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单体论文-胡全超,韩雷,段友顺,许巍,赵永仙

共单体论文-胡全超,韩雷,段友顺,许巍,赵永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单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同聚丁烯-1,熔融接枝,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

共单体论文文献综述

胡全超,韩雷,段友顺,许巍,赵永仙[1](2015)在《共单体/马来酸酐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矩流变仪中,分别用α-甲基苯乙烯(AMS)和癸烯做共单体,将马来酸酐(MAH)熔融接枝在全同聚丁烯-1(iPB-1)上。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熔体流动速率仪等对接枝样品进行测试,探索了MAH、共单体AMS和癸烯、引发剂含量对接枝物的MAH接枝率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MS与癸烯可显着提高iPB-1的MAH接枝率,同时也会引起交联反应;AMS对MAH在iPB-1上接枝率的影响比癸烯大;与癸烯相比,交联AMS共单体的接枝反应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5年03期)

韩雷[2](2014)在《共单体/马来酸酐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制备、接枝机理及结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中,以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为引发剂,分别以α-甲基苯乙烯(AMS)、癸烯(Decene)做为共单体,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熔体流动速率仪等研究了共单体/马来酸酐(MAH)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1),分别考察了MAH、Decene或AMS用量以及DTBP用量对接枝率(Gd)和接枝物熔体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结果表明:AMS与Decene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iPB-1中MAH接枝率,同时也会引起严重交联反应使MFR趋于减小。DTBP含量的增加可显着提高MAH接枝率但也会引起大分子自由基的降解导致MFR增大。交联与降解是两个相反作用的反应,共同影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和接枝物MFR的大小。利用FTIR、偏光显微镜(POM)、邵氏硬度测量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研究了iPB-1及MAH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g-MAH)的结晶形态、晶型转变、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MAH/AMS支链(MAH-co-AMS)或MAH/Decene支链(MAH-co-Decene)的存在可明显加快iPB-1结晶及晶型Ⅱ向晶型Ⅰ的转变速率,并随MAH接枝率的增加,晶型II结晶速率逐渐加快。MAH/共单体接枝链主要促进iPB-1结晶过程中的晶核形成过程。相比于iPB-1,iPB-g-MAH的晶核数目增多,晶粒尺寸减小,球晶的完善程度下降。利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iPB-1及iPB-g-MAH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MAH的接枝可以有效改善iPB-1的表面极性,接枝物的表面极性随MAH接枝率的增加逐渐增强。利用FTIR,高温凝胶色谱仪(HT-GPC)等方法,研究了DTBP引发多单体/MAH熔融接枝iPB-1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加共单体时,一部分MAH在iPB-1大分子自由基降解之后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加入Decene后,Decene先与MAH生成中间产物;加入St或AMS后,共单体先与MAH生成电子转移络合物,这些中间产物都在大分子自由基降解之前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叁种共单体的加入有效提高了MAH接枝率。以AMS或Decene做共单体时,大分子自由基容易发生偶合终止,产生交联反应,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较明显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4-04-20)

刘珍,韩雷,赵永仙,胡全超[3](2013)在《共单体对GMA熔融接枝iPB-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转矩流变仪研究了α-甲基苯乙烯(AMS)和癸烯-1(Decene-1)2种共单体对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熔融接枝高全同聚丁烯-1(iPB-1)(接枝物为iPB-g-GMA)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能明显促进GMA接枝iPB-1反应的共单体苯乙烯(St)相比,AMS对GMA接枝iPB-1反应基本没有促进作用;而Decene-1可以略微提高GMA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并通过对AMS,St及GMA的共轭效应值和极性值进行比较,选择共单体时不仅要考虑单体和共单体之间的竞聚率,还要考虑共单体的空间位阻效应。(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3年05期)

谭水龙,卜志扬,李伯耿[4](2013)在《少量共单体对丙烯腈在DMF中溶液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丙烯腈与少量衣康酸、丙烯酸、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等共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溶液共聚时的云点阈值。提出共单体云点迹线斜率的概念,用以比较不同共单体对丙烯腈聚合物的改性作用,发现相比其他几种烯类单体衣康酸更适合于用作碳纤维原丝的共单体。同时考察了衣康酸与丙烯腈在DMF中溶液共聚时,其含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随衣康酸用量的增加,聚合速率与分子量都降低。分析了间歇共聚中共单体含量随转化率的变化,并拟合了该单体对溶液共聚时的竞聚率,发现接近于理想共聚:rIA=2.0、rAN=0.5;且在低共单含量时,共聚物的累积平均共单组成随转化率线性地下降。(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3年01期)

