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衍生物类似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一硫酸盐活化,Co-Fe普鲁士蓝类似物,穆斯堡尔谱,高自旋钴离子
衍生物类似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晓[1](2019)在《普鲁士蓝类似物及其衍生物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化过硫酸盐的类芬顿反应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由于其可以原位产生氧化能力较强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并具有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和探究其催化类芬顿反应的机理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论文制备了Co-Fe普鲁士蓝类似物(Co-Fe Prussian blue analogue,Co-Fe PBA)和普鲁士蓝(PB)衍生物磁性氮掺杂石墨烯包裹的Fe催化剂(Fe@NC),将其应用于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双酚A的类芬顿反应中。通过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对Co-Fe PBA活化过硫酸盐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讨论了钴的自旋态对此类芬顿反应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报道了Co-Fe PBA具有优异的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双酚A(BPA)的类芬顿反应性能(k=0.0852 min~(-1)),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穆斯堡尔谱表征发现反应过程中Co~(II)为主要的活性位点,并通过理论计算解释了Co-Fe PBA优异的活化过硫酸盐性能是由于其容易使吸附的PMS(HSO_5~-)中SO_4–OH的氧氧键发生断裂,进而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_4·~-降解BPA。(2)首次利用穆斯堡尔谱技术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钴的自旋态对活化PMS类芬顿反应活性的影响。通过对比Co(high spin)-Co(low spin)PBA、Co(high spin)-Fe PBA、Fe-Co(low spin)PBA和前驱体K_3[Co(low spin)(CN)_6]的活化PMS反应性能,发现了高自旋的钴具有优异的活化PMS性能。理论计算表明,当PMS吸附在含高自旋钴的催化剂上时PMS具有较长的氧氧键(l_(SO4–OH))和较大的吸附能,并且PMS发生活化反应的能垒较低,使得PMS和催化剂之间更容易发生电荷转移,PMS易被活化产生活性自由基,所以高自旋的钴具有较高的催化PMS活化性能。此研究对于探索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其类芬顿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3)以PB为前驱体,通过热处理及酸化后得到磁性Fe@NC,将其应用于活化PMS降解双酚A中。酸洗后的Fe@NC具有高效的降解活性(k=0.3039 min~(-1)),并利用穆斯堡尔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研究发现其优异的反应性能是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含量的吡咯氮和零价铁位点。通过电子自旋共振表征探测到参与反应的活性中间物种为单线态氧、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6)
穆赫塔尔·伊米尔艾山,萨特瓦尔迪·赫力力,王婷[2](2018)在《天然蕈毒碱类似物1',2'-二-O-异亚丙基二氧乙基异恶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Cdc25B和CD45体外抗癌和白细胞共同抗原活性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蘑菇中提取的活性物质捕蝇蕈(muscimol)、环丝氨酰(cycloserin)和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都含有异恶唑药效团结构,本文以捕蝇蕈(蕈毒碱)为结构模型,采用分子重组法,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3-(1',2'-二-O-异亚丙基二氧乙基)-5-芳基-3a,6a-二氢-4,6-二氧代氮杂茂并[3',4'-d]异恶唑啉的蕈毒碱类似物,其结构经UV-Vis、1H 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药物活性筛选,发现结构中的药效团作为潜在的非共价DNA结合体,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癌、抗炎及免疫性疾病活性。初步体外抗癌活性结果表明,当样品浓度为20μg·m L~(-1)时,化合物3a~3o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酯酶(Cdc25B)的抑制率为56.99%~99.94%,甚至当样品浓度为5μg·m L~(-1)时,除了3f、3h、3i、3m、3o无活性外,其余化合物的抑制率仍为66.85%~99.84%,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体外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样品浓度为20μg·m L~(-1)时,除了3i无活性外,其余化合物对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蛋白酪氨酸磷酸酶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63.08%~92.09%。