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在西方的注视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拉德,《在西方的目光下》,身份危机
在西方的注视下论文文献综述
申亚美[1](2017)在《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拉祖莫夫的罪与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目光下》(1911)是康拉德最人性的小说。它体现了作者最重要的思想。孤独、背叛、政治、个体和人类存在的本质等问题都可以在小说中找到。许多评论家认为《在西方的目光下》是康拉德的最后一篇重要着作。本论文探讨了主人公拉祖莫夫的身份危机。通过主人公的罪与罚,追寻了他从背叛到忏悔的心路历程。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前沿简要介绍了康拉德的生活和小说的写作背景,回顾了国内外对该作品的先前研究。第一章着力于阐释主人公拉祖莫夫的背叛之罪。第二章依托身份理论分析拉祖莫夫的“罚”,他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尤其是在革命和专制两种敌对势力左右夹击下的身份迷失。第叁章论述拉祖莫夫的自我救赎和身份重建。结论部分总结拉祖莫夫历经“罪”“罚”,拉祖莫夫最终得以完成他的身份重建,融入社会群体,小说也因此体现了作者对个人生存,对社会和谐的重视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廖晖[2](2016)在《文明的忧思——《罗慕拉》与《在西方的注视下》伦理主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既体验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同时也承受着个人主义的甚嚣尘上造成的精神荒芜,人们奉行以现金联结(cash-nexus)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价值体系。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变迁促使以乔治·艾略特、康拉德等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对时代弊端的严肃思考,他们在作品中彰显了他们的社会关切同时提出了建设性愿景。乔治·艾略特在作品中提倡爱、自我牺牲、同情等道德品质,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应当以不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康拉德则在提倡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同时,更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他希望通过唤起人们的负罪感和忏悔心来拯救人类的道德,认为只有以忏悔的心态面对道德的沦丧,走出个人主义的窠臼,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吕竞男[3](2015)在《骑士浪漫传奇的颠覆——简析约瑟夫·康拉德的《西方注视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在《西方注视下》选择插入一位介于全知与半全知的叙述者,将一个俄国的故事放置在西方人物的视角下。英国教师这位叙述者的刻意改造使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具有骑士浪漫传奇的结构特色。然而男主人公拉祖莫夫的告白推拒了叙述者为其安排的英雄骑士的重担,从根本上颠覆了骑士浪漫传奇,这也应和了19世纪反骑士文学的潮流。(本文来源于《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梁慧[4](2014)在《空间与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英国文坛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在西方的注视下》是康拉德唯一一部以沙俄社会为背景的政治小说。小说以特定的政治环境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在空间压抑下的焦虑与打破空间局限的期望,同时也再现了沙俄时期俄国社会的历史痕迹和社会特征。近年来小说中的空间维度越来越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认为我们所关注的空间有物质、精神、社会叁种。在文学领域里,空间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容器,也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或竞技的舞台,更重要的是空间特征与社会里各种人物关系、心理变化的一种双向运动关系。《在西方的注视下》中主人公拉祖莫夫的心理成长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双向运动关系是这篇论文的一条论述主线。这条主线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主人公在空间维度下的心理成长,也使得该小说具有一种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本文以空间理论作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康拉德自身经历,以空间的混乱、重塑与超越为时间顺序,对拉祖莫夫心理成长之路展开讨论。本论文首先在导语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空间概念与心理成长做了简要分析。导语部分还提出了叁个概括性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康拉德以及小说主人公的空间焦虑?小说主人公是如何超越空间局限寻求心理成长的?作者康拉德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出了何种反思以及期待?正文部分主要根据这叁个问题来展开分析。第一章主要分析主人公拉祖莫夫住所在受到赫尔丁入侵后的空间混乱。动荡的社会局面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当时的人们在自己的国家找不到一个安定的避风港,甚至在国外也找不到一席安稳之地。拉祖莫夫的住所在受到同学赫尔丁的入侵之后,他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被打乱。拉祖莫夫奢望回归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并背叛他的同学赫尔丁来进行自我保护,也正是他的这一背叛行为使他自己的心理空间受到了谎言的局限。第二章着重讨论拉祖莫夫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空间重塑。在背叛赫尔丁之后,拉祖莫夫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应政府当局的要求,拉祖莫夫来到日内瓦充当政府当局的间谍。在这个新的空间里,充斥着凝视以及不同势力的抗衡与交锋。这种空间景象映入拉祖莫夫的脑海并对拉祖莫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在自己脑海重塑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空间图画。就如小说作者康拉德一样,拉祖莫夫既反对专制独裁,也不支持暴力革命,他向往的是一幅和谐的空间画面。第叁章主要剖析拉祖莫夫精神层面上的空间超越。拉祖莫夫来到日内瓦之后,在充满政府当局与革命者凝视的空间里,拉祖莫夫备受身心的煎熬。拉祖莫夫几经反省,决定进行自我救赎。他向革命者与赫尔丁一家坦白了自己的背叛行为,这一坦白不仅让他卸掉了心灵的包袱,同时也超越了拉祖莫夫心灵空间的局限。虽然坦白后的拉祖莫夫受到了惩罚,甚至差点失去性命,但是他得到了真正的灵魂解脱和精神释放。通过全文叁章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专政的重压下,使得包括主人公在内的许多俄国人的生活充满了空间焦虑。而在康拉德看来,忠诚是生命中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个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压力如影相随的社会里,如果我们能够秉持一份真诚的信念和勇于赎罪的品格,我们就能找到一种更为自由的生存方式。(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4-05-16)
