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甲草论文-周明

蟹甲草论文-周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蟹甲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兴山五味子,无毛蟹甲草,叁萜,倍半萜类生物碱

蟹甲草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1](2018)在《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叁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探究。第二章对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无毛蟹甲草(Parasenecio subglaber)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第叁章对1977-2018年间所报道的倍半萜类生物碱进行了综述。运用MCI反相树脂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硅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对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经HRESIMS、NMR、IR、UV、ECD以及X单晶衍射等波谱技术鉴定,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最终,分别从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中纯化鉴定出43和63个单体化合物,去除共有成分,总共104个化合物,其中47个新化合物,包括新骨架类化合物8个,新结构化合物39个,涵盖叁萜、木脂素、倍半萜、生物碱、黄酮、甾体以及其它小分子类型。同时,利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免疫抑制活性及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估。一、兴山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隶属木兰亚纲八角目,由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组成。五味子科植物具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用药记录显示约有26种该科植物可入药,部分五味子科植物果实有安神宁心、滋补强壮和止咳化痰等功效,而根、茎和叶能活血散瘀、消肿解痛、祛风除湿。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 Stapf)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主产于湖北西部及西南地区,其藤茎可治疗跌打损伤,而果实则有收敛,止泻之效,亦可食用。为进一步开发五味子科植物的药用价值,挖掘结构新颖、活性优良的化合物,我们系统研究了产自湖北兴山县的兴山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我们从兴山五味子藤茎中分离鉴定出43个化合物,其中13个新化合物,包括1个含叁环[5.2.1.0~(1,6)]癸烷片段的新骨架降叁萜、8个新叁萜、1个新木脂素、1个新单萜以及2个新倍半萜。本课题测试了部分叁萜类化合物S2、S7、S8、S10、S13-S15、S17和S20对四种肿瘤细胞HepG2、PC3、Hela和HT-2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这些叁萜类化合物均无显着的细胞毒活性。另外,本课题研究了部分叁萜类化合物S1、S2、S7、S8、S10、S13-S15、S17和S20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浓度为100μM时,大部分选测化合物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S13的抑制作用最显着;S13对T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中等强度抑制作用[S13和阳性药环孢霉素A(CsA)的IC_(50)分别为6.32和0.02μM],对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与阳性药霉酚酸酯(MMF)同等强度的抑制作用(S13和MMF的IC_(50)分别为11.49和17.88μM);而且,与阳性药CsA、MMF相比,浓度为100μM的所有选测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均无明显的毒性。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系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全球总共约80种,我国境内分布50余种,其中约26种植物在我国有药用记载,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痢疾、咽喉肿痛等疑难杂症。无毛蟹甲草(Parasenecio subglaber),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省,富清热解毒之功效。为探索蟹甲草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开发其药用资源,本课题组对采自湖南新宁的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借助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鉴定技术,我们从无毛蟹甲草全草中纯化鉴定出63个化合物,其中34个新化合物,包括7个含艾利莫芬烷型倍半萜片段的吲哚生物碱新骨架化合物、26个新倍半萜、1个新叁萜。本课题测试了部分化合物W2-W8、W10、W13-W15、W17-W19、W21-W23、W25、W28、W29、W31和W46对四种肿瘤细胞HepG2、PC3、Hela和HT-2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成分无显着的细胞毒活性。本课题还研究了部分化合物W2、W3、W5-W7、W13、W17、W19、W21、W22、W28、W29、W31和W46对CoCl_2和H_2O_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损伤模型组相比,CoCl_2损伤模型实验中10μM的W22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13%;H_2O_2损伤模型实验中化合物W2(0.016和0.4μM)、W3(10μM)、W6(0.4μM)和W29(10μM)可提高细胞存活率10%左右,且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其它不同浓度的选测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本课题探究了化合物W2-W8、W10、W13-W15、W17-W19、W21-W23、W25、W28、W29、W31和W46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浓度为50μM时,大部分化合物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W21、W22和W29对B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23.11、33.85和26.62μM(阳性药MMF的IC_(50)为17.88μM);而且,与阳性药CsA、MMF相比,浓度为50μM的所有选测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金岸,阮汉利[2](2016)在《矢镞叶蟹甲草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全世界约有8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中国的喜马拉雅地区。我国有51种蟹甲草属植物[1],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山区,其中有20余种蟹甲草属植物被用作民间药物,它们具有消炎、抗菌、祛风除湿及清热解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叁册)》期刊2016-09-25)

