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康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郑晓,吴飞,王荣荣,林晓,冯怡[1](2022)在《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大类成分中挥发油含量低,药效强,但因其具有易挥发、刺激性强等特点,常成为中药制剂稳定性不佳、口感差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常采用环糊精包合、固化吸附等制剂技术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制剂进行处理,进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本文将从制剂工艺和评价表征的角度出发,对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东阁,王凤霞,杨宇杰,王春民,陈宝鑫,吴鑫宇[2](2021)在《感冒清热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的优化》文中认为目的:优化感冒清热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方法:以"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为指导,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得率为关键质量属性,两者加权后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环糊精(β-CD)与挥发油比例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Box-Burman响应曲面设计建立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的设计空间,通过95%置信区间优化设计空间并进行验证;同时初步考察了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所得最优设计空间即最优工艺参数范围为包合温度35~40℃,包合时间1.8~2.0 h,β-CD与挥发油比例9.5∶1~10∶1(g/mL)。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包合率均大于62%,包合物收得率均大于75%,综合得分均大于80分。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得率以及综合评分均未发生明显变化,7 d之内各项指标差异均在5%以内。结论:所得最优包合工艺可行,所得包合物稳定性良好。
李双双,李希,邓谦,施崇精,冯建安,黄嫣,王玉[3](2020)在《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优化及其包合物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化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表征其包合物。方法以搅拌时间、包合温度、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为影响因素,包合率、收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包合工艺。通过显微法、TL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所得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最佳条件为搅拌时间2 h,包合温度37℃,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9∶1,综合评分为90.09。包合物制备成功,包合前后挥发油主要成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β-环糊精包合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
姜力烨[4](2020)在《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文中认为维生素A(VA)和维生素E(VE)是两种具有很多生物学功能的脂溶性维生素。然而维生素A和维生素E均具有低水溶性、对氧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这较大地限制了二者在生物学功能上的应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是一种常用的环糊精衍生物,它在药物的包封以及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度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引入功能基团等方法将羟丙基β-环糊精进行改性,可以使羟丙基β-环糊精具备pH、温度敏感等特性。本课题制备了具有pH敏感性的β-环糊精衍生物,以维生素A,E作为模型药物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1)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2)β-环糊精衍生物增溶效果的评价;(3)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物载药性能的评价;(4)β-环糊精衍生物pH敏感性能的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1)使用乙二胺(EN)、尿素(Urea)两种交联剂,通过高碘酸钠氧化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后用乙二胺、尿素交联的方法制备出了两种β-环糊精衍生物。分别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的方法。两种β-环糊精衍生物中利用饱和溶解度实验的方法确定出两种交联剂与HP-β-CD反应的最佳交联比例。通过相溶解度实验评价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与两种交联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结合强度和复合效率。实验结果得知,HP-β-CD与乙二胺的比例为1:1时得到的衍生物EN-HP-β-CD对维生素E的溶解性能改善效果最佳,并且当ENHP-β-CD浓度为1.5 mg/mL时,将维生素E的溶解度提高了约25倍。Urea-HP-β-CD与尿素的比例为3:1时的衍生物Urea-HP-β-CD对维生素A的溶解性能改善效果最佳,并且当Urea-HP-β-CD浓度为1.5 mg/mL时,将维生素A的溶解度提高了32倍。(2)制备了2种交联剂交联的载药维生素A包合物VA@EN-HP-β-CD、VA@Urea-HP-β-CD和维生素E包合物VE@EN-HP-β-CD、VE@Urea-HP-β-CD,通过测定包合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初步评价了载药性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对制备的β-环糊精衍生物和包合物进行了表征,最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模型药物维生素A,3:1 Urea-HP-β-CD的包封率最高,为66.88±4.56%,载药量为15.38±1.12%;对于模型药物维生素E,1:1 EN-HP-β-CD的包封率最高为51.50±3.77%,载药量为15.45±1.03%。结构表征结果显示,HP-β-CD在交联剂的作用下成功交联具有C=N键的β-环糊精衍生物,并且与HP-β-CD相比合成的衍生物能够更多地包载脂溶性药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E。