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黏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黏附性,表面能理论,老化作用
黏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吉书,于水,许宁乾,李宁利[1](2019)在《考虑老化作用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即沥青与集料界面的黏附性丧失,而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在光、氧等的作用下会有所降低。为探究老化作用对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的影响,以70~#基质沥青和纳米膨润土改性沥青为试验样品,采用躺滴法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沥青与集料的接触角。基于微观表面能理论计算了沥青的黏聚功、沥青与集料体系的黏附功、剥落功及配伍率。然后分析了RTFOT老化、PAV老化和紫外老化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变化规律。最后从宏观水稳定性试验的角度对表面能理论作出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种老化条件,纳米改性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要优于基质沥青,纳米改性剂可以降低老化作用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对于同种沥青-集料体系,RTFOT老化对黏附性能影响最大,紫外老化影响最小。其中,对于基质沥青RTFOT后,剥落功提高了4%,PAV后提高2.2%,室内紫外光照射15 h后提高了1.4%。对于纳米改性沥青,RTFOT后剥落功提高了2.7%,PAV后提高1.4%,紫外老化后提高0.6%;此外,表面能理论分析的规律与冻融劈裂试验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即用剥落功表征的黏附性与TSR表征的水稳定性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杨爱洁,李鹏,于洁,王凯,阎超[2](2019)在《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作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纤毛蛋白2单克隆抗体(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采用不同浓度NRP2mAb处理MDA-MB-231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纤连蛋白(FN)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 NRP2mAb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形态不规则,存在皱缩、脱落改变,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质颗粒数量增多。不同浓度NRP2mAb(25、50、75、100、200μg/ml)处理24、48、72 h后,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NRP2mAb浓度的增高,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随着NRP2mAb作用时间的延长,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高。不同浓度NRP2mAb(0、25、50、75μg/ml)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迁移数目、侵袭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NRP2mAb浓度增高,MDA-MB-231细胞的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逐渐减少。与无FN组比较,0μg/ml NRP2mAb处理的FN组MDA-MB-231细胞的黏附率增高(P﹤0.05);FN组中,随着NRP2mAb浓度(0、25、50、75μg/ml)的增加,MDA-MB-231细胞的黏附率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能力均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21期)
黄靓圆,周铁安,谭成方,潘炜松,李文蔚[3](2019)在《QCM与光学显微镜共同应用于研究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基质黏附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在细胞培养与伤口愈合等细胞集体迁移过程中,细胞不同密度或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势必影响细胞–基质间黏附,可有关这种影响的动态研究尚少。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以细胞群为研究对象,能够实时监测细胞与传感元件表面之间的黏附相互作用及细胞黏弹性变化。该文通过培养不同细胞数目以模拟细胞–细胞间不同相互作用,将QCM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共同应用于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间黏附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对细胞黏附的影响不具有单调性,需分强度范围讨论。当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处于较弱范围时,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可促进细胞铺展和细胞黏着斑的形成,最终强化细胞黏附,而强劲的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会约束细胞铺展,减小黏着斑面积,细胞黏附因此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嘉慧,刘喜平,崔国宁,李沛清,王小荣[4](2019)在《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黏附及迁移特性干预作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TNBS/乙醇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外周血来源BMSCs的黏附及迁移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离纯化模型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制备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以大鼠空白组血清、模型组血清、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分别干预模型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 RTCA)检测BMSCs的黏附及迁移能力,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MSCs VCAM-1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MSCs VLA-4的表达。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及参苓白术散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黏附数目未见明显变化(P>0.05)。20h后痛泻要方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黏附数目逐渐增多(P<0.05)。20~48h各组外周血来源的BMSCs迁移明显逐渐增加,模型组BMSCs迁移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与痛泻要方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模型组BMSCs VCAM-1、VLA-4表达明显增高(P<0.05),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VCAM-1、VLA-4表达明显增高,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黏附及迁移特性的干预作用明显优于参苓白术散,"以方测证",TNBS/乙醇诱导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倾向于脾虚肝郁证。(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9期)