这些具有活性的目标化合物是潜在的Cdc25B和CD45蛋白酪氨酸磷酸酶A抑制剂,在癌症、炎性及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华迎春,贺斌,秦之焱,王松,刘慧萍[3](2018)在《吗啉核苷类似物及其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初步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核糖核苷为原料,通过糖环的结构转化合成了系列吗啉核苷类似物,再与磺胺类药物的母核偶联得到吗啉核苷磺胺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HRMS、~(1)H NMR和~(13)C NMR谱分析确证.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的牛肾细胞为模型对目标化合物抗病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此类化合物无明显抗病毒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岳俏[4](2017)在《生物转化法合成R-PAC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苯基乙酰基甲醇(R-PAC)是一种重要的手性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制药业中常作为前体物质来合成苯丙胺类药物,如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及安非他命等等。本研究利用生物转化的方法,选择海栖热袍菌乙酰羟酸合酶的催化亚基(TmAHAS-CSU)为生物催化剂,以丙酮酸及苯甲醛为反应底物,在硫胺素焦磷酸及其它辅因子的存在下,以最优化的实验条件制备得到了 R-PAC,分离后产率为83.6%,纯度为98.3%(HPLC检测结果)。同时,我们还测定了该生物催化剂转化苯甲醛衍生物及类似物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其有较宽的底物谱。首先,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制备的能够过表达海栖热袍菌乙酰羟酸合酶催化亚基(TmAHAS-CSU)的重组工程菌株EcR(DE3)-pET28a-TmAHAS-CSU,采取自诱导方式制备了 TmAHAS-CSU,并经过Ni-NTA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然后我们分别利用纯化后的TmAHAS-CSU蛋白及重组工程菌株全菌为催化剂探讨了生物转化法制备R-PAC的方法。在酶TmAHAS-CSU催化的反应中,为了使R-PAC产率最大化,对其合成体系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50 mM的磷酸盐(PBS)缓冲液,pH 8.0,反应时间40min,反应温度为80℃,助溶剂DMSO含量1%,底物丙酮酸(Pyr)和苯甲醛(BA)的最佳比例为1.25:1,最佳浓度分别为50 mM和40 mM。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以重组工程菌株的全菌催化该反应时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产率。此外,还以苯甲醛的衍生物以及一些芳杂环基甲醛化合物作为底物,与另一底物Pyr在重组工程菌全菌的催化下进行反应,分别利用HPLC、LC-MS以及1H-NMR对部分反应结果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发现,甲氧基取代及单羟基取代的苯甲醛衍生物等共计13种化合物能够有效进行该反应,这不但扩充了 TmAHAS-CSU的底物谱范围,更为进一步研究TmAHAS-CSU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30)
王玲娜[5](2017)在《绿原酸的定量、类似物及衍生物的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原酸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含量是中药茵陈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地上干燥部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还具有抗癌、抗炎和解热镇痛作用。中药茵陈中含有绿原酸类、黄酮类及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本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法(UPLC-MS/MS)以同时快速分析茵陈中包括绿原酸在内的6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了不同采收时间、不同采集部位及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样品中6种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茵陈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黄酮化合物。此外,在不同月份采集的样品中,绿原酸含量的分布规律均呈现:叶>茎>根,冷冻干燥处理>荫干处理,其中4月采集样品经冷冻干燥处理后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10.823 μg/mg。其他5种黄酮成分的含量变化如3,5,3',4'-四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的含量在6月冷冻干燥样品叶中含量最高;3'-甲氧基蓟黄素及蓟黄素在茵陈叶中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而金圣草黄素和鼠李柠檬素在茵陈药材中的含量很低。此次建立的同时快速分析茵陈中包括绿原酸在内的6种成分的方法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稳定性强,为茵陈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方法。由于绿原酸分子结构中存在5个酚羟基和一个羧基,因此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较低的亲脂性。本实验采用生物转化技术在改善绿原酸的亲脂性方面做了研究。利用猪胰脂肪酶催化完成了绿原酸乙酰化的反应,并摸索出该酶催化绿原酸乙酰化反应的最适反应条件,即选取甲基叔丁基醚作为反应溶剂,乙酸乙烯酯作为酰基供体,在绿原酸:乙酸乙烯酯=1:6,脂肪酶100 mg,50 ℃条件下,绿原酸的乙酰化产率最高。此外,将酶催化反应混合物用ODS进行分离纯化,通过UPLC-MS/MS定性分析以及NMR结构确定,最终得到绿原酸的两种乙酰化物即1-乙酰绿原酸和1,5-二乙酰绿原酸。