(3)对维生素A和维生素E包合物在不同pH值下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考察。体外释放实验分别测定了24 h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及其包合物在pH4.5和pH 7.0的磷酸缓冲液中的累积释放率。维生素A的释放结果显示,3:1 UreaHP-β-CD在24 h累积释放率最高,在pH 4.5时可达95.91%,pH 7.0达66.68%,维生素A原料药的累积释放率为14.24%,未交联的HP-β-CD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率为58.84%。维生素E的释放结果显示,1:1 EN-HP-β-CD在24 h累积释放率最高,在pH 4.5时可达78.22%,pH 7.0达43.77%,维生素E原料药的累积释放率不足1%,未交联的HP-β-CD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率为22.83%。释放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环糊精衍生物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
杨彩静,顾艳丽,李君,张谦,米磊,杨仙仙,刘杰,李伟[5](2020)在《扎冲十三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优化试验》文中指出目的优选扎冲十三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包合率、收得率为考察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加5倍量的水,浸泡1 h,提取6 h;最佳包合工艺:采用超声波法,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用量比为1∶10,挥发油与乙醇的用量比为1∶6,超声45 min。结论优选的挥发油提取与包合工艺稳定、可行。
王光函,姜鸿,刘晶,赵玥,邸子真,邹桂欣,陶弘武[6](2020)在《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化胃舒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文中指出目的优选化胃舒颗粒中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对包合工艺条件进行优选,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搅拌法得到的挥发油包合率最高,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10∶1,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1 h,搅拌速率400 r/min。结论优选的挥发油包合工艺稳定可行、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高。
张焕焕[7](2020)在《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桂挥发油是从干燥肉桂皮中提取得到的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黄色或黄棕色的挥发油,具有退热、镇痛、抗菌、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为桂皮醛。由于肉桂挥发油具有水溶性差、易氧化、易挥发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药物制剂和食品工业中的广泛使用。为了增加挥发油的稳定性,目前常采用环糊精包合、多孔材料吸附和微囊包覆等方法对其进行包合固化,但这些方法存在包合工艺复杂、辅料用量大、一些成分在体内释放缓慢、稳定性差、水不溶等不足。本课题拟选用共聚维酮和Soluplus作为辅料,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水溶性微球,微球可以通过共聚维酮和Soluplus的疏水基团组成的疏水区包合肉桂挥发油,实现包合和固化肉桂挥发油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水溶性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为了优选微球的制备工艺,本实验首先以微球收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微球的处方组成进行了优选,确定了处方由共聚维酮与Soluplus共同组成;接着以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辅料药物比例进行了优选,确定空白微球与肉桂挥发油比例为8:1较为合适;然后以微球收率和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 9(3 4)正交试验法,对微球的包合工艺进行筛选,确定最适宜工艺为共聚维酮-Soluplus(质量比)12:1,浓度0.08 g/m L,水浴温度70℃,搅拌时间2.5 h;最后以微球收率和肉桂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 9(3 4)正交试验法,对微球的喷雾干燥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最适宜的喷雾干燥参数为进风温度160℃,出风温80℃,蠕动泵转速400 m L/h。本研究所优选的工艺重复性好,可行性强,为固化肉桂挥发油奠定了基础。2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评价为了评价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本实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进行物相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桂皮醛的包合率,采用摇床法测定体外溶出度,采用60℃稳定性研究考察稳定性。结果表明,TEM下观察空白微球及微球包合物均呈现均匀的类球状结构,分散均匀;SEM下观察,二者均为表面有内凹的球形;微球包合物DSC图中肉桂挥发油的吸热峰和XRD图中衍射峰均消失,说明肉桂挥发油以非聚集的形式分散包合于微球中;肉桂挥发油的包合率98.38%;体外溶出实验在180 min内,微球包合物累积释放率近93.36%,与肉桂挥发油接近,高于β-环糊精包合物;微球包合物60℃稳定性研究挥发油损失率明显低于肉桂挥发油及β-环糊精包合物。总之,肉桂挥发油能较好包合于微球的疏水区中,稳定性得到提高,释放速率受影响较小。3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了比较肉桂挥发油包合前后体内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性,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了大鼠口服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药动学参数。Alltim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62:38),检测波长为278 nm,流速为1 m L/min,柱温35℃。大鼠每组按50 mg/kg肉桂挥发油的单剂量灌胃,眼眶底静脉丛取血,血浆经甲醇处理后进入HPLC测定肉桂酸含量,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经方法学考察,血浆中肉桂酸线性范围为0.00303~0.30300 mg/ml,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均良好,符合生物样本的分析要求。