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论文-康婷婷,李增,高彦春

干旱区绿洲论文-康婷婷,李增,高彦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区绿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质量,功能,生态恢复效益

干旱区绿洲论文文献综述

康婷婷,李增,高彦春[1](2019)在《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干旱区目前已实施众多生态恢复举措试图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恢复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生态恢复效益评估却能够检测其结果,并为未来的生态工程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面观测的气象资料、土壤调查数据、多源遥感数据和陆面模型模拟数据作为输入,对基于像元二分法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修正的风力土壤侵蚀模型、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本地化,更为准确的估算了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效益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并集成生态恢复效益指标,评估了1990—2015年西北干旱区14个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的生态恢复效益。研究发现:(1)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时空分异明显:全区山地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有所改善,北疆和伊犁地区的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生态系统质量上升,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下降;(2)1990—2015年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子系统生态恢复效益在下降,而绿洲和山地的生态恢复效益在上升。基于多指标的生态恢复效益定量评估有助于客观认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恢复现状和动态,评估结果可为未来生态工程提供具体的空间位置,也为我国其他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2](2019)在《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极端干旱区绿洲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水文过程的改变,绿洲土壤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异质性。植物如何适应高度土壤异质性是绿洲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而探究植物叶片这一对土壤异质性敏感器官的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有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绿洲植物适应的根本策略。【方法】本研究以额济纳这一典型荒漠绿洲的常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选择25种植物的8种叶功能性状,包括叶片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片碳氮比(C/N)、叶片氮磷比(N/P),分析了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群落水平上的特征,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水盐环境的响应。【结果】(1)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中,各个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其中SLA最大,LCC最小。(2)部分功能性状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LT与SLA、LDMC与SLA、LPC与LDMC、LNC与C/N、LPC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LCC与LT、LNC与LCC、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 <0.05)。LDMC与C/N、SLA与LPC、LCC与C/N、N/P与LCC、LNC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LDMC与LCC、SLA与LNC呈显着正相关(P <0.05)。(3)叶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显着的差异。在低水低盐环境中,叶片通过提高LDMC、LNC、N/P,降低LPC、C/N来适应干旱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低水高盐环境中,叶片通过降低LDMC、C/N、N/P,提高LNC、LPC来适应盐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相对)高水高盐环境中,叶片主要通过降低LNC、N/P,提高C/N来适应盐胁迫相对较低、水分含量相对充足的土壤环境。【结论】在额济纳绿洲区域内,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某种协同-权衡的功能组合形式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盐分含量对该环境下的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关键。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对土壤水盐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焦丹丹,吉喜斌,金博文,赵丽雯,张靖琳[3](2019)在《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土地覆盖类型与蒸散的关系研究——基于Landsat 8和ZY3数据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是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分量,也是陆地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之间的重要纽带,尤其在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所包含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和资源叁号影像(ZY3)的高分辨率植被信息,利用SEBS模型对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区域地表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用绿洲内部和绿洲-荒漠过渡带两个通量塔涡动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蒸散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SEBS模型模拟值与实测日蒸散值之间拟合效果较好,且在均一地表时(绿洲农田区)估算精度更高(R~2=0.96,P<0.001),RMSE、MAE分别为0.84 mm/d、0.56 mm/d;(2)从季节变化来看蒸散量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夏季灌溉和降雨使得研究区水分充足,植被覆盖度高,蒸散量相应增加,在绿洲地区可达5.95 mm/d,而冬季最小仅为0.52 mm/d;(3)从蒸散量的空间变化来看,水体蒸散值最大,其余依次为农田、防护林、裸地和灌木丛,说明除水体外,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大,蒸散量也逐渐增加。