周汉宇,张楠,贾阳阳,张晗,祝嘉璐[5](2019)在《circRNA_003256介导的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黏附作用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其组成成分极为复杂,作用机制探明困难。炭黑纳米颗粒作为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因其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电子、磁性等独特性质,在各个领域有很大研究价值。苯并(a)芘作为多环芳烃类的经典物质,亦是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本研究对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人支气管正常上皮细胞(16HBE)后,研究非编码RNA在复合暴露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模拟大气真实暴露中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的比例,利用电镜对碳纳米颗粒及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物在细胞内状态进行确定;CCK-8测定不同浓度暴露后细胞生存率;LDH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暴露后的细胞毒性;使用高通量测序,寻找复合暴露后于炎症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QAH-INF-3-1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差异表达的炎症因子;qRT-PCR检测基因相对表达;体外功能实验选择两条干扰效率大于50%的siRNA序列,瞬时转染暴露后的16HBE细胞以敲低circRNA_003256的表达;使用BCECF/AM检测细胞黏附情况;使用ROS Kit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应激;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外分泌的炎症因子蛋白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非编码RNA的互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测序结果显示,circRNA、lncRNA以及miRNA在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物组暴露后,相对于单个暴露组差异表达量升高。16HBE细胞经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后,相对于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单独暴露,其IL-6、IL-11、ICAM-1、G-CSF、MIP-1b等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升高,ROS反应加剧,细胞黏附功能增强。将circRNA_003256干扰后暴露于复合物和单个暴露组,其复合物暴露组相应炎症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降低。circRNA_003256靶向miR-660-5p和miR-216-3p发挥其调控作用。结论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较其单独暴露,具有更强的致炎及毒作用,细胞ROS反应加剧,细胞ICAM-1分泌增加、黏附功能增强。circRNA_003256通过靶向miR-660-5p和miR-216-3p,调控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暴露对16-HBE细胞的致炎和黏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何澄,刘训志,项卫卫[6](2019)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皮肤温度对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膝关节皮肤温度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于江西省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60例为感染组,同期术后未出现感染患者60例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红细胞降沉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SiCAM-1及膝关节皮肤温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SiCAM-1指标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患者ESR、IL-6、CRP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患者ESR、IL-6、CRP、SiCAM-1指标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SiCAM-1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ESR、IL-6、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SiCAM-1水平及膝关节皮肤温度与患者ESR、IL-6、CRP水平呈正相关性,联合诊断可提示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罗玉,左丽,来涛,张妮,周恩正[7](2019)在《DENV-2作用于HUVECs和人巨噬细胞对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登革Ⅱ型病毒(DEN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且感染后共培养对主要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水平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浓缩白细胞中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贴壁分离单核细胞,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5~7 d,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CD14和CD11b分子。用10~3 TCID50 DENV-2分别感染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且感染后两者共培养,qRT-PCR检测细胞内不同时间点DENV NS1、VCAM-1、ICAM-1和E-selectin mRNA相对表达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分子ICAM-1、VCAM-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人巨噬细胞纯度为(92.15±1.24)%。DENV-2感染HUVECs后病毒基因NS1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24 h达到峰值后下降,DENV-2感染人巨噬细胞的DENV NS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递减后增加趋势,共培养组HUVECs的NS1 mRNA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高于HUVECs单独感染组。DENV-2感染巨噬细胞后,ICAM-1 mRNA相对表达量于4、8 h高于巨噬细胞未感染组,12、24、48、72 h相对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electin mRNA相对表达量于4 h明显高于巨噬细胞未感染组,8 h与未感染组相比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差异,12、24、48、72 h与未感染组相比表达量下调;但未检测到VCAM-1 mRNA的表达。共培养组HUVECs的ICAM-1和VCAM-1 mRNA相对表达量与HUVECs单独感染组相比8 h后均上调,且均在24 h达峰值。感染后的HUVECs E-selectin mRNA于4 h表达水平最高,且各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共培养组。共培养组中感染DENV-2的HUVECs培养上清液中ICAM-1表达量均高于HUVECs单独感染组;共培养组中感染DENV-2的HUVECs中E-selectin表达量随时间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在24 h表达量达峰值;但未检测到培养上清液中VCAM-1的表达。结论:DENV-2能在HUVECs和人巨噬细胞中复制且能激活内皮细胞,被DENV-2感染的巨噬细胞能增强被感染的HUVECs的细胞活化并增加其黏附分子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池晴佳,张玮,杨自常[8](2019)在《剪切流作用下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是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时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但白细胞黏附的潜在生物力学机制尚不清楚。剪切力是影响白细胞黏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剪切力作用下白细胞的黏附效果及白细胞自身的形变特征,之后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构建白细胞黏附的流体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白细胞黏附的力学响应。在白细胞黏附的数值模拟分析中,血管内血流为剪切流,白细胞采用液滴模型。分析发现会出现白细胞脱壁和附壁滑行两种状况,且白细胞脱壁时会对整个流场压强造成更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状况的白细胞都会发生的一定的形变,而且与血管壁的接触角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在白细胞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白细胞黏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主要分析白细胞尺寸和接触角对白细胞黏附的影响,发现接触角对白细胞黏附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只要接触角减小到一定的值,白细胞都会出现脱壁的现象。并且尺寸较大的白细胞更加容易出现脱壁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肖凡,曹洁,李鑫[9](2019)在《细胞交互作用在重迭综合征所致血管内皮损伤中及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交互作用在重迭综合征所致血管内皮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作用机制。方法每次取样均抽取16例健康志愿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每人2.5 mL,每次取样共40 mL,先后共进行10次取样。