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张荣荣

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张荣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荣[1](2019)在《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个西方理论思潮。这一理论思潮宣称“意识形态的终结”,认为意识形态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总体性意义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变革方式的激进革命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观念反映,是冷战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表达,其理论的虚假性与片面性昭然若揭。今天,作为一个理论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这一思潮的变种和余声仍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不断出现,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认清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真面目并给予彻底批判,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在全面梳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现实背景、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内容与内在悖论。本论文分叁部分详细展开分析与论证:第一部分,梳理和分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兴起的历程、现实背景和理论渊源。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理论思潮。自希尔斯在1955年米兰会议上提出“意识形态激情的终结”后,对“意识形态是否终结”的争论日益激烈。雷蒙·阿隆、李普塞特、丹尼尔·贝尔等都纷纷撰写文章来阐发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赞同,形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派。意识形态终结论有着冷战时代的特定的现实背景,同样也深受“西方中心主义”、“自由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成为了西方部分右翼知识分子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口号与理论工具。第二部分,详细解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内容。在剖析意识形态终结论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对革命观念的消解的基础上,揭示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内容实质。意识形态终结论把意识形态概念限定在总体性的政治观念和积极的政治理想上,把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的激进革命前景,追求所谓的“现实的解放”。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实质,就是总体性的、积极的政治理想的终结,激情的革命理论的终结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终结。第叁部分,深入揭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内在悖论。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是否终结”、“价值能否中立”以及“马克思主义是否终结”叁个问题的讨论,全面揭示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内在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是高喊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并宣称自身理论不受意识形态干扰,具有客观真理性,然而却无法逃出自我指涉的困境,无法洗掉其理论自身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受西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秉持所谓“价值中立”的立场,试图排除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和价值性的判断,然而却无处不彰显着自身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倾向,意识形态终结论在追求所谓“价值中立”的同时,又在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辩护和欢呼;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认为马克思主义所预想的社会革命并没有实现,这种允诺未来的精神感召力已经消逝,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意义,然而却在事实上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在许多方面也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与影响,即使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全面剖析,特别是对其内在悖论的批判性揭示,我们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真面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形态终结论在理论上是虚假的、自相矛盾的,其真实的理论目的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它所表达的不过是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当今世界社会历史的现实也已充分证实,意识形态之争并未终结,反而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更没有终结,世界历史仍然还处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视域之内,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反思与批判各种社会思潮、探索与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思想武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荣荣,程彪[2](2019)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冷战时期西方学者的观念表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理论思潮。它宣称意识形态之争已经平息,激进远景已然失去意义,由此进一步否定了革命的意义,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进而断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虽然宣称所秉持的是一种严格科学的或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但实质上却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它不过是冷战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观念表达,对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这一理论实质,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彻底批判。(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4期)

姜汪维,杨敏[3](2018)在《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兴起于西方并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历史内涵呈现阶段性特征,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福利"式、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民主—文化"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则走向自我反思。在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发现,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联姻"是其深层根源,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其现实目的。其理论逻辑充满了虚假性与欺骗性、历史逻辑是狭隘的与片面的、现实逻辑是主观的与表面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有助于增进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郭春明[4](2018)在《透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同意”陷阱与强制性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对中国一边不厌其烦地指手画脚,一边又老生常谈地重复着"威胁论"或"崩溃论"。通过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与"陷阱"的分析,可以加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念,进而坚持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始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此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同质性和强制性逻辑。(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张清俐[5](2018)在《剖析“意识形态终结论”演变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意识形态思想史,尽管不同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无疑是最有影响力与最权威的理论。这种影响力与权威性不单单是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的,更是经过实践证明与斗争检验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2-27)

杨同飞,杨芳[6](2018)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影响,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十九世纪的欧洲同样经历过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恩格斯为了澄清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如何从这两个人的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为进一步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的界限进行的理论论战。《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批判性理论彰显出理论批判的现实价值,对于探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依据、拓宽意识形态工作的视野,构建适合当代中国特点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8年01期)

李武装[7](2018)在《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博弈特点与建设战略——兼论“意识形态终结”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集团性话语,意识形态主要指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强大社会精神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体系或观念科学。较之于一般科学意识和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意识形态蕴涵着现实利益——激励性、政治主张——合法性和价值诉求——导引性叁大内在特质。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上演的"意识形态终结"问题,本质上属于不同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攻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和形式。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叁大冲击以及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由"富"变"强"之历史飞跃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博弈面临许多新的时代性特点。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得到加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精进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建设战略;(2)再造社会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3)提升民众层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战略;(4)培植文化安全意义上具有新质内涵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在中国走向"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新时代,我们如何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的同时,真正重新厘定、认同和安置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共同价值,依然是一个理论上尚未得到彻底澄明和澄净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代洪宝,张立新,陈志新[8](2017)在《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社会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终结思潮是西方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社会影响分析有助于理性地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构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从思潮与思想的区别出发,分析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从现实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剖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影响成因。最后提出了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策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思想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同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能力。(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7年31期)

谢永康[9](2017)在《“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蒙·阿隆和丹尼尔·贝尔等社会理论家曾几番宣告“意识形态已经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随着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由于阶级意识淡化,社会整体趋同,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在这些社会理论家看来,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8-08)

张清俐[10](2017)在《“意识形态”冲突不可能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价值诉求,支配意识形态背后的强大力量是物质利益关系,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8-08)

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冷战时期西方学者的观念表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理论思潮。它宣称意识形态之争已经平息,激进远景已然失去意义,由此进一步否定了革命的意义,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进而断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虽然宣称所秉持的是一种严格科学的或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但实质上却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它不过是冷战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观念表达,对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这一理论实质,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彻底批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1].张荣荣.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D].吉林大学.2019

[2].张荣荣,程彪.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终结论”[J].学术交流.2019

[3].姜汪维,杨敏.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J].学术论坛.2018

[4].郭春明.透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同意”陷阱与强制性逻辑[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

[5].张清俐.剖析“意识形态终结论”演变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6].杨同飞,杨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启示[J].前沿.2018

[7].李武装.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博弈特点与建设战略——兼论“意识形态终结”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18

[8].代洪宝,张立新,陈志新.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社会影响分析[J].新西部.2017

[9].谢永康.“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10].张清俐.“意识形态”冲突不可能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标签:;  ;  ;  

意识形态的终结论文-张荣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