通过ZY3影像的高分辨率植被信息与Landsat 8影像热红外数据融合,提高了SEBS模型对该区域蒸散量的模拟效果,增进了我们对绿洲下垫面与大气间水热交换规律、水文过程、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杨延成,阿里木江·卡斯木,祖拜旦·阿克木,买尔孜牙·吾买尔[4](2019)在《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下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S、GIS、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以新疆典型干旱区轮台县为研究区,利用1997年、2007年、2017年叁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定量分析轮台县20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估算原理,定量分析轮台县生态服务功能ESV的年际变化,探讨ESV在景观格局演变下的损益和响应,来反映生态输水对塔河沿岸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台县以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林地与草地的大量增加为主,同时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以及冰川的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相对于整个县域面积依然相对较小;各斑块类型景观格局指数和整体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空间格局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未利用地对景观整体的控制性减弱,土地利用均匀性和多样性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变化显着,散布并列指数先略有下降后明显增加;轮台县20年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ESV均呈显着增加的趋势,ESV总量不断增大;轮台县ESV的增益集中在林地的增加上,占总增益的65.9%,轮台县ESV的损益集中在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入上,说明林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是轮台县ESV增加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体现典型水源灌溉对轮台县生态的影响,为干旱区生态系统改善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陈乐,刘彤,李中赫,马倩倩,韩志全[5](2019)在《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研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对合理布局下垫面结构、充分发挥绿洲效应、促进绿洲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绿洲自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3—2015年8个年份的Landsat数据和气象资料,利用单窗法反演近地表温度,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近地表湿度,剖析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绿洲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扩张侵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2)近23年来,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均呈增强趋势,向降温、增湿方向发展,且面积增长速率大于强度。(3)绿洲效应的时空变化和强度与耕地的面积、扩张方向、强度和规模化发展紧密相关。(4)绿洲化有效提高了绿洲外围荒漠的植被覆盖度,可明显降低沙害。(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文娟,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Radchenko,Tatiana,Alexandrovna,史磊[6](2019)在《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意识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乌鲁木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基于公众科学理论框架,采用模型模拟方法、实地问卷调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居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自我感知、满意程度、参与意愿,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了居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意愿的可行路径,分析了居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与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揭示了居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居民自我感知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愿呈显着正相关,满意程度与参与意愿呈显着负相关;(2)45.3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3)居民主体意识和支持度占比分别为72.92%、72.04%,生态认知、生态关注及参与信心占比分别为43.08%、64.33%和55.14%;(4)受访者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满意度的平均偏效应为2.32,各项满意度均值情况为:城市绿化状况(2.5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程度(2.41)>城市空气状况(2.35)>城市垃圾处理与分类状况(1.99)。研究成果以期为建立和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东,邢素珍,关靖云,崔春雨,陈玥彤[7](2019)在《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的显着特征。依据空间贫困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和TOPSIS模型,研究了和田地区空间贫困等级、致贫原因及其障碍度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和田县(0.528 0)、民丰县(0.466 3);二级贫困区包括皮山县(0.387 1)、于田县(0.378 8)、和田市(0.371 5)、策勒县(0.348 3)、墨玉县(0.325 7);叁级贫困区包括洛浦县(0.221 3)。(2)和田地区排序前五的减贫需求包括:生产资料(86.8%)、资金(85.5%)、住房(74.3%)、教育培训(67.0%)和饮水(64.7%)。针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分异特征以及减贫需求,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转移就业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朱天翥,杜宏茹,张小雷,王伯礼[8](2019)在《基于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我国空间规划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应依据区域不同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和建设开发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方法,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实际和需求,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干旱区城市的发展受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影响作用显着,城市扩张过程中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必须体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基于资源环境底线和城市发展潜力评价相迭加的研究思路,尝试探索干旱区绿洲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可行方法,结果表明:①限制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划定干旱区绿洲城市增长边界。②将绿洲区域作为土地潜力的评价单元,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要更加合理和适用。③城市增长边界划分为刚性边界和阶段性边界可以指导城市土地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郭玉刚,康淑媛[9](2019)在《干旱区环境绿洲化驱动机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树轮代用指标记录,重建了1368—2005年黑河流域气候干湿指数变化序列。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多数时段处在气候湿润期,气候干旱时期比较短暂。流域气候干湿指数存在3~5年和22年准周期,主要受ENSO和太阳活动影响。对黑河流域绿洲演化机制分析得出,历史时期绿洲面积变化与气候干湿变化趋势以及人口数量增减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干和人口数量减少是绿洲面积缩小的必要条件;气候变湿润时期和人口数量增加时期会限制绿洲面积减少。