李跃文,陈兴华,欧阳杰,熊晨[5](2012)在《GMA和共单体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直接反应增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聚乙烯(PE)、木粉和其它助剂的熔融挤出,实现了GMA及GMA与共单体对PE和木粉的直接反应增容.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了PE基木塑复合材料(WPC)的冲击断面形貌.测试了WPC经抽提后所得木粉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WPC的力学性能及热变形温度(HDT).研究了共单体苯乙烯(St)和抑交联剂亚磷酸叁苯酯(TPP)对反应增容的影响.结果显示,经GMA和引发剂反应增容后,有部分PE分子键合到了木粉粒子上,从而增强了木塑两相的结合力;St的加入有利于提高GMA的接枝率,导致更多PE分子键合到了木粉粒子上,而TPP的加入则使GMA的接枝率有所下降.经GMA和引发剂直接反应增容后,WPC的力学性能和HDT均明显改善;St的加入有助于抑制PE的交联,但并未造成WPC力学性能和HDT的明显劣化;同时加入St和TPP后,WPC的HDT有所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则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施孝众,袁英樱,黄柯伟,黄之洋,钱欣[6](2009)在《共单体固相接枝PP对PA6/PP合金增容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马来酸酐、苯乙烯共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PP-g-(MAH-co-St)]增容尼龙6(PA6)/PP合金的两相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及结晶性能。结果表明,PP-g-(MAH-co-St)是PA6/PP合金的有效增容剂,少量的PP-g-(MAH-co-St)即可达到良好的增容效果,能够显着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加入增容剂后,PP在基体PA6中的分散更均匀,颗粒尺寸更细小。增容剂使PA6/PP合金的结晶性能发生改变,PP结晶度增加,PA6结晶度下降。(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09年06期)

黄英娟,姬荣琴,刘盘阁,李贺新,闫卫东[7](2005)在《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茂金属催化乙烯原位共聚中的共单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2-Me-4-R-C6H4N=C(Me))2C5H3N]FeCl2}(1R=Br,2R=OMe)分别与茂金属Et[Ind]2ZrCl2复配催化乙烯原位共聚中的共单体效应。探讨了齐聚催化剂的活性和聚合反应温度对共单体效应的影响,以及共单体效应对所得产物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齐聚催化剂活性的降低,出现共单体效应时两种主催化剂的最佳配比值增加;聚合温度的升高使最高活性值下降。共单体效应对所得共聚物的物理性能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5年03期)

黄英娟,刘盘阁,曹晨刚,李贺新,闫卫东[8](2003)在《后过渡金属铁系催化剂与Et[Ind]_2ZrCl_2复配催化乙烯原位共聚中的“共单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2-[2-MeC6H4N=C(Me)]2C5H3N}FeCl2为齐聚催化剂、以Et[Ind]2ZrCl2为共聚催化剂复配,在甲基铝氧烷作用下催化乙烯原位共聚的“共单体效应”。在n(Al)/n(Zr)、n(Al)/n(Fe)和n(Al)/n(Fe+Zr)分别为2000时,改变齐聚催化剂/共聚催化剂的配比,均观察到共单体效应。探讨了助催化剂用量、主催化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对共单体效应的影响。助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使出现最佳活性点的n(Fe)/n(Zr)发生了前移,而主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使出现最佳活性点的n(Fe)/n(Zr)发生了后移。聚合温度的改变使共单体效应的变化规律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03年11期)

马建中,王伟,杨宗邃,吕升华,封麟先[9](2000)在《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共单体种类配比与应用性能相关性的研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研究了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共单体种类、配比与应用性能的相关性 ,通过比较不同共单体及其不同配比的乙烯基聚合物鞣剂复鞣革样与对比革样的性能 ,得到了不同共单体对鞣剂应用性能的贡献。结果表明 :含极性基团的共单体有利于复鞣革样抗张强度、耐湿热稳定性的提高 ,但影响革样的柔软性和革样胶原纤维的柔韧性 ;共单体丙烯酰胺对复鞣革样的丰满性具有特殊的贡献 ;鞣剂分子中引入丙烯酸酯类共单体有利于复鞣革样胶原纤维柔韧性的提高 ,且纤维柔韧性的提高与酯基碳链长短有关 ;能使鞣剂分子主链带甲基的共单体对胶原纤维柔韧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皮革化工》期刊2000年06期)

