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肽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π-共轭体系,手性,凝胶,自组装
二肽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1](2019)在《芘-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环芳烃衍生物分子间可以发生π-π堆积相互作用驱动分子自组装,例如苝酰亚胺、叁萘嵌二苯酰亚胺等分子,这类分子为研究超分子自组装提供了研究基础。采用多种官能团对该类分子进行修饰,比如,引入烷基链或寡肽等结构,对研究分子自组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一种长链烷基修饰的叁萘嵌二苯酰亚胺衍生物(DUO-TDI)分子,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极性条件下以及固液界面上的自组装行为。此外,为了研究分子手性对自组装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我们设计合成了四个具有不同手性的芘偶联苯丙氨酸二肽分子(Py-FF),并研究了其自组装凝胶的纳米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第一部分工作针对一种长链烷基修饰的叁萘嵌二苯酰亚胺衍生物(DUO-TDI)分子,研究了其在不同溶剂极性条件下以及在固液界面上的自组装行为。实验证实,不同溶剂极性导致不同纳米结构中的π-π堆积和烷基链堆积均发生了变化。此外,在DUO-TDI分子的液-固界面的自组装中观察到了由层状结构组成的稳定单层结构。表明,在溶液和界面上DUO-TDI的组装过程中,大芳香核间的π-π堆积和烷基链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驱动了分子自组装。2.第二部分工作设计合成了四个具有不同手性的芘偶联苯丙氨酸二肽分子(Py-FF),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测试证明了Py-FF的结构,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光谱测试研究了Py-FF在单分子状态的性质。实验表明分子结构中手性的引入为自组装调控及应用提供了可能。3.第叁部分工作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手性的Py-FF分子在甲苯中的自组装凝胶行为,探索了手性对Py-FF分子自组装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手性的Py-FF分子在甲苯溶液中形成凝胶的形貌明显不同,即手性影响Py-FF分子的自组装。(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3)
张继云[2](2019)在《基于PepT1转运体的姜黄素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吸收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姜黄素[1,7-二(4-羟基-5-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是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分离出的酚类化合物,在印度和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药物的使用历史。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抗炎,抗微生物,抗氧化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姜黄素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癌症,包括肝癌,结肠癌,多发性骨髓瘤,胰腺癌等。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口服吸收较少,致使生物利用度低,限制其临床应用。寡肽转运蛋白1(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蛋白,主要转运二肽和叁肽,属于质子依赖型寡肽转运载体(POT)家族成员。PepT1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药物设计目标,因为一些吸收不良的药物可以修饰成基于PepT1的肽前体药物,以改善膜通透性,最终提高母体药物口服吸收。本论文以姜黄素为研究对象,基于PepT1设计合成了10个新的姜黄素二肽衍生物,并对10个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PLC法测定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溶解度。通过荧光法优化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摄取条件并进行摄取评价;采用LC-MS/MS法测定细胞内药物的含量,建立Caco-2细胞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药物跨膜转运量;通过体外代谢模型(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进一步了解其代谢情况。采用人肝星状细胞LX-2和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进行活性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一、姜黄素二肽衍生物合成及溶解度测定选择了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设计合成了 10个姜黄素二肽衍生物(5a-5j)。采用DCC法缩合得到10个二肽,利用叁氟乙酸脱去二肽氨基端的Boc保护,氯乙酰氯作为连接链连接姜黄素和二肽,最后通过LiOH脱去羧基端的甲酯基的保护得到1 0个姜黄素二肽衍生物。通过HRMS-ESI、1H NMR与13C 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采用HPLC法对各个化合物进行纯度检查,测定化合物平衡度溶解度及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10个新合物溶解度和稳定性较姜黄素都有所提高。二、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吸收评价采用体外Caco-2细胞模型,对姜黄素和10个化合物进行吸收评价。1、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进入细胞过程;采用荧光法测定细胞中药物的荧光强度,优化摄取条件,确定最佳摄取时间为60 min,药物浓度为100 μM;对姜黄素及化合物5a-5j在Caco-2细胞的摄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d和5e表现出比姜黄素更强的荧光强度,其余化合物与姜黄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加入PepT1经典底物Gly-Sar作为抑制剂,姜黄素的摄取不受Gly-Sar的影响,而5d和5e的摄取被Gly-Sar显着削弱。