金岸[3](2015)在《黄花石蒜鳞茎和矢镞叶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一章对石蒜属植物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对蟹甲草属植物矢镞叶蟹甲草(Parasenecio rubescens)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一、黄花石蒜鳞茎的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全球有85属约1100多种石蒜科(Amaryllidaceae)植物,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多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从石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部分生物碱被证明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生理活性,其中加兰他敏已作为一种抗老年痴呆药物上市。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别名忽地笑,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是一种石蒜科石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中加兰他敏含量丰富,为一种良好的提取原料。我们对黄花石蒜的化学成分和其对神经系统的生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黄花石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包括4个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与标准品对照及理化常数测定的方式最终确定。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中包括3个生物碱类及1个黄烷类结构。此外,本实验还对黄花石蒜鳞茎的总膏、生物碱部位浸膏及分离得到的单体生物碱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膏和生物碱部位浸膏对入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CoCl2和H202损伤均表现出一定保护作用;生物碱L1-L7和L10对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CoCl2缺氧损伤表现出了显着的保护作用;生物碱L1-L5,L7,L10和L12对入神经母瘤细胞SH-SY5Y的H202氧化损伤作用表现出显着的保护作用。二、矢镞叶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全世界约有80余种,我国有51种,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山区。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部分该属植物具有止咳、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及清热解毒等功效。矢镞叶蟹甲草(Parasenecio rubescens)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和福建等省。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矢镞叶蟹甲草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的文献报道。为开发利用矢镞叶蟹甲草植物资源,我们课题组对采自江西庐山的矢镞叶蟹甲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从其全草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2个化合物,包括35个新化合物。我们对所有分离获得的高度氧化没药烷型倍半萜、高度氧化红没药烷型倍半萜和单萜香豆素类成分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的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实验结果表明仅化合物V13、P22、P23和P24有微弱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活性。本实验还选取了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别对矢镞叶蟹甲草各部位浸膏和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及香豆素类成分的细胞毒活性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石油醚部位浸膏在100μg/mL的浓度下对3种肿瘤细胞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细胞毒性;没药烷型倍半萜P13、P16、P17和单萜香豆素P40对3种肿瘤细胞均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庞小艳[4](2015)在《蛛毛蟹甲草全草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蛛毛蟹甲草(Parasenecio roborowskii),系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 Cass),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份。在我国民间,蟹甲草属的26个种长期以来一直用作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炎止咳,祛风除湿等功效。有相关记载称,蛛毛蟹甲草根入药,性甘平,镇痉熄风,养肝疗痹。本论文以采自我国青海互助的蛛毛蟹甲草全草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多种现代分离技术,包括硅胶柱层析(CC)、MCI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 (Sephadex LH-20)柱层析、C-18反相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从蛛毛蟹甲草全草中分离了41个化合物。并通过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包括一维核磁(1H,13C-NMR, DEPT)二维核磁(1H-1HCOSY, HSQC, HMBC, NOESY)、紫外(UV)、红外(IR)、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以及与标准化合物或文献数据对照等方法,鉴定了其中4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3个新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内酯和1个新桉叶烷型倍半萜。40个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分别为桉叶烷型倍半萜6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5个、别丁香烷型倍半萜1个、月桂烷型单萜1个、木栓烷型叁萜2个、环阿尔廷叁萜3个、羽扇豆烷型叁萜1个、甾体5个、香豆素2个木脂素2个、奎宁酸衍生物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芳香类化合物4个、亚油酸甘油酯1个。本文对近十五年(1999-2015)菊科植物中分得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本论文所进行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可望为传统中药学和新药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天然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金岸,周明,刘叶,吴文明,余恒毅[5](2014)在《矢镞叶蟹甲草新颖化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56种广泛分布的菊科蟹甲草属植物。在已有的文献报道中,化学成分方面包括倍半萜、二萜、单萜、香豆素以及甾体等;活性方面包括杀虫、抗炎、抗菌、抗氧化等~1。鉴于蟹甲草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丰富,药理活性较好且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对产自江西的矢镞叶蟹甲草(Parasenecio rub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矢镞叶蟹甲草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直立,绿色或有时带紫色,有明显条纹,无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期刊2014-11-21)