多年研究证明绿原酸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但是由于其结构特殊性——酯键的存在,使其口服后仅有一小部分可以被完全吸收,而很大一部分在体内水解,水解后的绿原酸许多生物活性消失。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合成稳定性更高的绿原酸类似物。本研究以奎尼酸二缩丙酮为起始原料,经过氧化、羟氨化、催化氢化、酰化等大量实验研究,合成了稳定性更高的绿原酸类似物,经过包括NOE在内的NMR分析、以及高分辨质谱的检测,鉴定为3α-咖啡酰奎尼酸酰胺,该化合物不仅保留了绿原酸的抗氧化活性和抗HCV病毒活性,同时还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毒性。为了验证绿原酸类似物及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找到活性更优的天然产物的类似物及衍生物,本文比较了6种化合物在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抑制细胞内活性氧活性、过氧游离基诱导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抑制二肽基肽酶活性等五个方面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类似物3α-咖啡酰奎尼酸酰胺在抑制细胞内活性氧活性方面优于绿原酸,同时3α-咖啡酰奎尼酸酰胺、1-乙酰绿原酸和1,5-二乙酰绿原酸对过氧游离基诱导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也强于绿原酸。尽管上述化合物在离体实验中均呈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但能否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需要进一步验证。本实验采用国内外公认的,在口服药物吸收转运研究中应用广泛的人源结肠癌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其吸收转运特性,结果表明:以绿原酸为母核,经过将酯键转变为酰胺键或酚羟基乙酰化后,化合物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能力增强,为新药的开发以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8)
张皆欢[6](2017)在《HDAC抑制剂Belinostat类似物的研究以及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一种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性疾病。而HDAC抑制剂则是近年来临床验证的癌症治疗的理想药物。因此,开发新型的抑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新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医药领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具备抗肿瘤活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贝利斯他的类似物,步骤简单,原料廉价易得,所得化合物也有着良好的广谱抑酶活性。在各种天然产物和已知药物分子中,有叁分之一的有机化合物是杂环化合物。其中,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也是许多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而且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因此,以绿色环保的方法合成氧化吲哚螺环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一步合成了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为核心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所用方法简单环保,无有机溶剂参与反应。本论文第一部分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简要概述,并阐述了国内外对于此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以及活性探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的相互影响,并且借鉴了前人的研究为本文的路线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同时本部分综述了含氧螺环的天然产物和化学药物,对合成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衍生物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分析此类反应中的优缺点,为本文的内容提供借鉴。本论文第二部分介绍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贝利斯他的类似物的合成路线方法。通过廉价易得的原料,经过较少的步骤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列举出其抗肿瘤活性。本文第叁部分介绍了使用α-异戊烯基化的靛红衍生物作为底物,通过一步反应来合成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衍生物的反应。在反应中,以绿色无毒的水取代其他有机溶剂为反应溶剂,经甲磺酸催化一步生成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衍生物,并提出了可能机理。所有目标产物的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HRMS测试,部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单晶X-ray衍射证实。