可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流域绿洲演变的历史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陈乐[10](2019)在《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效应在减小干旱区水分的无效损失、促进荒漠绿洲的自我维持及提高绿洲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定量研究绿洲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干旱区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绿洲效应、促进绿洲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干旱区典型的绿洲——玛纳斯河流域中游绿洲区为研究区,基于1993-2015年8个年份热季(7-9月)的Landsat TM/ETM+/TIRS 8遥感影像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单窗法反演近地表温度,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近地表湿度。利用地统计定量分析了地表温度、湿度及绿洲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回归模型提取综合特征参数定量研究了影响绿洲效应的关键因素;并剖析了绿洲冷岛效应与湿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其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1)玛纳斯河流域中游绿洲区地表温度、湿度分布存在明显的低温湿润区域和高温干燥区域。绿洲区与荒漠区地表温度、湿度分布差异明显。各温度区、湿度区双向转换频繁,转入转出空间变化大。(2)1993-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呈逐年增强趋势,与1993年相比,至2015年冷岛面积和湿岛面积分别增加了25.15%和26.5%,冷岛指数和湿岛指数分别增加了0.0895和0.0859,向降温、增湿方向发展,且面积增长速率远大于强度。(3)绿洲效应大小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耕地、林地、湿地的聚集度对绿洲效应有正的促进作用,对冷岛面积比例、湿岛面积比例、冷岛比例指数和湿岛比例指数的贡献系数分别达到了2.02、1.06、0.57,2.07、1.08、0.58,1.30、0.68、0.37,0.17、0.09、0.05。低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及荒漠的面积对冷岛效应与湿岛效应有负的促进作用,对冷岛面积比例、湿岛面积比例、冷岛比例指数和湿岛比例指数的贡献系数分别达到了-0.46、-1.59、-0.70,-0.30、-1.03、-0.45,-3.03、-10.47、-4.61,-3.34、-11.55、-5.09。(4)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地表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植被覆盖度越高,湿度越高,温度越低;植被覆盖度越低,湿度越低,温度越高。(5)绿洲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存在显着正相关,冷岛面积与湿岛面积、冷岛比例指数与湿岛比例指数存在同步变化的趋势。(6)绿洲效应的时空变化和绿洲化的面积、扩张方向、强度和规模化发展紧密相关。(7)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不断侵占低覆盖度草地和荒漠,极大的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冷岛效应与湿岛效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绿洲化有效的提高了绿洲外围荒漠的植被覆盖度,可明显降低沙害。综上所述,绿洲效应的形成和时空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绿洲化的方向、规模、下垫面类型和布局紧密相关,与灌溉农业的频率、面积息息相关。故调整景观结构,优化景观布局,加强景观与生态绿洲工程建设的协同作用,增加植被、湿地、绿地的聚集程度和面积,减少建筑物、广场等水泥地面的集中分布,合理的扩大灌区面积,增加灌溉频率,有利于提升绿洲效应,提高绿洲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干旱区绿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极端干旱区绿洲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水文过程的改变,绿洲土壤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异质性。植物如何适应高度土壤异质性是绿洲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而探究植物叶片这一对土壤异质性敏感器官的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有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绿洲植物适应的根本策略。【方法】本研究以额济纳这一典型荒漠绿洲的常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选择25种植物的8种叶功能性状,包括叶片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片碳氮比(C/N)、叶片氮磷比(N/P),分析了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群落水平上的特征,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水盐环境的响应。【结果】(1)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中,各个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其中SLA最大,LCC最小。(2)部分功能性状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LT与SLA、LDMC与SLA、LPC与LDMC、LNC与C/N、LPC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LCC与LT、LNC与LCC、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 <0.05)。LDMC与C/N、SLA与LPC、LCC与C/N、N/P与LCC、LNC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LDMC与LCC、SLA与LNC呈显着正相关(P <0.05)。(3)叶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显着的差异。在低水低盐环境中,叶片通过提高LDMC、LNC、N/P,降低LPC、C/N来适应干旱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低水高盐环境中,叶片通过降低LDMC、C/N、N/P,提高LNC、LPC来适应盐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相对)高水高盐环境中,叶片主要通过降低LNC、N/P,提高C/N来适应盐胁迫相对较低、水分含量相对充足的土壤环境。【结论】在额济纳绿洲区域内,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某种协同-权衡的功能组合形式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盐分含量对该环境下的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关键。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对土壤水盐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区绿洲论文参考文献

[1].康婷婷,李增,高彦春.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J].生态学报.2019

[2].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焦丹丹,吉喜斌,金博文,赵丽雯,张靖琳.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土地覆盖类型与蒸散的关系研究——基于Landsat8和ZY3数据融合[J].生态学报.2019

[4].杨延成,阿里木江·卡斯木,祖拜旦·阿克木,买尔孜牙·吾买尔.干旱区绿洲灌溉条件下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J].冰川冻土.2019

[5].陈乐,刘彤,李中赫,马倩倩,韩志全.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王文娟,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Radchenko,Tatiana,Alexandrovna,史磊.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意识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乌鲁木齐为例[J].生态学报.2019

[7].李东,邢素珍,关靖云,崔春雨,陈玥彤.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9

[8].朱天翥,杜宏茹,张小雷,王伯礼.基于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9

[9].郭玉刚,康淑媛.干旱区环境绿洲化驱动机制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陈乐.干旱区绿洲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标签:;  ;  ;  ;  

干旱区绿洲论文-康婷婷,李增,高彦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