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革命前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革命前中期,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
土地革命前中期论文文献综述
桂治强[1](2009)在《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反观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对目前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铲除旧道德、宗教、习俗、封建礼教,创办“苏式”学校,创造工农大众艺术,创办红色报刊图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及强调党员干部的教育与示范作用等方式,在根据地迅速建立起来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扩大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以及马列主义在群众思想意识中的影响与地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影响以转变社会思想意识,改造旧式的学校教育,用文艺发展启发民众的政治觉悟等一些途径,在全社会与新中国的经济、政治比较适应的意识形态体系,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很快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开来。通过对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好引导表率作用;第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文化宣传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第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造就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第四,积极消除各种不良习气、思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吴军[2](1986)在《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概述(十一)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下)(1927年7月——1935年1月)》一文中研究指出军事思想"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62页)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这种"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的表现"、"无产阶级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已经明朗地显示出来。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1986年05期)
吴军[3](1986)在《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概述(十)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上)(1927年7月——1935年1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也即土地革命的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与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当然不能相比,可是它们却十分重要。一方面,它们本身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贡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更有重要意义的是,它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着力研究这个时期毛泽东生平、思想的着述不少,但对许多问题,说法纷纭,尚要深入剖析、辨正。(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1986年04期)
土地革命前中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军事思想"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62页)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这种"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的表现"、"无产阶级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已经明朗地显示出来。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革命前中期论文参考文献
[1].桂治强.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吴军.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概述(十一)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下)(1927年7月——1935年1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6
[3].吴军.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概述(十)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上)(1927年7月——1935年1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