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类贝壳论文-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

双壳类贝壳论文-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壳类贝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双壳类,碳酸钙,碳酸镁,固碳能力

双壳类贝壳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1](2016)在《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道海,霍颖娴[2](2015)在《13种双壳类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湛江地区的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琴文蛤(M.lyrata)、文蛤(M.meretrix)、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杂色蛤仔(R.variegata)、伊萨伯雪蛤(Clausinella isobellina)、格粗饰蚶(Anadara clathr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尖紫蛤(Sanguinolaria aauta)、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这6科13种双壳类的贝壳形态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的贝壳表面和横切面微观结构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晶体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两个方面。贝壳角质层根据表面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光滑平整、颗粒状、不规则多边形、蜂窝状和沟壑状。贝壳棱柱层的晶体形状有棱柱状、短柱状、片状和不规则形状。不同贝壳的晶体有两种排列方向,垂直于横切面和平行于横切面。13种贝壳珍珠层的晶体有颗粒状、砖块状、圆形、块状和不规则的多边形。不同种的贝壳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厚度也不同。研究贝壳微观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分类提供基本资料。(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陈士勇,王令充,嵇晶,吴皓,吴秋惠[3](2011)在《双壳类贝壳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无机微量元素、可溶性蛋白、不溶性蛋白及其他有机成分,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药、保鲜与防腐、补钙制剂、人工骨材料、药物载体、仿生材料、处理污水等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1年01期)

孙士涛[4](2009)在《双壳类贝壳微结构强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壳是具有很好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的自然生物复合材料。贝壳优良的力学性质和它内部优良的微结构密切相关,对其微结构的深入研究将可能揭示其强韧的机理,为人造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有益的指导。对双壳类贝壳的扫描电镜(SEM)观察显示它是一种由细片状无机霰石和有机胶原蛋白组成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观察也发现在这种贝壳中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霰石片形貌及独特的铺层结构:(1)霰石片纤维交错铺层;(2)弯曲霰石纤维片;(3)大端霰石纤维;(4)纤维螺旋铺层。通过建立这些霰石片及铺层微结构模型,采用复合材料细观分析方法、有限元方法计算和纤维拔出理论等分析研究了这些典型微结构的强韧机理,得到以下结论:①纤维交错铺层结构中的纤维重迭比和长细比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贝壳采用霰石片纤维交错铺层结构以及采用合理的纤维重迭比和长细比显着提高了贝壳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强韧性。②贝壳采用弯曲的霰石纤维片,并采用大的弯曲纤维片的长度和小的曲率半径提高了纤维片的拔出阻力,从而提高了贝壳的断裂韧性。③贝壳采用大端纤维来增加霰石片纤维的拔出力,从而显着增强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断裂强度。④贝壳采用霰石纤维螺旋铺层结构,此结构比纤维平行铺层结构有更好的抗拉出能力,从而显着提高了贝壳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⑤弯曲霰石片比平直的霰石片有更好的抗压性能,霰石片交错铺层结构也能有效地分散集中力,从而减小复合材料内部的最大应力。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贝壳自然生物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强韧机理,为高性能人工陶瓷复合材料的仿生设计提供了有益指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4-01)

James,R,Hein,徐明芝[5](2006)在《加里福尼亚南部岸外泥火山的甲烷成因方解石、~(13)C亏损的双壳类贝壳以及气水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沿大陆边缘的气体和流体通量与构造—沉积过程和(产生冷泉、温泉和甲烷水合物的)物化条件有关(如Obzhirov等,2004)。我们对水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因为它对块体坡移、能源、全球气候突然变化以及全球的碳质量平衡具有潜在的贡献。其中冷泉尤其重要,因为其与(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2006年08期)

王子玉,卓二军[6](1998)在《莺歌海盆地上新统双壳类贝壳的锶含量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锶(Sr)是碳酸盐沉积物及软体动物介壳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因此,锶作为地球化学指标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通过对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莺6井上新统双壳类贝壳中的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与环境、成岩作用关系的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为上陆坡→潮下带→潮间带,所得结论与双壳类的生态环境和地层沉积相的综合分析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双壳类贝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湛江地区的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琴文蛤(M.lyrata)、文蛤(M.meretrix)、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杂色蛤仔(R.variegata)、伊萨伯雪蛤(Clausinella isobellina)、格粗饰蚶(Anadara clathr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尖紫蛤(Sanguinolaria aauta)、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这6科13种双壳类的贝壳形态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的贝壳表面和横切面微观结构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晶体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两个方面。贝壳角质层根据表面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光滑平整、颗粒状、不规则多边形、蜂窝状和沟壑状。贝壳棱柱层的晶体形状有棱柱状、短柱状、片状和不规则形状。不同贝壳的晶体有两种排列方向,垂直于横切面和平行于横切面。13种贝壳珍珠层的晶体有颗粒状、砖块状、圆形、块状和不规则的多边形。不同种的贝壳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厚度也不同。研究贝壳微观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分类提供基本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壳类贝壳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J].海洋通报.2016

[2].陈道海,霍颖娴.13种双壳类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J].动物学杂志.2015

[3].陈士勇,王令充,嵇晶,吴皓,吴秋惠.双壳类贝壳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1

[4].孙士涛.双壳类贝壳微结构强韧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

[5].James,R,Hein,徐明芝.加里福尼亚南部岸外泥火山的甲烷成因方解石、~(13)C亏损的双壳类贝壳以及气水合物[J].海洋地质动态.2006

[6].王子玉,卓二军.莺歌海盆地上新统双壳类贝壳的锶含量及其意义[J].地层学杂志.1998

标签:;  ;  ;  ;  

双壳类贝壳论文-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