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发展,深莞惠都市圈,空间感知,流空间
交通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邹海翔[1](2019)在《基于交通流空间的深莞惠都市圈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莞惠都市圈是广东省重点推进建设的叁大都市圈之一,也是国家粤港澳湾区战略的重点区域。对深莞惠区域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估,通过衡量区域发展程度,跟踪都市圈演变趋势,对辅助未来规划战略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出行流直观地表征了区域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深刻影响着一体化结构演变的过程和方向。因此,本文基于手机定位数据提取的交通出行流数据,从空间感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深莞惠区域的交通流空间联系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索其自组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程度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2)深莞惠都市圈以局部强中心区域形成了显着的"轴-幅"网络组织特征;(3)深莞惠都市圈整体呈现较强的组团结构特征,但是受行政市域边界影响严重,并没有呈现较强的融合趋势。(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李宁[2](2019)在《基于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方式的便利化与信息网络的覆盖化为城市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城市之间通过商品、人员、资金、信息等多种方式表现各个城市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特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为缩短,区域联系版图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与地域上相邻或相近的城市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各个城市规模不等、职能各异共同组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结构的区域网络模式。以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两城市之间的铁路班次数据和百度指数的用户关注度数据来表征城市之间的交通流和信息流,综合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中心性分析方法、结构洞分析方法、核心-边缘分析方法、社区网络发现算法,采用交通流和信息流对比研究中国城市网络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考虑双视角下城市之间的基本特征与组织模式不尽相同,论文对双视角下的城市网络层级特征、城市网络节点特征及局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双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基于交通流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城市之间联系的轴带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呈现出“四纵四横”的网络格局特征,较高的城市节点等级主要分布在交通枢纽的中心位置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富人俱乐部”现象。基于信息流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主要呈现出以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关中地区的西安,成渝地区的成都和重庆,珠叁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长叁角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以及中部地区的郑州、武汉等城市之间呈现出“菱形”的网络格局特征,较高的城市节点等级主要分布在国家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也呈现出较强的“富人俱乐部”现象。基于交通流的区域组织内部的各个城市中,主要呈现出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主的社区结构,5种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有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与无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差不大。基于信息流的社区结构对省级行政区划有较强的识别作用,主要呈现出省级行政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稳定的联系,5种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中,单核心和无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对较多,双核心和多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桢[3](2018)在《基于客运交通流的浙江省县域网络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浙江省6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联系的测度,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城市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县域城市网络初步构建,但体系不甚完善;网络中心性较强;省域城市网络依然处于极化发展的阶段。(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09期)
李峥荣,徐邓耀,文玉钊[4](2018)在《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成渝城市群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间公路客运及百度指数大数据,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从城市节点、整体网络及组织模式视角,对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程度中心度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具有首位城市垄断性特征,区域城市外向及内向中心度呈两极分化现象。(2)不同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联系均处于弱连接状态。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出现空间集聚现象,而信息流网络则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交通、信息网络中的成渝双核具有较强的对外联系水平,进一步凸显出成渝双核在城市群中的主导地位。(3)交通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形成相对完整且稳固的四大板块,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而在核心网络组织结构中,交通流相对紊乱并与城市规模、地理区位等社会经济要素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信息流则趋于稳定。(4)在综合城市发育、整体网络、城市组团及核心网络基础上,提出流空间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轴-辐"式空间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周思悦[5](2017)在《基于铁路交通流的南京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流空间"的动态关系数据描述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各城市间的现有联系程度和主要联系方向,划分网络节点等级。并根据流空间的定量测度,进行特征归纳,从研究区、都市圈和核心城市叁个层面探讨了宁合双圈的空间结构关系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南京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构成的联系空间呈现"沿江拓展+多角度延伸"的特征。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各自的行政区划边界在研究区域内并不清晰,跨都市圈联系密切,除了双核心对周边城市的绝对吸引力,研究区东部传统的长叁角区域城市集聚力较强,网络联系总体向东部偏移,佐证了以往学者得出的合肥经济圈在宁合双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结论。而外围廊道的发育是交通与城镇发展轴线的复合,目前跨都市圈的联系较少,尤其以研究区北翼的交通网络联系十分薄弱,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演化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7-11-18)
