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假黄单胞菌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数字PCR,检测
假黄单胞菌属论文文献综述
田茜[1](2018)在《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单胞菌属是最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属之一,能够危害多种重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其中有14种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属内成员数目众多,种下又分为许多致病变种,致使该属种及种下阶元的鉴定存在很大困难。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DNA序列来鉴定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快速、高通量等优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口岸检疫及植保机构的工作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在种及种下阶元上准确鉴定黄单胞菌的能力,本研究开展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技术研究;同时为了提高该属内一些重要致病变种的精准鉴定能力,我们还针对其开展了数字PCR检测方法研究。(1)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基因筛选以327株不同种或致病变种的黄单胞菌为实验材料,基于进化树法及遗传距离法等分别对16S rRNA基因,cpn60,avrBs2,hrp,hpaA,gyrB和rpoD这7个候选条形码基因进行了筛选验证及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cpn60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成功率都要明显优于其他候选基因。基于其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基因对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区分鉴定能力最为理想。同时在barcoding gap分析和best close match测试中该基因也都表现的最为出色,其种/致病变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致病变种内遗传距离,而且对不同种/致病变种的鉴定正确率达到了99%以上,是理想的用于区分鉴定黄单胞菌的条形码基因。(2)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基于筛选出的DNA条形码基因及研究获得的大量序列数据,建立了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检测技术体系。同时利用该体系和多种传统鉴定方法对收集到的疑似黄单胞菌分离物及病害样品进行了应用验证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均保持一致,但相比之下,DNA条形码检测方法的鉴定结果准确度更高,操作过程也更为简便快速,易于推广。(3)黄单胞菌属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以及它们的近缘菌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假定膜蛋白基因和白叶枯病菌的rhs家族基因建立了这两种病原菌的特异性数字PCR检测体系。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进行了测试,并用模拟带菌水稻种子及真实种子样品进行了检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两种方法均能特异性的检测出目标菌株,且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良好的重复性,在模拟带菌种子及自然带菌种子样品的应用验证中也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总之,本研究为黄单胞菌属种及种下阶元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分子识别方法,对提高该属有害生物的鉴定能力,保护国内农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严玉萍,钟晰,王雪峰[2](2016)在《黄单胞菌属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是一类能引起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感病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严重危害水稻、甘蓝、番茄、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其入侵和增殖依赖于叁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和其他毒素因子。细菌非编码RNA能通过与靶mRNA互作,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或直接与蛋白互作,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主要介绍了细菌非编码RNA的分类、及其对细菌蛋白调节、生长代谢、基因转录以及毒力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黄单胞菌属中少数的非编码RNA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黄单胞菌引起的作物病害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李广宁,邓小丽,周丽沙,安海英,张海宏[3](2009)在《一株藤黄单胞菌属细菌HF-1127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从富含废弃右旋磷霉素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代谢产物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好氧细菌HF-1127。方法:研究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遗传特性,并将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菌株HF-1127与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sp.)的特征一致,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sp.)的序列的相似性为99%;以相似性性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与Luteimonassp.同源关系最近。结论:细菌HF-1127为一株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且其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9年05期)
齐飞飞,夏觅真,唐欣昀,沈黄亮,常慧萍[4](2007)在《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P2126菌株luxAB基因标记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棉花PGPR菌株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P2126的有效使用条件,以提高其根圈适应性,充分发挥其促生防病的应用潜力,本项研究采用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检测技术研究了棉花PGPR菌株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P2126。研究菌株被luxAB基因标记后标记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标记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采用叁亲本杂交法将发光酶luxAB基因转移进与棉花根际促生菌黄单胞菌P2126菌株中,获得标记菌株P2126L。标记菌株连续传代15次均未发生质粒丢失现象,表明标记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P2126L菌株的生长及其解磷能力也没有受到标记质粒的影响,证明可以应用P2126L进行菌株根际定植生态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10期)
王凌云,郑颖,张旭家[5](2002)在《黄单胞菌属甘蓝黑腐病甘蓝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的一种外膜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单胞菌(Xanthomonas)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它们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能引起蔬菜和水果的各种疾病,给农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甘蓝黑腐病甘蓝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是黄单胞菌属中很重要的一员,它可以使甘蓝产生黑腐病。(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郭亚辉[6](1997)在《黄单胞菌属的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约有300多种,广义的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引起各种植物病害的一类最大的群体。黄单胞菌属的所有种都是植物病原细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多为叶斑、叶枯,少数为萎蔫、溃疡。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属于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菌体短杯状,0(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假黄单胞菌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是一类能引起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感病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严重危害水稻、甘蓝、番茄、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其入侵和增殖依赖于叁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和其他毒素因子。细菌非编码RNA能通过与靶mRNA互作,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或直接与蛋白互作,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主要介绍了细菌非编码RNA的分类、及其对细菌蛋白调节、生长代谢、基因转录以及毒力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黄单胞菌属中少数的非编码RNA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黄单胞菌引起的作物病害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假黄单胞菌属论文参考文献
[1].田茜.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2].严玉萍,钟晰,王雪峰.黄单胞菌属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3].李广宁,邓小丽,周丽沙,安海英,张海宏.一株藤黄单胞菌属细菌HF-1127的分离与鉴定[J].生物技术.2009
[4].齐飞飞,夏觅真,唐欣昀,沈黄亮,常慧萍.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P2126菌株luxAB基因标记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
[5].王凌云,郑颖,张旭家.黄单胞菌属甘蓝黑腐病甘蓝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的一种外膜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C].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2
[6].郭亚辉.黄单胞菌属的分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