张海霞,王欢,卢永昌[6](2014)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珠毛蟹甲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珠毛蟹甲草中木犀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zorbaxS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0.04%H3PO4)=45:5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360nm,柱温30℃。木犀草素在0.011~0.17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02.5X-68.42(r=0.9998),平均回收率可达100.91%,RSD=2.47%。本方法方便、准确,可以用于珠毛蟹甲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黄继光,杨文杰,桑晓清,赵欢欢[7](2014)在《从羽裂蟹甲草分离的9种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触杀、胃毒和点滴等方法测定了羽裂蟹甲草中9种化学成分对家蝇Musca domestica、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菜粉蝶Pieris rapae、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物活性.【结果和结论】无羁萜对家蝇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明显,1μg/头点滴处理后48 h,校正死亡率达到86.18%,与鱼藤酮(85.67%)无显着差异.无羁萜和山奈酚对致倦库蚊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与鱼藤酮不显着,处理后72 h,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0%.此外,无羁萜对菜粉蝶3龄幼虫、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红火蚁表现出了一定的触杀活性,无羁萜、槲皮素和山奈酚对红火蚁还具有较明显的胃毒活性.结果表明无羁萜、槲皮素、山奈酚是羽裂蟹甲草中的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黄继光,赵欢欢,苗辉,徐汉虹[8](2012)在《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和活性成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通过拌糖饲喂法和浸渍法测定了羽裂蟹甲草甲醇提取物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现代波谱技术对羽裂蟹甲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该植物不同部位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和白纹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从该植物叶和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豆甾醇、无羁萜、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7,8-二羟基香豆素、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山奈酚和β-胡萝卜苷9个化合物。无羁萜、槲皮素和山奈酚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00μg/g拌糖处理48h后,其对家蝇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88.30%,69.90%和77.04%; 50μg/mL药液处理72h后,其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9%,72.22%和71.06%;均与鱼藤酮差异不显着(P<0.05) ,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本研究说明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具有明显的毒杀活性,是一种潜在的卫生害虫控制剂。(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朱启光[9](2012)在《大叶蟹甲草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叶蟹甲草(Parasenecio firmus Kom异名Cacalia firma kom.)为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或Cacalia)植物,又名大叶兔儿伞,在民间作为山野菜食用。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抚松、长白山、浑江),美洲、欧洲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该属约有50种分布在中国,据报道在我国民间有26种可作为传统中药。本文主要从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抑菌作用方面对大叶蟹甲草进行系统研究,为对大叶蟹甲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大叶蟹甲草及其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大叶蟹甲草这一潜在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提供较为详实的资料。按溶剂提取法将大叶蟹甲草提取物分为四个部分,即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水部分;其中的1个部分即乙酸乙酯部分进行了研究。乙酸乙酯部分反复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质谱、核磁光谱数据和理化数据的解析,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鉴定出这3个化合物,分别为:尿嘧啶、p-谷箔醇、豆甾醇,这3个已知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尿嘧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采用HPLC法对不同部位大叶蟹甲草中尿嘧啶进行含量分析。色谱柱:ODS-C18(4.6mm×250mm,5μm);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流动相:甲醇-0.05%磷酸水溶液(30:70);流速:1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μL。尿嘧啶在0.01μg-0.12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简便,分析准确、快速,可以作为大叶蟹甲草中尿嘧啶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发现:不同部位大叶蟹甲草中尿嘧啶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叶中含量最高,为0.0152%,根中含量最低,为0.0026%。