(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王骏[7](2017)在《芳环并氟硼二吡咯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硼二吡咯(BODIPY)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高的摩尔消光系数、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优异的光化学稳定性等),其分子结构中存在多个修饰位点,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BODIPY分子母体骨架的吸收发射波长较短,目前限制该类染料进一步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近红外BODIPY染料的分子种类。本论文围绕具有高光谱选择性、优异稳定性的新型近红外BODIPY类染料的构建及衍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利用并环策略构建了系列噻吩并环的BODIPY、aza BODIPY分子及类似物芳并氟硼二吡咯希夫碱(BOPHY)和噻吩并BF_2-azopyrrole分子;2)从环己二烯并联的二吡咯出发,发展了一类新型芳环并联双BODIPY分子;3)利用硼原子上的轴向取代基,设计构建了一类具有良好溶解性的新型N_2O型-苯并BOPHY类分子。本论文研究内容具体展开如下:1)第一章,综述了目前构建长波近红外BODIPY类荧光染料的几种有效策略。2)第二章,从顺式噻吩并吡咯和反式噻吩并吡咯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噻吩并BODIPY和azaBODIPY衍生物,研究了化合物的结构和光谱性质。发现相较于反式噻吩并(aza)BODIPY衍生物在近红外区域有较窄的吸收和发射,顺式噻吩并BODIPY衍生物则显示出从500至880nm的非常宽的吸收峰。反式噻吩并环BODIPY分子具有超过0.8的高荧光量子产率。3)第叁章,以易得的2-吡咯醛和?(11)?-环己二烯并联的二吡咯为原料,发展了“一锅法”合成芳环(环己二烯和苯)并联双BODIPY染料的新方法,研究其单晶结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并结合理论计算,发现该并联策略能有效拓展BODIPY染料的共轭度,最大吸收和发射最高可达800 nm以上。4)第四章,从芳并吡咯醛出发,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苯并和?-噻吩并BOPHY类荧光染料的有效合成方法。研究其单晶结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并结合理论计算,表明并环策略均可以拓展BOPHY母核的共轭程度,相较于?-苯并联方式,?-噻吩并联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使波长红移至接近600 nm的红区。5)第五章,利用在BOPHY分子中引入轴向取代基,通过简单易得的异吲哚醛与水合肼和多种硼酸反应,发展了“一锅法”合成新型的(45)_((17))(46)-型苯并BOPHY染料的方法。研究了其结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并且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该构建策略不仅可以有效使吸收发射光谱在简单芳并BOPHY的基础上进一步红移至超过600 nm的红区,同时其新颖的结构促使该类染料具有良好的溶解性。6)第六章,从简便易得的噻吩并吡咯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噻吩并BF_2-azopyrrole染料。研究了其结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并且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通过并环和配位策略构建的该类偶氮染料可以有效拓展体系的共轭程度,表现出具有最高能达到700nm的吸收和发射,对构建新型近红外偶氮染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杨静[8](2017)在《蓝萼甲素衍生物和青蒿素类似物的设计和抗肿瘤研究及Synthesis-free PET成像在肿瘤和棕色脂肪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天然产物蓝萼甲素衍生物及青蒿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研究。癌症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抗癌化学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从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癌活性成分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抗肿瘤植物药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优秀的治疗效果在抗肿瘤药物发现和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var glaucocalyx(Maximm)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朝鲜、日本和原苏联远东地区,吉林省资源尤其丰富。蓝萼香茶菜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抗菌消炎和抗癌活性,用于胃炎、肝炎初起、感冒发热、乳腺炎、关节痛等疾病。蓝萼甲素(GLA)是由蓝萼香茶菜中分离提取出的二萜化合物,是香茶菜中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蓝萼甲素具有抑制肿瘤、抗病毒抑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科植物黄花篙(Artemisia annua L.即中药黄篙)在我国作为抗疟药使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青蒿素属倍半萜内酯,具有过氧键和6-内酯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叁恶结构单元。经报道,青蒿素除了是特效抗疟药,还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以及抗真菌等作用。本部分分别以蓝萼甲素和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其衍生物及类似物,旨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特别是抗耐药肿瘤活性,同时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蓝萼甲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蓝萼甲素(GLA)具有极性小,代谢速度快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这就导致其不能作为药物直接给药。