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变迁论文-阿拉塔

经济文化变迁论文-阿拉塔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文化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蒙古族教育

经济文化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阿拉塔[1](2018)在《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变迁与蒙古族教育——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阿拉善蒙古族人口流向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从而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但是,在进入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过程中,阿拉善盟蒙古族的教育意识和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进而给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从阿拉善盟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变迁入手,剖析蒙古族教育意识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与原因,对解决由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变迁而引发的蒙古族教育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传荣,付婷婷[2](2018)在《空间溢出视角下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经济文化变迁在时空两个维度对农民不同投资行为的长期和短期、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在叁种空间关联模式下,农民投资行为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质的,存在显着空间依赖性和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投资行为影响显着,但对农民不同投资行为的时空影响不同,其中企业家精神在长期和短期对非农业投资影响和溢出效应均为正,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和长期溢出效应则不显着,短期来看自由开放度会降低农民各种投资行为同时溢出效应为负,长期来看自由开放度对农民投资影响和溢出效应为正且远大于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8年02期)

刘景兰[3](2017)在《灾难人类学视野下报京侗寨经济文化的变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报京侗寨灾后在生计行为、房屋结构、节日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重构的过程来解读灾难对报京侗寨产生的影响。火灾发生后,对于报京侗寨村民生存环境的重建与传统文化的重构及调适问题的讨论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受到他者关注的报京侗寨将以何种生存模式来面对发展、变迁以及文化重构的问题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灾难的发生促使报京侗寨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变迁,本文就变迁之后的报京侗寨如何建构新的文化问题展开探讨。从本文的主体部分来看,首先主要介绍报京侗寨的历史文化与生计行为以及关于报京侗寨火灾发生的历史记忆;其次是介绍灾后重建的报京侗寨经济社会变迁与其变迁的动力因素。其中,经济社会变迁的内容从生计方式、生活方式、村寨政治权威叁个方面来分析,经济社会变迁的动力因素有外来力量的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村民的选择性变迁叁个因素;紧接着探讨报京侗寨灾后的文化重构及其调适问题。文化重构的内容主要从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结构、文化符号叁个方面来论述,而对于重构后文化的调适问题又从生产生活方面调适、村政权威的调适、节日文化的调适叁个层面来分析;最后,通过回顾前面讨论的话题得出本论文的思考部分。灾后重建中的经济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要以重视传统村寨在重建过程中的房屋结构及村容村貌问题;合理添加民族元素,重塑起当地人的民族认同感;经济文化重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自身经济文化的容纳程度,要考虑当地人对灾后重建变迁现状的心理和生活方面的调适问题,适度的引用一些他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黄海燕,马明[4](2016)在《安顺屯堡经济文化在滇黔古道上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百年前,滇黔古道是大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安顺屯堡经济文化是沿着滇黔古道广泛分布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滇黔古道孕育了安顺屯堡经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新时期,滇黔古道上屯堡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屯堡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3期)

郭志超[5](2016)在《社区营造视野下的畲族村落变迁与发展研究——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逍教授所着《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一书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40余万字,是作者基于浙南一个畲族村落的深度田野调查,对畲族乡村变迁与发展问题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入思考研究之新作,可视作她五年前出版的专着《走向(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商海岩,杜志明[6](2015)在《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叁个维度选取8项指标构建农民素质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通过matlab 7.1测算我国31个省份1997-2012年的农民素质指数,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人"和"理性人"、创新、人口质量和消费文化五个方面来反应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经济文化变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的影响,计算农民素质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检验农民素质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建立LS、SLM和SEM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林[7](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经济文化生活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族经济生活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回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通过描述回族经济生活现状和解释回族经济生活变迁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取认识回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以人类学所注重的文化变迁理论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以后的曹县郭庄回民村为个案,以回族固有的经商习俗、本民族所推崇的宗教信仰以及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为依据,来描述和论述回民经济生活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缘起,主题的确立,山东回族的相关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描述了曹县郭庄回民村的概况及历史沿革,主要是借助县志资料,族谱以及笔者实地考察法加以概括的。第叁章描述的是郭庄回民村经济生活的变迁,主要方法是访谈郭庄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以获取相关资料,并借此梳理和分析20世纪50-80年代郭庄回民的经济生活形态,以及改革开放之后郭庄回民村的经济生活状况。另外,还着重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后郭庄回民村经济生活所形成的特色——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生活。第四章是解读郭庄回民村的经济生活变迁原因。笔者主要是通过借助回族传统的经商文化,现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观,来解读郭庄回民村经济生活变迁原因的。第五章为总结部分,笔者在论述郭庄回民经济生活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时,发现郭庄回民在充分抓住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来建设自身物质经济生活时,缺乏学校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认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物质发展应与精神发展同步推进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3)

