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金加工,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干预
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艺,宗莹,刘新霞[1](2016)在《中山市部分五金加工行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干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综合干预对中山市部分五金加工行业工人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率、医疗耗费、职业安全氛围及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中山市5家金属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对劳动者、车间、企业3个不同层面的综合干预,共分3个阶段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时间1 a,运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职业安全氛围及职业安全行为。比较干预前后企业职业安全氛围、职业安全行为各项指标得分的变化及职业伤害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企业劳动者职业安全氛围得分、职业安全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2家企业职业伤害发生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3和8.931,均P<0.01);配对t检验分析5家企业干预前后的一次性医疗赔付费用都有不同程度下降(t=44.63,P<0.01)。结论通过对劳动者、车间及企业3个不同层次人员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五金加工行业工人职业安全氛围及职业安全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劳动者职业伤害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6年08期)
张洁艺,宗莹[2](2015)在《职业紧张与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职业紧张和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设计,以2013年10—12月在中山市6家工伤定点医院收治的151名职业意外伤害工人和151名经年龄、性别、工种匹配且在过去一年无意外伤害的同事为调查对象,运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测量职业紧张。结果两组工人的职业紧张包括自主性维度与工作要求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会支持方面,上级支持维度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需求高(OR=1.27,95%CI=1.15~1.42)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工作自主性高(OR=0.82,95%CI=0.74~0.91)及上级支持较高(OR=0.84,95%CI=0.69~1.00)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紧张对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5年09期)
田双双[3](2014)在《煤矿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山西某煤矿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特点。用复杂抽样Poisson回归的方法找出可能引起职工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煤矿企业职业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西某大型煤炭企业选取调查对象4400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工伤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MBI-GS职业倦怠量表、职业紧张量表(OSI-R)。首先对调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再采用复杂抽样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收回合格问卷3613份,180人报告发生工伤,报告率为4.98%,其中男性176人(97.78%),女性4人(2.22%)。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主要年龄段为30~40岁(34.44%)和40~50岁(37.22%),以轻伤为主,占97.9%;伤害类型以砸击伤(55.1%)为主,伤害部位主要发生在四肢(55.6%),发生伤害的主要工作场所为井下(80.2%)。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单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主要工作类型以重体力为主、工作场所为井下一线、倒班、家庭月收入6千至8千、睡眠情况差、每天喝啤酒、吸烟指数低、有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低、内向、情绪不稳定和职业紧张等因素是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拟合多因素复杂抽样的Poisson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为井下辅助、地面和机关(井下一线为参考,RR分别为0.454,95%CI0.273-0.753;0.376,95%CI0.192-0.736;0.220,95%CI0.082-0.588)发生工伤的危险性较低,工作年限2~10年和11~20年(1年以内为参考,RR分别为0.524,95%CI0.252-1.090和0.468,95%CI0.228-0.962)为工伤发生的保护因素,倒班年限5年以内和大于15年(不倒班为参考,RR分别为2.033,95%CI1.233-3.352和1.768,95%CI0.944-3.309)为工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喝茶浓度较高(不喝为参考,RR分别为1.602,95%CI1.017-2.522)和职业倦怠(正常为参考,RR分别为2.718,95%CI0.811-9.112)为工伤的危险因素,艾森克人格问卷的E维得分显示中间型和外向(内向为参考,RR分别为0.700,95%CI0.449-1.091;0.677,95%CI0.423-1.086)发生工伤的危险性较低。结论该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有其特有的分布特点。工作场所、工作年限、倒班年限、喝茶浓度、职业倦怠和艾森克人格E维是该企业职工发生职业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5-19)
胡伟江,周安寿[4](2010)在《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特征,为有效防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特征及工作日损失情况。结果某钢铁企业在1988—2002年,共发生非致死性职业伤害590人次,发生率为1.98×10-2人次/人年;伤害主要累及四肢(71.5%);伤害性质以烧烫伤为主(29.0%);各种伤害导致的休工率为68.6%、住院率为17.8%,有87.3%的病例休工日≥4 d。结论职业伤害已严重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应加强职业伤害的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谢晶,杨莉,白梅[5](2009)在《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钢铁厂职业伤害特点,分析个体因素、职业因素以及职业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与职业伤害的关系,找出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广西某钢铁企业发生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职工及未发生伤害职工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职业伤害情况、职业因素及职业安全认知、态度、行为的情况。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发生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职工112人,未发生伤害职工144人。112例职业伤害职工中轻伤94例(83.9%),重伤18例(16.1%),男性(91.1%)多于女性(8.9%),20~39岁(占81.5%)为职业伤害高发年龄段,一线工人占67.9%,发生的月份以6月(13.4%)最高,多数伤及手腕部(21.0%),物体打击(28.6%)为主要伤害类型。伤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OR=2.633)、健康状况(OR=0.127)、每天接触机器时间(OR=1.214)、组织协调程度(OR:0.084~0.160)、认为从事的工作是否安全(OR=3.574)、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教育(OR=0.075)、认为事故发生是否偶然(OR=1.878)、认为事故能否避免(OR=0.183)。结论该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与个体因素、职业因素及职业伤害的知、信、行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强对男性职工的技术培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端正职业安全态度,避免不安全行为发生,以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09年06期)