使用双层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MN,将PMN与VEC直接共培养的实验组与单纯VEC培养的对照组同时置于细胞培养箱内培养4 h,应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呼吸仿真系统进行间歇伴持续低氧暴露8 h,暴露后分别收集上清液和VEC。分别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CAM-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qRT-PCR检测VEC促凋亡基因Bak和抑凋亡基因Bcl-xl 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IL-6、TNF-α、ICAM-1及MDA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而CAT的活力值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AK mRNA、Bcl-xl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Bcl-xl/Bak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CAM-1与IL-6、TNF-α、MDA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CAT、Bcl-xl/Bak呈较强的负相关(P<0.05)。结论 PMN与VEC的交互作用使重迭综合征所致血管内皮损伤更严重,且ICAM-1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王威娜,徐青杰,周圣雄,秦煜,闫强[10](2019)在《沥青-集料黏附作用评价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与集料间的黏附作用是形成沥青混合料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且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水稳性等主要性能,也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有较大影响。因此,对沥青与集料间黏附作用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典型的黏附作用评价方法可分为如下叁类:(1)在石质基材(或其他材料)表面涂抹沥青层,对沥青层与基材界面施加垂直拉力或剪切应力,以沥青从基材表面剥离所需力的大小(或剪切强度)间接表征两者之间的黏附作用;(2)表面涂覆沥青的集料放入水中,水的作用使得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以沥青从集料表面剥落的程度评价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作用;(3)基于表面能理论,测试沥青与集料的表面能参数,从能量角度评价沥青-集料的黏附作用。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规定使用水煮法和水浸法来评价沥青-集料黏附性能,试验方法简单快捷,但测试结果受人为判断影响,缺乏定量评价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逐渐将各种新技术运用到沥青-集料黏附性能检测中,如超声波模拟动水压力对传统水煮法进行改进,并应用高质量的图形处理系统使得沥青剥落程度指标得到更精准的量化;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在不同测试模式下进行微纳观尺度沥青-集料黏附作用评价,国外研究人员还依托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黏附性能的量化。随着原子力显微镜技术(AFM)的不断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对沥青-集料黏附作用的评价中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同时,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使用AFM新发展起来的测试模式测量沥青、集料的表面能及黏附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黏附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新思路也开始出现,研究人员为了探讨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沥青与集料黏附性能的变化,针对"叁明治"柱体试件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ynamic mechanics analyzer,DMA)进行拉伸试验,分析沥青与集料拉伸黏结疲劳与加载应力之间的关系,将黏附与疲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以沥青胶浆(集料+矿粉)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黏附疲劳测试,以沥青胶浆黏附疲劳失效表征沥青与细集料之间的黏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沥青与集料黏附作用的研究发展历程,对沥青-集料黏附作用研究中的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四种沥青-集料黏附作用评价体系,并对各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评述,指出现有沥青-集料黏附性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以期为后续沥青-集料黏附性能试验方法改进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3期)
黏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神经纤毛蛋白2单克隆抗体(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采用不同浓度NRP2mAb处理MDA-MB-231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纤连蛋白(FN)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 NRP2mAb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形态不规则,存在皱缩、脱落改变,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质颗粒数量增多。不同浓度NRP2mAb(25、50、75、100、200μg/ml)处理24、48、72 h后,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NRP2mAb浓度的增高,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随着NRP2mAb作用时间的延长,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高。不同浓度NRP2mAb(0、25、50、75μg/ml)处理后,MDA-MB-231细胞的迁移数目、侵袭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NRP2mAb浓度增高,MDA-MB-231细胞的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逐渐减少。与无FN组比较,0μg/ml NRP2mAb处理的FN组MDA-MB-231细胞的黏附率增高(P﹤0.05);FN组中,随着NRP2mAb浓度(0、25、50、75μg/ml)的增加,MDA-MB-231细胞的黏附率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能力均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黏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孙吉书,于水,许宁乾,李宁利.考虑老化作用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19
[2].杨爱洁,李鹏,于洁,王凯,阎超.NRP2mAb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黏附作用的影响研究[J].癌症进展.2019
[3].黄靓圆,周铁安,谭成方,潘炜松,李文蔚.QCM与光学显微镜共同应用于研究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对细胞–基质黏附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4].陈嘉慧,刘喜平,崔国宁,李沛清,王小荣.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黏附及迁移特性干预作用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5].周汉宇,张楠,贾阳阳,张晗,祝嘉璐.circRNA_003256介导的碳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黏附作用的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6].何澄,刘训志,项卫卫.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皮肤温度对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7].罗玉,左丽,来涛,张妮,周恩正.DENV-2作用于HUVECs和人巨噬细胞对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8].池晴佳,张玮,杨自常.剪切流作用下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机制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9].肖凡,曹洁,李鑫.细胞交互作用在重迭综合征所致血管内皮损伤中及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作用研究[J].天津医药.2019
[10].王威娜,徐青杰,周圣雄,秦煜,闫强.沥青-集料黏附作用评价方法综述[J].材料导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