其分子结构中α,β-不饱和酮引起的广谱毒性导致其对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差,需要我们对蓝萼甲素进行化学修饰,在提高其药效的同时,提高其选择性。我们以提取的蓝萼甲素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将蓝萼甲素与胺类化合物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将α,β-不饱和酮隐蔽,制备了一系列Mannich碱类型的蓝萼甲素衍生物,并对这些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对位甲基取代的芳胺衍生物1及环己基取代的衍生物16对6株肿瘤细胞(SMMC-7721,B16,SGC-7901,A549,KB,HL-60)的增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经过修饰后的蓝萼甲素衍生物1获得了对正常细胞的低毒性以及在大鼠血浆中的高稳定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此类衍生物是作为蓝萼甲素的前药,在细胞内通过将蓝萼甲素缓慢释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二、青蒿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青蒿素为代表的天然来源和半合成的过氧化物表现出显着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表明过氧键在这类化合物发挥抗肿瘤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的二次突变,导致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服药一年后出现继发性耐药,这给EGFR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带来了挑战。本论文中,我们尝试将青蒿素的抗肿瘤药效团内过氧桥与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的母核4-苯氨基喹唑啉偶联,以期达到抑制突变型EGFR,改善耐药性的效果。本部分共合成10个全新的内过氧化物与4-苯氨基喹唑啉的轭合物。这些轭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尤其是对耐药株H1975(EGFR L858R/T790M)。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含内过氧桥的轭合物能够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ROS,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参与EGFR的下游通路调节。第二部分是Synthesis-free PET成像在肿瘤以及棕色脂肪诊断中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是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新型影像技术,现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疗效评价、脏器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方面,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可全身显像和安全性好等优点。但由于PET的运行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了它的应用。所以急需开发有效的能够降低PET扫描成本的方法和技术。除了仪器研发及维护,放射性示踪剂的制备也是导致高成本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用于PET的核素通常半率期短,示踪剂通常需要现制现用。本文采用synthesis-free的策略设计并制备了两类~(64)Cu标记的示踪剂来进行肿瘤和棕色脂肪PET成像。此方法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放射性探针相比主要有两大优点:1.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化学反应来标记合成及优化探针;2.获得的探针无须进行纯化分离。这就大大缩短了放射性示踪剂的准备时间,从而降低了研发成本。一、~(64)Cu-GHRGDHG在肿瘤的PET诊断中的应用本部分设计并制备了一个能够靶向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的integrineαVβ3(整合素蛋白)的PET示踪剂:~(64)Cu-GHRGDHG。在该示踪剂中,RGD位于两个GH片段的中间,~(64)Cu具有多重功能,它既是PET信号的来源,又负责与两端GH络合,然后将低活性线型RGD环合为高活性的能与整合素αvβ3特异性结合的环状RGD,从而达到靶向成像肿瘤的作用。该示踪剂的制备简单,仅需将~(64)CuCl_2与GHRGDHG各自的溶液混合,无须进行分离纯化可直接注射至动物体内进行成像分析,我们称此策略为:pseudo-synthesis-free。体内外结果显示示踪剂~(64)Cu-GHRGDHG具有强靶向性及高清除率等优点。二、~(64)Cu-Disulfiram在棕色脂肪的PET诊断中的应用本部分仍然利用synthesis-free这一策略,通过~(64)Cu与Disulfiram(双硫仑)的联合使用,获得了一种能够特异性成像棕色脂肪的放射性示踪剂。在此策略中,分步将Disulfiram以及~(64)Cu Cl_2注射至动物体内,Disulfiram首先在体内代谢产生DC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它能够迅速与后注射的~(64)Cu络合,从而在体内形成可以特异性成像棕色脂肪的示踪剂。一系列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示踪剂对棕色脂肪的特异性检测来自于它与TSPO(转位因子蛋白)的结合。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发现,我们利用TSPO的特异性放射示踪剂~(18)F-DPA来进行PET成像,发现~(18)F-DPA在棕色脂肪中有很高的摄取率。