郭英嘎[8](2014)在《旅蒙晋商与清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旅蒙商泛指明清时期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外地商人,主要指山西人,亦称旅蒙晋商。从17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历经300余年,在鼎盛时期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蒙古地区的贸易与金融,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及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旅蒙晋商隶属于晋商学研究范围,在当今学术界关于晋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就晋商而论晋商”的缺陷,其中不少学者指出,晋商活动的区域研究是有待深入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清代旅蒙晋商在内蒙古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商帮的形成、发展与衰败;着名旅蒙商号“大盛魁”、“元盛德”的经营活动对蒙地的影响;跟随迁徙的西口移民力量的壮大以及形成的蒙汉民族融合趋势;商贸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等。有清一代,旅蒙晋商群体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蒙商业文化的影响。旅蒙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增强了蒙古牧民的商品和货币意识,带动了蒙地中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激发了蒙古地区蒙人经商群体的出现,引起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文化的变迁。二是移民农耕文化的影响。大量的西口移民进入蒙古地区后,与蒙民通婚、杂居,蒙汉两族文化融合加快,形成了农耕与游牧并存的蒙汉交汇区,在这片广大的区域上形成了一种“非汉非蒙,有蒙有汉”的移民“西口文化”。移民农耕文化促进了蒙汉交汇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蒙地村落及城镇的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漫瀚调”。因此,旅蒙晋商文化的内涵是多元的,应该全面综合地考量其对清代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应阐述清楚:一是内蒙古商贸城市的出现,不单单仅是因为商业活动的影响,还应注意西口移民进入蒙地后,在经济生活上促进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种植业的结合,使得一部分蒙古族从游牧变为半农半牧或向定居农业转变,而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商贸城市形成的基础。二是“西口”文化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包括中原农耕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的侵袭,也包括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渗透,是两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步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市场经济的发展,弘扬“旅蒙晋商文化”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0)

梁月凤[9](2014)在《广西邕宁区那莲圩的经济文化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西南方向的那莲圩地处壮族聚居区。该圩成圩于明崇祯年间,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其商业鼎盛期;民国的变乱使那莲圩渐失商业重镇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那莲圩发展起纺织厂、发电厂等工业,重现繁荣;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制后的那莲,工厂全部倒闭,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喧闹;近年来,因应广西旅游文化的发展需要,邕宁区政府尝试通过旅游文化产业谋发展,那莲圩成为邕宁旅游文化的重点路线。那莲圩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清晰地烙印着不同时代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本文细致地刻划出那莲圩自明末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由兴至衰,再到努力振兴,经济由商业为重到工业为支撑,再到尝试建立旅游文化产业的历史变迁过程,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及特点;同时通过分析那莲圩的宗教民俗文化象征如北帝庙、赛巧节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变化,圩民及周边村落民族构成的变化,圩镇与周边村落的利益冲突,以及现今圩民自创的“南宁那莲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问题,尝试就引起那莲圩社会经济变迁深层的社会机制与文化动因进行解剖,以更深刻地了解壮族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4-05-01)

安康,曲木铁西[10](2014)在《试论经济文化类型变迁中凉山彝族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叁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叁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经济文化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94—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经济文化变迁在时空两个维度对农民不同投资行为的长期和短期、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在叁种空间关联模式下,农民投资行为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质的,存在显着空间依赖性和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投资行为影响显着,但对农民不同投资行为的时空影响不同,其中企业家精神在长期和短期对非农业投资影响和溢出效应均为正,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和长期溢出效应则不显着,短期来看自由开放度会降低农民各种投资行为同时溢出效应为负,长期来看自由开放度对农民投资影响和溢出效应为正且远大于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文化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阿拉塔.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变迁与蒙古族教育——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

[2].王传荣,付婷婷.空间溢出视角下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

[3].刘景兰.灾难人类学视野下报京侗寨经济文化的变迁与重构[D].贵州财经大学.2017

[4].黄海燕,马明.安顺屯堡经济文化在滇黔古道上的变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5].郭志超.社区营造视野下的畲族村落变迁与发展研究——王逍《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评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商海岩,杜志明.经济文化变迁对农民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

[7].陈林.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经济文化生活变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8].郭英嘎.旅蒙晋商与清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变迁[D].山东大学.2014

[9].梁月凤.广西邕宁区那莲圩的经济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0].安康,曲木铁西.试论经济文化类型变迁中凉山彝族教育的发展方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4

标签:;  ;  ;  

经济文化变迁论文-阿拉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