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壁面热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脉冲爆震发动机(PDE),热负荷,爆震管,蒸发
壁面热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宫继双,范育新,王家骅,刘鸿,张靖周[1](2009)在《爆震管壁面热负荷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内径61 mm、长度1140 mm的气动阀式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上,进行了爆震管热负荷的测量计算,主要采用了两种换热模型:一是自然对流和热辐射模型;二是强迫对流模型.在两种方式下,爆震管的热负荷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基本相同,即随频率升高而热负荷增大,但频率增加两倍热负荷增加却不止两倍.此外,在方式二的情况下,还得到煤油蒸发率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PDE蒸发器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马波[2](2009)在《利用涡轮叶片前缘端壁倒角控制壁面热负荷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涡轮进口燃气温度水平不断提高,涡轮叶栅端壁区域的热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端壁实施气膜冷却之前,可以利用气动手段对端部固体表面进行“预冷”,具体的做法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合理利用叶片前缘端壁倒角结构,通过控制端壁区域的旋涡结构来达到降低壁面温度的目的。关于叶片前缘倒角控制涡轮端壁区域热负荷的机理研究,目前还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认识。此外,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气流速度和自由流湍流度过低,和实际燃气轮机涡轮进口条件不相符等,影响了现有研究成果对该技术在实际燃气轮机中应用的指导价值。本文以公开发表的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具有最优前缘倒角结构的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来流湍流强度(2.1%、11.2%、20.4%)和不同叶栅出口马赫数(0.5、1.05)条件下前缘加最优倒角和原型两套叶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前缘端壁倒角结构降低壁面热负荷的作用机理和流动状况改变对倒角降温效果的影响。并在来流湍流强度为20.4%、叶栅出口马赫数为1.05这种较为接近真实流动条件下,以目标壁面的面积平均温度下降最大为目标,对倒角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端壁至展向20%叶高的叶片表面(倒角所在位置叶片表面)是倒角影响的主要区域,面积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度都下降明显。前缘倒角结构使得叶片负荷重新分配,根部负荷的明显降低使附近流动状态得到改善,来流沿倒角坡面向上加速流动,消除了原型叶栅中叶展中部高温工质向叶片前缘端壁角区迁移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倒角作用区域的叶片表面温度。前缘带倒角结构叶栅在喉部之后形成了与原型通道涡不同的靠近吸力面和端壁角区的涡结构,该旋涡一直紧贴吸力面发展,使得高湍流强度情况下端壁角区壁面温度比原型有所提高。另外,湍流强度一定时,前缘倒角叶栅的出口质量平均能量损失在低出口马赫数情况下比原型叶栅高,而在高出口马赫数情况下比原型叶栅低,可见叶片前缘倒角结构对前缘角区热环境和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且与来流工况条件关系密切。通过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对比,可知来流湍流度和速度都对前缘倒角的降温效果影响显着,当来流速度一定时,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倒角的降温效果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本文优化研究得到的接近真实工况的条件下的最优倒角结构使得目标壁面的面积平均温度相对原型叶栅下降达到1.25%,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佳倒角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准确评估前缘倒角降温效果直接影响到涡轮冷却的冷气使用量,因此在实际燃机中应用时,需要在真实的工况条件下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7-01)
赵泽光[3](2004)在《300MW电站锅炉炉膛壁面热负荷分布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张家口电厂300MW 锅炉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利用数值计算程序对炉膛内的湍流气固两相流动、传热和燃烧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描绘出炉膛内的壁面热负荷分布、两相流场、温度场、煤粉颗粒轨迹等。分析锅炉燃烧调整时风粉配合变化、燃烧中心变化、锅炉负荷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规律,并分析锅炉运行特性。同时结合在该炉上进行的水动力循环计算和安全性试验,研究低负荷及额定负荷下的水冷壁壁面热负荷分布规律,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全面考察锅炉在40%低负荷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4-12-29)