采用体外抗氧化方法考察了大叶蟹甲草不同溶剂提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蟹甲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明显地清除ABTS、DPPH自由基,还原能力较强,并且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大叶蟹甲草的抗氧化能力随之增强,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大叶蟹甲草不同溶剂提取组分中乙酸乙酯层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当乙酸乙酯层浓度为0.620mg/ml时,其清除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接近于同浓度VC;当乙酸乙酯层浓度为0.075mg/ml时与同浓度VC具有相同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这为下一步分离大叶蟹甲草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指明了方向。通过滤纸片法对大叶蟹甲草总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紫外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蟹甲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常见致病菌及食品腐败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大叶蟹甲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0mg/ml;提取液经高温121℃、紫外照射60min、pH2-7处理后,仍具有稳定的抑菌作用。采用GC-MS方法对大叶蟹甲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分析。经NIST标准质谱数据库检索出每个色谱峰的质谱裂片图,并结合相关文献,依次对各色谱峰加以确认,共确认出其中47种成分占83.87%,,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富含脂肪酸、烷烃、烯烃、脂肪醇、酯类、甾醇类等成分,其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棕榈酸(19.00%)、十叁烯(9.85%)、丁香烯环氧物(8.05%)、十一环烯(6.04%)、亚油酸(4.47%)、亚麻酸(3.84%)、匙叶桉油烯醇(2.97%)、贝壳杉烯(2.83%)等;抑菌实验表明:大叶蟹甲草挥发油对5种供试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为1.25mg/mL,其次为链球菌和巴氏菌,最低抑菌浓度为2.5mg/mL。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叶蟹甲草挥发油因为含有较多抗菌杀菌成分,所以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这为系统的研究大叶蟹甲草的抑菌活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创新点:1.大叶蟹甲草为民间用药,鲜见报道,首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己知化合物,分别为尿嘧啶、β-谷甾醇、豆甾醇,均为首次从大叶蟹甲草叶中分得,其中尿嘧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并对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鉴定出47个化合物,为大叶蟹甲草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大叶蟹甲草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下一步大叶蟹甲草提取物抗氧化成分的定向分离、纯化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朱启光,郑友兰,韩佳宏,蔡恩博,徐蕊[10](2011)在《大叶蟹甲草不同萃取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叶蟹甲草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ABTS、DPPH自由基及还原性反应体系,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叶蟹甲草的总提液、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石油醚层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及其总酚含量。结果大叶蟹甲草的不同萃取部位对ABTS、DPPH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其结果与浓度呈良好的量效关系。其中乙酸乙酯层抗氧化能力最强,在浓度为0.62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91.57%,对DPPH.的最大清除率为94.87%,与同浓度VC的清除率接近,且其IC50分别为0.066mg/mL、0.004mg/mL,测得乙酸乙酯层总酚含量最高,达10.45%。大叶蟹甲草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层抗氧化能力最显着,与总酚含量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该结果也客观地反映了DPPH法、ABTS.+法及还原性法测定大叶蟹甲草抗氧化活性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人参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蟹甲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全世界约有8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中国的喜马拉雅地区。我国有51种蟹甲草属植物[1],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山区,其中有20余种蟹甲草属植物被用作民间药物,它们具有消炎、抗菌、祛风除湿及清热解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蟹甲草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明.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2].金岸,阮汉利.矢镞叶蟹甲草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叁册).2016

[3].金岸.黄花石蒜鳞茎和矢镞叶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4].庞小艳.蛛毛蟹甲草全草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金岸,周明,刘叶,吴文明,余恒毅.矢镞叶蟹甲草新颖化学结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2014

[6].张海霞,王欢,卢永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珠毛蟹甲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农业与技术.2014

[7].黄继光,杨文杰,桑晓清,赵欢欢.从羽裂蟹甲草分离的9种化合物的杀虫活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

[8].黄继光,赵欢欢,苗辉,徐汉虹.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和活性成分(英文)[J].昆虫学报.2012

[9].朱启光.大叶蟹甲草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抑菌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10].朱启光,郑友兰,韩佳宏,蔡恩博,徐蕊.大叶蟹甲草不同萃取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J].人参研究.2011

标签:;  ;  ;  ;  

蟹甲草论文-周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