2、建立测定细胞裂解液中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浓度的LC-MS/MS法,分析姜黄素及化合物5d和5e在Caco-2细胞的摄取量以及有抑制剂Gly-Sar存在下摄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姜黄素相比,化合物5d和5e有更高的细胞摄取量。通过添加PepT1经典底物Gly-Sar作为抑制剂,姜黄素的摄取量不受Gly-Sar的影响,但5d和5e的摄取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提示化合物5d和5e的细胞摄取可能是由于结构存在二肽而被寡肽转运蛋白PepT1识别并摄取。3、建立了Caco-2细胞Transwell小室模型来考察姜黄素、化合物5d和5e的跨膜转运情况。根据测定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化合物5d和5e分别是姜黄素的1.5倍和2.8倍,5e透膜吸收明显优于姜黄素。5d和5e的累计转运量明显高于姜黄素,在Gly-Sar的参与下转运量显着性降低,进一步证明化合物5d和5e的吸收增加是由于PepT1介导的。4、为了探讨化合物5d和5e是否可能是姜黄素的前药,构建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模型,以NADPH供氢进行Ⅰ相代谢研究,以UDPGA为糖基供体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FLC-QTOF-MS)法分析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化合物5d和5e的代谢产物中均检测到姜黄素;化合物5d和5e在肝微粒体中检测到四氢、六氢等还原产物以及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提示化合物5d和5e有可能作为姜黄素的前药,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叁、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生物的活性评价在研究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活性方面,通过MTT法评估了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在体外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抗增殖活性,大多数衍生物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5e的IC50值在LX-2中为13.08μM,其表现出比姜黄素更高的效力(IC50=22.62μM)。为了探索这些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方面,通过MTT法评估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SMMC-7721的抗增殖活性。大多数衍生物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5e的IC50值在HepG2和SMMC-7721中分别为23.35和19.67μM,其表现出比姜黄素更高的效力(HepG2:IC50=35.81,SMMC-7721:IC50=22.89μM)。化合物5d(HepG2:IC50=40.25,SMMC-7721:IC50=35.40μM)显示出与姜黄素相似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8)
唐雪梅,范莉,张泽朝,杨大成[3](2019)在《含尿嘧啶结构单元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新型抗糖尿病分子,设计了含有尿嘧啶结构单元的二肽衍生物.以尿嘧啶、多聚甲醛和半胱氨酸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获得关键中间体S-胸腺嘧啶-L-半胱氨酸(IM-2),再经氨基保护、羧基酯化和氨基酸偶联,顺利合成了16个二肽衍生物.所得目标化合物均经1HNMR、13CNMR和HRMS进行结构确认,并开展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反应元件(PPRE)激动活性、α-葡萄糖苷酶-rat抑制活性、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活性筛选.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这些二肽衍生物的PPRE相对激动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DPP-4抑制活性都很弱;同时发现,该类分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变化趋势与PPRE激动活性、DPP-4抑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这为新型多肽多靶点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秀凤,张国栋,张志庆,王芳,周亭[4](2018)在《二肽衍生物水凝胶的染料吸附性能综合化学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设计了研究二肽衍生物水凝胶的染料吸附性能的综合化学实验。考察了染料种类、吸附时间、染料浓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凝胶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效果比甲基橙好,并对二者的混合染料溶液表现出良好的吸附选择性。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多、可操作性强,十分适合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韦可心,童洋,胡磊,姜欣怡,肖银银[5](2018)在《L-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L-酪氨酸或L-苯丙氨酸为原料,依次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亲核取代及烷基化等反应合成得到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并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HEL)3类肿瘤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共合成了3a~3h共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MTT结果显示,部分衍生物对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衍生物3b,3e,3f对PC3和K562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合成了8个新的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其对K562及PC3肿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童洋[6](2017)在《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作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大、选择性差等缺点。