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微球包合物和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z)相对于肉桂挥发油有所延长,微球包合物的药峰浓度(Cmax)远远高于β-环糊精包合物,三组药物AUC(0-∞)接近,没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被微球或β-环糊精包合后在体内溶出速度降低。4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效学研究为了比较肉桂挥发油包合前后药效的差异性,本实验建立了扭体法疼痛模型,评价肉桂挥发油小鼠体内的镇痛效果。实验分别为5组,分别为肉桂挥发油组、微球包合物组、β-环糊精包合物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阳性药组,按50 mg/kg肉桂挥发油的剂量灌胃,空白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结果显示,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明显的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产生较好的镇痛作用,镇痛率分别为53.00%、47.52%、21.15%,研究结果表明,肉桂挥发油经微球包合后镇痛作用略有下降,经β-环糊精包合后镇痛作用显着下降。镇痛实验的结果说明,微球包合挥发油后会降低挥发油的体内溶出,但是影响要低于环糊精包合物。综上所述,本文优化了包合肉桂挥发油的微球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以肉桂油和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为对照,对肉桂油微球包合物进行了表征、体外释放和60℃稳定性研究,比较了挥发油包合前后的生物利用度和镇痛药效,结果显示: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有利于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相对于β-环糊精包合物对体内外桂皮醛的溶出、血药浓度和镇痛药效影响更小。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是提高挥发油稳定性的新方法,为中药挥发油的包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小双,张锐乖,李文艳[8](2019)在《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文中指出研究了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考察其表征和稳定性。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果挥发油,以提取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草果挥发油的包合,以β-环糊精为壁材,以包合率和包合产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草果挥发油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使用薄层色谱法(T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显微成像法对包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包合物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优草果挥发油提取条件为蒸馏时间6 h、液比1∶8、浸泡时间1.5 h。最佳草果挥发油包合工艺条件为草果挥发油与β-环糊精体积比为1∶10、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1.5 h、β-环糊精与水的体积比为1∶10。通过用TLC、UV和显微成像法表征分析后,形成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稳定性考察,其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湿稳定性。试验得出的最佳提取挥发油工艺和草果挥发油包合工艺操作简便,提取率高,包合物稳定性好。
于亚田,王智群,冯建安,黄嫣,李希[9](2019)在《基于Box-Behnken及PCA-G1-熵权法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方法运用Box-Behnken优化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基于PCA-G1-熵权法和L9(34)正交设计,采用胶体磨法,以芳香水中油水比、油β-环糊精比和研磨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包合率以及包合物的收得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0 h,加水量为10倍,提取6 h。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芳香水中油水比1∶80,每毫升挥发油中加入6 gβ-环糊精,研磨30 min。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3批验证试验,试验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优选的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为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杨玉军[10](2019)在《抗骨质疏松中药温肾壮骨颗粒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临床疗效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组分为依据,研制温肾壮骨颗粒,建立起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其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新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制备工艺的研究:(1)水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淫羊藿苷、芍药苷含量以及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2)醇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蛇床子素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3)挥发油提取工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木香挥发油,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优化最佳提取工艺。(4)包合工艺: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包合工艺。(5)浓缩和干燥工艺:以淫羊藿苷、芍药苷、蛇床子素含量和浓缩时间为评价指标,优选浓缩条件;以淫羊藿苷、芍药苷、蛇床子素的含量以及干膏粉的溶化性为评价指标,优选干燥条件。(6)成型工艺:选用干法制粒,以制粒难易程度、吸湿率、成型率和溶化性为依据考察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对制粒工艺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颗粒的一次成型率(Y)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通过回归方程来分析各个工艺参数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并由此预测出最佳的工艺参数。