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TSPO是棕色脂肪的生物标记物。此外,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64)Cu-Disulfiram和~(18)F-DPA对棕色脂肪的检测并不依赖于它的活化,而是能够探测到棕色脂肪本身的质量。本文第一次提出TSPO作为棕色脂肪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把TSPO作为炎症的生物标记物加以研究,所以本文采用synthesis-free策略制备的TSPO放射性示踪剂也可以应用于炎症的诊断,并且大大降低了PET应用的成本。我们相信这一策略的提出为降低PET的研发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陈于蓝,王婷婷,郭洪爽[9](2016)在《Bischler-Napieralski关环反应合成稠环1,10-邻菲罗啉衍生物及类似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药物化学中有一类重要的关环反应: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是合成异喹啉、咔啉等氮杂环化合物的有效方法[1]。虽然这个反应从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目前为止,其应用范围还仅仅局限在药物中间体及天然产物的合成上。前期我们以Bischler-Napieralski关环反应为关键步骤,将其运用到菲啶衍生物的合成上,合成了基于菲啶的线型和全梯形共轭聚合物[2],[3]。最近,针对目前氮杂环体系,特别是具有大π结构的1,10-邻菲罗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有限等问题,我们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条件的优化,将这一反应成功拓展至稠环1,10-邻菲罗啉衍生物及类似物的合成上,为已有方法难以合成3,4,7,8位π扩展的可溶性稠环邻菲罗啉衍生物及类似物提供新的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制备相应的共轭聚合物。利用氮原子的络合能力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导线放大效应",这类共轭聚合物对质子、金属离子表现出灵敏的荧光传感性能[4]。(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期刊2016-07-03)
贺美霞[10](2016)在《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冰毒类似物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冰毒,学名甲基苯丙胺(MAPA),是一种新型毒品,外观呈透明结晶状,因此也被俗称为冰。吸食冰毒会强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体处于亢奋状态如情绪激动、神经脆弱、攻击性增强等;长期使用则会引起精神错乱、导致器官性脑症候群,并增加高血压及脑中风的几率。目前,国内已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而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因此,发展冰毒的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迫在眉睫。在已经报道的众多检测手段中,荧光方法以其高的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和丰富的输出信号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相比于其他荧光物种,花酰亚胺衍生物具有更多的优势:(1)摩尔消光系数高达104L·mol~(-1)·cm~(-1),具有很强的集光能力;(2)分子内存在两个酸酐结构,使其表现出较强的缺电子性,对富电子化合物具有特异性响应;(3)PBI分子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基于以上这些优点,以茈酰亚胺衍生物来构建有机胺荧光传感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众所周知,苝酰亚胺类化合物具有大的稠环共轭体系,在大部分溶剂中表现出较差的溶解性,从而限制了其在传感领域的应用。因此,通过引入助溶的官能团,不仅能增加其溶解性,也可赋予其丰富的组装行为。胆固醇分子具有刚性骨架、多手性中心和强的范德华堆积作用,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尤其是小分子凝胶的制备中获得广泛应用。同时,长烷基链可有效调节PBI分子的组装行为,减弱其分子间的π-π堆积。本学位论文将PBI分别用胆固醇和长烷基链修饰,经过衍生合成了两种荧光化合物,分别制备得到两种荧光传感薄膜。具体来讲,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苝酰亚胺衍生物、基于苝酰亚胺的荧光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以及其它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在苝酰亚胺传感研究进程中,较为常见的是基于荧光薄膜传感器对有机胺的传感。因此,我们预期发展一种以苝酰亚胺同时作为识别基团和报告基团,引入不同的助溶基团,制备具有高荧光活性传感薄膜的方法,以实现对冰毒类似物(MPEA)的检测。在第二章工作中,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花酰亚胺-胆固醇衍生物PDC,并通过1HNMR、FT-IR、MS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中间化合物及终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溶剂效应研究发现,化合物PDC在氯仿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而在大极性溶剂如乙醇中溶解性较差。通过调节良溶剂(氯仿)和不良溶剂的组成和比例,将其组装结构转移至玻璃基质表面,分别制备得到叁种荧光传感薄膜。通过扫描电镜表征,薄膜1(氯仿/乙醇)是由均匀的细长纤维构成,薄膜2(氯仿/正丙醇)为较粗的、具有分叉结构的纤维,而薄膜3(氯仿/丙酮)则具有褶皱状结构。传感行为研究表明,薄膜1对冰毒及其类似物的响应速度最快且猝灭效率最高。理论计算发现,薄膜1对MPEA气体的检出限为5.5 ppb,是目前检测MPEA气体检出限最低的方法。