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孙莉

南开大学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以及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解决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

在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大量的毕业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目前政府、高校等社会多方主体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毕业大学生顺利就业,防止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恶化,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1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现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受到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升高,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人数为727万人,截至到2018年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82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20-30万人,累计增长了12.8%。在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市场方面来看,虽然近十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达到70%以上,但是由于每年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导致我国社会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有效满足每位毕业大学生的需求,继而导致毕业大学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并且就业形势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在就业过程中对于外貌以及性别等存在歧视,相对来说由于女性大学生在生理方面的特殊性导致用人单位在男女其他条件相同,甚至男性大学生其他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仍然原因选择男性大学生,导致女性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相对来说没有男性大学生更加顺利。在外貌方面主要体现在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将毕业生的身高、体重以及外貌等作为硬性选择指标,导致部分过胖、过瘦、过高、过矮以及长相相对丑陋的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二是不同行业和岗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就业差距,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说,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收入水平较高,同时又较为体面的工作,而对于那些基层的工作以及体力劳动力的工作没有兴趣,这种就业的倾向性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用工困难的现象[1]。三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就业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希望能够到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去工作,在这样的地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相对来说,他们不希望到西部以及偏远地区参加工作,导致大城市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而偏远地区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现象。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毕业大学生数量导致的,同时存在结构性矛盾。

2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2.1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基于劳动经济学理论,大学生和市场分别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供小于求或者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够得到就业保障。但是当供大于求,过度的劳动力供给而市场无法消化的时候,就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高等院校开始实施扩招,导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820万人。劳动力供给逐渐增长,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导致供需失衡,供大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2.2结构性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具体来说结构性失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社会经济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结构失衡。这三个方面均从不同方面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方面,经济劳动经济学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主要以及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相对来说技术水平以及薪资水平较高,并且工作性质稳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条件以及薪资水平较低,工作性质不稳定。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导致绝大多数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大型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导致大城市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存在人才的需求但是却难以招聘到人才。在社会经济机构失衡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阶段,社会经济机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由于市场经济产业机构以及技术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导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生难以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2]。在教育体系结构失衡方面,我国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建筑行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以及媒体通信行业的大学生占据了所有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就业率也相对较高。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培养方面与社会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自身能力达不到市场要求而难以就业。

2.3人力资本投资收入预期与现实之前的矛盾

基于劳动经济学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分析,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收益主要包括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在若干年的学习生涯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导致他们对后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期望。就经济收入来说,他们认为他们工作后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应该高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员。但就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由于大学生数量多于市场需求,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占据优势,所以他们尽量压低工资,部分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已经低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2.4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对在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比如部分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不够专业,对市场中的就业信息把握不够准确,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是开展应急性培训而没有组织大学生们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这种就业指导的不专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就业成本,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大学生就业困难解决策略分析

3.1从高等院校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没有就业以及工作经验,在面对一个崭新的事物时,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着正确的理念和方向,少走弯路。但是部分高等院校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只是开展了一些表面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实质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充分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引导学生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基于当前的市场形势进行准确自我定位,帮助大学生们在就业时找准目标和方向。此外,高等院校还应该积极组织招聘模拟以及职场模拟等形式促使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降低就业难度。

其次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机构。教育体系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未来劳动力质量以及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因此高等院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促使教育体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高校与政府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基于政府政策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基于市场情况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采纳企业建议有针对性培养人才。

3.2从政府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比如基于当前城乡二元分割情况以及地区和行业间的就业不均衡问题,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弱化户籍问题,缩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形成普惠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市场信息资讯服务平台,帮助毕业大学生及时了解市场的相关信息,缓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其次政府还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到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收以及减免税收等方式促进企业与高校在大学生实习方面进行对接,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对工作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到类似工作性质单位就业。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问题,政府应该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规范约束,保障实习制度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政府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阻碍,提高创业成功率。但是由于创业具有两面性,创业失败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日后工作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在产业方面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防止大学生盲目创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提高中小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强,丛晓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7):64-65.

[2]袁雪花.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与深层因素分析[J].中国西部,2017(5):154-155.

标签:;  ;  ;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