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规律论文-廖伯荣,梁启红

燃烧规律论文-廖伯荣,梁启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燃烧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油发动机,瞬态工况,规律

燃烧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廖伯荣,梁启红[1](2019)在《汽油发动机瞬态工况燃烧规律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发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有着两种形态,即瞬态和稳态,两者在运行时的状态大不相同,且都有着独特的规律。分析其在各种形态下的燃烧规律,包括燃烧参数、转速扭矩变化规律、定转以及定扭的转速工况以及停机工况等,对于优化汽油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有着很深的数据意义,能为发动机不断完善打下基础,有着很深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1期)

杨硕,高宇,雷国庆,胡梓昂,党玉彤[2](2019)在《煤粉高温水解解耦燃烧中气态溴化物转化机理及水蒸气对溴化物浓度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痕量元素溴在燃烧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挥发性。针对日益突出的大气溴污染,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关于煤中卤族元素燃烧释放对大气污染的初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煤燃烧过程中溴化物的生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且单纯依赖实验手段难于满足对动态燃烧解耦过程中溴化物转化机理和定量分析的全面认识。基于实验物理基础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出发对煤粉高温水解解耦流中溴化物燃烧释放机理进行定量研究。数值分析煤中溴化物在燃烧转化过程中对反应条件的响应机制,以及与典型气态污染物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在整个燃烧反应过程中,Br F只在反应后期迅速生成(t=0. 0035 s)。2) H_2O(g)含量的增加促进气相中HBr的形成,进一步为溴的中间产物氧化提供大量的氧自由基。当H_2O(g)超越临界值时,会降低燃烧反应温度,导致主燃烧反应阶段延迟。通过提高初始反应温度(>1500 K),能够实现燃烧反应顺利进行,加速HBr的二次分解。(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丁艳,袁隆基,宋正昶[3](2019)在《氧化铝泡沫陶瓷内低浓度瓦斯催化燃烧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大量低浓度煤矿瓦斯无法直接燃烧利用的问题,搭建了氧化铝泡沫陶瓷低浓度瓦斯催化燃烧试验台,研究了低浓度瓦斯在氧化铝泡沫陶瓷中催化燃烧的温度分布及污染物排放规律,探究了催化剂对氧化铝泡沫陶瓷中低浓度瓦斯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当量比和相同流速下,催化剂的引入提高了泡沫陶瓷燃烧室的整体温度,降低了CO的排放,扩大了瓦斯的可燃范围,但提高了NO的排放;此外,不管泡沫陶瓷有没有附着催化剂,在相同流速下,都存在着随当量比增加CO排放降低、NO排放增加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继录,盛增庆,陈晓利,郭万贵,陈永辉[4](2019)在《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准东矿区地域宽阔,不同地区的准东煤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探求某准东煤的结渣沾污机理,在卧式管式炉及一维沉降炉中进行不同工况的准东煤燃烧试验,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煤灰中碱及碱土金属含量进行表征,研究了准东煤在不同反应环境中碱及碱土金属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表明:随燃烧温度的升高,煤样中钠金属逃逸量升高,当温度超过1 100℃时,钠金属逃逸量为2 760μg/g,超过85%。不同温度下煤灰中相同种类的其他氧化物含量较接近,CaO与MgO在灰中占比较大。O_2体积分数对钠逃逸量的影响不明显,对相同种类氧化物占比影响较小,最大相差仅为0. 52%。在沉降炉试验中,随温度的升高,沉积灰灰样颜色由浅变深,灰沉积逐渐加重并难以清除,表明温度升高对结渣有促进作用。温度超过1 000℃时,Na挥发基本完成,含量稳定在11%左右。高温下,灰沉积管表面产生氧化皮脱落现象。在过量空气系数较大时,沉积灰灰样中的团聚烧结物较其他2种气氛少,但减弱幅度较小。炉膛中的煤粉燃烧均匀性随煤粉细度的增大而变差,导致部分煤粉剧烈燃烧使炉膛内局部温度偏高,灰沉积加重。此外,灰中的大颗粒数量也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黏结在结渣棒上的大颗粒增多。(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小涵[5](2019)在《污泥的燃烧特性与氯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是污水处理产生的固体副产物,其中含有大量水分、致病微生物以及多种污染物,必须经过妥善的处置才能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焚烧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彻底,在各国的污泥处置比例逐年增加。但是污泥中的氯会在高温下析出,引起高温腐蚀、灰渣腐蚀等不利影响,因此污泥中氯在燃烧过程中的析出机理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采集了垃圾渗透液污泥和城市污水污泥进行实验探究并与煤进行对照。