栗隽[5](2012)在《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拉祖莫夫的灰色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注视下》是康拉德着名的政治叁部曲中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处在俄国独裁专制与暴力革命夹缝中的一个普通人物的悲惨命运。主角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却意外卷入一场致命的政治事件。为了保全自我,他违心地出卖了身为革命者的同学哈尔丁,并且被迫成为当局政府的一名间谍。在日内瓦执行任务时,他与哈尔丁的妹妹相恋。但是,背叛的愧疚、主体性的丧失等等心灵煎熬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最终不堪精神重负,选择了坦白,也因此遭到革命者的报复,落下终生残疾。尽管是一本政治小说,但是,《在西方的注视下》在主题上却表达了康拉德对其所处时代中道德危机、身份认同、焦虑心理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普通民众的道德关怀。因此,本文拟借用安·兰德“灰色道德”的概念,分析拉祖莫夫的多重道德困境。论文第一章将讨论拉祖莫夫在背叛与忠诚之间的挣扎。拉祖莫夫并不愿意成为出卖同学的一名叛徒。但是,身为俄国人,他深知残暴的当局可以轻易摧毁个体的生存。拉祖莫夫别无他选,只能向当局告密。他的投诚并不等于主观愿望的忠诚,而只是孤独无援的个体对压制性政权的一种仰仗。第二章将分析拉祖莫夫在被工具化与主体意识之间的困境。告密后,拉祖莫夫蜕变成屈从于当局、放弃主观意识的一把工具。可是,他内心一直梦想成为清除专制沉疴、倡导自由民主的改革者。主观意识与现实命运之间的激烈冲撞迫使他无力做出明确清晰的选择,始终停留在灰色地带。第叁章将探究拉祖莫夫最终选择坦白、告别灰色道德地带的原因。来自娜塔莉的纯真爱情是他坦白的动力,重构迷失已久的身份则是他坦白的根源。坦白后,拉祖莫夫以身体的代价换回了灵魂的救赎,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摆脱了灰色道德的梦魇,找到了自我的完整性。最后,本文试图得出结论,社会道德规范丧失导致个人的选择陷入一种非黑非白的灰色道德地带。可是,也正是内心的冲撞与困惑、质疑与探究,构成了对人类生命存在形式和意义的追问,给予读者非同寻常的人生启迪。(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2-06-06)
刘贞[6](2010)在《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注视下》是约瑟夫·康拉德第叁部、也是最后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通常被认为是康拉德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正如F.R.利维斯所说,“它是非常地出色,因而一定要算在可以稳定确立康拉德作为英国大师之一的那些作品中”。本文根据元小说相关理论与创作实践,并结合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及其所体现的康拉德的艺术观和哲学观。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引言部分首先概括国内外对《在西方的注视下》的研究成果,重点说明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由叁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元小说的各种定义,界定元小说的突出特征和共同特征,同时简要阐明了元小说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两类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即暴露叙事虚构性策略和打破框架策略。第二章重点研究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具体运用。首先,“中国盒子”叙事结构以及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其转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演绎了一个典型的元小说框架;其次,双重叙事策略在小说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文本的元小说特征。此外,《在西方的注视下》使用了互文性技巧增强文本的虚构性,如它同许多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有很强的互文关系,如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以及阿纳托尔·法朗士的《红百合花》。第叁章主要从元小说角度对《在西方的注视下》进行美学阐释。首先,文本鲜明地体现了康拉德在其小说创作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极具艺术性的自我意识。因此,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康拉德所有作品中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一部小说。而自我意识正是元小说的显着特征。其次,典型的元小说主题,即通过由语言建构起来的现实的虚构性,探讨虚构和现实的关系,在这个文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一元小说主题正好与康拉德对真理和语言的怀疑主义精神相吻合。康拉德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这种元小说叙事策略反映了康拉德的艺术观和哲学观。纵观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体现了康拉德对其小说创作技巧本身最为强烈的、艺术性的自我意识;同时,康拉德在该作品中对语言本质的质疑以及对真理的审视则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哲学观。(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宋灿华[7](2010)在《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康拉德的人性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性的关怀是历代学者们探讨和思索的主题之一。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批评和文体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康拉德的政治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分析,结合康拉德人生经历对其的影响,探讨了康拉德在小说中所表现的重要主题——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0年07期)
