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港独”,《基本法》,主权,国家安全
政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祝捷,章小杉[1](2016)在《主权、国家安全与政制改革:“港独”的《基本法》防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港独"是一种谋求"香港独立"的社会思潮、分离理论和政治运动,不论分离主义者如何构建和渲染,其归根结底是一个法律问题。《基本法》是我国的宪制性法律,它对香港的地位作了清晰的界定,应当成为反驳和遏制"港独"的法律依据。首先,"港独"挑战了国家主权,但是《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国。在《基本法》的框架下,"港独"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其次,"港独"组织酿造的暴力事件,危害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也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基本法》第二十叁条有关国家安全的规定,应当被用于遏止"港独"。最后,"港独"因民主化而起,只有最终实现民主普选,才能彻底消解"港独"的生存空间。《基本法》有关普选的规定为重启政制改革、消解"港独"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程波[2](2015)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政体剧变下的政制改革之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坛仍然动荡不安,政体剧变导致政制改革之声,不绝于耳。本文通过对章士钊、张君劢、胡适、罗隆基、吴经熊、钱端升、梁漱溟等思想人物素描式的介绍,关涉他们对近代中国法制与政制、立国与立宪、约法与人权以及民治与法治等问题的讨论和省思,在肯定"政制改革之声"有促进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生长之功的同时,亦指出在面对如何保障宪法至上,如何防止党权行政权干预司法权时,上述思想人物都无法超脱权势或党争的历史局限。至20世纪叁四十年代,自清末已经朝向自由民主政治的法律思潮的生长,竟不幸走向了威权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的一种"挫折"。(本文来源于《外国法制史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丁羽[3](2016)在《中国政制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稳定变迁机理探究——基于行为体视角下变迁议程和权力平衡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和苏联两国均于19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启了政治改革,然而两国最终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迈克尔?麦克福尔引入变迁议程的复杂程度和权力的平衡作为自变量,分析了苏联民主变迁最终失败的原因,本文试图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稳定变迁的内在机理,并对迈克尔?麦克福尔的分析框架进行讨论与反思。(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程波[4](2015)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政体剧变下的政制改革之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坛仍然动荡不安,政体剧变导致政制改革之声,不绝于耳。本文通过对章士钊、张君劢、胡适、罗隆基、吴经熊、钱端升、梁漱溟等思想人物素描式的介绍,关涉他们对近代中国法制与政制、立国与立宪、约法与人权以及民治与法治等问题的讨论和省思,在肯定"政制改革之声"有促进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生长之功的同时,亦指出在面对如何保障宪法至上,如何防止党权行政权干预司法权时,上述思想人物都无法超脱权势或党争的历史局限。至20世纪叁四十年代,自清末已经朝向自由民主政治的法律思潮的生长,竟不幸走向了威权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的一种"挫折"。(本文来源于《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宪章》800年》期刊2015-10-24)
仓田彻[5](2014)在《香港政制改革的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政府一直以来面临着行政立法关系紧张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紧张所带来的问题。前者源自缺乏整合衔接的政治体制以及不反映民意的选举制度,后者的原因是高度自由的社会与封闭的政制之间的不对称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动荡。现在关于政制的讨论集中在普选这一领域上,但为了解决香港多年来的管治问题,讨论普选模式的同时,我们亦需要研究围绕着普选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港澳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仓田彻[6](2013)在《香港政制改革的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政府一直以来面临着行政立法关系紧张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紧张所带来的问题。前者源自缺乏整合衔接的政治体制以及不反映民意的选举制度,后者的原因是高度自由的社会与封闭的政制之间的不对称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动荡。现在关于政制的讨论集中在普选这一领域上,但为了解决香港多年来的管治问题,讨论普选模式的同时,我们亦需要研究围绕着普选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新阶段:港澳定位与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5)
郭绍敏[7](2012)在《“兵财并治”:清末政制改革与国家能力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清末宪政研究往往忽略军事和财政问题。实际上,军事和财政改革应被视作清末政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统一国权,集兵权和财权于中央政府,强化国家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提升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最终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民族强国。只是,清政府是一个衰弱的政府,而最高统治者也缺乏足够的政治能力、资源、智慧来掌控改革的步骤,改革以失败告终。政制改革的失败不仅导致清王朝的覆亡,而且还对其后的中国国家建设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评论》期刊2012年01期)
黎剑珊[8](2011)在《读《雅典政制》,评梭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对雅典的梭伦改革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对后人研究梭伦改革有相当大的价值。作者结合《雅典政制》,对梭伦改革的阶级立场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17期)