进行工艺验证试验。(7)总结得出温肾壮骨颗粒的制备工艺。2.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白芍、木香、蛇床子、淫羊藿、骨碎补和当归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制剂中主要药效成分淫羊藿苷、芍药苷、蛇床子素进行定量研究;照颗粒剂(通则0401)项下对温肾壮骨颗粒进行检查。3.初步稳定性的研究:照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通则9001)实验考察制剂稳定性。结果:1.制备工艺的研究:(1)水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2h。(2)醇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75%乙醇提取3次,每次1h。(3)挥发油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木香粉碎过60目筛,加8倍量的水,时间为8h。(4)包合工艺:最优的工艺条件为:β-CD与挥发油的配比8g/mL,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h。(5)浓缩和干燥工艺:采用60℃减压浓缩工艺浓缩,采用减压干燥工艺干燥。(6)成型工艺:糊精与干膏粉的最优比例为1:3,干法制粒的最优工艺为轧轮压力为9MPa,轧轮转速为15HZ,送料速度为15HZ。(7)制剂工艺:以上十一味,取木香提取挥发油,采用β-CD包合,得挥发油包合物。取蛇床子加75%乙醇提取3次,每次1h,回收乙醇,浓缩至干浸膏,备用。将上述两者的药渣与熟地黄、骨碎补、淫羊藿、白芍、枸杞子、菟丝子、盐杜仲、当归加12倍量的水煎煮提取3次,每次提取2h。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7(g/mL),减压干燥得干浸膏。与蛇床子干浸膏混合,粉成细粉,加入鹿角胶细粉及挥发油β-CD包合物,加入糊精和硬脂酸镁,混匀,制粒,整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2.质量标准研究:薄层鉴别:白芍、木香、蛇床子、淫羊藿、骨碎补、当归均可检出。含量测定:本品含淫羊藿苷应不得少于0.038%;芍药苷应不得少于0.132%;蛇床子素应不得少于0.089%。检查:温肾壮骨颗粒的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等均符合相关规定。3.初步稳定性研究:该制剂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物理稳定性。结论:温肾壮骨颗粒的制备技术先进,工艺稳定,合理、科学,制剂质量可控,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为该制剂的后续研究开发提供有效的试验数据。
二、肠康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康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剂工艺 |
1.1 药材炮制技术 |
1.2 环糊精包合技术 |
1.3 固化吸附技术 |
1.4 新技术 |
1.5 矫味技术 |
2 评价表征 |
2.1 物性参数表征 |
2.2 化学成分测定 |
2.3 药效评价 |
2.4 感官评价 |
3 讨论 |
(2)感冒清热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的提取 |
2.2 挥发油密度的测定 |
2.3 挥发油空白回收率的测定 |
2.4 β-CD对挥发油空白回收率的影响 |
2.5 不同包合方法对挥发油包合率的影响 |
2.5.1 研磨法 |
2.5.2 超声法 |
2.5.3 饱和水溶液法 |
2.5.4 包合方法的确定 |
2.6 关键工艺参数的辨识 |
2.6.1 鱼骨图的绘制 |
2.6.2 单因素考察 |
2.6.3 工艺参数的筛选 |
2.7 Box-Burman响应曲面设计优化包合工艺 |
2.7.1 Box-Burman设计 |
2.7.2 模型拟合与方差分析 |
2.7.3 响应曲面分析 |
2.7.4 设计空间的优化 |
2.7.5 验证实验 |
2.8 包合物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3 讨论 |
(3)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优化及其包合物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提取 |
2.2 包合工艺研究 |
2.2.1 空白回收率测定 |
2.2.2 包合方法考察 |
2.2.2.1 饱和水溶液法 |
2.2.2.2 研磨法 |
2.2.2.3 超声法 |
2.2.2.4 结果分析 |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
2.3.1 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
2.3.1.1 G1法主观赋权 |
2.3.1.2 熵权法客观赋权 |
2.3.1.3 组合权重计算 |
2.3.2 因素水平 |
2.3.3 试验设计 |
2.3.4 方差分析 |
2.3.5 响应面分析 |
2.3.6 验证试验 |
2.4 包合物表征 |
2.4.1 显微法 |
2.4.2 TLC法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4 X射线衍射(XRD) |
3 讨论 |
(4)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维生素的研究进展 |
1.2 维生素A的研究进展 |
1.2.1 维生素A的简介 |
1.2.2 维生素A的获取 |
1.2.3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
1.2.4 维生素A的副作用 |
1.3 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 |
1.3.1 维生素E的简介 |
1.3.2 维生素E的获取 |
1.3.3 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 |
1.3.4 维生素E的副作用 |
1.3.5 维生素E的研究现状 |
1.4 环糊精的研究进展 |
1.4.1 环糊精的简介 |
1.4.2 环糊精衍生物简介 |
1.4.2.1 羟丙基环糊精的简介 |
1.4.3 环糊精的性质 |
1.4.4 环糊精在药剂学的应用 |
1.5 包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1 包合物的简介 |
1.5.1.1 包合物的定义 |
1.5.1.2 包合物的分类 |
1.5.1.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5.2 包合物的鉴定与表征 |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 |
1.6 维生素包合物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与增溶效果评价 |
2.1 本章概述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所需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
2.3.2 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 |
2.3.3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2.3.4 环糊精衍生物对维生素E增溶效果的评价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 |
2.4.2 环糊精衍生物对维生素A增溶效果的评价 |