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尤为迫切。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是本课题组从主治急、慢性肝炎、沙石淋病、胆囊炎、白浊、水肿、痈疮肿毒等症的苗族药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Forst.)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以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的部分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能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上调P38MAPK通路的活性,进而稳定P53、激活P21的转录的机制来最终阻止肿瘤细胞在DNA合成G1/S期的增殖,从而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据此,本论文将对该类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修饰,并对合成的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为寻找抗肿瘤活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选择性指数高的候选药物打下一定基础。本课题设计并合成了两种类型的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15个:(1)以L-酪氨酸或L-苯丙氨酸为原料,依次经氯乙酰化反应、与L-苯丙氨醇或L-苯丙氨酸申酯盐酸盐缩合反应、亲核取代和烷基化等反应,合成得到了 9个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2)以L-酪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依次经与对羟基苯甲酸缩合反应、水解反应、与L-苯丙氨醇缩合反应、亲核取代和烷基化等多步反应,合成得到了 6个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此外,还合成了 Y101及其代谢产物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共3个。所有合成的18个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NMR、13C-NMR、1H-1H COSY、HMQC和ESI-MS等进行了结构确认。采用噻唑蓝法(MTT)对合成的15个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部分衍生物对人前列癌细胞株(PC3),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EL)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以合成路线(2)得到的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活性较合成路线(1)的好。通过合成路线(2)得到的衍生物22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药物浓度为5 μM时,对上述叁种细胞株的抑制率分别为77.46%、81.20%、68.42%。该结果可为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期刊2017-06-07)
公晓[7](2014)在《二肽衍生物自组装材料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组装”技术凭借其结构多样、节能环保、操作方便、无需特殊装置等优势,无论是在纳米材料、功能性分子器件,还是药物缓释模型建立、创伤修复等组织工程领域,都展现出了极强优越性。在分子自组装领域,多肽,作为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降解性以及灵活的自组装性能,能够及时响应环境条件,自组装成为纳米线、纳米管、纳米球和膜材料等,并且以多肽为基础的材料或产品以其特殊的应用功能、新颖的自组装体形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在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以及药物缓释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能。本论文选择九芴甲氧羰基二苯丙氨酸(Fmoc-FF)二肽衍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自组装的途径,设计了多种自组装调控的方法,剖析了Fmoc-FF的自组装机制,目的在于获得结构可控、性能良好的肽类自组装材料,同时讨论其潜在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多种不同的界面以及pH环境对Fmoc-FF自组装行为的调控。结果发现,Fmoc-FF根据表面亲疏水性、表面粗糙程度、孔隙率等,在尼龙膜、聚丙烯膜、硝酸纤维素膜、聚四氟乙烯亲水膜、聚偏氟乙烯膜以及玻璃片上自组装成不同的形态;在pH2~12条件下,Fmoc-FF自组装形态发生了由“无规则块状”到“纳米纤维”,再到“纳米球”的转变。研究揭示了界面以及pH可以调控Fmoc-FF的自组装行为。(2)研究了多糖对Fmoc-FF自组装行为的调控。我们探究了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调控Fmoc-FF自组装的情况,结果发现,相比于壳聚糖而言,SA具有更好的调控性,根据SA含量的不同,可自组装成纳米纤维、薄膜以及“蜂窝状”等结构,并且SA没有改变Fmoc-FF自组装体的二级结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发现Fmoc-FF/SA自组装水凝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药物释放研究表明该材料在药物缓释方面同样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3)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对Fmoc-FF自组装行为的调控。通过改善的Hummrs’方法制备GO,然后用制备的GO调控Fmoc-FF自组装行为,制备了Fmoc-FF/GO杂化水凝胶以及微米球。探究了不同制样方式、处理温度对Fmoc-FF/GO杂化水凝胶形貌的影响,不同pH下GO调控Fmoc-FF自组装情况,GO含量对复合水凝胶的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Fmoc-FF/GO复合水凝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GO能够调控Fmoc-FF的自组装行为,一定条件下能很好地附着于Fmoc-FF自组装纤维或球表面;适当的GO能够显着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另外,体外药物缓释实验表明Fmoc-FF/GO杂化水凝胶是一种良好的药物缓释载体,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12-01)
