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十渡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糯扎渡自然保护区
十渡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19)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普洱市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动植物景观、气候景观、人文景观等景观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观景台、生态廊道、森林徒步探险、水上游憩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议,并作了市场细分与定位、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谭爱军,余玲江[2](2015)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南部低纬地区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区的建立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保护经费不足、对林地的蚕食、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危害损失补偿低、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健全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和保护管理、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研监测活动,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侯淑娜,杜凡,侯昭强[3](2015)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美丽蒲葵种群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线路、样方调查方法,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美丽蒲葵的分布特点、种群密度、高度结构、更新状况及幼苗生长过程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丽蒲葵集中分布于澜沧江西岸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南部,海拔700~1 500 m;其所在地植被类型主要是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并以半常绿季雨林中的优势度最大,乃至形成美丽蒲葵群落。在调查的11个样方中其密度为378株/hm2,茶场片区和龙潭片区密度分别为213株/hm2和819株/hm2,在乔木层中的相对多度分别达到16.67%和63.04%。美丽蒲葵是热带性很强的树种,其种子形成幼苗需要一定的光照,苗期生长速度十分缓慢,蹲苗期长达5 a,其叶的发育具有异型叶性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雷桂林,郑重[4](2014)在《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省南部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保护热带北缘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性竹林等生态系统;保护桫椤、榆绿木和印度野牛、亚洲象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阐述糯扎渡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生物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情况、管理现状等,论述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发展对策。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完善、集体土地为主致使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不到位、糯扎渡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困扰着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议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周边社区的宣传管理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员活动,开展相关合作和科研活动,进行系统的生态监测,以使保护区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5](2010)在《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黑鹳数量及生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秋冬季节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Ciconia nigra)的数量变动及其对生境的选择,于2008年9月6日~12月26日,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特征选取16条样线,利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GPS,采用直接计数法记录发现黑鹳的数量;采用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评价黑鹳对十渡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的喜好程度。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鹳174只;其中,9~10月观察到的黑鹳数量较少,月平均遇见数为26.5只;部分黑鹳于11月17日~11月29日迁走,12月4日左右开始有黑鹳迁入;黑鹳月平均遇见数量高峰期在12月,当月月平均遇见数达到34只。生境选择评价结果表明,黑鹳喜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觅食,而对鱼塘、河流、湖泡具有回避性。(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张红娟[6](2010)在《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迁徙与越冬期黑鹳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鹳(Ciconia nigra)属鸟纲(Aves),鹳形目(Cicon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当前对于野生黑鹳的研究主要为在繁殖地对其进行繁殖生态研究,种群数量统计,迁徙行为等。纵观过去的研究史料,研究多集中在新疆、山西等地,而对北京地区黑鹳生态学的系统研究仍是空白,本次研究收集了黑鹳在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食性、行为变化和生境特征等数据,为今后对黑鹳生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弥补在北京研究的不足,并对有效地保护黑鹳种群提供科学数据和保护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黑鹳种群数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大体表现在9、10月份受旅游因素的影响较大,游人活动对黑鹳的取食、栖息形成影响,黑鹳不得不在每天凌晨和傍晚取食,以避开游人活动高峰,可视数量呈现低谷;11月份,黑鹳开始出现集群行为,准备迁离,到11月底数量减至最少;12月黑鹳数量开始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黑鹳迁入十渡保护区越冬和部分南迁的黑鹳暂时在该地中转;2月开始,黑鹳数量又开始下降,推其原因为拒马河流域水位明显下降导致黑鹳食物迅速减少,大量黑鹳迁离此地。2.通过对黑鹳觅食的直接观察和取食地的样方调查表明,黑鹳是一种动物性食性的鸟类,在十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食物是鱼类,辅以螺类等软体动物。黑鹳的觅食行为有两种,一是伫立观察后突然啄食:一是一边行走一边啄寻,啄取完成后还有一小段时间的观望行为。3.对黑鹳日活动规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观测,黑鹳行为主要记录了觅食、伫立、运动、理羽、休息、其它等6类,其中以觅食和休息为主,两者在日活动行为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且不同的时间段各行为发生的比例不同,早晚期间觅食行为发生的比例较大,中午休息、理羽发生的比例较大,这种差异主要受到气候和食物丰富度的影响。4.利用生境选择指数对黑鹳生境作出评价。根据十渡自然保护区环境特点将黑鹳栖息的生境归类为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5种,生境选择指数显示,黑鹳偏好在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栖息,回避鱼塘、河流和湖泡。黑鹳觅食生境选择与植被因子、警戒因子、人为干扰因子、地形因子、水源因子以及土壤因子有关。表明黑鹳喜欢在地域开阔、乔木较少、人为干扰强度低、水质良好的地方觅食。(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7](2010)在《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迁徙期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8年9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和2009年2月22日至4月25日,对北京房山区十渡自然保护区的黑鹳迁徙期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静栖、警戒、飞行、游走、梳羽及其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天中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黑鹳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各行为活动侧重点不同。同时,针对当地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保护黑鹳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2期)
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8](2010)在《旅游干扰对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栖息与生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生态旅游对黑鹳的影响,采用样方法对人为分成的4个区域:强烈活动区(距中心旅游区1 000 m内)、活动区(距中心旅游区1 000~3 000 m)、缓冲区(距中心旅游区3 000~5 000 m)和背景区(距中心旅游区5 000 m外)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生境特点、游客活动类型、客流量、黑鹳数量,分析了旅游干扰对黑鹳生存的影响,提出应该走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2010年01期)
陆鸿[9](2008)在《糯扎渡电站建设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电站建设对保护区植被存在如下不利因素:将损失西南紫薇林、千果榄仁林、绒毛番龙眼林等一些重要的自然植被和蓖齿苏铁、黑黄檀、喜树等保护植物;一定程度上影响植被的正常演替;被淹没的主干道路改建工程也会使植被再度受到破坏;局部的生态环境将受影响等。分析各种不利因素,提出合理解决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林业建设》期刊2008年04期)
李荣,杨婧[10](2008)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关资源调查数据,对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并对保护区的碳汇能力作了初步评价,为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估算结果表明: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汇量为741.26×104t,森林和林地的碳汇能力巨大,在碳汇过程中起主体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08年03期)
十渡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南部低纬地区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区的建立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保护经费不足、对林地的蚕食、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危害损失补偿低、电站建设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健全管理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和保护管理、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研监测活动,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渡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绿色科技.2019
[2].谭爱军,余玲江.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
[3].侯淑娜,杜凡,侯昭强.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美丽蒲葵种群结构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5
[4].雷桂林,郑重.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
[5].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黑鹳数量及生境研究[J].湿地科学.2010
[6].张红娟.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迁徙与越冬期黑鹳生态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7].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迁徙期行为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0
[8].张红娟,刘培培,胡德夫,隋金玲.旅游干扰对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栖息与生存的影响[J].野生动物.2010
[9].陆鸿.糯扎渡电站建设对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林业建设.2008
[10].李荣,杨婧.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J].环境科学导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