2.4.3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2.4.4 环糊精衍生物对维生素E增溶效果的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维生素E包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3.1 概述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维生素E包合物的制备 |
3.3.2 包合物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的测定(FT-IR) |
3.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3.6 扫描电镜(SEM) |
3.3.7 不同pH条件下释放行为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3.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4.5 形态特征考察 |
3.4.6 不同pH条件下释放行为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维生素A包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4.1 概述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维生素A包合物的制备 |
4.3.2 包合物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的测定(FT-IR) |
4.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3.6 扫描电镜(SEM) |
4.3.7 不同pH条件下释放行为研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4.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4.5 形态特征考察 |
4.4.6 不同pH条件下释放行为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扎冲十三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优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的提取 |
2.2 单因素分析及结果 |
2.3 正交分析及结果 |
2.4 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影响因素考察 |
2.4.1 空白回收率测定 按照2015 版《中国药典》[8] |
2.4.2 包合方法对包合率的影响 |
2.4.3 β-环糊精用量对包合率的影响 |
2.4.4 乙醇用量对包合率的影响 |
2.5 正交试验 |
2.6 验证试验 |
2.7 包合物表征 |
2.7.1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
2.7.2 差示扫描法 |
3 讨论 |
3.1 包合方法的选择 |
3.2 试验结果的分析 |
4 结论 |
(6)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化胃舒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的提取 |
2.2 挥发油空白回收率测定 |
2.2.1 提取时间对含油水溶液中挥发油回收率影响 |
2.2.2 挥发油水溶液空白回收率测定 |
2.3 不同包合方法对挥发油包合率影响 |
2.3.1 饱和水溶液法对挥发油包合率的影响 |
2.3.2超声法对挥发油包合率的影响 |
2.3.3研磨法对挥发油包合率影响 |
2.4正交试验优选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
2.4.1权重系数的考察[9-10] |
2.4.2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确定 |
2.4.3正交试验 |
2.4.4计算综合评分 |
2.4.5挥发油包合正交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2.4.6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2.5 挥发油包合工艺验证 |
2.6 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薄层色谱鉴别 |
2.6.1 包合物中当归的薄层鉴别[15] |
2.6.2 包合物中广藿香的薄层鉴别[16-17] |
2.6.3 结果 |
3 讨论 |
(7)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水溶性空白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 |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1.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1.4 线性关系考察 |
2.2 单因素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处方组成 |
2.3 单因素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比例 |
2.4 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的制备工艺 |
2.4.1 辅料水溶液制备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2.4.2 辅料水溶液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
2.5 正交试验法优选辅料水溶液喷雾干燥参数 |
2.5.1 喷雾干燥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2.5.2 喷雾干燥优化参数验证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评价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的制备 |
2.1.1 微球包合物的制备 |
2.1.2 β-CD包合物的制备 |
2.2 物相表征 |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2.2.4 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分析 |
2.3 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1 色谱条件 |
2.3.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3.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3.4 方法学考察 |
2.4 包合率及载药量测定 |
2.5 体外释放研究 |
2.6 60℃稳定性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受试大鼠给药方案 |
2.2 血浆样品中肉桂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2.2.3 内标溶液的配制 |
2.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2.2.5 方法专属性 |
2.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7 精密度 |
2.2.8 提取回收率 |
2.2.9 稳定性 |
2.3 药动学数据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肉桂挥发油微球包合物的镇痛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介绍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草果挥发油的提取(水蒸气蒸馏法) |