谭厚章,徐通模,余战英,惠世恩[4](2000)在《四墙切圆燃烧方式壁面热负荷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燃烧器布置在四墙中心附近,试验发现:四墙切圆燃烧方式可大大提高燃烧器区域壁面热负荷分布的均匀性。对宜宾无烟煤,四墙中心布置方式其壁面温差Tmax-Tmin平均值为四角切国方式的24.7%;对神木烟煤,其壁面温差Tmax-Tmin平均值为四角切国方式的58.7%。这对防止燃烧器区域壁面结渣和高温腐蚀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徐仁德,张今朝[5](1986)在《由实测管壁温度确定炉膛壁面热负荷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按照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水动力和热力计算方法.拟订了由水冷壁管实测壁温值计算壁面热负荷的方法,可应用于国产超高压和亚临界压力锅炉的现场测试和计算分析.(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1986年03期)
壁面热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涡轮进口燃气温度水平不断提高,涡轮叶栅端壁区域的热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端壁实施气膜冷却之前,可以利用气动手段对端部固体表面进行“预冷”,具体的做法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合理利用叶片前缘端壁倒角结构,通过控制端壁区域的旋涡结构来达到降低壁面温度的目的。关于叶片前缘倒角控制涡轮端壁区域热负荷的机理研究,目前还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认识。此外,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气流速度和自由流湍流度过低,和实际燃气轮机涡轮进口条件不相符等,影响了现有研究成果对该技术在实际燃气轮机中应用的指导价值。本文以公开发表的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具有最优前缘倒角结构的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来流湍流强度(2.1%、11.2%、20.4%)和不同叶栅出口马赫数(0.5、1.05)条件下前缘加最优倒角和原型两套叶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前缘端壁倒角结构降低壁面热负荷的作用机理和流动状况改变对倒角降温效果的影响。并在来流湍流强度为20.4%、叶栅出口马赫数为1.05这种较为接近真实流动条件下,以目标壁面的面积平均温度下降最大为目标,对倒角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端壁至展向20%叶高的叶片表面(倒角所在位置叶片表面)是倒角影响的主要区域,面积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度都下降明显。前缘倒角结构使得叶片负荷重新分配,根部负荷的明显降低使附近流动状态得到改善,来流沿倒角坡面向上加速流动,消除了原型叶栅中叶展中部高温工质向叶片前缘端壁角区迁移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倒角作用区域的叶片表面温度。前缘带倒角结构叶栅在喉部之后形成了与原型通道涡不同的靠近吸力面和端壁角区的涡结构,该旋涡一直紧贴吸力面发展,使得高湍流强度情况下端壁角区壁面温度比原型有所提高。另外,湍流强度一定时,前缘倒角叶栅的出口质量平均能量损失在低出口马赫数情况下比原型叶栅高,而在高出口马赫数情况下比原型叶栅低,可见叶片前缘倒角结构对前缘角区热环境和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且与来流工况条件关系密切。通过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对比,可知来流湍流度和速度都对前缘倒角的降温效果影响显着,当来流速度一定时,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倒角的降温效果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本文优化研究得到的接近真实工况的条件下的最优倒角结构使得目标壁面的面积平均温度相对原型叶栅下降达到1.25%,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佳倒角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准确评估前缘倒角降温效果直接影响到涡轮冷却的冷气使用量,因此在实际燃机中应用时,需要在真实的工况条件下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壁面热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宫继双,范育新,王家骅,刘鸿,张靖周.爆震管壁面热负荷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9
[2].马波.利用涡轮叶片前缘端壁倒角控制壁面热负荷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赵泽光.300MW电站锅炉炉膛壁面热负荷分布的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
[4].谭厚章,徐通模,余战英,惠世恩.四墙切圆燃烧方式壁面热负荷分布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
[5].徐仁德,张今朝.由实测管壁温度确定炉膛壁面热负荷的方法[J].动力工程.1986
标签:脉冲爆震发动机(PDE); 热负荷; 爆震管; 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