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足动物群论文-徐海鹏

腕足动物群论文-徐海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腕足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腕足,乐平世(晚二迭),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地块

腕足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鹏[1](2019)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拉萨地块乐平世腕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西藏二迭纪动物群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对于其各个地块的古地理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腕足动物由于对温度梯度变化敏感,其动物群面貌成为指示古纬度位置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系统描述了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土隆和库间拉剖面曲布日嘎组中腕足化石10属14种及1个未定属以及拉萨地块中部阿多嘎布剖面下拉组中一个全新的腕足动物群,包括17属17种及1个未定属。土隆和库间拉剖面曲布日嘎组腕足动物群中主要分子有Retimarginfera xizangensis,Costiferina indica,Fusispirifer semiplicatus,Spiriferella sinica,Biplatyconcha grandis 和Neospirifer(Quadrospina)tibetensis。这些腕足不仅见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曲布剖面曲布日嘎组和色龙西山剖面色龙群中,还广泛分布于尼泊尔西北部Senja组、克什米尔Zewan组、巴基斯坦盐岭地区Wargal组上部和Chhidru组及其相当层位中。其时代为乐平世吴家坪期至长兴期早期。整个腕足动物群都是由典型的冈瓦纳型,两极分布型及广布型分子组成,因此证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在乐平世一直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南半球高纬度寒冷地区。拉萨地块腕足动物群的时代由其相近层位中产出的有孔虫Colaniella parva和Reichelina pulchra而限定在乐平世长兴期。该动物群中特色分子有Spinomarginifera chengyaoyenensis,Haydenella wenganensis,Permophricodothyris sp.和Araxathyris cf.dilatatus,而这些属种时代也同样指示长兴期。从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来看,该动物群都是由典型的华夏暖水型分子(如Spinomarginifera和Haydenella)以及一些广布型分子组成,未见任何冈瓦纳冷水型分子。这与土隆和库间拉剖面典型的冈瓦纳型腕足动物群的面貌大为迥异。由此证明拉萨地块在乐平世已经远离了冈瓦纳大陆北缘,进入了相当温暖的海域。另外,通过对拉萨地块二迭纪腕足动物群古生物地理区系演化的分析,证明拉萨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的时间很有可能为乌拉尔世末期至瓜德鲁普世中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要早于瓜德鲁普世中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吴会婷[2](2018)在《华南地区二迭—叁迭纪之交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二迭–叁迭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次事件中,不仅大量的生物种类消失,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人关于二迭–叁迭纪之交生物灭绝模式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区域或全球的数据库资料。这些研究,通过对大空间尺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建立了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灭绝模式,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却不一定能揭示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灭绝事件的信息、以及不同沉积环境之间灭绝模式的差异性。华南地区发育大量保存完好且连续的二迭–叁迭纪海相沉积地层剖面,而腕足类作为二迭–叁迭纪之交灭绝事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门类之一,其在灭绝事件之前的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因此本文选取在华南分布广泛且保存较好的硅质碎屑岩相地层的3个剖面(贵州新民剖面、安徽马家山剖面和湖南仁村坪剖面)的腕足动物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精度时间尺度上详细研究了大灭绝事件之前和期间腕足类群落的特征和变化。在腕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本论文系统描述了贵州新民剖面腕足类19个属31个种,并取得如下进展:1)根据其外部结构和轮廓的显着不同,建立一个新种Juxathyris subcircularis;2)根据新民剖面采集的戟贝类化石,并结合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据,通过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和系统分支学分析的方法,详细讨论和对比了Fusi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两个属的分类学特征,认为两个属为同物异名,根据命名优先率的原则,建议采用属名Fusichonetes;3)详细对比、讨论和厘定了Araxathyris在华南被报道的12个土着种,并完善了其中一部分种的内部结构信息;4)发现Orthothetina属内表面具有的瘤突状突起,为Martinia属提供了较为罕见的外部结构(同心状纹饰),完整的展示了Crurithyris属的壳体外部微壳刺基部的形态和分布。在腕足动物组合研究方面,根据3个硅质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类数据,并结合前人对华南该相区的腕足类的报道,首次通过定量统计了华南长兴期硅质碎屑岩相腕足动物群的分类学组成,建议在硅质岩相采用Crurithyris–Fusichonetes组合;分析并复原了该组合的腕足类的生活方式,认为其主要通过铰刺/体刺固着、肉茎固着和壳体堆积生活。在腕足群落研究方面,通过对3个硅质岩相剖面腕足类进行逐层的数量统计,分别对各剖面的腕足动物群落进行双向聚类分析,发现在二迭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之前,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显示出了一些生态危机信号,主要包括:1)腕足类群落分异度指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明显降低,优势度明显增高;2)腕足群落内优势分子的数量减少,由竞争力更高的分子所占领;3)群落内腕足类个体大小显着降低。结合前人研究,发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和明显增强的火山事件可能是导致大灭绝事件之前研究剖面腕足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食物供应量减少和海洋中碎屑物质的增多,导致了群落中受压能力较低的分子的衰落和腕足个体的减小。另外,通过对比前人发表的数据,本文发现这种生态危机信号还出现在华南浅水碎屑岩相剖面和浅水碳酸岩相剖面,类似的现象在现代生态系统中也有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柯妍,曾勇[3](2016)在《陕西汉中梁山剖面腕足动物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测描绘了陕西汉中梁山镇中二迭世的3个地层剖面,对剖面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修整,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共鉴定出5科8属14种,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个剖面中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梁山地区梁山组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3个剖面腕足动物化石的分布及组成,将本地区梁山组动物群命名为Dictyoclostus-Orthotichia动物群。(本文来源于《探索科学2016年5月学术研讨》期刊2016-05-29)