这两种污泥有机物丰富,适宜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含有一定的氯元素。本文利用热重-红外连用系统对叁种试样的燃烧特性和产物进行检测;通过静态燃烧系统进行焚烧处理,并通过电位滴定、离子色谱等方法检测灰渣余氯含量,从而明确污泥的燃烧特性和氯析出规律,结论如下:(1)污泥试样的挥发分含量高,种类多,主导燃烧过程;而煤主要是焦炭起主导作用,因此污泥燃烧性能优于煤。在无氧条件下,烟煤燃尽率和燃烧产物大幅降低;而无氧对污泥试样的燃尽率影响不大。随着氧气浓度上升,叁种试样的着火点和燃尽温度均有降低,其燃烧最大速率也都有一定的提升。(2)这叁种试样的氯含量和形态各不相同,垃圾污泥的氯含量最高,达2.3%,污水污泥为0.159%。这两种污泥中的氯主要以无机形态赋存,通过浸提便可以将污泥中95%以上的氯元素以氯离子的形态提取至水溶液中。而煤的氯含量在0.086%,大多数为有机氯,无机氯仅占32.6%。(3)叁种试样的氯以HCl或者碱金属氯化物的形态析出。对于HCl叁种试样都从200℃开始析出,600至700℃停止析出。且HCl大析出速率对应温度与CO2最大释放速率对应温度有一定的关联。相比有氧条件,在无氧环境下,烟煤、垃圾污泥和污水污泥的HCl释放分别减少了68%、83%和53%,这表明氧气对HCl的析出有正向作用。但是在氧气浓度大于20%时,氧气浓度的提高只不会影响HCl释放的总量。碱金属氯化物则是在800℃到1000℃污泥中的氯主要的释放形态,此过程析出过程不需要氧气的参与。通过对比HCl灰渣中余氯情况,发现污水污泥和烟煤中氯主要以HCl放,垃圾污泥则是以碱金属氯化物形态释放。(4)此外,本文建立了烟气模型,并利用化学热力平衡软件对叁种无机氯化物和污泥中灰分在烟气中燃烧进行模拟,得出这些成分对污泥中氯的析出有何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测量了污泥的组分,对模拟污泥进行化学热力平衡计算,探究污泥中氯析出的原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孔翠[6](2019)在《探究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学化学中基于有机物燃烧的题型十分的丰富,充分发挥课本案例、习题的作用及其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和钻研的兴趣。在求解中,考生只要掌握规律,并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便可使问题化难为简,触类旁通。下面笔者对有机物燃烧的规律及其应用进行分析。一、有机物耗O2比较规律1.等质量时,最简式相同,完全燃烧时耗O2量相等;等质量的烃(CxHy),y/x值越大,耗O2量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曹艳芝,郭少青,高丽兵,卫贤贤[7](2019)在《煤矸石燃烧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矸石电厂的装机量已达30 000 MW,煤矸石电厂排放的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为了建立和完善汞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对煤矸石燃烧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层燃温度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延长,煤矸石中汞的释放率逐渐增大;汞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2~#煤矸石中汞释放反应的活化能E分别为25. 25、18. 77 kJ/mol,频率因子A分别为0. 796、0. 189 min~(-1)。(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鄢晓忠,彭博,徐慧芳,邓彬,蔡旖旎[8](2019)在《富氧条件下贫煤燃烧过程中煤焦结构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富氧燃烧后煤焦的孔隙结构及其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选取贵阳贫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分别分析了焦炭样品官能团变化和表面孔隙分布,讨论了不同富氧燃烧条件和不同燃烧阶段对官能团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氧气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羟基数量明显减少;在同一比例的富氧气氛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焦炭吸附等温线由Ⅱ型向Ⅲ型转变;氧气浓度为40%的气氛条件下,在400℃时焦炭表面主要是两端都开放的微孔,900℃时由于部分孔道坍塌,形成了大量一端封闭的孔隙。(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英豪[9](2019)在《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砷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而且能降低CO2排放,是很有潜力的技术路线。在燃烧过程中砷等有害重金属元素也会随烟气进入到大气中,但有关混合燃烧重金属砷的释放规律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将烟梗、黑豆、小麦、小米、玉米、水稻、木屑七种生物质与开远煤、京玉煤混合燃烧后发现,烟梗、黑豆、小麦、小米、玉米与两种煤混合燃烧后都抑制了砷的释放,而水稻、木屑与两种煤混合燃烧后促进了砷的释放。将酸洗脱除碱性金属元素的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现砷的释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这说明生物质中的碱性金属元素能够抑制砷的释放;向煤中添加矿物质元素(Na、K、Mg、Ca、Al、Fe和Si元素)以后燃烧,发现添加碱性金属元素以后砷的释放量减少,而添加Si元素砷的释放量增加。这说明混合燃烧砷的释放规律与生物质中的矿物元素含量有很大的关系。