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卫生院456592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激素、抗病毒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以20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评分炎差异不大,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33例,其治疗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例、84.78%,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更好好,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安全性高,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是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1]。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容易并发面神经炎症水肿、局部血液不流通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包括激素、抗病毒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但效果还有待提高。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被逐渐引入到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且反响良好。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旨在进一步的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神经病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排除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以及是由肿瘤、脑血管意外、颅外伤导致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将满足上述条件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3.33±2.39)岁,病程(1.21±0.28)年;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4.27±2.31)岁,病程(1.25±0.31)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先口服泼尼松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00),1天40mg,阿昔洛韦(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124),1天0.2g,两种药物均连续口服7天;之后服用甲钴胺(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52),1天3次,每次0.5mg;再予以维生素B6,每次20mg,1天3次,氯化钾缓释片(北京顺鑫祥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124)1天1g,1天1次;泮托拉唑肠溶片(锦州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5)1天40mg,1天1次,均连续口服10天。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采用局部近取和循经远取结合的方法基于浅刺,病程一周后给予酌情平刺透穴或斜刺,主穴:牵正、翳风、合谷。按照中医辨证论对患者进行辩证,在主穴的基础上进行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的患者加迎香、禾髎;鼻中沟歪斜的患者加水沟;眼睛可以合上但抬眉困难的患者则加阳白、攒竹;口角歪斜的患者加下关、地仓、颊车;迎风流泪的患者加承泣、四白,舌麻;味觉减退的患者加濂泉、承浆、金津、玉液。此外辩证类型为风寒阻络型、风热阻络型的患者加风池,辩证类型为阳明实热型加内庭、曲池,辩证类型为肝阳上亢型加太冲。患者1天1次针灸,每次30min,持续治疗10天。

1.3观察指标1.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2.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至于好转标准》[2]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恢复正常,符合H-BI级标准;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基本恢复,符合H-BII级标准;无效:达不到以上描述的情况,计算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针灸治疗),并进行不同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33例,其治疗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例、84.78%。提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更好,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这可能是因为针刺阳明等穴可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补益正气的作用,改善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针灸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的正常部位,完成调节控制,促使人体上下平衡,从而起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舒敏.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及部分机制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8):128-130.

[2]徐永亦,刘宏飞.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5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302-305.

标签:;  ;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