李艺,付以太,李宝宗,杨永刚[8](2013)在《丙氨酸二肽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体的手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衍生物类小分子胶体由于结构中存在手性中心,可以自组装形成螺旋结构。这种螺旋结构的手性主要由分子结构中的氨基酸的手性决定,但也受到外部条件如浓度、pH值、溶剂和温度的影响,有可能发生手性反转。单股自组装体的堆积方式,以及螺距与直径的比被认为是手性反转的驱动力。多肽及蛋白质分子的自组装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因此它们(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期刊2013-10-12)
赵吉辰,于顺明,姚祝军[9](2012)在《新颖高张力天然环二肽衍生物Azonazine的生物模拟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zonazine是从夏威夷海底沉积物含有的真菌Aspergill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颖海洋天然产物。它是一个独特的环状二肽,包含一个色氨酸残基与一个N-Me酪氨酸残基。通过酪氨酸酚羟基的邻位与色氨酸中吲哚的3-位的连接,形成了一个手性的季碳中心,成为一个包含呋喃并吲哚结构单元的复杂高张力笼状化合物。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但效果不如雷公藤红素(celastrol)。而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在有机合成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目前尚无全合成报道。从生物源合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1-08)
王海瑞[10](2012)在《阴离子型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肽作为自组装基元,能够构筑一系列的肽基纳米结构,由此组装成的肽纳米结构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组织工程、药物运输、生物成像和生物传感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依据文献分别合成了缬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和苯甘氨酸的二肽衍生物,并利用圆二色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其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缬氨酸二肽衍生物的手性是由二肽衍生物的末端氨基酸手性决定的。其次,以缬氨酸二肽衍生物的自组装体为模板,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APTMS)为结构助剂,4,4'-亚联苯基桥联倍半硅氧烷(BTESB)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合成手性4,4'-亚联苯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纳米管,4,4'-亚联苯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形貌受溶剂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浓度、pH值等条件影响。圆二色谱表征表明:4,4'-亚联苯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纳米管中的联苯基团在纳米结构骨架中呈现手性堆积,手性与自组装的手性是相对应的。以阴离子两亲化合物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得到了带状、球状结构形貌的导电高分子聚吡咯,其结构形貌也受溶剂配比、反应浓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二肽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姜黄素[1,7-二(4-羟基-5-甲氧基)苯基-1,6-庚二烯-3,5二酮)是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分离出的酚类化合物,在印度和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药物的使用历史。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抗炎,抗微生物,抗氧化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姜黄素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癌症,包括肝癌,结肠癌,多发性骨髓瘤,胰腺癌等。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口服吸收较少,致使生物利用度低,限制其临床应用。寡肽转运蛋白1(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蛋白,主要转运二肽和叁肽,属于质子依赖型寡肽转运载体(POT)家族成员。PepT1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药物设计目标,因为一些吸收不良的药物可以修饰成基于PepT1的肽前体药物,以改善膜通透性,最终提高母体药物口服吸收。本论文以姜黄素为研究对象,基于PepT1设计合成了10个新的姜黄素二肽衍生物,并对10个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HPLC法测定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溶解度。通过荧光法优化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摄取条件并进行摄取评价;采用LC-MS/MS法测定细胞内药物的含量,建立Caco-2细胞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药物跨膜转运量;通过体外代谢模型(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进一步了解其代谢情况。