冯江鹏,施文翔,宋倩倩[4](2015)在《新疆北塔山地区埃姆斯期腕足动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内早泥盆世沉积为卓木巴斯套组,产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以极为丰富的腕足为主要特征。通过地质路线调查与剖面测量,采集到大量的腕足、珊瑚、叁叶虫、苔藓虫、角石、菊石等动物化石,其中,腕足类占90%以上。本次工作鉴定出腕足化石24属48种。根据动物化石组成及面貌将其定为"东准Spinatrypa khalfini动物群"。主要特征是腕足在动物群中的含量占绝对比例,而且石燕类、无洞贝类占绝对优势。依据化石组合类型及产出层位将其划分为下部Leptocoelia sinica组合及上部Spinatrypa khalfini组合。将北塔山地区与我国北部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群进行对比发现:北塔山地区的腕足化石的产出层位与内蒙古地区东乌珠穆沁旗敖包亭浑迪组、东北地区金水组、霍龙门组、黑台组、乌努尔组大致相当;并根据个别属种在世界范围的时代意义,确定了卓木巴斯套组的时代为埃姆斯期。(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张阳[5](2014)在《黔西地区二迭—叁迭纪之交腕足动物群研究及其区域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寨剖面作为华南地区二迭一叁迭纪之交浅水碎屑岩相的重要剖面之一,因其所拥有的腕足动物群保存状态十分完好,并且显着区别于华南地区同时期的浅水碳酸盐相和深水硅质岩相的腕足动物群,故成为研究华南地区长兴期浅水碎屑岩相腕足动物群的理想剖面之一。与此同时,中寨剖面以其在黔西滇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二迭—叁迭系界线牙形石化石的发现,使之成为实现该地区海相与非海相二迭—叁迭系界线地层对比的关键支撑剖面。因此,本次论文的核心工作就集中在对中寨剖面二迭—叁迭纪之交的腕足动物群和牙形石生物地层两个研究方面。在本次论文的研究中,中寨剖面二迭—叁迭纪之交的牙形石动物群共包括Hindeodus和Clarkina两个属七个种(包括五个种和两个未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在于,中寨剖面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层位在二迭—叁迭系界线之下18厘米,论文并建议由多重地层对比手段(例如:牙形石、有机碳同位素、同位素年龄和事件地层)进行二迭—叁迭系界线的确定。本次论文系统描述中寨剖面长兴期的腕足动物群共56个种,包括10个新种[Tethyochonetes sheni, T. cheni, T. minor, Neochonetes (Huangichonetes) archboldi, N. (Sommeriella) waterhousei, N. (S.) rectangularis, N. (Zhongyingia) transversa, N. sem icircularis, Paryphella acutula, Orbiculoidea liaoi],10个未定种和叁个比较种。除此之外,本论文还修订了部分腕足类已知属种及其部分形态结构特征(例如:hinge spine, tubes),并首次以英文形式系统地描述了华南地区一些Orbiculoidea的土着分子。因此,本论文是首次对华南地区长兴期浅水碎屑岩相腕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对于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分析,本论文首先运用likelihood ratio test将腕足动物群的灭绝层位确定在第27层和第28层之间(即第28层底部),并且将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与华南地区浅水碳酸盐相(黄芝山和煤山剖面)和深水硅质岩相(仁村坪、马家山和东攀剖面)的腕足动物群在二迭—叁迭纪之交灭绝规律进行对比,发现中寨剖面和深水硅质岩相剖面腕足动物群的灭绝事件要早于其在浅水碳酸盐相剖面。同时,为了实现对中寨腕足动物群的定量性分析,笔者对剖面中每个腕足类种级分类单元都进行了逐层数量统计(例如:最大壳长和壳宽、个体数量),并且发现:1)在剖面第27层,Tethyochonetes取代了Neochonetes(剖面第4、6、12和14层中的优势属)在整个腕足动物群的优势地位;2)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个体大小的显着变小发生在腕足类灭绝事件之前;3)Tethyochonetes小型化的发生要早于Neochonetes小型化;4)叁个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新种个体大小没有发生任何显着变化。为了解释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在分异度、古生态和个体大小方面的演化特点,本论文引用由团队其他成员完成的疑源类和孢粉的研究数据,重建了中寨剖面所在的古海洋环境在二迭纪末期食物供应量的变化模型。在二迭纪末期,食物供应量的减少可能是造成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灭绝事件早于浅水碳酸盐相以及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发生在灭绝事件的小型化的主要原因;而且,食物的短缺和相同生态类型属种之间(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的生存竞争则可能最终造成整个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的优势腕足属由剖面下部的Neochonetes过渡为Tethyochonetes.此外,基于对中寨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定量研究以及前人的工作,本论文完善并提出由Neochonetes-Tethyochonetes组合,Spinomarginifera-Peltichia-Oldhamina组合和Tethyochonetes-Paracrurithyris-Paryphella组合分别代表华南地区长兴期浅水碎屑岩相、浅水碳酸盐相和深水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4-11-01)