宋灿华[8](2008)在《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康拉德的人性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讨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所体现的深切的人性关怀。这本小说传统上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而事实上它在主题上与康拉德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共同的道德和人性关怀。无论是在他的着名航海小说和丛林小说中,还是在他名气上稍逊一筹的政治小说中,康拉德均表现出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切关怀,并试图在这些小说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下去探讨这些问题。《在西方的注视下》正是这样一部康拉德试图在其特定的复杂的俄国政治背景和环境下去探讨人性问题的政治小说。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传记和叙事学分析方法,旨在从以下叁个方面探讨康拉德的人性关怀:康拉德人生经历中形成的政治态度和人性思想;康拉德通过对小说中由一些主要和典型人物代表的不同政治集团所持的不同态度;康拉德通过叙事者的“西方注视”所流露的人性关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选题缘由、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第二章讨论康拉德通过对政治活动的道德判断以及他对不同政治集团的不同态度所表达的人性观点:对为维持其独裁统治而造成无数无辜牺牲者的沙俄政府的深深痛恨;对空想、激进的革命分子的反感和不认同;对人性的社会改革者和革命者的赞赏和尊敬。第叁章研究康拉德通过寓意深刻的标题“在西方的注视下”和特意安排的双重叙事者所体现的人性关怀。第四章是结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而且是一部和康拉德其他小说有着共同康拉德式主题和艺术性的小说,体现了康拉德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和深深思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8-04-25)
胡强[9](2006)在《“一个被上帝完全抛弃的人”——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的注视下》是康拉德唯一一部以沙俄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康拉德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一种对于沙皇俄国的仇恨,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之价值的关注。本文从“个体语言的丧失”、“焦虑感的增强”、“英雄主义的失落”和“主体性的消解”四个层面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力图揭示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06年06期)
胡红霞[10](2006)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多种双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侧重探讨康拉德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多种双重性。康拉德曾在写给一位波兰朋友的信中称自己为“双重人”。回顾康拉德的一生,我们不难理解,他的“双重人”这一自我称号至少有以下叁种含义:身份的双重性,职业的双重性和政治立场的双重性。本文使用历史-传记和心理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主要从拉祖莫夫政治上的双重性、拉祖莫夫与康拉德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该小说叙述手法的双重性这叁个方面来探讨《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多种双重性,并由此剖析作者本人的双重性格。 除引言和结束语之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切入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章追溯了康拉德的双重出身背景和他政治上两面性的根源。激进的父亲和保守的舅父极大地影响了康拉德后来的政治立场,这是造成他双重性格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他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的主要根源。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拉祖莫夫的矛盾心理:他对俄国独裁政府的效忠和他对俄国革命者的背叛。俄国革命者的目的是要推翻俄国政府的独裁统治,而俄国政府则要维护它的独裁统治。因而,两者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拉祖莫夫成为双重人和一名受害者是因为他集中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冲突。第叁章从孤独的人、寻找身份的人、被指责为背叛的人和渴望人性善的人这四个不同角度探讨了拉祖莫夫和康拉德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表明了拉祖莫夫在生活和思想上都酷似康拉德本人。第四章研究的是该小说的双重叙述手法。该小说中有两个故事、两个叙述者。康拉德在创作过程中对该小说主题的复杂情感和分裂感觉导致了这一双重叙述手法。小说标题中“西方的”一词也具有双重含义。表面上,它指的是作为故事叙述者和见证人的西方语言教师。事实上,它还展现了俄国和瑞士之间的鲜明对比。前者是东方专制的代表而后者是西方民主的代表。这一对比体现了康拉德看世界的东西方两种视角。论文的结束语部分简要地总结了前几章的主要观点并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部杰出的政治小说是康拉德生活和双重性格的真实写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在西方的注视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既体验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同时也承受着个人主义的甚嚣尘上造成的精神荒芜,人们奉行以现金联结(cash-nexus)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价值体系。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变迁促使以乔治·艾略特、康拉德等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对时代弊端的严肃思考,他们在作品中彰显了他们的社会关切同时提出了建设性愿景。乔治·艾略特在作品中提倡爱、自我牺牲、同情等道德品质,认为追求个人幸福应当以不伤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康拉德则在提倡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同时,更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他希望通过唤起人们的负罪感和忏悔心来拯救人类的道德,认为只有以忏悔的心态面对道德的沦丧,走出个人主义的窠臼,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西方的注视下论文参考文献
[1].申亚美.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拉祖莫夫的罪与罚[D].深圳大学.2017
[2].廖晖.文明的忧思——《罗慕拉》与《在西方的注视下》伦理主题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吕竞男.骑士浪漫传奇的颠覆——简析约瑟夫·康拉德的《西方注视下》[J].跨语言文化研究.2015
[4].梁慧.空间与焦虑[D].湘潭大学.2014
[5].栗隽.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拉祖莫夫的灰色道德[D].湘潭大学.2012
[6].刘贞.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7].宋灿华.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康拉德的人性关怀[J].文教资料.2010
[8].宋灿华.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康拉德的人性关怀[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9].胡强.“一个被上帝完全抛弃的人”——论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J].外国文学.2006
[10].胡红霞.《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多种双重性[D].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