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体制论文-吴佩熏

剧本体制论文-吴佩熏

导读:本文包含了剧本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戏,剧本体制,戏曲排场

剧本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佩熏[1](2018)在《南戏“剧本体制”演进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南戏的体制规律,可从《永乐大典戏文叁种》顺流而下一探究竟。通过剧本比较,可见南戏的"开场"与"段落"如何逐步演变,至明代不同时期刊刻之剧本趋向规范的进程。南戏的"开场",最大演进在开演前写于招子上的"题目",至宣德本《金钗记》、成化本《白兔记》已被挪后,成为副末宣念的"下场诗"。此外,受到话本小説"分段结构"的影响,原本"不分段落"的宋元南戏,至明刊剧本始见分出定目、分卷析本,积极意义除了因应实际演出的天数,方便作者、演员、观众指称特定情节,还可使故事情节依次推进,条理脉络更加清晰,亦即强化了戏曲的"结构"──"排场"之调度。(本文来源于《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戈晓毅[2](2011)在《歌剧探索中的“话剧加唱”及剧本体制——兼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话剧加唱"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形式结构,显示出一定的体制特征,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歌剧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及格式,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创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分析《扬子江暴风雨》剧本创作,从剧本体制角度透视"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见在中国戏剧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进程中,这种体裁和格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歌剧创作探索中有其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陈燕[3](2010)在《浅谈《录鬼簿》涉及的元杂剧剧本体制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郭英德[4](1998)在《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传奇剧本在生长期、勃兴期、发展期及余势期的体制进行分类统计,从而清理出传奇剧本长篇体制演变的基本规律。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与舞台演出的需要密切相关,舞台演出使长篇体制趋向简化;长篇体制趋向简化的另一原因是:文人传奇创作以曲为史,以文为曲,传奇创作要适应文人叙事抒情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郭英德[5](1997)在《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的传奇体制是从元末明初的戏文体制中脱胎而出的,在根本上由其内部机制的运作所决定。传奇体制确立的远因,是从元末至明前期戏曲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向;而其近因,则是从明成化至万历中期(1465-1610)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在总体的思(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期刊1997年00期)

李鹏[6](1997)在《北杂剧和南戏文之不同剧本体制成因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联系演出实际从演员、观众及剧场叁个方面考察了北杂剧和南戏文不同剧本体制形成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1期)

洪欣[7](1987)在《中国戏曲剧本体制的雏形——论《张协状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协状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一个南戏剧本,被收录于《永乐大典》,现基本确定此剧乃宋人的作品,而且未经明人妄改。在早期南戏中,描写“婚变”,批判男子负心的故事占有很大的比重,象《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这样被列于“戏文之首”的作品,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这是有其现实生活依据的。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封建科举制度盛行,一些原(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1987年02期)

吴乾浩[8](1985)在《戏曲剧本文学体制的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酝酿、发育,从宋、元之交产生完整的戏曲剧本计算,至今已经有八百余年了。其间,戏曲剧本产生并发展了全院本、元杂剧、宋南戏、明清传奇,各类梆子、各类皮簧、民间小戏剧本等多种多样的文学体制样式;它们有的活跃了若干年消声敛迹了,有的经过嫁接,在(本文来源于《剧艺百家》期刊1985年02期)

剧本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年来,"话剧加唱"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形式结构,显示出一定的体制特征,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歌剧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及格式,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创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分析《扬子江暴风雨》剧本创作,从剧本体制角度透视"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见在中国戏剧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进程中,这种体裁和格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歌剧创作探索中有其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剧本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佩熏.南戏“剧本体制”演进之探讨[J].戏曲与俗文学研究.2018

[2].戈晓毅.歌剧探索中的“话剧加唱”及剧本体制——兼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陈燕.浅谈《录鬼簿》涉及的元杂剧剧本体制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郭英德.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5].郭英德.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1997

[6].李鹏.北杂剧和南戏文之不同剧本体制成因新探[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

[7].洪欣.中国戏曲剧本体制的雏形——论《张协状元》[J].艺术百家.1987

[8].吴乾浩.戏曲剧本文学体制的发展趋势[J].剧艺百家.1985

标签:;  ;  ;  

剧本体制论文-吴佩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