张宗言,何卫红,邢光福,柯学,姜扬[6](2014)在《福建建阳县虞墩剖面二迭纪腕足动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福建省建阳县虞墩剖面所采集的腕足动物化石,共获6属5种,2个未定种,其中Paracrurithyris pygmaea,Tethyochonetes quadrata和Acosarina minuta在虞墩剖面为首次报道。综合化石时代分布和区域对比,将该动物群的时代确定为晚二迭世长兴期,含该动物群的地层为大隆组,而非文笔山组或泉上组。通过对该腕足动物群的古生态分析,并结合该套地层的沉积特征,判断沉积环境为温暖条件下的浅海相。(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4年05期)

郭文,聂婷,孙元林[7](2013)在《广西南丹地区下泥盆统益兰组的腕足动物群新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泥盆统益兰组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地区。在南丹莫德剖面,益兰组的大部分均有很好的出露。剖面底部存在一断层,其与下伏地层关系不明。剖面上所出露的益兰组地层总厚约70米,根据岩性可以分为叁段:下段以黄色—紫色中厚层的钙质泥岩为特征,厚约14米;中段以灰黑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和瘤状灰岩为主,夹少量钙质泥岩,厚度约21米;(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卜建军,吴俊,段先锋,姜亭,史冀忠[8](2013)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恩格尔乌苏一带二迭系腕足类动物群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尔乌苏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发育恩格尔乌苏断裂。恩格尔乌苏断裂的性质和带内地层特征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前人认为在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地层主要是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形成构造混杂带,发育蛇绿混杂岩,是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分界。笔者在恩格尔乌苏北海尔汗剖面发现了腕足类动物群,该动物群属冷水和暖水混生的"哲斯动物群"。据此,把前人认为是阿木山组中段的地层重新厘定为下-中二迭统双堡塘组。双堡塘组沉积环境为裂谷环境下的叁角洲-滨岸相,不是洋盆环境,暗示在早-中二迭世恩格尔乌苏断裂不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缝合带。(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英雷,孙雨治,李健[9](2012)在《扬子区二迭系梁山组腕足动物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扬子地区主要8个省市22条具有代表性的梁山期沉积地层剖面资料的前期整理,对具有代表性的腕足动物化石丰富的剖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列出了化石清单,共鉴定出了腕足动物27科47属74种。通过对梁山组主要剖面的腕足动物群性质进行分析,总结了扬子区梁山组腕足动物群的特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研究区梁山组内,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腕足动物组合带:Tylopleta—Orthotichia chekiangensis组合带,为中二迭世中期的早期,并对研究区组合带的腕足动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描述了梁山组腕足动物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利用腕足动物的综合性,初步探讨了梁山期沉积的地质时代特征等。(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2年06期)