3.2 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3.2.1 操作方法 |
3.2.2 包合物中实际含油量测定 |
3.2.3 空白回收试验 |
3.2.4 验证试验 |
3.3 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表征研究 |
3.3.1 薄层色谱法 |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3.3 显微成像法 |
3.4 草果挥发油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
3.4.1 光稳定性试验 |
3.4.2 高温试验 |
3.4.3 高湿试验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草果挥发油提取结果与分析 |
4.2 草果挥发油包合的结果与分析 |
4.2.1 饱和水溶液法正交筛选结果 |
4.2.2 空白回收试验结果 |
4.2.3 验证试验结果 |
4.3 草果挥发油包合物表征结果与分析 |
4.3.1 薄层色谱法 |
4.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4.3.3 显微成像法 |
4.4 稳定性考察结果与分析 |
4.4.1 光稳定性试验结果 |
4.4.2 高温试验结果 |
4.4.3 高湿试验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9)基于Box-Behnken及PCA-G1-熵权法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2.1.1药材吸水率的考察 |
2.1.2 单因素实验 |
2.2 挥发油芳香水的包合工艺研究 |
2.2.1 芳香水中含油量的考察 |
2.2.2 包合物的制备 |
2.2.3 挥发油包合率的测定 |
2.2.4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
2.2.5 包合物工艺研究 |
3 讨论 |
(10)抗骨质疏松中药温肾壮骨颗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
1.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
2.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 |
第二节 温肾壮骨颗粒制剂理论研究 |
1 组方 |
2 方解 |
3 方中诸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3.1 鹿角胶 |
3.2 骨碎补 |
3.3 淫羊藿 |
3.4 菟丝子 |
3.5 盐杜仲 |
3.6 熟地黄 |
3.7 白芍 |
3.8 枸杞子 |
3.9 当归 |
3.10 蛇床子 |
3.11 木香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温肾壮骨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温肾壮骨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剂型选择 |
2.2 提取工艺选择 |
2.3 水提取工艺研究 |
2.4 蛇床子醇提工艺的研究 |
2.5 木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
3 讨论 |
第二节 木香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 |
2.2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包合工艺 |
2.3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验证试验 |
2.4 包合物的鉴别 |
3 讨论 |
第三节 浓缩干燥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浓缩度考察 |
2.2 浓缩工艺的考察 |
2.3 浓缩工艺的验证 |
2.4 干燥工艺的考察 |
2.5 干燥工艺的验证 |
3 讨论 |
第四节 温肾壮骨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制粒方式的选择 |
2.2 干膏粉的制备 |
2.3 辅料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
2.4 干法制粒工艺条件的筛选 |
2.5 干法制粒工艺的优化 |
2.6 三批中试样品的制备 |
3 讨论 |
第二章 温肾壮骨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一节 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 |
第二节 制剂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节 温肾壮骨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温肾壮骨颗粒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2.3 长期试验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肠康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挥发油在中药口服制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王琪,郑晓,吴飞,王荣荣,林晓,冯怡. 中成药, 2022(02)
- [2]感冒清热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的优化[J]. 张东阁,王凤霞,杨宇杰,王春民,陈宝鑫,吴鑫宇. 中国药房, 2021(14)
- [3]椒香温中止痛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优化及其包合物表征[J]. 李双双,李希,邓谦,施崇精,冯建安,黄嫣,王玉. 中成药, 2020(12)
- [4]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 姜力烨.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扎冲十三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优化试验[J]. 杨彩静,顾艳丽,李君,张谦,米磊,杨仙仙,刘杰,李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0(02)
- [6]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化胃舒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J]. 王光函,姜鸿,刘晶,赵玥,邸子真,邹桂欣,陶弘武. 中草药, 2020(06)
- [7]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挥发油的研究[D]. 张焕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草果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J]. 马小双,张锐乖,李文艳. 绿色科技, 2019(22)
- [9]基于Box-Behnken及PCA-G1-熵权法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J]. 于亚田,王智群,冯建安,黄嫣,李希. 中草药, 2019(15)
- [10]抗骨质疏松中药温肾壮骨颗粒的研制[D]. 杨玉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