距小蠹生态学习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7].杨群芳,李庆,植玉蓉.光滑足距小蠹消化道的解剖结构[J].昆虫知识.2009

[8].杨群芳.光滑足距小蠹及其虫道真菌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9].韩菊兰.光滑足距小蠹寄主选择机制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10].杨群芳,植玉蓉,李庆,张光全.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J].植物保护.2009

标签:;  ;  ;  ;  

光滑足距小蠹论文-王慧,李家慧,杨群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