此外,常见胺类、有机溶剂、水以及水果屑等潜在干扰物均影响很小。更为重要的是,薄膜对MPEA和MAPA的响应速度极快且回复性良好。传感机理研究表明,该过程主要以动态猝灭为主,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其良好的回复性。基于该薄膜优异的传感性能,研制了一个概念性的MAPA检测器,实现了对MAPA样品的检测,为薄膜的后期器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叁章中,设计合成了由分叉结构的异辛胺和长烷基链共同修饰的苝酰亚胺衍生物PDA,也通过了1HNMR, MS的表征。其中,异辛胺的引入可有效调节PDA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而长烷基链的引入则增加了其溶解性,对于优化其组装行为及组装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光物理行为研究表明,相比于前一个化合物PDC, PDA具有更好的溶解能力和更丰富的光物理行为,在浓度大时易形成H-型聚集体。溶剂效应研究表明,在甲苯、四氢呋喃、氯仿、甲基环己烷等常见有机溶剂中,PDA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这为后期薄膜组装形貌的调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简单将PDA的甲基环己烷溶液旋涂于玻璃基质表面制备得到传感薄膜。稳定性测试研究发现,该薄膜在持续光照约2.83 h后,荧光强度降低6%左右,说明该传感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该PDA传感薄膜对于MPEA同样具有一定的响应,但其微观形貌以及响应灵敏度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的实验完善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衍生物类似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蘑菇中提取的活性物质捕蝇蕈(muscimol)、环丝氨酰(cycloserin)和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都含有异恶唑药效团结构,本文以捕蝇蕈(蕈毒碱)为结构模型,采用分子重组法,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3-(1',2'-二-O-异亚丙基二氧乙基)-5-芳基-3a,6a-二氢-4,6-二氧代氮杂茂并[3',4'-d]异恶唑啉的蕈毒碱类似物,其结构经UV-Vis、1H 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药物活性筛选,发现结构中的药效团作为潜在的非共价DNA结合体,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癌、抗炎及免疫性疾病活性。初步体外抗癌活性结果表明,当样品浓度为20μg·m L~(-1)时,化合物3a~3o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酯酶(Cdc25B)的抑制率为56.99%~99.94%,甚至当样品浓度为5μg·m L~(-1)时,除了3f、3h、3i、3m、3o无活性外,其余化合物的抑制率仍为66.85%~99.84%,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体外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样品浓度为20μg·m L~(-1)时,除了3i无活性外,其余化合物对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蛋白酪氨酸磷酸酶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63.08%~92.09%。这些具有活性的目标化合物是潜在的Cdc25B和CD45蛋白酪氨酸磷酸酶A抑制剂,在癌症、炎性及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衍生物类似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春晓.普鲁士蓝类似物及其衍生物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双酚A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穆赫塔尔·伊米尔艾山,萨特瓦尔迪·赫力力,王婷.天然蕈毒碱类似物1',2'-二-O-异亚丙基二氧乙基异恶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Cdc25B和CD45体外抗癌和白细胞共同抗原活性筛选[J].药学学报.2018
[3].华迎春,贺斌,秦之焱,王松,刘慧萍.吗啉核苷类似物及其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初步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8
[4].岳俏.生物转化法合成R-PAC及其衍生物和类似物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王玲娜.绿原酸的定量、类似物及衍生物的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6].张皆欢.HDAC抑制剂Belinostat类似物的研究以及氧化吲哚螺四氢呋喃环衍生物的合成[D].江苏师范大学.2017
[7].王骏.芳环并氟硼二吡咯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
[8].杨静.蓝萼甲素衍生物和青蒿素类似物的设计和抗肿瘤研究及Synthesis-freePET成像在肿瘤和棕色脂肪诊断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7
[9].陈于蓝,王婷婷,郭洪爽.Bischler-Napieralski关环反应合成稠环1,10-邻菲罗啉衍生物及类似物[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2016
[10].贺美霞.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冰毒类似物检测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
标签:过一硫酸盐活化; Co-Fe普鲁士蓝类似物; 穆斯堡尔谱; 高自旋钴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