许汉奎[10](2012)在《滇西中奥陶世向阳组下部的腕足动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东部中奥陶世地层分布不广,主要在大理和宁蒗地区。大理的中奥陶统为向阳组,向阳组下部含有大量双壳类、腕足类及少量叁叶虫化石,在我国奥陶纪地层中甚为特别,其中腕足类迄今没有系统研究。文中详细描述向阳组的腕足类化石,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地层时代、分析其生态环境,也可从中了解它与滇西西部和滇东扬子区相关腕足动物群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滇西东部应属于印支地体。(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腕足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二迭–叁迭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次事件中,不仅大量的生物种类消失,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人关于二迭–叁迭纪之交生物灭绝模式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区域或全球的数据库资料。这些研究,通过对大空间尺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建立了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灭绝模式,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却不一定能揭示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灭绝事件的信息、以及不同沉积环境之间灭绝模式的差异性。华南地区发育大量保存完好且连续的二迭–叁迭纪海相沉积地层剖面,而腕足类作为二迭–叁迭纪之交灭绝事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门类之一,其在灭绝事件之前的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因此本文选取在华南分布广泛且保存较好的硅质碎屑岩相地层的3个剖面(贵州新民剖面、安徽马家山剖面和湖南仁村坪剖面)的腕足动物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精度时间尺度上详细研究了大灭绝事件之前和期间腕足类群落的特征和变化。在腕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本论文系统描述了贵州新民剖面腕足类19个属31个种,并取得如下进展:1)根据其外部结构和轮廓的显着不同,建立一个新种Juxathyris subcircularis;2)根据新民剖面采集的戟贝类化石,并结合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据,通过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和系统分支学分析的方法,详细讨论和对比了Fusi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两个属的分类学特征,认为两个属为同物异名,根据命名优先率的原则,建议采用属名Fusichonetes;3)详细对比、讨论和厘定了Araxathyris在华南被报道的12个土着种,并完善了其中一部分种的内部结构信息;4)发现Orthothetina属内表面具有的瘤突状突起,为Martinia属提供了较为罕见的外部结构(同心状纹饰),完整的展示了Crurithyris属的壳体外部微壳刺基部的形态和分布。在腕足动物组合研究方面,根据3个硅质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类数据,并结合前人对华南该相区的腕足类的报道,首次通过定量统计了华南长兴期硅质碎屑岩相腕足动物群的分类学组成,建议在硅质岩相采用Crurithyris–Fusichonetes组合;分析并复原了该组合的腕足类的生活方式,认为其主要通过铰刺/体刺固着、肉茎固着和壳体堆积生活。在腕足群落研究方面,通过对3个硅质岩相剖面腕足类进行逐层的数量统计,分别对各剖面的腕足动物群落进行双向聚类分析,发现在二迭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之前,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显示出了一些生态危机信号,主要包括:1)腕足类群落分异度指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明显降低,优势度明显增高;2)腕足群落内优势分子的数量减少,由竞争力更高的分子所占领;3)群落内腕足类个体大小显着降低。结合前人研究,发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和明显增强的火山事件可能是导致大灭绝事件之前研究剖面腕足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食物供应量减少和海洋中碎屑物质的增多,导致了群落中受压能力较低的分子的衰落和腕足个体的减小。另外,通过对比前人发表的数据,本文发现这种生态危机信号还出现在华南浅水碎屑岩相剖面和浅水碳酸岩相剖面,类似的现象在现代生态系统中也有发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腕足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鹏.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拉萨地块乐平世腕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吴会婷.华南地区二迭—叁迭纪之交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3].柯妍,曾勇.陕西汉中梁山剖面腕足动物群研究[C].探索科学2016年5月学术研讨.2016

[4].冯江鹏,施文翔,宋倩倩.新疆北塔山地区埃姆斯期腕足动物群[J].西北地质.2015

[5].张阳.黔西地区二迭—叁迭纪之交腕足动物群研究及其区域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2014

[6].张宗言,何卫红,邢光福,柯学,姜扬.福建建阳县虞墩剖面二迭纪腕足动物群[J].地质通报.2014

[7].郭文,聂婷,孙元林.广西南丹地区下泥盆统益兰组的腕足动物群新认知[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8].卜建军,吴俊,段先锋,姜亭,史冀忠.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恩格尔乌苏一带二迭系腕足类动物群及其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3

[9].李英雷,孙雨治,李健.扬子区二迭系梁山组腕足动物群研究[J].西部资源.2012

[10].许汉奎.滇西中奥陶世向阳组下部的腕足动物群[J].古生物学报.2012

标签:;  ;  ;  ;  

腕足动物群论文-徐海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