采用人肝星状细胞LX-2和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进行活性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一、姜黄素二肽衍生物合成及溶解度测定选择了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设计合成了 10个姜黄素二肽衍生物(5a-5j)。采用DCC法缩合得到10个二肽,利用叁氟乙酸脱去二肽氨基端的Boc保护,氯乙酰氯作为连接链连接姜黄素和二肽,最后通过LiOH脱去羧基端的甲酯基的保护得到1 0个姜黄素二肽衍生物。通过HRMS-ESI、1H NMR与13C NMR对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采用HPLC法对各个化合物进行纯度检查,测定化合物平衡度溶解度及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10个新合物溶解度和稳定性较姜黄素都有所提高。二、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吸收评价采用体外Caco-2细胞模型,对姜黄素和10个化合物进行吸收评价。1、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进入细胞过程;采用荧光法测定细胞中药物的荧光强度,优化摄取条件,确定最佳摄取时间为60 min,药物浓度为100 μM;对姜黄素及化合物5a-5j在Caco-2细胞的摄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d和5e表现出比姜黄素更强的荧光强度,其余化合物与姜黄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加入PepT1经典底物Gly-Sar作为抑制剂,姜黄素的摄取不受Gly-Sar的影响,而5d和5e的摄取被Gly-Sar显着削弱。2、建立测定细胞裂解液中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浓度的LC-MS/MS法,分析姜黄素及化合物5d和5e在Caco-2细胞的摄取量以及有抑制剂Gly-Sar存在下摄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姜黄素相比,化合物5d和5e有更高的细胞摄取量。通过添加PepT1经典底物Gly-Sar作为抑制剂,姜黄素的摄取量不受Gly-Sar的影响,但5d和5e的摄取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提示化合物5d和5e的细胞摄取可能是由于结构存在二肽而被寡肽转运蛋白PepT1识别并摄取。3、建立了Caco-2细胞Transwell小室模型来考察姜黄素、化合物5d和5e的跨膜转运情况。根据测定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化合物5d和5e分别是姜黄素的1.5倍和2.8倍,5e透膜吸收明显优于姜黄素。5d和5e的累计转运量明显高于姜黄素,在Gly-Sar的参与下转运量显着性降低,进一步证明化合物5d和5e的吸收增加是由于PepT1介导的。4、为了探讨化合物5d和5e是否可能是姜黄素的前药,构建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模型,以NADPH供氢进行Ⅰ相代谢研究,以UDPGA为糖基供体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FLC-QTOF-MS)法分析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化合物5d和5e的代谢产物中均检测到姜黄素;化合物5d和5e在肝微粒体中检测到四氢、六氢等还原产物以及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提示化合物5d和5e有可能作为姜黄素的前药,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叁、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生物的活性评价在研究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活性方面,通过MTT法评估了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在体外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抗增殖活性,大多数衍生物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5e的IC50值在LX-2中为13.08μM,其表现出比姜黄素更高的效力(IC50=22.62μM)。为了探索这些姜黄素及其二肽衍生物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方面,通过MTT法评估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SMMC-7721的抗增殖活性。大多数衍生物表现出有效的抗增殖活性,尤其是化合物5e的IC50值在HepG2和SMMC-7721中分别为23.35和19.67μM,其表现出比姜黄素更高的效力(HepG2:IC50=35.81,SMMC-7721:IC50=22.89μM)。化合物5d(HepG2:IC50=40.25,SMMC-7721:IC50=35.40μM)显示出与姜黄素相似的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肽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芘-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张继云.基于PepT1转运体的姜黄素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吸收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唐雪梅,范莉,张泽朝,杨大成.含尿嘧啶结构单元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9
[4].王秀凤,张国栋,张志庆,王芳,周亭.二肽衍生物水凝胶的染料吸附性能综合化学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5].韦可心,童洋,胡磊,姜欣怡,肖银银.L-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6].童洋.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7
[7].公晓.二肽衍生物自组装材料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4
[8].李艺,付以太,李宝宗,杨永刚.丙氨酸二肽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体的手性行为[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2013
[9].赵吉辰,于顺明,姚祝军.新颖高张力天然环二肽衍生物Azonazine的生物模拟合成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10].王海瑞.阴离子型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