裴丽丽[9](2010)在《浅析1930年代南京政府的“新政”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从国际方面来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破坏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日本在危机中更加野心勃勃,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于1931年入侵中国东北,对整个中国虎视眈眈,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军事上,都对南京政府构成巨大威胁。从国内方面来看,长期的军阀混战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颓势,使得百姓生活愈加困苦;中国共产党势力由星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使得蒋介石不敢小视;加之国民党内部机构臃肿拖沓,中央号令不行,财政濒于破产,时人对于弊端丛生的内政多生不满,倡议变革。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蒋介石为中枢的南京政府掀起了一场时人称之为“新政”的政治改革运动。本文试通过对“新政”从提出到推行的过程考察,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新政”运动是一场由蒋介石倡导、由新政学系大力推动的行政改革运动,它由“剿共”省份逐步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对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加强中央集权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不久之后全面抗战的爆发积蓄了力量;但是由于其只是限于行政层面的改革,而没有触动根本的政治制度,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显现出新的弊端,加之没有得到基层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最终收效甚微。本文将从“新政”运动发起的历史大背景、改革缘起与推动力量、改革进程与出现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国民政府30年代“新政”运动背景之考察。它包括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连年的混战和自然灾害使百姓生活困苦、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南京政府体制本身存在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势力的对峙这几个方面,主要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角度来探讨“新政”运动发起的特殊时代背景。第二部分:舆论表达与蒋介石的决策。介绍了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国内的舆论是如何迫切地要求国民政府进行变革,蒋介石的幕僚新政学系又是如何构建“叁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理论体系,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一步步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文章此部分意在介绍“叁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理论框架、以及蒋介石和新政学系在“新政”运动的发起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第叁部分:“新政”的具体实施。通过对“新政”运动四项内容的介绍,意在说明时人所称的“新政”运动,虽然是围绕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展开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以致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第四部分:余论。对国民政府30年代“新政”运动的评价。分析了“新政”运动的性质、特点,试指出其历史地位与局限性,以供后来者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0-05-01)
刘强[10](2010)在《香港中产阶层与政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产阶层成为香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层,其对政制改革既充满期待,又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因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以及和内地的融合程度等不同,香港中产阶层的政治取向又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细化分析中产阶层多元的政治取向,对于开展对港统战工作,稳步推进香港政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政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坛仍然动荡不安,政体剧变导致政制改革之声,不绝于耳。本文通过对章士钊、张君劢、胡适、罗隆基、吴经熊、钱端升、梁漱溟等思想人物素描式的介绍,关涉他们对近代中国法制与政制、立国与立宪、约法与人权以及民治与法治等问题的讨论和省思,在肯定"政制改革之声"有促进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生长之功的同时,亦指出在面对如何保障宪法至上,如何防止党权行政权干预司法权时,上述思想人物都无法超脱权势或党争的历史局限。至20世纪叁四十年代,自清末已经朝向自由民主政治的法律思潮的生长,竟不幸走向了威权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主法律思潮的一种"挫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祝捷,章小杉.主权、国家安全与政制改革:“港独”的《基本法》防控机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程波.20世纪二叁十年代政体剧变下的政制改革之声[J].外国法制史研究.2015
[3].丁羽.中国政制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稳定变迁机理探究——基于行为体视角下变迁议程和权力平衡因素的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4].程波.20世纪二叁十年代政体剧变下的政制改革之声[C].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宪章》800年.2015
[5].仓田彻.香港政制改革的课题[J].当代港澳研究.2014
[6].仓田彻.香港政制改革的课题[C].“中国发展新阶段:港澳定位与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郭绍敏.“兵财并治”:清末政制改革与国家能力建设[J].政治与法律评论.2012
[8].黎剑珊.读《雅典政制》,评梭伦改革[J].文教资料.2011
[9].裴丽丽.浅析1930年代南京政府的“新政”运动[D].河南大学.2010
[10].刘强.香港中产阶层与政制改革[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