胡嘉[6](2009)在《某电动机车车辆制造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疾病负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伤害是指由生产环境或作业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事故性意外伤害,可造成人体伤残以致死亡和经济损失等严重社会后果。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每年发生职业伤害2.7亿起,共造成36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职业安全问题更为严重。我国职业伤害高发行业中,机器制造业居首位。近十年来,我国电力机车事业迅猛发展,在铁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外关于电力机车企业职业伤害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尚未见有系统报道。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从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我们以该电力机车企业2004.06.01-2008.05.31间登记在册的202名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受害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该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变化趋势、伤害类型、叁间分布规律、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职业伤害主要发生在秋季。上下肢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发生最多的职业伤害种类为骨折和碾压伤。不正确的操作、合作欠佳以及过度疲劳是最常见的伤害发生原因。另外,多原因复合作用在工伤发生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应根据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以该电机企业2004.06.01-2008.05.31期间发生的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受害者为病例组,按1:2配对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对照组,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该企业202名职业伤害受害者和411名非职业伤害受害者的社会经济学特征和职业因素暴露状况。结果表明,工作任务繁重、工龄短均可增加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性。以该企业2004-2008年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受害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分析职业伤害直接成本及人均直接成本的分布情况。直接成本以住院费用为主。重度伤害人均直接成本最高,而轻度伤害直接成本所占比例最大。烧烫电伤和骨折造成的直接成本最高,烧烫电伤的人均直接成本也最高。结果同时表明,男性受害者的直接成本和人均直接成本均高于女性受害者。鉴于医疗费用常常构成工伤赔偿成本的主体,本次研究对该电力机车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引起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发现,伤害的性质影响了门诊费用的大小。伤害发生年份和住院天数均直接影响住院费用的大小。婚姻状态、伤害性质和伤害部位通过影响住院天数间接影响住院费用。伤害严重程度不仅直接影响住院费用,还通过住院天数间接影响费用。为了更深入地评估非致死性职业伤害造成的经济结局,以该电力机车企业2005-2007年183名受害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其间接成本和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该电机企业叁年间间接成本为654.56万元,DALYs为467.63年。间接成本和疾病负担主要由男性引起。重度伤害引起的人均间接成本和DALYs最高。骨折的间接成本和DALYs比例最大,而烧烫电伤的人均间接成本和人均DALYs最高。研究发现,随时间的推移,间接成本和DALYs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疾病负担,本研究讨论了DALYs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性别、伤害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住院影响着DALYs的大小。综上所述,职业伤害的防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应加强易感人群的安全防护工作,开展综合性干预研究及干预的成本-效果、成本-效益研究,以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减少职业伤害造成的经济负担和职工生命质量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6-04)
白梅[7](2009)在《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个人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个人心理和生理特征与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关系,探索职业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预防和干预策略,以降低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广西某钢铁企业1998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期间的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资料,对116名病例和149名对照均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调查表、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浆中的五羟色胺(5-HT)含量。采用均数、构成比、频数分布等对流行病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共237份。其中病例组共103例,平均年龄34.80±6.93岁,男性90名,占90.3%,女性10名,占9.7%,男女之比为9.3:1;职业伤害的主要年龄段是30-39岁,占57.3%;伤害发生的部位以腕及手和踝及脚最多共56例,占38.9%;事故类别以物体打击为主共34例,占29.3%;伤害性质以冲击伤为主共34例,占25.6%;重伤和轻伤之比为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健康状况、时间紧迫感、情绪稳定性、性格内外倾和血浆中5-H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伤害的发生有四个影响因素:健康状况(OR=0.097, 95%CI:0.019-0.480)、情绪稳定性(OR=1.235, 95%CI:1.005-1.860)、性格内外倾(OR=1.119, 95%CI:0.996-1.639)、血浆中5-HT含量(OR=0.997, 95%CI:0.995-1.000)。