混合燃烧时生物质中的碱性金属元素能够与砷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稳定的固相砷酸盐从而抑制砷的释放,而Si元素能够促进砷的释放原因在于其不仅会促进固相砷向气相砷转变,而且能够与部分碱性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硅酸盐。通过测量生物质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说明了混合燃烧时七种生物质抑制砷的能力不同的原因。将热解后的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现砷的释放量出现了降低,说明混合燃烧过程中砷的释放与生物质中的挥发分也有关系。原因可能是混合燃烧初期生物质中的高挥发分析出燃烧,会使煤中焦炭的表面温度升高,使其燃烧速率加快,同时释放出的大量热量会促进以硫化物形式存在的含砷矿物质的分解,导致砷的释放增加。最后探讨了开远煤与烟梗、水稻混合燃烧灰以及煤单独燃烧后灰中各形态砷的变化。水稻混合燃烧灰与煤灰相比,可交换态增加,酸溶态减少。可交换态增加的原因是混合燃烧时砷的氧化物与K元素反应生成了可交换态的砷酸钾;酸溶态减少的原因是混合燃烧时焦炭燃烧速率加快释放的大量热量促进了煤中酸溶态砷的分解。烟梗混合燃烧灰与煤灰相比,酸溶态砷增加,残渣态减少。酸溶态增加的原因是残渣态分解成酸溶态,同时碱性金属元素与砷的氧化物结合生成了酸溶态:残渣态砷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混合燃烧过程中烟梗中富含的Ca元素与残渣态表面的S元素反应,进而促进了残渣态转化为酸溶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周慧明,华青,刘广超,安彤,张怡春[10](2019)在《加热非燃烧状态下烟草制品的TSNAs释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加热非燃烧烟草制品加热时TSNAs的释放情况,以烟草薄片颗粒(RTPs)为原料,研究甘油含量、加热温度等对TSNAs释放的影响,并探究了其中NNN与NNK释放之间的关系。NNK和NNN释放量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达到240℃之后增量变小;NAB的释放量随温度升高不断上升;NAT的释放量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达到240℃后基本稳定。同时,原料中添加甘油会不同程度地减少TSNAs的释放量。因此,烟草薄片颗粒中的甘油含量、加热温度显着影响TSNAs释放行为,合理的甘油含量和低温加热均可有效减少TSNAs的释放。原料中添加NNN后,NNK的释放量显着增加,推测原料中NNN含量增加可能促进气溶胶中NNK的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燃烧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中痕量元素溴在燃烧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挥发性。针对日益突出的大气溴污染,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关于煤中卤族元素燃烧释放对大气污染的初步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煤燃烧过程中溴化物的生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且单纯依赖实验手段难于满足对动态燃烧解耦过程中溴化物转化机理和定量分析的全面认识。基于实验物理基础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出发对煤粉高温水解解耦流中溴化物燃烧释放机理进行定量研究。数值分析煤中溴化物在燃烧转化过程中对反应条件的响应机制,以及与典型气态污染物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在整个燃烧反应过程中,Br F只在反应后期迅速生成(t=0. 0035 s)。2) H_2O(g)含量的增加促进气相中HBr的形成,进一步为溴的中间产物氧化提供大量的氧自由基。当H_2O(g)超越临界值时,会降低燃烧反应温度,导致主燃烧反应阶段延迟。通过提高初始反应温度(>1500 K),能够实现燃烧反应顺利进行,加速HBr的二次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烧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廖伯荣,梁启红.汽油发动机瞬态工况燃烧规律的试验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2].杨硕,高宇,雷国庆,胡梓昂,党玉彤.煤粉高温水解解耦燃烧中气态溴化物转化机理及水蒸气对溴化物浓度的影响规律[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3].丁艳,袁隆基,宋正昶.氧化铝泡沫陶瓷内低浓度瓦斯催化燃烧规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4].高继录,盛增庆,陈晓利,郭万贵,陈永辉.准东煤燃烧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规律[J].洁净煤技术.2019

[5].陈小涵.污泥的燃烧特性与氯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孔翠.探究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应用[J].中学化学.2019

[7].曹艳芝,郭少青,高丽兵,卫贤贤.煤矸石燃烧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其动力学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8].鄢晓忠,彭博,徐慧芳,邓彬,蔡旖旎.富氧条件下贫煤燃烧过程中煤焦结构的变化规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英豪.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砷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10].周慧明,华青,刘广超,安彤,张怡春.加热非燃烧状态下烟草制品的TSNAs释放规律[J].中国烟草科学.2019

标签:;  ;  ;  

燃烧规律论文-廖伯荣,梁启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