张立峰,郭宝华,张增民[10](2000)在《共单体在固相合成高极性聚丙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共单体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P)在马来酸酐 (MAH )固相接枝聚丙烯 (PP)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的结果表明 ,DAP的加入一方面可以提高MAH的接枝率 ,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抑制PP的降解 ,从而解决了熔体接枝法接枝率低而普通固相接枝法产品降解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固相共聚接枝法是合成功能化PP的一种高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00年06期)

共单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中,以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为引发剂,分别以α-甲基苯乙烯(AMS)、癸烯(Decene)做为共单体,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熔体流动速率仪等研究了共单体/马来酸酐(MAH)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1),分别考察了MAH、Decene或AMS用量以及DTBP用量对接枝率(Gd)和接枝物熔体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结果表明:AMS与Decene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iPB-1中MAH接枝率,同时也会引起严重交联反应使MFR趋于减小。DTBP含量的增加可显着提高MAH接枝率但也会引起大分子自由基的降解导致MFR增大。交联与降解是两个相反作用的反应,共同影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和接枝物MFR的大小。利用FTIR、偏光显微镜(POM)、邵氏硬度测量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研究了iPB-1及MAH接枝全同聚丁烯-1(iPB-g-MAH)的结晶形态、晶型转变、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MAH/AMS支链(MAH-co-AMS)或MAH/Decene支链(MAH-co-Decene)的存在可明显加快iPB-1结晶及晶型Ⅱ向晶型Ⅰ的转变速率,并随MAH接枝率的增加,晶型II结晶速率逐渐加快。MAH/共单体接枝链主要促进iPB-1结晶过程中的晶核形成过程。相比于iPB-1,iPB-g-MAH的晶核数目增多,晶粒尺寸减小,球晶的完善程度下降。利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iPB-1及iPB-g-MAH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MAH的接枝可以有效改善iPB-1的表面极性,接枝物的表面极性随MAH接枝率的增加逐渐增强。利用FTIR,高温凝胶色谱仪(HT-GPC)等方法,研究了DTBP引发多单体/MAH熔融接枝iPB-1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加共单体时,一部分MAH在iPB-1大分子自由基降解之后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加入Decene后,Decene先与MAH生成中间产物;加入St或AMS后,共单体先与MAH生成电子转移络合物,这些中间产物都在大分子自由基降解之前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叁种共单体的加入有效提高了MAH接枝率。以AMS或Decene做共单体时,大分子自由基容易发生偶合终止,产生交联反应,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较明显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单体论文参考文献

[1].胡全超,韩雷,段友顺,许巍,赵永仙.共单体/马来酸酐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5

[2].韩雷.共单体/马来酸酐熔融接枝全同聚丁烯-1制备、接枝机理及结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

[3].刘珍,韩雷,赵永仙,胡全超.共单体对GMA熔融接枝iPB-1的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3

[4].谭水龙,卜志扬,李伯耿.少量共单体对丙烯腈在DMF中溶液聚合的影响[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3

[5].李跃文,陈兴华,欧阳杰,熊晨.GMA和共单体对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的直接反应增容[J].高分子学报.2012

[6].施孝众,袁英樱,黄柯伟,黄之洋,钱欣.共单体固相接枝PP对PA6/PP合金增容作用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9

[7].黄英娟,姬荣琴,刘盘阁,李贺新,闫卫东.亚胺基吡啶铁配合物/茂金属催化乙烯原位共聚中的共单体效应[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

[8].黄英娟,刘盘阁,曹晨刚,李贺新,闫卫东.后过渡金属铁系催化剂与Et[Ind]_2ZrCl_2复配催化乙烯原位共聚中的“共单体效应”[J].石油化工.2003

[9].马建中,王伟,杨宗邃,吕升华,封麟先.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共单体种类配比与应用性能相关性的研究(续)[J].皮革化工.2000

[10].张立峰,郭宝华,张增民.共单体在固相合成高极性聚丙烯中的应用[J].塑料工业.2000

标签:;  ;  ;  ;  

共单体论文-胡全超,韩雷,段友顺,许巍,赵永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