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三团中学835206
摘要:“精讲点拨”是一种微妙的课堂教学艺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精讲点拨”技巧能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找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使其在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实现高效解题、高质学习。精讲点拨具有启发诱导价值,切忌随意任意地点拨与督导。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精讲点拨”技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精讲点拨有效策略
一、基于教材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精讲”
初中数学是一门知识性与逻辑性兼备的课程,知识繁杂琐碎,晦涩难懂的特点需要教师实现高效“精讲”,细致点拨。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繁杂广阔,面面俱到式的精讲不仅不能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不自觉的反感与抗拒,甚至会使学生混淆重难点,迷失学习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认真钻研初中数学教材的基础上,明晰教材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例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明晰以下问题;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学生的薄弱处,哪些内容具有典型性、哪些是学生的易错易混处等。明晰了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基于教材重难点、学生易错易混点,强化精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实现对这些内容的全面精讲。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又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一举两得。
二、明确“点拨”内容,因材施教式“点拨”
教师的点拨一般在学生课堂练习遭遇瓶颈时更能发挥其作用,因此,为体现点拨的意义,教师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可针对所讲内容自主编题,也可以利用练习册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新课改将“学以致用”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课堂练习恰好迎合了新课改理念,且有助于教师进行巧妙点拨。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点拨时,善于从概念、公式入手进行点拨,却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样是点拨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更易帮助学生找到好的解题思路与方式,实现学生高效“学以致用”。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化归等等。再者,在点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式点拨。在数学学习中,每个人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有所差异,教师在点拨时不应“一刀切”,而应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点拨”。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薄弱处进行巧妙点拨,做到以人为本。
三、善用“精讲点拨”技巧与方法,提升效率
科学的“精巧点拨”技巧与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故教师应善于精讲点拨技巧与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常见的精讲点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发散式点拨。即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与方向进行全面思考、观察与探究,力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途径。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通过设疑,诱导学生思维与联想,使其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实现创新式思考,打开获取知识之门。
2.迂回式点拨。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并不一语道破,而是旁敲侧击,运用与此知识相似相关的其他知识诱导学生联想,使其受到启发,产生灵感,顺利解决问题。
3.直接点拨。直接点拨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点拨手段,即教师开门见山,直接了当,一语道破学生的困惑点,实现精妙点拨的一种点拨方法。
4.辅助性点拨。由于学生本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但由于一些外在或内在因素致使思维暂时停滞,这就需要教师助学生一臂之力,辅助式点拨只需要教师轻揭面纱,便能突破凝滞点,指引学生高效解题。
四、精讲点拨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教学原则
在整个初中教育中,数学是既是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但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数学课程表现出更晦涩、更难懂、更难学的特点。很多初中生数学成绩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其一是因为学习兴趣与动机不足,其二便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缺乏“有效”的精讲点拨,缺乏教师的“精讲点拨”技巧,学生很难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实现数学学习质的飞跃。
1.精讲点拨应符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既要传授知识,授之以鱼,又要提升能力,授之以渔。更要通过精讲点拨,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兴趣、学习期待与心理特点等。使“精讲点拨”更受学生欢迎与青睐,真正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精讲点拨”技巧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教师应善用“精讲点拨”,巧用“精讲点拨”,本着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原则,不断探索出的创新性、科学性、多元化的精讲点拨技巧,不断发挥其应有功能,提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毋庸置疑,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追逐的终极教学目标,借助“精讲点拨”技巧便能轻松实现高质教学,教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活化“精讲点拨”,才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出路之一。
参考文献
[1]邱建鹏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精讲点拨”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92。
[2]杨晗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俞苏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