马学广,窦鹏[6](2017)在《基于客运交通流的山东沿海城市带多中心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城市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多中心城市区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多中心"实质包括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文章选取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功能联系的替代数据,从县区尺度、城镇组团尺度和城市尺度叁个尺度分析空间单元之间联系强度、节点关系和区域多中心性。研究发现山东沿海城市带在功能联系上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向心性和内化性特征。从多中心性角度分析,山东沿海城市带是具有尺度敏感性、地区差异性、变化同向性等特征的多中心结构,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多中心城市空间联系格局。(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徐旭,郑伟舜[7](2017)在《蚁群算法下交通流分配对路网结构可靠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编的MATLAB软件下的蒙特卡罗程序求解路面结构可靠度,并将之与道路网络可靠度相结合,得到能够更加反应实际情况的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并给出了其计算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以饱和度0.6作为交通流量分配的标准。鉴于目前蚁群算法理论研究方面的不充分性,将改进蚁群优化算法下的交通流量分配方法与传统的较成熟的解析型求解算法以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为依据进行定量比较,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蚁群算法用于路网交通流量分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对拥堵道路进行流量分配前后的结果对比可知:在交通流量分配后,同一路网的道路网络结构可靠度会降低。这表明对路网中的拥堵道路进行流量分配时,其他道路上的车流量会增加、可靠度会降低,最终会致使整个路网的可靠度下降。(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张洪海,廖志华,张启钱,张翔宇[8](2016)在《终端区空域结构调整对进场交通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终端区空域运行规则,采用网络理论建立了终端区空域网络模型,基于终端区航空器微观行为建立了空中交通流跟驰模型和等待模型,基于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了不同入度分布的空域结构对交通流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密度小于等于0.075架次·km-1,速度大于等于0.04km·s-1时,交通流处于自由相;当密度为0.075~0.200架次·km-1且速度大于等于0.04km·s-1时,交通流处于畅行相;当密度大于0.200架次·km-1,小于最大密度时,交通流处于拥塞相;随着航班波作用的减弱,交通流进入反向畅行相,之后进入反向自由相;当进场交通流分布一定,入度值依次为2、3、1时,交通流速度小,密度大,拥塞消散最慢,入度值依次为3、2、1时,交通流速度大,密度小,拥塞消散最快。可知,增大空域网络上游关键节点的入度,使进场交通流提前完成汇聚,有利于交通流快速运行,增大交通流量;减小空域网络下游关键节点的入度,有利于交通流在达到拥塞相后快速完成消散。(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柯文前,陆玉麒,陈伟,丁毅辉,杨青[9](2016)在《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交通网络作为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塑造的显着力量,具有关键指征作用。在江苏省内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2004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时空尺度上的叁维动态OD数据支撑下,引入非负张量分解的时空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特征和时空结构分析基础上,尝试提炼其理论模型。结论如下:1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时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叁阶段特征,分别为2004年1月-2005年4月、2005年5月-2008年6月和2008年7月-2012年12月,对应的空间结构由倒"T"字型向倒"下"字型,再向倒"不"字型演变。2阶段性演进是整体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尺度上表现为趋势的分段而在小尺度上则为波动结构变化,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现正处于网络提升充实阶段。3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归纳演绎了一个由路网离散分布—局部网络建构—区域初步连通—区域发育成网—网络提升充实—网络一体化的6阶段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文元桥,黄亚敏,杨君兰,肖长诗,周春辉[10](2014)在《水上交通流结构复杂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局部水域交通流的复杂性,通过解析水上交通流的结构特征,建立一种水上交通流复杂性测度模型。该模型由交通密度因子和交通冲突因子组成,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船舶之间的相对距离、航迹交叉角和相对速度对水域交通流复杂性的影响,还能揭示所研究水域的交通流复杂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深圳西部海域的水上交通流为例,建立了该海域的水上交通流复杂度模型。经过实例验证,证明了该模型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水域交通状态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14年02期)
交通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通方式的便利化与信息网络的覆盖化为城市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城市之间通过商品、人员、资金、信息等多种方式表现各个城市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特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为缩短,区域联系版图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与地域上相邻或相近的城市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各个城市规模不等、职能各异共同组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结构的区域网络模式。以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两两城市之间的铁路班次数据和百度指数的用户关注度数据来表征城市之间的交通流和信息流,综合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中心性分析方法、结构洞分析方法、核心-边缘分析方法、社区网络发现算法,采用交通流和信息流对比研究中国城市网络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考虑双视角下城市之间的基本特征与组织模式不尽相同,论文对双视角下的城市网络层级特征、城市网络节点特征及局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双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基于交通流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城市之间联系的轴带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呈现出“四纵四横”的网络格局特征,较高的城市节点等级主要分布在交通枢纽的中心位置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富人俱乐部”现象。基于信息流的中国城市网络中,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主要呈现出以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关中地区的西安,成渝地区的成都和重庆,珠叁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长叁角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以及中部地区的郑州、武汉等城市之间呈现出“菱形”的网络格局特征,较高的城市节点等级主要分布在国家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也呈现出较强的“富人俱乐部”现象。基于交通流的区域组织内部的各个城市中,主要呈现出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主的社区结构,5种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有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与无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差不大。基于信息流的社区结构对省级行政区划有较强的识别作用,主要呈现出省级行政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稳定的联系,5种类型的网络发育模式中,单核心和无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对较多,双核心和多核心的网络发育模式社区数量相对较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邹海翔.基于交通流空间的深莞惠都市圈网络结构特征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2].李宁.基于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杨桢.基于客运交通流的浙江省县域网络结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4].李峥荣,徐邓耀,文玉钊.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组织模式分析——基于成渝城市群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对比[J].经济论坛.2018
[5].周思悦.基于铁路交通流的南京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空间结构关系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7
[6].马学广,窦鹏.基于客运交通流的山东沿海城市带多中心结构特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
[7].徐旭,郑伟舜.蚁群算法下交通流分配对路网结构可靠度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张洪海,廖志华,张启钱,张翔宇.终端区空域结构调整对进场交通流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6
[9].柯文前,陆玉麒,陈伟,丁毅辉,杨青.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J].地理学报.2016
[10].文元桥,黄亚敏,杨君兰,肖长诗,周春辉.水上交通流结构复杂度建模[J].中国航海.2014