结论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与职工的个人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性格外倾、情绪稳定性差和血浆中5-HT水平低者是具有事故倾向性的人群,如能加强对该亚人群的保护,或可明显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频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谢晶[8](2009)在《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广西某钢铁企业职工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特点、探索该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事故的发生机制,找出可能引起钢铁企业职工非致死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钢铁业职业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广西某钢铁企业1998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资料,对此期间发生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职工112例及未发生伤害职工144例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伤害情况、职业因素及职业安全认知、态度、行为的情况。采用均数、构成比、频数分布等对流行特征进行描述,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2例职业伤害者中,轻伤94例,重伤18例,分别占83.9%,16.1%;男性占91.1%,女性占8.9%;伤害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4.7岁,其中20-39岁为最多,占81.5%;一线工人占67.9%;炼铁厂占21.4%;伤害多发生在4、6、7月,以6月(13.4%)最高;大多数伤及手腕部,占21.0%;物体打击(28.6%)为主要伤害类型。多因素非条件logitsict回归分析职业伤害的影响因素:认为所从事工作安全( OR= 8.235 ,95%Cl:3.234~20.913)、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OR=2.713,95%Cl:1.297~5.618)、工作中存在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OR=2.682,95%Cl:1.281~5.618)、更换工种(OR=2.575,95%Cl:1.105~5.998)、每天接触机器时间(OR=1.350,95%Cl: 1.158~ 1.574)、向上级报告隐患(OR=0.184,95%Cl:0.071~0.481)、健康状况(OR=0.133,95%Cl:0.020~0.910)、认为事故能够避免(OR=0.131,95%Cl:0.026~0.652)、生产过程中,能够积极,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去做(OR=0.115,95%Cl:0.016~0.652)、工作中组织协调性(OR1=0.106,95%Cl1: 0.015~ 0.750;OR2=0.071,95%Cl2:0.010~0.526)、认为对新入厂职工或转岗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有必要(OR=0.045,95%Cl:0.007~0.288)、认为对国家和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有必要( OR=0.034 ,95%Cl:0.002~0.724)。结论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点,具有其特定的时间、类别、性质和部位分布。钢铁企业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具有多元性,应采取针对的干预措施,多开展职工体育锻炼项目;减少职工更换工种可能;缩短每天接触机器时间;适时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检查工作场所的防护用品,对于不全情况及时补全;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切实提高职工职业安全认识水平,端正职业安全态度,避免不安全行为发生;建立科学、统一的上报系统等,以降低职业伤害发生。(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白梅,杨莉[9](2008)在《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 juries)即工伤是指工人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职业性事故(Occupational acc idents)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然性意外损伤,它不仅能造成缺勤,而且可引起残废、甚至死亡[1]。国际劳工组织20(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08年06期)
曾爱伦[10](2008)在《金属制造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伤害系指职业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职业性事故使人体组织结构受到损伤或某些功能丧失,它可造成缺勤、残废甚至死亡。金属制造业由于其行业特性,职业伤害发生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国内金属制造业非致死性伤害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郑州市二七区金属制造企业非致死(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08年15期)
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职业紧张和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调查设计,以2013年10—12月在中山市6家工伤定点医院收治的151名职业意外伤害工人和151名经年龄、性别、工种匹配且在过去一年无意外伤害的同事为调查对象,运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测量职业紧张。结果两组工人的职业紧张包括自主性维度与工作要求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社会支持方面,上级支持维度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需求高(OR=1.27,95%CI=1.15~1.42)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工作自主性高(OR=0.82,95%CI=0.74~0.91)及上级支持较高(OR=0.84,95%CI=0.69~1.00)是职业性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紧张对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发生存在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致死性职业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艺,宗莹,刘新霞.中山市部分五金加工行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6
[2].张洁艺,宗莹.职业紧张与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关系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5
[3].田双双.煤矿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
[4].胡伟江,周安寿.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10
[5].谢晶,杨莉,白梅.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
[6].胡嘉.某电动机车车辆制造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的疾病负担研究[D].复旦大学.2009
[7].白梅.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个人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8].谢晶.某钢铁企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9].白梅,杨莉.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8
[10].曾爱伦.金属制造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